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誰說古代科舉腐朽?這幾個故事,讓今天的我們都汗顏

誰說古代科舉腐朽?這幾個故事,讓今天的我們都汗顏


提起科舉,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八股文,僵化,腐朽,好像中國人身上所有的毛病都是科舉帶來的。但實際上,作為中國文化史上地位最重要、影響最深遠的科舉制度,必定有很多可取之處,比如現代人最渴望的「公平」,就有很好的體現。



誰說古代科舉腐朽?這幾個故事,讓今天的我們都汗顏


其實,科舉產生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為了削弱世家大族,從老百姓中選拔人才,所以各朝各代還專門出台了一些規定,比如你當了考官,那你所有的親戚就都不能再參加考試了,還比如如果你已經做了官,那你就算水平再高,也不能再當狀元。


在清朝,有個人叫王傑,官居東閣大學士,相當於宰相,還是皇帝家的上書房總師傅,主持過多次會試、殿試,門生故吏遍天下。按理說,誰要是有這麼牛的老爸,前途肯定不用愁了。然而,王傑的兒子卻愁得要命。


王傑共有四個兒子,個個都才華橫溢,而且還都很有骨氣,不想靠著老爸的關係進官場,而是想通過科舉,憑自己的實力考個正規公務員。然而,對這麼有出息的孩子,王傑竟然不讓他們考,至於原因,自然是為了避嫌。


有一個兒子很不服氣,心想,在京城裡考你怕人說閑話,那我回老家考總行了吧?於是偷偷收拾行李,回了陝西老家,準備參加陝西省的鄉試。

結果還沒等進場呢,王傑就派人來了,生拉硬拽把他抓了回來。兒子氣不過,說:「我在老家考,關你什麼事啊?」王傑吐出來一句:「陝西鄉試的主考官也是我的門生。」


就這樣,王傑家的四個孩子終其一生也沒參加過科舉考試。


在明朝,同樣也出現過一個類似的故事,不過相比王傑跟他的孩子,這個故事更讓人震撼,父子倆甚至反目成仇。


這個故事的主人公叫沈一貫,官至內閣首輔,同樣位極人臣。



誰說古代科舉腐朽?這幾個故事,讓今天的我們都汗顏


有一天,他的大兒子沈泰鴻從浙江老家來到京城,說要準備參加會試。


沈一貫心想,我是內閣首輔,一舉一動全天下人都看著呢,要是我兒子考砸了還好說,可一旦考好了,肯定會有人出來說閑話。說我一個人的閑話倒無所謂,關鍵是大家對整個科舉考試的公正性都會有看法了,偏偏這個兒子學問又非常高,公認的狀元熱門人選,萬一真的考上了狀元……


沈一貫不能讓這種情況發生,就對兒子使了個「奸計」。


這天,沈一貫把兒子叫來,說:「你老爸我是首輔,按規定可以給你蔭補個官職,我看你當個中書舍人挺合適,這樣可以以北京籍去參加考試,比浙江籍更有優勢。」

沈泰鴻一聽,老爸今天這是怎麼了?竟然主動關心起我來了,感動得心裡熱乎乎的,也沒想太多就答應了。


結果過了幾天,任命書下來了,卻發現不是中書舍人,而是尚璽丞。沈泰鴻一下子傻眼了,因為按照規定,尚璽丞這樣的職位是不能再參加科舉的。沈泰鴻趕緊去找老爸,卻怎麼也找不到了。


從狀元大熱門一下子成了連考試資格都沒有,可想而知沈泰鴻得有多鬱悶,一氣之下就回了老家,從此跟老爸斷交,「視其父若深仇」。


攤上這樣的老爸,你說是福還是禍?


誰說古代科舉腐朽?這幾個故事,讓今天的我們都汗顏



現在的高考為人詬病的另一個原因,是城鄉不公,正如有人說的:鄉下的孩子每天吃著最沒營養的飯,享受著最低等級的教育,卻要考比城裡孩子更多的分數,才能上一樣的大學。關於這個問題,專家們已經總結出了很多種理由,在這兒就不一一列舉了,免得噁心大家。


在科舉史上,有一個不成文的慣例,被很多考官們踐行著,即兩名考生水平難分高下時,以寒門學子為先。


這個慣例太偉大了,這是一種更高層次的「公平」。


在明朝,就出現過這樣一個很典型的故事。那是明憲宗成化十六年(1480年)浙江省的鄉試,考完後,主考官楊繼宗發現了兩份卷子,水平都非常高,而且各有千秋,難分伯仲,楊繼宗是個很有意思的人,竟然跑回家把朝服換上了,對著這兩份卷子拜了兩拜,說:「你們二人都有狀元之才,我在為朝廷得到兩位英才而下拜。」


那麼,到底該定誰為解元呢?楊繼宗也犯了難,這兩份卷子確實太優秀了,誰排第二都可惜,楊繼宗正在左右為難,突然想起了一件事,就馬上拆開封(卷子上的考生資料都是密封的),一看,一個叫王華,書香門第,另一個叫李旻,寒門學子。這下就好辦了,楊繼宗毫不猶豫地把出身寒門的李旻排在了第一,高中解元。



誰說古代科舉腐朽?這幾個故事,讓今天的我們都汗顏



值得一提的是,這兩位考生確實非常優秀,第二年的殿試中,王華力挫天下群雄,高中狀元。而李旻因為家裡有事,沒去成,下一科再去考,也拿了個狀元。同一科鄉試出了兩位狀元,在整個科舉史上也是不多見的。


再值得一提的是,王華有個兒子比他更牛,提起他的名字,已經不能用「偉大」來形容了,而是直接進入了「聖賢」的境界,不光在明朝,就是放在整個中國歷史上,也是屈指可數的幾個大牛人之一。這個人,就是王陽明。


這幾個故事看起來有點不通情理,並不「公平」,但是卻贏得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尊崇。所謂「公平」,很多時候都是相對的,當你擁有了比別人更多的資源,佔據了比別人更有利的位置,怎麼可能再來談「公平」?這時候,「讓」,就成了另一種更高層次的公平。


這幾個故事,在整個科舉史上或許並不是主流,但只要有它們的存在,就不能說科舉一無是處。制度只是保證了相對的公平,只有高風亮節,才能保證更高層次的公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客棧 的精彩文章:

四大野戰軍為什麼要經常整編?因為毛主席對形勢產生了誤判
江青曾獲得1967年金馬獎影后?是的,真相是這樣的
這個國家有世界上最大的核導彈,現在卻由中國保護他們

TAG:歷史客棧 |

您可能感興趣

在歷朝歷代屌絲逆襲有哪些途徑,除了科舉,你還知道哪些?
古代科舉明明狀元是第一,為何很多人都想中探花,只因這個原因
科舉時代考個秀才有多難?看不起孔乙己的人都是站著說話不腰疼
古代如何選拔人才的?除了科舉制,還有這些方式可能是你不知道的
古代捐錢就能做官,那為何還有人考科舉?你看看兩者差別有多大!
國人痛恨幾百年的奸臣,後代一直抬不起頭,古代連科舉都不讓參加
不過是一個寫玄幻故事的,至於還在科舉考試的時候勾了主審官的魂?拿了個大頭!
那些你可能不知道的「科舉二三事兒」!
古代六扇門是幹什麼的?為何其後代不能參加科舉考試?這是關鍵!
史上最「膽大妄為」的考生,科舉只答八個字,皇帝看後說:你就是狀元!
雍正最痛恨的一個姓,代代為奴,為考科舉,有人竟偷偷改姓
一個科舉失敗者的逆襲:考不上,就把它廢了!
聊聊古代科舉那些事
古代公認的大才子們,為何都科舉落榜?
古代武科舉考什麼?為何武狀元最後幾乎都成不了一代名將?
詩人科舉考試上寫了半首詩,沒想卻流傳千古,真正原因讓人嘆服!
皇帝親自做代言,宋代科舉想不火都難
古代「科舉四宴」是哪些?
本該詩名大顯,因科舉犯父「諱」,埋沒一代鬼才
古代光有才學還不夠,必要時還看臉!千年科舉僅一位殘疾人成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