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賞析古典詩文,聆聽先賢心聲,感受如畫意境!古詩文賞析,與你一起感受中文之美!


本文來源於:邂逅古詩詞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歌名|邊塞營火,來源|群星


從軍行


【唐】楊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


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楊炯,和同為「初唐四傑」的王勃一樣恃才傲物,緣於其不討喜的性格,在武則天當政時,被貶為梓州司法參軍。待他三年任滿,又改任盈川縣令,直到最後他離世都未離開盈川,是以後人稱他為楊盈川。高宗顯慶六年(公元661年)他被舉為神童,入朝授校書郎時只有十一歲。永隆二年(公元681年)為崇文館學士,後遷詹事、司直。正是這一年,突厥入侵固原、慶陽一帶,裴行儉奉命出征。這首《從軍行》便是寫於這個時候,此詩節奏緊湊,對仗齊整,氣勢磅礴而風格高古。品壯士捨身愛國之情,聞金鼓殺伐之聲,大國凜然不可侵犯之威蘊含其中,言簡而意遠,堪為唐代邊塞詩的開山力作!

邊塞烽火燃起,緊張的氣氛直逼京城。詩人得知消息,心潮澎湃,激昂難平,憤而投筆從戎。帝王火速發兵,大軍辭京出師,不幾時便到了匈奴要塞。北地苦寒,風雪交加,但三軍將士不畏艱苦,在風雪中與敵人展開爭戰。無論何時戰爭永遠是殘酷的,熱血霜刃你死我活,一輪又一輪的艱苦卓絕。但正是在這樣的一場場戰役中,用霜和血澆灌出來的詩人愈發堅礪,愈加熱愛這種「渴飲匈奴血,飢餐胡虜肉」的生活,寧可就這樣做一個下等軍官,也勝過書生千倍萬倍。


他還有一首《戰城南》亦描寫了塞北的戰況:「塞北途遼遠,城南戰苦辛。幡旗如鳥翼,甲胄似魚鱗。凍水寒傷馬,悲風愁殺人。寸心明白日,千里暗黃塵。」其中的艱苦卓絕,氣壯情傷躍然紙上。


無論在什麼朝代,但凡男子,心底總有些戰爭情結。如他的這首《出塞》:


塞外欲紛紜,雌雄猶未分。明堂占氣色,華蓋辨星文。二月河魁將,三千太乙軍。丈夫皆有志,會見立功勛。


無論是對武器的狂熱,或是對戰事的通透,還是對英雄的崇拜,都源自他內心的那點激情,那種雄性本源的保護欲,那種男子漢的擔當力。然而最重要的,是古人堅定不移的信仰,那種「大丈夫頂天立地」的骨氣。無論是國是家,他都能挺起脊樑一肩扛。男子的苦痛,是打碎牙齒笑著往肚裡咽的沉默,是對他守護的人的沉重的愛。

再說回此詩。


唐詩有一種美叫「信口開河」,是一種極盡誇張的美和形象,正如此詩開篇便氣氛緊張,而接下來竟然不寫景,反是一句「心中自不平」,豪氣頓生。其中「照」字之妙,亦是深得初唐詩的大氣磅礴,不受拘泥。戰情再急迫,烽火也是無法照到長安的。但是詩人著一「照」字,其邊報緊急,羽檄頻傳之狀,直入眼前。另一方面,關情則急,掛心為切。恰是詩人對邊防的關切和責任感,使烽火與自身息息相關。於是自然而然地「心中自不平」了。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他不願再把青春年華消磨在筆硯之間。一個「自」,寫出了書生的愛國激情,寫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書生之大不平,莫過於效仿班超投筆從戎、隨軍出征了。


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描寫了帝軍辭京出師的場景,「牙璋」是皇帝調兵的符信,「鳳闕」是皇宮的代稱,此時個人「不平」呼應國家行為,漢皇按劍起,還召李將軍。帝王之怒,遣將興師,大軍離京,劍指龍城。舉國上下,同仇敵愾,長驅蹈匈奴去也!此二句節奏緊湊,章句莊嚴,大有「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之氣勢。


沙場激戰,雪彌風侵,大雪障目,李白曾雲「燕山雪花大如席」,如此雪下,旗畫不清。烈風呼嘯,墮指裂膚,又交織著戰鼓聲。詩人從視覺和聽覺兩方面形象地刻畫了大雪瀰漫,旌旗暗淡,馬鳴車嘯,鼓聲動地。三邊雪色里,我漢家兒郎一身轉戰三千里,一劍能當百萬師的英勇卓絕和戰況的緊張激烈躍然紙上。胡霜拂劍花,兵氣天上合,但衛國之戰,雖死猶榮。殘酷的戰爭非但沒有消磨掉戰士的心志,反而更加磨鍊他們的鐵骨豪情,發出「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的誓言。其詩蕩氣迴腸,居高臨下,長驅而來,天高地遠,長風吹徹,使讀者為之神奪。

《從軍行》本不是詩題,而是漢魏流傳下來的樂府歌曲。漢魏詩人作《從軍行》,是樂府曲辭。但是到了唐代,《從軍行》古曲已經不存在了,楊炯作了這首五言律詩,用了這個樂府舊題,但詩的內容已不同於漢魏時代的《從軍行》,可知初唐詩人用樂府舊題作為詩題,大多已失去了古義。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這首詩借用樂府舊題《從軍行》,描寫一個讀書士子從軍邊塞、參加戰鬥的全過程。僅僅四十個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動,又渲染了環境氣氛,筆力極其雄勁。而唐時使用這一舊題的作者很多,如李白的「百戰沙場碎鐵衣,城南已合數重圍」,陳羽的「橫笛聞聲不見人,紅旗直上天山雪」,盧思道的「從軍行,軍行萬里出龍庭,單于渭橋今已拜,將軍何處覓功名」等。可見唐代詩人,大多以沙場建功為最高理想,文儒如王維還說「豈學書生輩,窗間老一經」。更別說李白自豪地說自己「十五好劍術,遍干諸侯」了。前方有戰事,更是文人士子以詩言志之時。祖詠《望薊門》說「少小雖非投筆吏,論功還須請長纓」,如此,等等。可見詩人心中,沙場烽火乃是英雄用武之地,海畔雲山方具宗愨之長風。今人遙想我唐時氣壯國強,大國風範凜然,猶自熱血沸騰,正是由於無數的「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之志,方鑄就我錚錚邊塞,鐵血燕然!


從何時起,但凡說到男子有出息,就是學富五車、身居權貴、富甲一方,而不是疆場挂帥、田間地頭、獵野好手。整個社會對男兒的審美取向都由剛健懇摯轉到了文質風流,且不評其對錯,單就一種審美體驗而言,純粹的柔善之美難見,渾厚的雄健之力亦是難求。與今時的社會氛圍不同,在初唐盛唐,幾乎無論哪個階層,世人皆把沙場建功立業作為人生目標和終極追求,是以當時的詩歌別有一番剛健鏗鏘之力。唐時雖也足夠開放,卻是健康的向上拔節的生命之美,對男女的定位分外明確:女主柔美,男主剛健。這一點在楊炯的《有所思》裡面表現得非常鮮明:


賤妾留南楚,征夫向北燕。三秋方一日,少別比千年。不掩紅縷,無論數綠錢。相思明月夜,迢遞白雲天。


這首詩塑造了一個等待征夫的妻子翹首以盼的形象,這種形象在邊塞類詩作中非常多見。嬌妻在家對月遙寄相思與丈夫在戰場「會見立功勛」形成完美互補,一剛一柔分外和諧。


六朝之後,靡艷驕奢的社會風氣仍有殘留,浮軟虛華的文人也大有存在。初唐四傑掃蕩六朝綺靡詩風,在詩歌的內容和形式上頗有成效的革新,對開創大唐詩歌盛世具有重要的作用。四傑之一的楊炯更是詩風雄渾剛健,慷慨激昂。而這些也真是如今的人們所需要的。


一個剛健勻稱的體魄,一張自然無飾的素顏,一種凝然積極的民族心態,一朵昂然怒放的靈魂。


最後,借用盈川自己的一句話:「送君還舊府,明月滿前川。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古詩文賞析 的精彩文章:

人間四月天,最憶是江南
蜂蝶紛紛過牆去,卻疑春色在鄰家。唐代·王駕《雨晴》賞析
酒意詩情誰與共?淚融殘粉花鈿重。南宋·李清照《蝶戀花·暖雨晴風初破凍》賞析
古來征戰幾人回,九首邊塞古詩詞

TAG:古詩文賞析 |

您可能感興趣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丨讀典
每天拜八十八佛的殊勝作用
小畫筆 大世界——第二屆「寶貝計劃」兒童塗鴉比賽優勝作品展
第二屆「寶貝計劃」兒童塗鴉比賽優勝作品名單
書協實力派軍人書法家龍開勝作品:農民出身放牛打豬草,逆襲成才
雅克薩之戰中,清軍取得決勝作用的是林興珠的「特種藤牌兵」
雅克薩之戰中,清軍取得決勝作用的是「特種藤牌兵」
「中國美網」殷永勝作品賞析
真的太奇妙了!尼康顯微世界攝影比賽2017優勝作品
二戰最蠢的日軍中將坑死全軍,為盟軍取勝作出「巨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