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華民國鄂軍都督府第一號委任狀》和胡鄂公

《中華民國鄂軍都督府第一號委任狀》和胡鄂公

《中華民國鄂軍都督府第一號委任狀》和胡鄂公



1911年10月10日(辛亥年八月十九),武昌革命黨人經過激烈鏖戰後,佔領了武漢三鎮。然而逃匿在「楚豫」兵艦上的湖廣總督瑞澂虎視眈眈;鄂軍提督、第八鎮統制張彪所率輜重第八營、教練隊及其它殘餘,龜縮於漢口郊區劉家廟火車站一帶,企圖會同逐日增援的清軍反撲,形勢十分危急。


10月17日晚,革命軍首領20餘人,聚集於舊諮議局所在的武昌閱馬場鄂軍都督府,商討對策。都督黎元洪提出公舉一人,任鄂軍水陸總指揮,指揮武漢陸軍和水師,向清軍進攻,與會者一致推舉胡鄂公。(《武昌起義檔案資料選編》(下),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3月版)


胡鄂公,湖北江陵人,字新三,號南湖。早年曾參加胞兄胡榮珪領導的湘鄂邊界「洪門起義」。1906年,胡進郝穴預備中學堂學習,與同學熊得山、寧敦武、錢納水、李堯衢等20餘人結成「輔仁社」,任社長,鼓吹革命。1908年2月,胡入北京江漢學堂。次年秋,胡考進直隸高等農業學堂,發起組織「斷髮會」,聯合保定各校學生於9月15日同時剪辮子。1910年4月8日,北京、天津、保定、通縣等地代表,在保定成立以「推翻滿清專制」,「建立共和民國」,「融和種族界限」,「發展全國農業」為綱領的「共和會」,胡任幹事長。9月17日,胡為了向清政府請願召開國會,發動高等農業學堂全體學生罷課,並往京津一帶串連學生,遭當局通緝,潛至江西。又在南昌與鄺摩漢等一起成立共和會江西分會。

1911年10月10日,胡因事自河南抵武漢,適逢武昌首義。經張振武的推薦,胡於10月11日被任命為鄂軍都督府交通部偵探科科長,10月13日兼攝軍法科科長。短短的一周內,胡以其膽略和智謀,為革命軍運籌帷幄,頗為革命黨人所讚賞。


10月18日(農曆八月二十七)上午七時,都督府正式發給胡鄂公一張委任狀,委任狀後面騎縫為「委字第一號」。鄂軍都督府成立幾天來,還沒有發過正式委任狀,往往是將內容、官銜、人名寫在白布上,再蓋上都督印。這張委任狀,也就是中華民國鄂軍都督府成立以來第一張正式委任狀。全文為:


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黎,為委任事,委任胡鄂公為鄂軍水陸總指揮,有指揮鄂軍水陸師之全權,此狀。


黃帝紀元四千六百零九年八月二十七日(《辛亥武昌起義史編》,台北辛亥武昌起義史編纂委員會編印,1971年10月版)


另外還有一則命令:


一、綜合各方報告,停泊劉家廟下游清海軍楚豫、楚有等兵艦六艘,聞瑞澂現匿楚豫兵艦上,以冀戴罪立功。漢口之敵,仍佔領劉家廟、大智門一帶陣地,張彪設大本營於劉家廟,似擬掩護其援軍南下後,海陸兩軍聯合大舉向我進攻。


二、本軍政府擬先驅走瑞澂 出境,並擊退劉家廟大智門之敵,逐次向北前進,以奪取灄口、祁家灣等地。


三、委胡鄂公為鄂軍水陸總指揮,於明晨(即廿八日)拂曉,在武昌紅關、青山間,即兩望一帶,指揮步兵第三協協統陳炳榮,炮隊第二標標統尚安邦,步隊第二協協統何錫藩,步隊第四協協統張廷輔,長江水師統領王朝銀等所部陸軍水師,驅走楚豫,擊潰劉家廟、大智門等地之敵,完成以上任務。


四、步隊第一協協統宋錫全,率所屬隊伍防禦漢陽,接濟我漢口進攻敵人軍隊彈藥,續行以前任務。


五、步隊第四協協統張廷輔所屬步隊為預備隊,迅速準備於今日下午十二時以前,開赴漢口增援。

六、步隊第五協協統熊秉坤,附馬隊一營、炮隊一營,防禦武昌省城。


七、本都督在武昌府。


黃帝紀元四千六百零九年八月二十七日上午六時(《辛亥武昌起義史編》,台北辛亥武昌起義史編纂委員會編印,1971年10月版)


胡接委任狀後,又呈請黎元洪指派李國鏞為副指揮,陳濤(河南洛陽人,共和會成員;任沙市沙防營十長之際,先欲刺殺荊州將軍鳳將軍,又欲謀殺端方於沙市,均未得成,聞武昌起義,遂由沙市來此)為參謀長;吳若龍、聶松樵(二人均為共和會成員)為左右參贊;林朝海、黃寶泉、段玉書為海陸顧問。上午十時,胡召集以上這些人在都督府成立鄂軍水陸總指揮部,討論作戰部署。下午一時,胡以總指揮的名義發出命令:


一、據各方面報告,停泊劉家廟下游楚豫、楚有等兵艦六艘;結集劉家廟、大智門、灄口、祁家灣等地清軍,計有張彪率所屬馬隊一隊、輜重第八營一營,張錫元之河南新軍兩營,巡防軍一營,馬繼貞之第二鎮殘敗步隊一標,擬俟南下大批援軍到漢時,海陸聯合向我進攻。同時瑞澂仍匿楚豫兵艦之上,張彪設大本營於劉家廟車站,以冀戴罪立功。


二、本總指揮明晨即二十八日拂曉,指揮武漢水陸各軍,驅逐瑞澂、張彪,擊走楚豫等兵艦出境,擊潰劉家廟、大智門一帶之敵而佔領其陣地。


三、炮隊第二標標統尚安邦,率所屬炮隊並炮八門於今日下午十時,在紅關氈呢廠集合待命。


四、步隊第三協協統陳炳榮,率所屬步隊於今日下午十時,在紅關氈呢廠集合待命。


五、水師統領王朝銀,率所屬炮船於今日下午十時,集合新開河、紅光一帶。該統領於同日同時到達紅關氈呢廠待命。


六、步隊第二協協統何錫藩,率所屬漢口各軍,仍以戰鬥形勢準備明晨(即廿八日拂曉),聞到隔江兩望、青山間炮聲,或漢口敵人向我射擊槍聲時,下令漢口全軍,立起應戰,擊走劉家廟、大智門一帶之敵,並佔領其陣地。

七、步隊第四協協統張廷輔,率所屬步隊為預備隊,與第一協協統何錫藩,在漢口取得嚴密聯絡,準備明晨(即廿八日)拂曉何錫藩所部進攻敵軍時,在後援應。


八、其餘俟明晨(即廿八日)拂曉,開始進攻敵人前,聽取本總指揮命令。


九、本總指揮今日下午十時到十二時在紅關氈呢廠,十二時後在兩望江岸陣地。


黃帝紀元四千六百零九年八月二十七日下午一時(《辛亥武昌起義史編》,台北辛亥武昌起義史編纂委員會編印,1971年10月版)


下午四時,胡鄂公化裝成洋人,李國鏞化裝成翻譯,陳濤化裝成侍役,另帶陸海測量員李馥及黎玉山、彭春發、 酆尚志等乘「平江」小輪實地偵察。這時,「江靖」、「江泰」停泊在日租界下面江中,由此向下游里許,依次停泊著「楚安」、「楚材」、「楚有」、「楚豫」。長江艦隊所屬的「楚豫」、「楚有」兩艦噸位比隸屬於湖北巡防艦隊的「楚材」、「楚安」、「江靖」、「江泰」要大。胡鄂公等人順江而下,航行於各艦之間,至最下游的「楚豫」後又往回駛。沿途,「洋人」、「翻譯」、「侍役」裝作觀賞,不時將各艦所停泊方位和距離告訴藏於艙內的李馥等人。待下午七時半,小輪返回漢陽門時,偵察任務也完成了。


晚上10時,胡鄂公偕李國鏞、陳濤、吳若龍、聶松樵、鄭世和、林朝海、黃寶泉、段玉書和衛隊來到紅關氈呢廠,步隊協統陳炳榮、炮隊標統尚安邦、水師統領王朝銀早已恭候於此。胡鄂公即發出準備進攻的命令:


一、炮隊第一標標統尚安邦,率所屬炮隊即時出發,前赴兩望至青山一帶沿堤,布置放列:青山置炮二門,兩望沿堤置炮六門,迅速將防禦工事準備,明晨(即廿八日)拂曉,射擊楚豫兵艦暨對岸劉家廟江岸之敵,其楚有、楚材、楚安、江靖、江泰等敵艦,彼不發炮向我進攻時,我亦無用發炮射擊。


二、步隊第三協協統陳炳榮,率所屬步隊即赴兩望、青山沿堤一帶掩護炮兵放列,並嚴行防禦對岸之敵,在青山、兩望一帶沿江偷渡登岸。


三、水師統領王朝銀,率所屬炮船,在紅關、新開河一帶待命,並派小艇多艘,偵察楚豫等兵艦暨對岸沿江敵軍情形,隨時具報。


四、步隊第二協協統何錫藩,率所屬步炮各隊,明晨(即廿八日)拂曉,聞得兩望我軍發炮射擊敵艦暨劉家廟江岸之敵,或漢口敵人,向我射擊槍聲,命令全線立起向敵人進攻,用猛烈炮火,將劉家廟、大智門一帶敵軍擊走,並佔領其陣地。當其進攻時,步隊中宜配置機關槍,俾作衝鋒掃射之用。所有敢死隊,悉分配於各路進攻步隊之後,督令前進,不準後退。

五、第四協協統張廷輔,率所屬預備隊緊隨第二協協統何錫藩進攻步隊之後,以便隨時補充援應。


六、此次革命軍向敵軍開始大舉進攻,漢族存亡,所關至巨,若有非戰爭同志,妄議于軍前者,即以擾亂軍心,就地處決後,再行具報本總指揮備案。


七、本總指揮明日(即廿八日)上午一時以後至拂曉,在兩望陣地。


黃帝紀元四千六百零九年八月二十七日下午十時(《辛亥武昌起義史編》,台北辛亥武昌起義史編纂委員會編印,1971年10月版)


命令發出後,副指揮李國鏞進城向黎元洪彙報進攻部署。胡鄂公與陳濤取來食物,胡亂填了一下肚子後,就在氈呢廠的執事房中就地打盹。


翌日凌晨一時,胡偕陳濤及衛兵等十幾人,由紅關氈呢廠出發,沿江堤經兩望到達青山,時值凌晨二時半。這時李國鏞也由城內趕來。青山昨日布置的兩門炮,對著江流上游,是為迎擊敵軍艦下逃的。胡覺得不妥當,命將其中一炮改換朝下遊方向,這樣一炮迎擊,一炮追擊。凌晨三時左右,待胡鄂公等人返回兩望時,該處炮位、防禦工事均已布置完畢,掩護炮隊的步兵隊也分段卧列於江堤後,以江堤為掩護體。這時,「楚豫」艦不時以強烈探照燈向我方江堤探照,我方大炮上已以青草偽裝,敵人也就看不見了。過了一會,一艘小輪船駛近「楚豫」艦後,兩船燈光先後全部熄滅。胡鄂公等人正為之驚異時,小輪船燈光復明,「楚豫」艦卻不見了。仔細一看,該艦趁燈光熄滅之際已駛向另一處所下碇,原來「楚豫」以小輪船為替身,而防備革命軍夜間炮擊。


凌晨四時,黎元洪傳來命令,大意說製造一艘海軍軍艦很不容易,我國自甲午海戰敗於日軍後,現有艦艇數量極其有限,我們應當多加愛護。我軍在炮擊敵艦時,應盡量射擊其艦面、囪塔或艦頭艦尾,切勿擊中要害,致使全艦沉沒毀壞。副指揮李國鏞讀命令後說:「這是在考驗我們炮手的射擊技術。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咱們不理他的!」胡鄂公說:「話不能這樣說,都督的命令,我們還是要執行的。」接著,胡命參謀長陳濤傳令炮兵隊標統尚安邦按黎都督命令行事。


清晨五時多,胡鄂公下令開始向敵攻擊:口徑較小的兩門炮射擊「楚豫」艦,口徑較大、射程較遠的四門炮射擊江北岸漢口的敵軍陣地。漢口敵軍突遭重炮轟擊,以為系漢口革命軍發出的,立即向漢口革命軍射擊。革命軍聽到我兩望發出的炮聲和敵軍槍聲,全線官兵向敵軍發起總攻。一時炮聲、槍聲震耳欲聾。敵軍多從睡夢中驚醒,倉促應戰。早已枕戈待旦的民軍在猛烈的炮火掩護下,向敵軍步步逼近。敵軍抵擋不住,退至三道橋至灄口一帶,適遇自北而來的敵增援部隊,於是雙方對峙於三道橋南北。與其同時,兩望炮台兩門小口徑大炮向「楚豫」艦連發8炮,一彈中其頭,兩彈中其尾。「楚豫」中彈後向我炮台還擊,胡鄂公又令四門大口徑大炮集中向「楚豫」射擊,「楚豫」招架不住,連忙向下游逃遁。當駛過青山炮台時,又遭到兩門大炮的迎擊和追擊。「楚豫」一面還擊,一面慌忙向田家鎮方向逃去。「楚有」、「楚材」、「楚安」、「江靖」、「江泰」五艦見「楚豫」受傷逃逸,也高懸白旗以示投降。


這場戰鬥,揭開了漢口爭奪戰的序幕。兩望炮台的革命軍,僅參謀長陳濤一人左腳被敵彈片擊傷,敵艦有無傷亡,不得而知。敵軍在漢口劉家廟陣地遺棄帳篷140 余頂,糧食600餘石及火車頭一輛, 貨車約十輛並彈藥甚多;河南混成協騎兵損失馬匹百餘;並遺屍260餘具, 傷者千人以上;我軍陣亡148名、傷300餘人。


武漢三鎮市民驚悉革命軍戰敗清軍軍艦,驅走瑞澂,逐去漢口敵軍,群情激奮,欣喜若狂。當胡鄂公等人由紅關經漢陽門返回都督府途中,不時可見燃放鞭炮、懸掛戰勝旗,抬著酒肉犒勞革命軍的人們。

(1)《武昌起義檔案資料選編》(下),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3月版。


(2)(3)(4)(5)(6)《辛亥武昌起義史編》,台北辛亥武昌起義史編纂委員會編印,1971年10月版。


附: 一段不應再以訛傳訛的史實——「胡鄂公」、「胡新山」與「共和會」、「中國革命共和會」


筆者為撰寫辛亥革命元老胡鄂公有關生平事迹,曾查閱了解放前後刊行的多種史志書,發現個中謬誤不少,其中以《公安縣誌》、《公安縣人民革命鬥爭史》二書最為突出。先看《公安縣誌》:


1907年(光緒三十三年)夏,青年學生覃秉卿、徐茂山、趙敦三等,在麻豪口附近徐家湖秘密成立「中國革命共和會」。……南五洲胡鄂公為會長。(《公安縣誌》,漢語大辭典出版社,1990年9月版,第4頁)


再看《公安人民革命鬥爭史》:


1907年夏,公安在北方求學的學生和在鄉青年知識分子覃炳卿、鄧性初、劉雲洲、徐茂山、趙登山、傅德洪等20多人,在麻豪口徐家湖秘密成立旨在滅清興漢之「中國革命共和會」,選胡新山為會長。(《公安縣人民革命鬥爭史》,湖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4月版,第17頁)


讀這兩段文字,發現三個質疑:(1)「胡鄂公」、「胡新山」是兩個人,還是一人?(2)是「共和會」還是「中國革命共和會」?(3)該會成立的準確時間和地點。


為解決這三個問題,筆者查閱了解放前後海峽兩岸刊印的幾十種史志和人物辭典,如:(1)[日]佐藤三郎:《胡鄂公》(載《民國之精華》,1916年版),(2)《胡氏族譜》(1924年冬刊印),(3)胡鄂公:《紀念熊得山先生》(《申報》1941年2月10日—13日),(4)胡鄂公:《辛亥革命北方實錄》(上海中華書局,1948年8月版),(5)劉仙洲:《辛亥革命前後保定革命運動回憶錄》(《辛亥革命回憶錄》(一),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10月版),(6)胡鄂公:《武昌首義三十五日記》(《辛亥武昌首義史編》,台北辛亥武昌首義編纂委員會編,台北中華書局,1971年10月版),(7)秦賢次:《胡鄂公》(《民國人物小傳》(二),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6年版),(8)王葆真:《灤洲起義及北方革命運動簡述》(《辛亥革命回憶錄》(五),文史資料出版社,1981年8月版),(9)於樹德:《回憶灤洲起義與共和會》(《辛亥革命回憶錄》(五),文史資料出版社,1981年8月版),(10)《共和會》、《胡鄂公》(《中國近代史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2年10月版),(11)賀覺非:《胡鄂公》(《辛亥武昌首義人物傳》(下),中華書局,1982年10月版),(12)《胡鄂公》(《革命人物誌》(十),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編,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3年版),(13)佚名:《胡鄂公節略》(《武昌起義檔案資料彙編》(下),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3月版),(14)《胡鄂公》(《湖北歷史人物辭典》,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5月版),(15)《胡鄂公》(《湖北歷史人物傳》(五),湖北省志人物誌編輯室編印,1985年3月版),(16)《共和會》(賀覺非、馮天瑜:《辛亥武昌首義史》,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9月版),(17)《胡鄂公創建共和會》(《河北近代大事記》,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4月版),(18)《胡鄂公》(《中國現代史辭典》,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87年12月版),(19)《胡鄂公先生》(《旅台湖北人物誌》(一),台北市湖北同鄉會編印,1988年2月版),(20)彭安文:《奔走南北的胡鄂公》(《武漢人物選錄》,武漢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印,1988年12月版),(21)《胡鄂公》(《中國近現代名人大辭典》,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89年4月版),(22)《胡鄂公》(《湖北人物誌稿》,光明日報出版社,1989年8月版),(23)《共和會》(《中國黨派社團辭典》,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1989年9月版)、(24)《辛亥革命在保定》(《歷史文化名城保定》,書目文獻出版社,1989年10月版),(25)《胡鄂公》(《旅台名人錄》,中國文史出版社,1990年7月版),(26)劉望齡:《胡鄂公籌辦〈大陸日報〉》(《黑血金鼓——辛亥前後湖北報刊史事長編》,湖北教育出版社,1991年4月),(27)《胡鄂公》(《民國人物大辭典》,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5月版),(28)唐向榮:《辛亥灤州起義中的胡鄂公》(《唐山文史》(十),河北唐山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印,1991年7月版),(29)《共和會》、《胡鄂公》(《中華民國史辭典》,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8月版),(30)《共和會》、《胡鄂公》(《辛亥革命大辭典》,武漢出版社,1991年8月版),(31)《共和會》、《胡鄂公》(《民國史大辭典》,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1年9月版),(32)《共和會》(《中國社團黨派辭典》,陝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9月版),(33)劉秉中:《辛亥灤州起義》(《唐山文史》(十五),河北唐山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印,1992年10月版),(34)陳玉堂:《胡鄂公》(《中國近現代人物名號大辭典》,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5月版),(35)《胡鄂公》(《湖北報業志》,新華出版社,1996年12月版),(36)《胡鄂公組織共和會》(《中華民國史大事記》(一),中國文史出版社,1997年2月版),(37)《共和會》、《胡鄂公》(《中國國民黨黨史大辭典》,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年6月版),(38)《胡鄂公》(《湖北省志·人物》,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4月版),(39)《共和會》、《胡鄂公》(《中華民國史大辭典》,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年8月版)。


以上自1916年至2001年85年間海峽兩岸刊行的諸多史志書及人物辭典,對「胡鄂公」及「共和會」的記載基本一致。如:被譽為「濃縮民國三十八載春秋的世事變幻,由諸多知名的民國史專家學者編撰」,「迄今為止最為全面、最具權威的大型民國史工具書」——《中華民國史大辭典》,其中《胡鄂公》條載:

胡鄂公字新三,號南湖,湖北江陵人。(《中華民國史大辭典》,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年8月版)


按:胡鄂公出生的江陵南五洲,解放後劃屬公安縣。


《共和會》條載:


共和會,辛亥革命時期的資產階級革命團體。由同盟會員胡鄂公、熊得山、錢鐵如等,1909年11月開始籌備,1910年5月正式成立。總部設在保定,北京、天津、通州、太原、廣州、桂林、武昌等地都設有分會。會員3000餘人,成員大都為各校的青年學生和各地新軍士兵。1911年武昌起義後,其成員集體加入了同盟會,總部遂合并於同盟會京津保支部。(《中華民國史大辭典》,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年8月版)


再看另一部權威工具書——《中華民國大事記》(中國文史出版社,1997年2月版),由中國大陸最高近代史研究機構——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編著。這部《大事記》1909年11月21日條載:


保定、北京、天津各學堂學生胡榮銘(鄂公)、熊得山、錢鐵如等在保定組織秘密團體「共和會」,以「推翻滿清專制,建立共和民國」為宗旨,舉胡榮銘、熊得山、錢鐵如、覃秉清等九人為幹事,胡榮銘為幹事長。(《中華民國史大事記》(一),中國文史出版社,1997年2月版)


1910年5月16日條載:


京、津、保各學堂學生胡榮銘等33人在保定舉行會議,正式成立「共和會」,通過該會總章52條,舉胡榮銘為幹事長。(《中華民國史大事記》(一),中國文史出版社,1997年2月版)


按:胡榮銘為譜名。


為了印證兩部權威工具書的準確性,讓我們再查一查另一部更具權威的史書——《辛亥革命北方實錄》。此書系胡鄂公1912年4月20日初稿於「天津法國租界紫竹林之大中華日報」,(胡鄂公:《辛亥革命北方實錄》上海中華書局,1948年8月版)同年8月19日定稿於「荊州荊旗善後局」,(胡鄂公:《辛亥革命北方實錄》)1948年8月由上海中華書局正式出版。此書定稿於辛亥革命後的第二年,離共和會所創立的時間不過二三年,又是胡本人追述投身辛亥革命的詳細「實錄」,其可信度毋庸置疑。後來幾十年所刊行的史志及人物辭典,凡論及胡鄂公及共和會,基本上依據於《辛亥革命北方實錄》。

讓我們看看《實錄》是如何敘述共和會成立過程的。《實錄》首先說:「共和會之成立,予實始創之。」(胡鄂公:《辛亥革命北方實錄》)


談及共和會成立時間及過程,《實錄》說:1909年10月中旬,應胡鄂公(時為保定直隸高等農業學堂學生)之邀,江陵籍學生熊得山、李堯衢、林伯衡(均為保定直隸高等農業學堂)、錢鐵如(保定高等實業學堂)、邱壽林(北京法政學堂)、覃秉清(天津法政學堂)等人聚集保定,大家商議:「先在保定發起共和會,—俟機會到時,則舉全會以加入同盟會。又決定共和會未開大會成立以前,組織共和會籌備會,擬以十月初九在保定成立。計其進行步驟有三:即籌備會之預備,籌備會之成立及其成立後之進行,與大會成立等事。並先擬定共和會宗旨四項:為一.推翻滿清專制;二.建立共和民國;三.融和種族界限;四.發展全國實業。」(胡鄂公:《辛亥革命北方實錄》)


11月上旬,胡鄂公與熊得山起草出《共和會籌備會》「簡章數條」。(胡鄂公:《辛亥革命北方實錄》)


11月21日(農曆十月初九),由胡鄂公主持,「在(保定)蓮池書院開籌備會成立會」。到會的有:天津覃秉清,北京錢鐵如、邱壽林,保定則有熊得山、李堯衢、林伯衡等15人。會上「通過共和會籌備簡章,決定予與熊得山、覃秉清、錢鐵如、邱壽林、陳雄、吳若龍、徐炳文、翟仲寬等九人為幹事,由予任幹事長。」(胡鄂公:《辛亥革命北方實錄》)


此次會不久,即至寒假,胡鄂公「於學堂放假之第三日起程南歸」。(胡鄂公:《辛亥革命北方實錄》)


十一月初五(1910年1月15日),胡抵漢口,與先期抵達的邱壽林、李堯衢、林伯衡小敘後,再乘船回江陵。胡在沙市上岸後,一番鼓動,譚虛谷、謝石雲、關曉峰、吳子丹等當時江陵「四大名師」,皆加入了共和會。這也是共和會籌備會成立後,在荊州發展的第一批會員。


十二月十六日(1910年1月26日),胡回到南五洲老家。「在家略事布署」後,「由家至郝穴、塗郭場、麻(豪)口各地,與熊烈丞、覃尊三、覃琢夫、高壽亭、高雲亭、樊子成、陳登瀛、趙敦山、戴焯庵、傅德鴻等晤。於是熊烈丞等五十餘人均加入共和會。(胡自註:「五十餘人中,僅熊烈丞、覃尊三、覃琢夫三人為江陵縣人,余均公安人。」)予因商定由譚師虛谷負荊州各屬會務之責,並於翌年正月十五日在郝穴成立共和會荊州支部事」。(胡鄂公:《辛亥革命北方實錄》)


庚戌年正月十五日(1910年2月24日),胡鄂公在郝穴主持成立共和會荊州支部後,「即買棹北上」。3月15日,胡主持共和會「幹事會、部長聯席會於(保定)高等農業學堂之第四宿舍」。會議議決:「本年四月初八日(5月16日),召集各地代表會議,選舉幹事、部長,正式成立共和會」。(胡鄂公:《辛亥革命北方實錄》)


1910年5月16日,在胡鄂公主持下,共和會成立大會「在保定西南郊外舉行」。這次會議,「通過共和會總章五十二條,並選舉予與熊得山、林伯衡、翟仲寬、吳若龍、程芝田、徐炳文等七人為幹事,而推予為幹事長。」(胡鄂公:《辛亥革命北方實錄》)


不久,共和會北京、天津、太原、桂林、廣州、武昌等六個分會相繼成立,而「成立支部者,有通州、荊州兩處」。(胡鄂公:《辛亥革命北方實錄》)

到了1941年2月,胡鄂公為紀念兩年前病逝的摯友熊得山,專門於《申報》刊載《紀念熊得山先生》一文。文中回憶說,1909年,熊得山、錢鐵如自日本留學歸國後,胡「函招他兩人到北方學生群眾中,推進革命運動,於是熊先生就到保定考進農高的優級師範科,錢先生則到北平進高等實業學堂。歷時不久,我們周圍已團結起許多革命青年,但那時我們都無法與同盟會取得聯繫,便創立了共和會組織」。(《申報》1941年2月10日—13日)


從以上文字我們可看出,《中華民國大事記》、《中華民國史大辭典》兩部工具書與《辛亥革命北方實錄》和《申報》的回憶基本吻合。由此,我們可糾正《公安縣誌》、《公安人民革命鬥爭史》二書的謬誤:(1)「胡鄂公」、「胡新三」(「三」非「山」)為一人;(2) 「中國革命共和會」應為「共和會」;(3)該會於1909年11月21日召開「籌備會成立會」,1910年5月16日正式成立,非「1907年」;(4)籌備和成立地點均在河北保定,非「麻豪口徐家湖」;(5)胡鄂公任該會「幹事長」,非會長;(6)《公安縣誌》所列「趙敦三」、《公安縣人民革命鬥爭史》所列「趙登山」,應為「趙敦山」。《鬥爭史》所列「傅德洪」應為「傅德鴻」。《縣誌》所列「覃秉卿」、《鬥爭史》所列「覃炳卿」均應為「覃秉清」。


幾十年來,我們這塊「革命」的土地,培育出諸多「革命」的朋友(史志界也不少見)。這些戴著「革命」有色眼鏡的朋友,為了「革命」的需要,可隨意將歷史提前或退後,將甲地發生的事拉到乙地,一個人乾的事變成幾個人,幾個人乾的事變成一人,年齡可大可小,連姓名也可隨意更改。


還是以《公安縣誌》為例,是書第622頁《胡鄂公》條,全文不到2000字,就有多處錯誤。如:「熊得山」錯為「熊德山」;「寧敦武」錯為「寧郭武」;「保定直隸高等農業學堂」錯為「保定直隸高等農業學校」;「陳宧」錯為「陳宦」;「教育部次長」錯為「內務次長」;「67」歲錯為「69歲」; 《五十家論文書牘》錯為《五十五家記文書髓》,等等。


公安是明末文學大家「三袁」的故里,三位大文豪如讀到如此粗製濫造的「鄉邦文獻」,不知有何感慨?


可悲的是,謬誤還在繼續,請看《中國共產黨荊州歷史》(1919·5 -1949·10)(王培泉主編,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6月版):


1907年夏,公安縣進步青年覃炳卿等20餘人,在麻豪口徐家湖秘密成立了旨在反清興漢的「中國革命共和會」,公推胡新山為會長。後該會成員分赴全國各省市,有的後來還直接參与了辛亥革命。(《中國共產黨荊州歷史》(1919·5 -1949·10),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6月版,第11頁)


顯然,本書編著者未與諸多史志和工具書核實,就照抄《公安縣誌》和《公安人民革命鬥爭史》。


明明是胡鄂公1909年先在保定主持成立「共和會籌備會」,再回鄉動員江陵、公安50餘人入會,這裡卻將時間提前兩年,主持人由胡鄂公(這裡改為「胡新山」)變為「覃炳卿」(應為「覃秉清」),地點由「保定」變為「麻豪口徐家湖」,並在「共和會」前加上「中國革命」的桂冠。還說「後該會成員分赴全國各省市」。胡鄂公、錢鐵如、熊得山等人自始至終參加辛亥革命,為革命中堅,怎能說僅「參與了辛亥革命」呢!


一件時間過去不過百年,情節並不複雜的史實,竟被「革命」的朋友弄得面目全非,且以訛傳訛多年不變,真是悲哀之極!

(1)《公安縣誌》,漢語大辭典出版社,1990年9月版,第4頁。


(2)《公安縣人民革命鬥爭史》,湖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4月版,第17頁。


(3)載《民國之精華》,1916年版。


(4)1924年冬刊印。


(5)(57)《申報》1941年2月10日—13日。


(6)(46)(47)(48)(49)(50)(51)(52)(53)(54)(55)(56)胡鄂公:《辛亥革命北方實錄》上海中華書局,1948年8月版。


(7)《辛亥革命回憶錄》(一),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10月版。


(8)《辛亥武昌首義史編》,台北辛亥武昌首義編纂委員會編,台北中華書局,1971年10月版。


(9)《民國人物小傳》(二),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6年版。


(10)(11)《辛亥革命回憶錄》(五),文史資料出版社,1981年8月版。


(12)《中國近代史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2年10月版。


(13)《辛亥武昌首義人物傳》(下),中華書局,1982年10月版。


(14)《革命人物誌》(十),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編,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3年版。


(15)《武昌起義檔案資料彙編》(下),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3月版。


(16)《湖北歷史人物辭典》,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5月版。


(17)《湖北歷史人物傳》(五),湖北省志人物誌編輯室編印,1985年3月版。


(18)賀覺非、馮天瑜:《辛亥武昌首義史》,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9月版。


(19)《河北近代大事記》,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4月版。


(20)《中國現代史辭典》,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87年12月版。


(21)《旅台湖北人物誌》(一),台北市湖北同鄉會編印,1988年2月版。


(22)《武漢人物選錄》,武漢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印,1988年12月版。


(23)《中國近現代名人大辭典》,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89年4月版。


(24)《湖北人物誌稿》,光明日報出版社,1989年8月版。


(25)《中國黨派社團辭典》,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1989年9月版。


(26)《歷史文化名城保定》,書目文獻出版社,1989年10月版。


(27)《旅台名人錄》,中國文史出版社,1990年7月版。


(28)《黑血金鼓——辛亥前後湖北報刊史事長編》,湖北教育出版社,1991年4月。


(29)《民國人物大辭典》,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5月版。


(30)《唐山文史》(十),河北唐山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印,1991年7月版。


(31)《中華民國史辭典》,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8月版。


(32)《辛亥革命大辭典》,武漢出版社,1991年8月版。


(33)《民國史大辭典》,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1年9月版。


(34)《中國社團黨派辭典》,陝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9月版。


(35)《唐山文史》(十五),河北唐山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印,1992年10月版。


(36)《中國近現代人物名號大辭典》,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5月版。


(37)《湖北報業志》,新華出版社,1996年12月版。


(38)(44)(45)《中華民國史大事記》(一),中國文史出版社,1997年2月版。


(39)《中國國民黨黨史大辭典》,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年6月版。


(40)《湖北省志·人物》,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4月版。


(41)(42)(43)《中華民國史大辭典》,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年8月版。


(58)《中國共產黨荊州歷史》(1919·5 -1949·10),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6月版,第11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深圳微生活 的精彩文章:

從清朝皇室「貝勒」到新中國人民炮兵馬政局顧問——傳奇「伯樂」載濤
《三國演義》的「春秋特徵」及其成因
杜甫的婚姻及其婚姻詩
紅色印刷里的珍貴記憶
東北抗聯報刊:文化抗爭的精神高地

TAG:深圳微生活 |

您可能感興趣

民國了·成都(6)都督府變成袍哥集中營
大唐帝國征服北海道,北海道名字源自大唐帝國設置的黑水都督府?
溫嶺檔案館發現民國初年浙江都督府布告
走進鄂軍都督府
中國疆域最西點曾直達伊朗——661年大唐設波斯都督府
五军都督府相当于现在的什么机构
唐朝西域各都督府,你絕對想不到的多!
要問誰是朱元璋最親的人,就看他讓誰做大都督府的大都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