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年少成名,拿遍國內大獎,這位中國攝影記者鏡頭下的美國故事有什麼不一樣

年少成名,拿遍國內大獎,這位中國攝影記者鏡頭下的美國故事有什麼不一樣

一個新聞攝影記者的故事


學生時代,他因拍攝《午夜地道》獲獎,逐漸積累,成為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從事攝影記者以後,又因一張莫言獲諾獎後的「莫言獲獎後」而摘得中國攝影最高榮譽——全國影展金獎;他還曾獲中國新聞獎、新聞攝影「金鏡頭」獎等,他是中新社攝影記者廖攀。2016年至今,廖攀作為中國新聞社美國分社攝影記者,前往美國。本篇訪談,就從他的駐外攝影經歷談起。


廖攀

年少成名,拿遍國內大獎,這位中國攝影記者鏡頭下的美國故事有什麼不一樣


1982年生於四川南充


2005年畢業於四川師範大學廣電編導專業


2005年至2006年北京晚報社攝影部記者


2006年至2016年中國新聞社攝影部記者


2016年至今中國新聞社美國分社攝影記者


曾獲全國影展金獎和銀獎、中國新聞獎、新聞攝影「金鏡頭」獎年度傑出記者等。


影像中國:你是怎麼走上攝影這條路的?你還記得最初在攝影方面的理想嗎?


廖攀:我的外公是當地縣文化館國畫師,舅舅從事攝影服務業,這樣的環境為我從事攝影創造了興趣和條件。真正喜歡上攝影還是在中學的時候,看見一些事物就試圖通過攝影來記錄和表現,照片呈現和內心初衷有距離,也有驚喜,正是這樣的距離和驚喜,使我產生了對攝影強烈的探知欲。進入大學相關專業就讀後,對攝影有了系統的認知。當時,特別想得到一個報道攝影的工作崗位,能天南地北的大量拍攝,用影像講故事。

年少成名,拿遍國內大獎,這位中國攝影記者鏡頭下的美國故事有什麼不一樣


2017年1月20日,特朗普發表總統就職演說後與前總統奧巴馬交談。當日,美國新任總統就職典禮在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舉行。特朗普在國會大廈宣誓就職,正式成為第45任美國總統。


影像中國:現在回頭看,你看覺得你實現了嗎?


廖攀:就攝影初體驗時的理想而言,我比較幸運,得到了實踐理想的崗位。然而,攝影的理想總是伴隨著你的實踐演進的,總是有遺憾,總是想突破,或許這也是前進的動力吧。

年少成名,拿遍國內大獎,這位中國攝影記者鏡頭下的美國故事有什麼不一樣



2016年7月18日,美國俄亥俄州克利夫蘭,美國共和黨全國代表大會首日,美國總統大選共和黨「假定提名人」特朗普攜妻亮相。


影像中國:作為一名攝影記者,如何在繁多的工作中,保持對攝影的本身的新鮮感,並把這種激情融入到自己實際工作中?


廖攀:現在從事這個職業已經十多年了,怎麼保持活力突破瓶頸也是我經常思考的問題。我慢慢發現,內容和形式上的探索總會讓自己興奮,每當自己有突破總是在這兩個方面有創新。而這兩方面的探索是沒有止境的,不同的結合又會帶來不同的效果。


新聞攝影有許多未知數都是根據事件、人物發展變化而定,而對未知的攝影探知欲也成為我工作的動力。

年少成名,拿遍國內大獎,這位中國攝影記者鏡頭下的美國故事有什麼不一樣


2017年4月12日,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博士出席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秦漢文明」專場特展。


影像中國:你對自己的作品有什麼要求嗎?


廖攀:當然,首先它必須是合格的攝影產品,然後,爭取是一件好作品。也就是說,用照片講清楚一件事情或是詩意的講述一個故事。

年少成名,拿遍國內大獎,這位中國攝影記者鏡頭下的美國故事有什麼不一樣



2016年4 月 19 日,美國紐約布魯克林地鐵里的兩名青年。


影像中國:每天結束拍攝,返回駐地,你是否會寫一些日記來記錄這一天拍攝的狀況?


廖攀:總是有這個想法,因為時常都會有感動,但一直沒有實現。我的拍攝工作常常伴有新聞寫作,這可能擠掉了寫拍攝感悟的精力,我想我會在以後儘可能實現。


影像中國:你駐美國已經有一段時間,還記得剛來時的狀態嗎?

廖攀:其實很像剛剛大學畢業到大城市參加工作的感覺,一切都要從頭再來。不過異國的新鮮感還是為我的工作帶來了活力。


影像中國:你是怎麼去適應美國的新聞攝影環境?


廖攀:新聞攝影的基本價值觀是世界通行的,這邊更多的是對攝影行為的約束不同,更加註重規則。

年少成名,拿遍國內大獎,這位中國攝影記者鏡頭下的美國故事有什麼不一樣



2016年7月14日深夜,何帆在自己駕駛的敞篷車裡睡去,這時他的助手正在在曼哈頓為客戶拍攝外景,何帆為這次拍攝充當司機,為了方便拍攝,他們租用了這輛敞篷轎車。3 年前,何帆與兩個朋友在紐約創立起一間影視製作公司,主營中國劇組在美國拍攝的當地製片服務。


影像中國:在美國有沒有特別想拍攝的題材?


廖攀:美國社會的華人群體一直是我關注的題材,他們的奮鬥經歷,橋樑作用,他們的社會價值,其中有許多故事,這一年多時間已經有所積累,會繼續關注。


作為世界頭號強國,構成上層建築的基石——美國大眾,也是我想觀察和表現的對象,在這裡能夠解構美國、能夠窺見東西方差異。


影像中國:2016年,你最滿意的作品或者專題是哪一張?

廖攀:美國大選專題的拍攝傾注了我較多精力。

年少成名,拿遍國內大獎,這位中國攝影記者鏡頭下的美國故事有什麼不一樣



2016年8月25日早晨,維羅妮卡躺在自家餐廳的沙發上,6歲的維羅妮卡在紐約度過了4年這樣的夏日。4年前,莎賓娜與丈夫馬克通過中間機構,在中國安徽的福利院收養了維羅妮卡,當時同行的還有他們的大女兒和二女兒。在之後的時光里維羅妮卡在家排行老三,一年後姐妹仨又多了一位妹妹,現在姐妹4人在父母和兩位保姆的呵護下,在紐約曼哈頓一天天長大。


影像中國:作為駐美記者,你有什麼故事和經歷和我們分享?


廖攀:2016年是美國大選年,大選的拍攝經歷令我印象深刻。9月11日,眼看著希拉里被人攙扶著走出「9·11」遺址,隨後她在自己的座駕前暈倒,拍完才發現自己竟然錯用了身旁別人的鏡頭。是的,在這場大戲面前我入戲了。11月8日,大選投票日,選情出現逆轉,我從希拉里集會轉赴特朗普集會,在紐約這隻有幾條街的距離。我跑過這幾條街的所見,在大選結束後的很長時日里還不時浮現在腦海中,或許我是想從自己所見中揣摩出從輸到贏的距離。其實,這虛幻的兩英里並不是答案,答案在美國廣袤的土地和民眾生活中,美國大選的拍攝只是對社會上層建築的掃描,劇情的解構深藏在美國基層民眾當中,只有深入美國社會才能找到答案。通過拍攝大選我對美國的觀察才剛剛起步。

年少成名,拿遍國內大獎,這位中國攝影記者鏡頭下的美國故事有什麼不一樣



2016年9月1日,媒體記者觀看「9·11」恐襲題材繪畫作品。當日,美國紐約「9·11」紀念館新藝術展「渲染難以想像的事」向媒體開放,參展的13件作品包括繪畫、雕塑、影像等藝術媒介。


影像中國:從你個人的感受,美國的攝影環境和中國的攝影環境有什麼不同?

廖攀:更加純粹。美國是當代藝術的前沿,作為年輕的視覺藝術門類,各種攝影語言在這裡交匯,這裡是學習攝影的好地方。反觀紀實攝影在這裡,攝影本體特徵則更加突顯,畫面直白簡練。135膠片在這裡的普通民眾中還有流行讓我很意外,在一些大型活動中,我甚至見到一些民眾用8毫米膠片攝影機拍攝動態影像。美國沒有影樓這樣的大眾影像服務機構,但是有各種各樣的個人工作室,這樣影像服務業的風格就更加豐富多彩。


這邊社會對攝影人的寬容度更高,無論是攝影行為還是攝影風格這裡都更加個人化。這裡更加註重保護攝影著作權。

年少成名,拿遍國內大獎,這位中國攝影記者鏡頭下的美國故事有什麼不一樣



2016年6月26日,美國紐約舉行規模盛大的同性戀驕傲大遊行。男同性戀、女同性戀、雙性戀、變性人,以及他們的支持者紛紛走上街頭。


影像中國:你有沒有自己喜歡的偶像?喜歡哪位攝影師的風格?


廖攀:尤金·斯密斯、羅伯特·弗蘭克、安妮·萊伯維茨的風格我比較喜歡。正好他們都是美國攝影家,但他們風格迥異,他們的人格、經歷和作品都靜溢著一種美,可能就是我喜歡所在吧。


影像中國:你如何理解我們所生活的這個年代,如何以攝影的方式來呈現?


廖攀:我們身處社會變革的時代,攝影已經成為全民共享的簡單動作,攝影也躍然成為社會參與最廣泛的視覺藝術門類,這樣的時代,提升了攝影在社會中的影響力,同時也為職業攝影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新要求並不是簡單地避免同質化,並非是要在形式和設備上做得更高,當下的人們,隨手拍攝雖然只是一個簡單動作,實則是將攝影觸及的時空空前擴展。所以這些新的時空,應該成為我們探尋的方向。再將這種時代賦予的新的觀察和表現能力應用到傳統內容中,說不定會為攝影帶來許多新的體驗。

年少成名,拿遍國內大獎,這位中國攝影記者鏡頭下的美國故事有什麼不一樣


2016年11月29日,全球巡迴魔術秀《魔術師——世紀之交》在紐約百老匯皇宮劇院舉行媒體預演。預演結束後人體懸浮的魔術師的女搭檔坐在舞台下,一旁的記者正忙碌著採訪其他參演魔術師。


影像中國:美國的新聞集團(News Corp)早前發表聲明稱,公司計劃在未來裁撤掉大量攝影師及部分副編輯。你能談談當下新聞攝影的走向嗎?


廖攀:市場是調節供需的槓桿。在傳統媒體裁撤攝影人員的同時,新興媒體對攝影的需求在增加。社會對新聞攝影需求是不會降低的,只是呈現的載體和形式發生了變化。這對拍攝也就產生了新的要求,比如數量增加,特寫景別增多,畫面更加簡練,對個人化、生活化的題材會涉獵更多,但是對動人瞬間的追求是不變的。


影像中國:新傳播環境下,你覺得攝影記者的出路和前途哪裡?


廖攀:從前,有圖有真相總是新聞攝影的一個關鍵詞,而在當下以攝影帶入體驗新聞事件,則是新的傳播環境對新聞攝影一種訴求。或許有人會拷問這是絕對真實的現場嗎?然而,這種切片式的帶入體驗,為受眾提供了更多體驗真實的可能,這也正是移動互聯時代的需求。這對攝影記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已經不僅僅是掌握新聞和視覺要領,這需要更多的社會閱歷和人文情懷。你通過攝影為人們帶來什麼樣的新聞事件體驗,就體現著你的社會價值。

年少成名,拿遍國內大獎,這位中國攝影記者鏡頭下的美國故事有什麼不一樣



2017年3月13日,朝鮮常駐聯合國副代表金仁龍在紐約聯合國總部召開新聞發布會。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刊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新聞周刊 的精彩文章:

讀懂「阿里日」:經營的最高境界,是把公司變成家
一桌沒有Low炮兒的飯局,還能叫吃飯嗎
羅永浩帶我看了半場假髮布會,卻用「真」鎚子差點把我感動哭了
陸亦可最後肯定嫁給了趙東來

TAG:中國新聞周刊 |

您可能感興趣

美國人鏡頭下70年代的韓國老照片,那時候的韓國女人還不會整容
這些鏡頭下最殘忍的照片,看哭的何止你一個,還有無數中國人
美國攝影師鏡頭下八十年代的中國:比現在的朝鮮要好
沒有最好只有最適合:27歲外援3鏡頭無愧恆大唯一世界盃國腳!
一位攝影師鏡頭下拉丁美洲的未成年媽媽,她們只有十五六歲
鏡頭下:中國,美國,俄羅斯內務大比拼,勝負一目了然
鞋盒裡發現的罕見老照片,看看外國人鏡頭下不一樣的中國
日漫中的那些穿幫鏡頭,最後一個簡直就是在侮辱中國人的智商
央視鏡頭下的青年們,好像只有周冬雨靠白成為最大贏家
外媒鏡頭下的90年代中國,原來這麼有趣
這些影視劇中的十大穿幫鏡頭,看一個笑一個,最後一張好辣眼睛
法國小伙鏡頭下的印度街頭竟然是這樣的,與宣傳差別太大,嚇到只想回國
沒有台詞,鏡頭也不多,金像獎還照拿,這種事只有周星馳做得到
鏡頭下:當年還不能整容的韓國女人,跟現在差別很大
鏡頭下:緬甸的第二大城市,隱藏了不少中國有錢人
美國人鏡頭下80年代的中國,沒想到80年代的中國是這樣
外媒鏡頭下的中國女星,誰是美女一目了然,熱巴最美,那英最丑
鏡頭下,世界各國著名城市航拍照,你能一眼認出中國來嗎?
外國人鏡頭下最美的中國,有你的家鄉嗎?
周星馳《國產凌凌漆》雖經典,但這三個有趣穿幫鏡頭,卻沒人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