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穆然深思,怡然高望

穆然深思,怡然高望

穆然深思,怡然高望



孔子學琴圖



師襄子


師襄子,蓋魯人,《論語》所謂擊磬襄者是也。夫子學鼓琴師襄子,十日不進。師襄子曰:"今子於琴已習,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習其曲矣,未得其數也。"有間,曰:"已習其數,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間,曰:"已習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為人也。"有間,曰:「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遠志焉。」曰:"丘得其為人,黯然而黑,頎然而長,眼如望羊,如王四國,非文王其誰能為此也!"師襄子避席再拜,曰:"師蓋雲《文王操》也。"


夫以琴為聖人師,其工妙矣。然師襄之學,圖知其音;聖人之學,必得其意,其過襄遠矣。其先授以聲而未授以名者,蓋古人之教人者,常待學者之自得而未盡告也,自得則悟之深而左右逢其原矣。




穆然深思,怡然高望



唐琴大聖遺音,成公亮演奏《文王操》



譯文


師襄子,是魯國人,即《論語》中所說的擊磬襄。孔子向師襄子學琴,學了十天仍沒有學習新曲子,師襄子對他說:「可以增加學習內容了。」孔子說:「我已經熟悉樂曲的形式,但還沒有掌握方法。」過了一段時間,師襄子說:「你已經會彈奏的技巧了,可以增加學習內容了。」孔子說:「我還沒有領會曲子的意境。」過了一段時間,師襄子說:「你已經領會了曲子的意境,可以增加學習內容了。」孔子說:「我還不了解作者。」又過了一段時間,孔子神情儼然,彷彿進到新的境界:時而神情莊重穆然,若有所思,時而怡然高望,志意深遠;孔子說:「我知道他是誰了:那人皮膚深黑,體形頎長,眼光明亮遠大,像個統治四方諸侯的王者,若不是周文王還有誰能撰作這首樂曲呢?」師襄子聽到後,趕緊起身拜了兩拜,回答道:「老琴師傳授此曲時就是這樣說的,這支曲子叫做《文王操》啊!」


師襄子憑藉琴藝作為聖人的老師,其技藝自然非常精妙。但師襄子所學,僅僅是知道琴曲的樂音;孔子所學,一定要得到琴曲的意旨,這遠遠超過了師襄子。僅僅教授琴曲的樂音,而未教授曲名,是因為古人在教學時,常常待所學之人自悟,而非完全告訴他,由自悟所得的更為深邃,得心應手。



注釋



師襄子,春秋時魯國的樂官。擅擊磬,也稱擊磬襄。也有一說是衛國樂官,亦稱師襄子。


擊磬襄:出自《論語·微子》:太師摯適齊,亞飯干適楚,三飯繚適蔡,四飯缺適秦;鼓方叔入於河,播鞀武入於漢;少師陽、擊磬襄,入于海。「師摯」是樂官之長。按周朝制度,天子和諸侯吃飯時要奏樂。「亞飯」是第二次吃飯時奏樂的樂師。文章意指魯國樂師紛紛離開魯國流散四方,說明當時禮樂崩壞。


文王操:文王商紂時為岐侯,躬修道德,執行仁義,百姓皆親附之。是時紂王無道,刳胎斫涉,廢壞仁義,天統易運,諸侯瓦解,天下三分之二皆歸文王。其後有鳳凰銜書於文王之郊。文王以紂王無道,虐亂天下,皇命已移,不得復久,乃作鳳凰之歌,其歌曰《文王受命》,或曰《文王操》。


這是一首千百年來備受樂人尊崇的音樂作品,本是歌頌周文王的琴曲,後失傳。明代琴譜《杏庄太音補遺》說:「鼓此曲令人蕩滌邪穢,消融渣滓。」北宋琴家成玉澗《琴論》譽之:「其聲古雅,世俗罕聞。」

蘇軾詩《舟中聽大人彈琴》,便是聽其父蘇洵彈《文王操》曲有感而作。


舟中聽大人彈琴


彈琴江浦夜漏永,斂袵竊聽獨激昂。


風松瀑布已清絕,更愛玉佩聲琅璫。


自従鄭衛亂雅樂,古器殘缺世已忘。


千家寥落獨琴在,有如老仙不死閱興亡。


世人不容獨反古,強以新曲求鏗鏘。


微音淡弄忽變轉,數聲浮脆如笙簧。


無情枯木今尚爾,何況古意墮渺茫。


江空月出人響絕,夜闌更請彈文王。


點評



「有間」之間,看到的是孔子的進步,看不到的是孔子不斷的練習。在絡繹的琴聲中,在不斷的付出中,曲曲至數,由意至人,文王的面容、文王的神情逐一顯現,由模糊到清晰。伴隨整個過程的,唯有不絕的琴音,以及孔子那永不言棄的叩問。


文中提及的「習其曲」、「得其數」、「得其志」、「得其為人」總結了學習古琴,乃至學習藝術的幾個階段。習其曲,即將琴曲彈得熟練;得其數,是在熟練的基礎上對琴曲的音樂內涵有一定的感知;得其志,即在前兩者的基礎上領悟到了某種音樂的實質;得其為人,即從琴曲中感悟到了此曲作者的音樂蘊含。在整個教授的過程中,師襄子並未告訴孔子他所習琴曲的內容,但孔子經過自己的練習和體驗,看到了一個「黯然而黑,頎然而長,眼如望羊,如王四國,非文王其誰能為此也」的人,感悟到了這曲子表現的就是文王。也許這個故事有一定的誇張成分,但「曲」「數」「志」三種不同的感知深度以及「人」的體悟,就是對琴曲的音樂從表層的樂音到「弦外之音」的理解,再到從這種理解深化為與某一個具體人的形象進行聯想的生動刻畫。所謂弦外之音,也稱弦外之意,即音樂演奏時,聽到或感悟到的並不是樂音本身,而是樂音之外的涵義。


在古人的教學過程中,為何只「授之以聲」,而非「授之以名」?那是老師在等待學生的自悟。每個人由於其悟性、學養之不同,其自悟的過程長短也不同。但無論如何,與簡單的重複相較,通過自悟之所得則真實而深邃。


朱長文《琴史》


《琴史》是由宋人朱長文編纂的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琴史專著,該書在琴學、古代漢族音樂史乃至整個中國音樂史上都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價值。紀曉嵐在《欽定四庫全書總目》中如此評價該書:「凡操弄沿起,制度損益,無不咸具。採摭詳博,文詞雅瞻,視所作《墨池編》更為勝之。」


朱長文(公元1038—1098)字伯原,號樂圃,祖父朱憶是宋太宗時的刑部尚書。他十九歲中進士,後因墜馬傷足,不肯出仕,在家鄉蘇州讀書、教書、從事寫作。家有藏書二萬卷,在當地頗有聲望。晚年任太學博士、樞密院編修等文職。他認為琴也應當象書畫那樣寫出專史,於是從史、傳、記、集之中,「廣覽而博求」編寫出《琴史》六卷。從先秦到宋初,按時代順序,共彙集了一百五十六位琴人記載。


《琴史》成書於公元1084年,直到公元1233年才由他的侄孫朱正大付梓刊印。在此書的影響下,近代琴人周慶雲又編出了《琴史補》和《琴史續》。加上朱本《琴史》記載的156名琴人,這三部著作《琴史》、《琴史補》和《琴史續》共記載有史以來的琴人840位之多。由此可見,古琴藝術在神州大地上可以說是薪火相傳,延綿不絕。

藝術欣賞

穆然深思,怡然高望


穆然深思,怡然高望



郭關簡介:出生於湖南,畫家,古琴家,道教全真派道士。作品涉及書畫、音樂、詩文、斫琴、裝置等領域;知周易、曉音律、好古琴、喜操《幽蘭》《廣陵散》;曾閉關參禪一年,出關後系統研習中觀、唯識學,畫風大變;後於龍虎山修道,通齋醮科儀;其曾就學於人民大學,宗教哲學碩士。作品多次參加全國美展、被國內外藝術機構及收藏家收藏。現「郭關繪畫全球巡迴展」已在台灣、佛光山、英國、墨西哥等地圓滿舉行。台灣建立有「郭關藝術館」,長年展示郭關作品數百件。《山居吟》 古琴演奏:郭關道長




穆然深思,怡然高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郭關藝術 的精彩文章:

2017香港保利春拍郭關作品《牧心》以153.4萬元拍出
一樹,花開
千秋萬歲 安樂未央
《通玄真經·九守》

TAG:郭關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