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讀朱以撒散文集《如風吹過》(下)

讀朱以撒散文集《如風吹過》(下)


讀朱以撒散文集《如風吹過》(下)







讀朱以撒散文集《如風吹過》(下)



清識難尚


——讀朱以撒散文集《如風吹過》(下)


張東華

朱以撒具有強烈的平民意識傾向,慣用平視角度留心留意,展現可貴的人文關懷。如「有的人正坐在調節得舒適的清涼世界看報、喝茶、聊天,拿著一筆豐厚的薪水;而有的人正在烈焰下暴晒,干著天底下最臟最累的活計,工錢卻有半年不曾領到。這些底層的人寄希望於下一代,他們拼死拼活掙錢就是要讓兒女向上,走出低下的處境。」(《這些憂鬱的碎屑》)「當我看到那些雲遊的挑擔商販,在城管人員到達前的驚慌失措——挑起擔子,抓起蛇皮袋,奪路而逃,蔬菜瓜果落了一地面顧不上撿拾。他們奔跑時趔趔趄趄的姿態,讓我雙眼長滿了痛楚。為了生計而忍受了多少的辛苦酸,如我這樣的人實在無從揣測。我咀嚼到的悲哀——為了生存而狂奔,跑動才能使他們的損失降到最低。」(《俯仰之間》)「對於農民,我還是樂於相信的,如果連他們都不能相信,那我真覺得情感傾向很危險了。我是從粗淺處來判斷的,容貌衣著、眉目神情。這大抵與我曾經有過的農耕生活不無關聯,使我在農民面前毫無戒備之心,對他們的言語、舉止都懷有好感。」(《幽深的潮濕的》)「有人寫敦煌、寫莫高窟,總是要把王道士罵一通。他就是荒漠中一介草民,能要求他有多麼高的境界呢?」(《懸念》)假如他高高在上,對社會底層就會漠視、鄙視。在生活中,他對自己的學生和弱勢的友朋都關愛有加,而對權貴、名流卻不卑不亢,甚至不憚多有得罪。

讀朱以撒散文集《如風吹過》(下)



貌似漫不經心的標題,與波瀾不驚的表述,逐漸生髮成行雲流水、曼妙婉約的美文。他與家人、同事、友朋往往自然而然地融入其中,真真切切。每當這些活生生的人物在朱以撒文中出現時,我總覺得自己彷彿置身其間,喜怒哀樂感同身受。文中不斷出現的人間煙火,是那麼平淡與瑣碎,恰恰是他不偽飾的真性情張揚。喜歡品嘗時鮮水果的,不妨讀讀他的《那飽滿的汁液的》與《風過枝頭》。《樹影下的家族》里插入這麼一段,「我吃過不少地方的農家飯菜,我最喜愛那種菜肴的新鮮和及時。灶火熊熊,農婦靈巧的手握住鍋鏟,三下兩下,咔嚓咔嚓,鍋里的菜便隨同香味上了盤子。不需要什麼特別的造型,也不要青花細瓷,就讓人胃口大開。隨便地夾菜吃菜,隨便地評說指點。許多時候過去了,那些地方的景緻已稀薄成了一個影子,我仍會反覆回憶,咀嚼回味,總是無法忘記。」這樣的文字,只要讀過一遍,想忘記都難。這就是朱以撒的文字功夫!他執著專註於自己筆下,把生活經驗內的事,用古典的情懷和筆調,有溫度、有格調地訴說閑雅之趣。

讀朱以撒散文集《如風吹過》(下)



讀文可閱人。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朱以撒在《如風吹過》不少篇章,泄露了不少的個人信息。對他持有偏見的人,往往停留在不實的傳聞,或遭遇難堪尷尬的境況。「自幼有不愛搭理人的毛病」(《逐漸輕盈》)的朱以撒,其遺世獨立的秉性,究竟是怎麼煉成的呢?他在《身前身後》是這麼說的,「我想這是繼承母親的處世哲學,凡事求簡,少與人打交道,去掉人事的萬千枝蔓。」他在《綿長的呼吸》一文是這麼說的,「但是如我,十六歲便離鄉背井,開始了獨自對於貧瘠和蒼白生活的體驗和適應,漸漸就形成一套很固執的處世方式。」小學畢業後,朱以撒就無學可上,在家放羊三年,然後上山下鄉到閩西北山區的農村、工廠待了十年,參加高考上大學後留教。信仰基督的家庭教育和特殊成長經歷,在他人格特質烙上鮮明的印痕。後來呢,「我的情性倚仗著柔軟的筆,或者反過來說,是柔軟的筆與我的情性相遇,從而成為此生的支撐。一個人長期把握一種柔性之物,他對一些人事的看法也有了修正,不是從柔軟中生出許多奇思異想,而是越來越平淡、持中。」(《搖曳》)緘默情性的他,偏好質樸素淡,就是宣紙也鍾愛白宣,就是紫砂壺也不喜歡花哨的。「和花器相比,這些被稱為光器的壺是很淡素的,沒有誇張,也不出奇,毫無聲響地卧著,或者窩著。它的氣量、風度是在不動聲色中被人感覺到的,譬如厚重、稚拙、古雅、渾穆。有趣的是,時間過去了這麼久,這方面的素質有增無減,就像一個老人。」(《紫色的柔軟》)這何嘗不是他的自況。他討厭圍觀與嘈雜,他拒絕墨戲與道具,有意與簡潔樸素結伴。有精神潔癖的朱以撒,從外表上不屑於不衫不履、亂頭粗服的做派,在內心上喜歡縱橫跳蕩的慢詞長調,喜歡逶迤翻卷的草書線條。讀朱以撒的散文,沒有神閑氣定的靜心、凈心,根本領略不到其精妙之處。誤解朱以撒,同他有隔膜,除了與他精神氣質格格不入之外,沒有別的可能性。

讀朱以撒散文集《如風吹過》(下)



朱以撒一直堅持手寫的習慣。他說:「我用過硬筆,但不用電腦,我覺得這和使用鋤頭一樣,得用勁地刨,是沒有什麼美感可以言說的。」(《搖曳》)一以貫之持守傳統的書寫習慣,已經難以企及。而他手稿中無意於佳的精雅飄逸,留給外人多少的驚嘆也不足為奇。他說:「許多藝術樣式是需要合作的,而書法藝術則強調獨立而為,以單幹為樂事,沉醉於那個泊然無染、空無幽渺的世界裡,漸漸就如脫羈之馬了。」(《像潮水一樣漫過》)書法助長了他喜歡靜默獨處的個性,無論在待人接物,還是在審美取向,不馴、自在、單純等與眾不同的特質就堅守不放。

讀朱以撒散文集《如風吹過》(下)



1984年,朱以撒在《文匯報》舉辦的一次全國性書法比賽拔得頭籌,自此以書法著稱。書法是他的專業,日夜把玩不輟。散文是他的遣興,偶然欲作方為。但他的文與字是一氣相通的。他曾說:「我覺得寫文是一種快樂,尤其是散文的自由、任意,對於表達自己的感性之思,無疑是很適宜的形式。譬如散文的章法,我通常也會以書法作品的章法來體驗,開合、起落、疏密、奇正,都使我有春風暗度的快意。」在書法創作上,他從不滿足於守成,數度涉險轉捩,日趨自然、精簡、典雅、淡靜。反觀他的散文創作,一路上不停探索超越,與書法同步成功嬗變。他在《如風吹過》後記說:「年齡漸漸增長,文筆逐漸發生一些細微的變化,移情潤物,卷舒縱斂已異昔時。以前想寫得激越一些、大氣一些,也就多了一些姿態。後來覺得情意閑遠會更自在,也就信手隨意起來,多了一些舒緩、散淡。」與時俱進的精神,在朱以撒的身上衍化成妙筆生花的奇蹟。無黨無派、無任何行政職務的他,一手散文,一手書法,興緻足以浪漫得讓骨子裡的憂鬱快意疏泄。他推己及人,深情地說道:「我們應該更多地強調個人的行為,尊重個人的選擇,如果做到這點,會有更多的像我這樣的人,抵達自己的心靈深處。」(《陰翳》)當然,他並非要做呼風喚雨、爭名逐利的標杆人物。「我永遠不做樣板戲中的主角,這是很累的一種做人類型,是超人行為。我還是做尋常人,得尋常樂趣最好。」(《身前身後》)

讀朱以撒散文集《如風吹過》(下)



朱以撒遠離喧囂,沉醉於獨立而為的書法,徜徉於隨意即興的散文。他堅信,藝術可以穿透歷史隧道而永恆不朽。他在博物館裡的沉思,「在感嘆人的生命如此弱不禁風時,越發感到了藝術的魅力不測。如此一種感覺,決定了我此生與藝術的不可分離,也總會在見到這些久遠的物品時加強了自己的信心,深入地尋找忽隱忽現的路標。這些久遠之物都有著明麗的雙眼,無數的目光在注視我的行跡。」(《時光堆積的地方》)他清醒地效仿古代書法家,堅定地讀書、寫字、作文並行,艱苦跋涉,孜孜不倦。向古代優秀書法家看齊,不做寫字匠,不與人爭,不與人比,這樣的識鑒很難得,更孤獨。他無畏無懼,如此真好!

讀朱以撒散文集《如風吹過》(下)



《如風吹過》面世後,朱以撒的散文新作又掛滿枝頭了。如果他樂意花點時間採擷,第六本散文集也容納不下了。

讀朱以撒散文集《如風吹過》(下)


在當代書法家中,散文創作最豐盛、最出色的,當屬朱以撒先生。在將來很長的一段落時間內,很難有書法家可望其項背。在當代散文家中,還能成功集書法創作、理論研究與教學於一身,朱以撒實為翹楚。就是出了幾本書畫集的賈平凹先生,也對他的評價很敬重。


朱以撒的散文與書法,如陳年佳釀,歷久彌香醇。喜歡品咂的,會越來越多。

讀朱以撒散文集《如風吹過》(下)




微信編輯| 芃晨


圖文均為原創


歡迎分享朋友圈


|||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畫翰林 的精彩文章:

彭城一老——讀張伯英札

TAG:書畫翰林 |

您可能感興趣

看!朱以撒評賈平凹書畫:《賈先生》
朱以撒:古淡今濃
朱以撒‖古淡今濃
礦工炸山,發現朱元璋世孫朱以海墓,證明清朝篡改歷史
傳舜以王權,授丹朱以神權
朱以撒評賈平凹:沒什麼書畫基本功卻如此大膽!
朱以撒評賈平凹:沒什麼基本功卻如此大膽
朱以撒‖個人的時間與空間
朱以撒說他書畫沒什麼功底卻如此大膽,賈平凹真是在書法圈攪局嗎
台灣出土一座古墓,還300年前真相,朱以海並不是被鄭成功害死
朱以撒:書法只應該是日常生活的一小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