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擊斃太平天國的賴文光,卻被稱為「逃跑將軍」的淮軍名將

擊斃太平天國的賴文光,卻被稱為「逃跑將軍」的淮軍名將

葉志超(1838年—1901年),淮軍將領,字曙青,安徽合肥(今肥西)人。早年以淮軍末弁從劉銘傳鎮壓捻軍起義,積功至總兵。賜號額圖渾巴圖魯。捻軍失敗後,得李鴻章賞識,留北洋。光緒初,署正定鎮總兵,率練軍守新城,防大沽後路。後移防山海關。光緒十五年(一八八九年),擢直隸提督。十七年(一八九一年),奉檄率軍鎮壓熱河金丹道教,殺教首李國珍。事平,賞穿黃馬褂。《清史稿》關於葉志超寫道:「逕定州,亦棄不守,趨五百餘里,渡鴨綠江,入邊始止焉。」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國近現代史》(上冊)第48頁寫道:「左寶貴犧牲後,葉志超棄城逃走,狂奔五百里,退到中國境內。」 。1894年清廷下令奪葉志超職,李鴻章奏請留營效力,不許。1896年(光緒二十二年)械送京師,下刑部審訊,定斬監候。後赦歸家鄉。1900年獲釋,次年去世。葬黃老郢。

人物生平

葉志超(1838~1899),字冠群,號曙青,綽號葉大獃子,肥西縣花崗鎮聖村人。[1]自幼父母雙亡,由舅父收養。少年幫舅父放牛,做雜活。青年參加解先亮團練,擔任伙夫。其身材魁梧,猛力過人。一次,解先亮率團練攻打王圩太平軍,他要求參戰被准允。激戰中,一土銃槍彈擊中他的腰部,將其打倒在地,人們皆以為葉大獃子被打死了,可他卻從地上站起來,繼續參加戰鬥。原來土銃槍彈擊中的是腰刀,沒有傷他的身體。解先亮以為,葉志超不是凡人,大難不死,必有洪福。以後每次戰鬥都讓葉志超上陣,而葉志超在戰場上總是一馬當先,衝鋒陷陣,屢建戰功。

圍剿捻軍

同治初年(1862年),葉志超認為,在地方干團練,不足成功名,遂往江蘇投淮軍張樹聲帳下。樹軍副將孫益壽系其妻弟,因委其為前營幫帶。淮軍收復常州、太倉及援浙諸戰鬥中,葉志超無役不從,戰功卓著,尤雄其曹。同治五年,改帶馬隊新左營。太平軍平定蘇浙後,調劉銘傳進剿捻軍。同治六年十二月十日,賴文光率東捻軍突圍至張橋,就食間,葉志超在山西布政使劉秉璋指揮下,率軍沖入東捻軍陣地,麾軍狂殺。肉搏間,身受矛傷,仍裹創力戰,會同總兵才貴、楊岐珍等將東捻軍擊敗,殺戮五六百人。十二月十一日,賴文光率東捻軍突圍至揚州東北灣頭,中炮身亡,余部乘大霧向天長退去。他又率馬步隊窮追不捨,逐北於天長,又敗之汊河,擒斬無餘,將東捻軍剿平。清廷賞賜額渾巴圖魯名號,遇缺儘先題奏。

在圍剿西捻軍中,他窺取南樂,大戰德州、平原間,亦頻有戰功。同治九年,東西捻軍剿滅後,適清廷命李鴻章辦理北洋軍務,李鴻章遂將其留北洋使用,派為馬隊統領,駐保定。時近畿多有饑民起義,凡令葉志超剿辦之事無不平息。他不擒首領,不解散餘眾,決不罷兵。

鎮壓熱河教匪

光緒元年(1875年),署直隸正定鎮總兵,率新式練軍守天津新城,為大沽口後路,拱衛海防。光緒八年,清廷決定整理陸、海軍,修築山海關炮台,李鴻章薦其智略,奏委其任,予以實授總兵。光緒十五年,升為直隸提督兼北洋防軍翼長。光緒十七年,熱河朝陽金田道教教民起義,清廷命其督直隸、奉天之師前往鎮壓。他率精銳出古北口,進師建昌,連克榆林、沈家窩館、貝子廟,解下長皋之圍,陷烏丹城,不一月,收得熱河全境,擒教民首領李國珍,將其車裂,縛楊玉香解送天津斬首。清廷賞穿黃馬褂,世職。

甲午戰爭

光緒二十年,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朝鮮政府電請清廷出兵幫助鎮壓。日本為利用這一事件,發動侵朝、侵華戰爭,亦誘請清廷出兵干涉。李鴻章在得到日政府「必無他意」的保證下,於五月底遣葉志超率太原鎮總兵聶士成等清軍2000餘人,開赴朝鮮牙山,行鎮壓東學黨起義之事。日政府見其陰謀得逞,便以保護僑民為名,遣第五師團的一個混成旅在仁川登陸,妄圖挑起中日戰爭。開始遣葉志超率兵前往朝鮮時,葉志超不欲行,乞周馥說情於李鴻章。李鴻章說:「亦未必便戰,何怯!」葉志超乃勉強赴朝。六月二十三日,日一面出動海軍在牙山口外海域向中國艦隊突然發起襲擊,一面出動陸軍向牙山中國派遣軍發起進攻。葉志超聞日軍來攻,坐立不安。聶士成提出:「海道已梗,援軍斷難飛渡,牙山絕地不可守,公州背山面江,天生形勝,宜馳往據之,戰而勝,可據以待援,不勝,猶得繞道出也」。他無可奈何,遂同意聶士成方案,並令其在成歡阻擊,自據公州為後援。其實,葉志超並不據公州設防,而是畏敵為虎,棄公州出漢陽東,逃往平壤。六月二十六日,日軍向成歡發起進攻,聶士成設伏,殺傷日軍千餘人,經激戰,因彈藥垂盡,眾寡懸殊,敗退公州。聶士城退抵公州一看,見葉志超早已向平壤退逃,只得繞道迂迴,尾追葉志超,撤向平壤而去。葉志超到達平壤後,向李鴻章謊報:「成歡之役屢勝,倭死二千多人,葉兵死二百餘人」。李鴻章根據他的謊報,把牙山敗逃說成是一路打敗日軍而轉移到平壤,向清廷為其請功。清廷聞報,大為嘉獎,賞銀2萬兩犒軍。此時,由陸路來援的4支清軍共萬餘人,亦會集平壤,清廷任命其為諸軍總統。

葉志超飾敗為勝獲得嘉獎晉級,甚為得意,天天置酒會尋歡作樂。對嚴峻戰爭形勢和敵情不作分析研究,只是環炮台築一些簡單的營壘,消極防禦。眾將領因其謊報軍情而獲得平壤清軍總統頭銜皆不服氣。

當時日軍在朝部隊僅1個混成旅,後續部隊尚未到達。光緒帝數次催促進軍漢城,北洋行營翼長盛宣懷也建議趁日軍兵力薄弱之機快速進兵。他在李鴻章的授意下,既不主動進軍,也不對戰守進行布置,坐失戰機。直至日軍逼近時,始令左寶貴率奉軍守城北玄武門一帶,衛汝貴率盛軍守城西及西南面,馬玉昆率毅軍守城東及大同江岸,自居城中調度。八月初,日軍偵察分隊竄至大同江岸,被毅軍逐走,葉志超即以屢戰獲勝報奏清廷。日軍採取「大包圍」戰術,分4路進攻平壤。第一路沿大道攻城東,第二路攻城西南,第三路從大同江上游渡江攻城北。第四路從元山登陸西進,切斷平壤西北通往安州大道。八月十六日,日軍發起總攻。東路毅軍扼大同江東岸,拚死抵抗,盛軍渡江支援,激戰八九小時,給日軍以大量殺傷,戰鬥稍利。葉志超非但不縱兵猛擊,反而收兵回城。日軍乘隙渡過大同江,佔據山阜,以排炮猛轟城北玄武門,城外營壘相繼失陷,牡丹江制高點也被日軍奪占。左寶貴親自登城指揮,向葉志超求援,他拒發援兵,並主張棄城逃走。左寶貴不從,一面派人監視葉志超,一面指揮戰鬥,不幸中炮身亡。此時,日軍雖佔領玄武門,因不知城中虛實,不敢冒然入城。大同江岸日軍遭毅、盛兩軍抗擊,已開始撤退。衛汝貴在城西南也阻止了日軍的進攻。葉志超不僅不根據戰鬥形勢乘勢反擊,卻亟樹白旗,乞求罷兵。

日軍議受其降,令率兵來歸。正在日軍準備受降事宜時,他乘機下令各軍棄城向北潛逃,將大小炮40尊、槍萬餘支,和一應糧餉白白丟給日軍。朝兵對清軍撤城逃走,氣憤至極,在其出城時從後面予以槍擊,死者不可計算。日軍得知葉志超率部向北潛逃,遂遣主力要之于山隘。葉志超揮軍迴旋,久不得出,擁擠踐踏而死者相枕藉,傷亡2000餘人,諸將盡委械而去,一潰不可收拾。葉志超率部奔向安州,聶士成建議道:安州地形險要,是進行防禦阻擊的地方,在這裡進行固守,一定能擊敗日軍,轉敗為勝。葉志超猶如驚弓之鳥,不聽聶士成的建議,途經安州時,策馬通過,棄而不守,狂奔500餘里,渡過鴨綠江,進入中國邊境始止。清廷聞知此事,立即詔諭革葉志超之職,李鴻章奏請留營效力,清廷不準。次年解送京師,經刑部審判,定斬監候。光緒二十六年,赦歸。光緒二十七年,病死鄉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騎兵 的精彩文章:

說一說曾國藩的湘軍
數風流之清朝居士
鄭成功手下的「抗清三公」、「台灣三傑」,兩位為何投降了清廷?
晚清最後的名將,鎮天國、壓捻亂、抵侮辱,曹錕和張作霖是他小弟
簡述曾國藩的湘軍軍制及其優劣,高仿版的「戚家軍」

TAG:歷史騎兵 |

您可能感興趣

太平天國的飛將軍,讓曾國藩寢食難安,最後因衝動和敵軍單挑身亡
川軍抗戰名將,劉湘將軍的墓,竟被遊人擺了一排煙頭
太平天國飛將軍,竟讓曾國藩寢食難安?最後戰敵身亡
中國最高軍銜將軍犧牲:蔣介石扶棺痛哭,日軍下令停止空襲一天
他被稱為逃跑將軍,為雪恥勇殺萬餘鬼子,仍堪稱抗日名將
和張自忠齊名的國軍烈士,曾擊斃一日本少將,犧牲後被追授中將軍銜
軍閥時期最荒唐的將軍,娶了五個外國姨太太,聲稱是為國爭光!
國軍名將 長跑冠軍 一旦跑起來連劉翔都追不上 人稱「飛將軍」
孫元良:堪稱國軍第一逃跑將軍
他曾投靠日軍,被稱為「倒戈將軍」,最終被部下活埋
戰國四名將之一的王翦,不但軍事才能傑出,智謀也很出色,號稱智勇將軍
明朝皇族裡的子孫們: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和奉國將軍都是誰繼承的
中國古代名號嚇死人的將軍,最威風白起,最忠心岳飛
三國中,被張飛打敗的名將嚴顏到底是斷頭將軍還是投降將軍?
死於暗殺的將軍也是好將軍
他三次殲滅日軍,還擊斃敵軍少將,建國後獲上將軍銜
軍隊被圍插翅難逃,士兵請示將軍,將軍道:睡一覺自然退兵
美國史上最厲害的將軍,讓日軍舉手投降,卻被中國軍隊數個月打服
中國軍隊的奇天大辱,海軍將軍一件塵封往事讓國人的心都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