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有這些癥狀的孩子,更易患精神疾病

有這些癥狀的孩子,更易患精神疾病

初期精神疾病的徵兆在生命較早階段就會顯現出來。了解這些徵兆是把孩子從嚴重的精神疾病深淵裡拯救出來的關鍵。


撰文?維多利亞·科斯特洛(Victoria Costello)


翻譯?葉香


審校?毛利華


精神分裂症的危險因素

在3歲到8歲間,吸食大麻、受到虐待與精神病之間有顯著的「劑量反應」關係。下面列出的其他因素只會輕微地影響易感兒童。作為家長,如果這個列表引起了你的注意,你應該開始更關注你的孩子。如果已經出現很多癥狀,令你不安,那麼請帶他或她去做一個評估。


1.家族精神分裂症病史


或其他精神障礙、自殺,或因為精神障礙持續住院治療


2.產前和教養危險因素


☆?父親年齡大


☆?母親懷孕最初3個月的情緒壓力,特別是喪偶


☆?產科併發症,缺氧


☆?冬天出生


☆?母親營養不良或者飢餓


☆?病原體:流感,風疹,尤其是在懷孕的中間3個月

☆?混亂的家庭


☆?母親抑鬱


☆?身體虐待


3.社會和經濟危險因素


☆?移民或者移民的後代


☆?居住在城市裡


☆?社會經濟地位較低


☆?被同齡人欺負


4.行為危險因素——年齡較小的兒童*


☆?較晚學會坐、走和說話

☆?在童年後期缺乏身體協調性


☆?快樂表情少和感情冷淡(情緒表現)


☆?4歲時更喜歡獨自玩耍


5.行為危險因素——年齡較大的兒童或青少年


☆?缺乏身體協調性,在16歲時都還很笨拙


☆?17歲時只有2個或更少的朋友


☆?智商較低,特別是發病前,在學校里有學習問題


☆?社交焦慮和退縮(較高的IQ和性格隨和可以減少抵消風險)


☆?抑鬱


☆?工作記憶障礙

☆?反社會行為和行為障礙,與老師、同學和學校之間存在交流問題


☆?有自殘行為和自殺念頭


☆?早期吸煙


☆?使用大麻,特別是15歲以前每周3次或以上


*大多數較晚學會走路和說話的孩子,以及退縮或反社會的孩子不會發展成精神障礙。


從20世紀初起,人們就已經知道,精神分裂症是一種長期發展的疾病過程。儘管很多專家依然注重治療全面發作的疾病,然而關注疾病的起源和早期階段,會使我們更有可能改變疾病的進程。而改變孩子的生活環境,則是減少嚴重精神疾病影響的一種重要方法。孩子不會單純因為教養方式而出現精神分裂症,但這並不意味著家長和其他成年人就沒有責任去保護孩子,讓他們免受精神分裂症的危害。


把握最佳時機


德國醫生埃米爾·克雷佩林(Emil Kraepelin)在他1896年發表的論文中寫到,許多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後代,特別是那些後來也患上了精神分裂症的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會在性格和行為上和同齡人有些不同」。現在越來越多的證據支持克雷佩林的觀點,很多後來被診斷為精神分裂症的患者,在兒童或青少年時期都會顯示出一些共同並且通常很奇怪的特質和經歷。了解精神疾病的危險因素和警示信號,能拯救很多因診斷太晚,而錯過最有效治療的孩子。


精神分裂症在人群中的總體患病率為1.1%,但是,如果父母一方患有精神分裂症,那麼他的孩子會有10%~12%的幾率患精神分裂症,同樣會有17.1%的幾率患上與精神分裂症相關的人格障礙,比如偏執和精神分裂型人格障礙。而根據美國公共衛生部的數據,這些疾病在青少年中的平均患病率只有3%。另外,這些孩子患焦慮障礙、行為紊亂的的幾率同樣會上升。這種遺傳傾向也可能表現為學習障礙。


另外,一個沒有明顯表現出精神分裂症癥狀的家長,也可能會向後代遺傳精神分裂症。一個具有潛在患病風險的人,他所表現出的癥狀,可能是臨床診斷檢查不出來的。比如,一位母親可能會有用語古怪的現象,而這種癥狀,其實和她的孩子所表現出的「思維障礙」是同一種癥狀,只是程度較輕。

我想,你現在可能已經知道,自己家族的醫療史和精神病史——包括某個親戚的怪異習慣、對藥物上癮、喜怒無常、患有某種疾病,以及一些無法解釋的意外事件,都與你和孩子的精神健康有關。然而,我們中的許多人,對自己的家族精神病史並不了解,這使得我們常常像偵探一樣,把一個個證據串聯起來,去確定一個可能會影響疾病的因素。

有這些癥狀的孩子,更易患精神疾病



識別早期徵兆


1990年,美國埃默里大學的研究人員開展了一項非常有意義的家庭研究,他們收集了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早期家庭錄像。在這些錄像中,他們能輕易地把後來會患上精神分裂症的孩子從他們的兄弟姐妹中區分開來,因為他們的情緒更為低沉——這些孩子的動作不協調,也不像其他孩子那樣表現出明顯的高興或不高興。正如研究人員猜想的那樣,從這些錄像就可以看出,早在發病的幾十年前,這些孩子就已經出現了精神分裂症徵兆。


最近的研究已經表明,一些孩子在12歲,甚至5歲時,就會出現精神病癥狀。你或許會像我過去那樣問,「5歲的孩子不都喜歡玩扮演遊戲,都有幻想的朋友嗎?」確實如此,但研究人員認為,精神病專家可以利用可靠的診斷性訪談手段,來區分哪些是正常的兒童幻想,哪些是心理疾病的深層徵兆。


在一項類似的、名為英國環境風險(E-RISK)縱向追蹤雙胞胎的研究中,1116名母親和她們5歲的雙胞胎參與了家訪評估。2127名兒童在5歲時第一次接受評估,然後研究人員會跟蹤觀察,直到孩子長到12歲。最終,有96%的孩子堅持下來。除了評估兒童的精神健康外,研究人員還對家庭、學校中,可能對精神病有高風險影響的一系列因素進行了評估。


研究人員通過一些問題,來看孩子有沒有精神病的常見癥狀,比如「你是否聽到或看到過別人聽不到或看不到的東西」。在E-RISK研究中,7.9%的兒童回答「是」,屬於「有可能」有精神病癥狀的人群。然而,當研究人員更加深入地調查,發現只有4.2%的人有「明確的」幻聽癥狀。為了發現這些兒童是否有過妄想,研究人員問:「你曾經想過自己被跟蹤或者被監視嗎?」結果,2.5%的兒童可能有妄想的癥狀,但最後只有15名兒童明確表現出妄想癥狀,佔0.7%。

有這些癥狀的孩子,更易患精神疾病


確認了125名兒童有精神病跡象後,研究人員開始尋找,在這些兒童的生活中有哪些共同的危險因素。最大的共性是,有精神病癥狀的12歲兒童在5歲的時候,明顯有更多的情緒、行為和教育問題。最具徵兆性的問題是,隨著時間推移,那些孩子會有越來越嚴重的反社會行為和多動症,另外還有童年期抑鬱和焦慮。不過,這些行為也不是精神分裂症特有的,在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反社會行為、抑鬱和焦慮等情況下也可能會出現。


值得警覺的是,這些有早期精神病癥狀的兒童更有可能自殘,據他們的母親說,這些行為包括用刀片割自己和用頭撞牆,有個兒童甚至試圖自縊。研究人員寫到:「考慮到兒童可能會向父母隱瞞自殘的事實,所以精神病癥狀和自殘之間的聯繫可能被低估了。」


研究人員說,儘管大多數孩子能擺脫童年早期的情緒和行為問題,健康成長起來,但還是有少數兒童,沒法靠自己擺脫患病陰影。風險最高的是那些與有著嚴重精神問題的人生活在一起的兒童,在E-RISK研究中就有不少這樣的兒童。


美國流行病學數據指出,半數成年人的精神障礙,包括焦慮障礙、雙相情感障礙、抑鬱、進食障礙、行為和反抗障礙、精神病和精神分裂症,都是從14歲開始的。研究這種現象的科學家,把原因歸結於從青春期開始的迅速生長,在這個時期,青少年的大腦、身體和情感都經歷了前所未有的變化。精神疾病對這個年紀男孩和女孩的影響出現了明顯的分化,女孩更容易受到抑鬱的打擊,而男孩則更容易患精神病。


阻斷精神疾病


大多數青少年能平安度過正常的發育過程,但那些患病風險較高的青少年,則需要我們的幫助。導致精神分裂症陰性癥狀的危險因素,可以來自不同的方面。許多科學家認為,一個人所處的環境,能夠激活那些與精神分裂症等疾病相關的基因;而一個容易患精神分裂症的年輕人,為避免徹底崩潰,不能承受太多的環境傷害,這就是最後的底線。


作為個人和家長,我們怎樣才能控制已知的危險因素,來防止精神疾病呢?我們可以從最有把握的方面開始。我們清楚地知道,胎兒期的環境和孩子5歲前父母的撫養質量,是最重要的環境風險因素。研究顯示,當一個家庭有精神病史時,如果母親在懷孕的最初3個月承受了較大的壓力,就會增加孩子患精神分裂症的風險,同時,產科併發症和新生兒的體重較低,也會增加這種風險。


毫無疑問,受到虐待、被同伴欺負和吸食毒品,會對處於青春期前、本身就有易感基因的孩子產生很大危害。我們認識到,兒童期和青少年期的行為問題,也會增加患精神病的風險。而且,我們居住的地方和學校的管理水平,也會影響發病的幾率。比如說,居住在城市環境中的人,更容易患上此類疾病。在E-RISK研究中,65%的受影響兒童都住在城市。流行病學家目前還不知道的是,城市居民更容易得嚴重的精神疾病,到底是因為城市社交隔離、接觸了病菌、生存壓力過大,還是心理脆弱的人們更傾向於移居到城市裡去。


最後,我們清楚地意識到,家庭環境的混亂程度和家庭中存在有精神問題的成人,都會對兒童,尤其是那些攜帶高風險基因的兒童產生不利的影響。另外,在穩定的家庭里成長,擁有慈愛、支持的父母,是一個孩子可以擁有的最強有力的「神經保護器」。


我認為每個人都應該為孩子的精神健康承擔起更多責任,不管是父母,其他家庭成員、心理健康工作者,還是包括公共衛生和政府服務在內的更大群體。這對於祖父母來說也許意味著,要公開那個保密了許久、讓自己感到恥辱和愧疚的家族病史;對於父母來說,則意味著,要更多地了解對孩子健康成長有利或有害的因素。

2009年,美國醫學研究所和國家研究委員會,發布了題為《預防年輕人精神、情感和行為疾病:進步與可能性》的報告,其中集合了大量證據說明,精神疾病在兒童中是可預防的。在所有的預防方法中,教給家長行之有效的「父母—子女情感溝通技巧」,是最有效的。另外,那些旨在減少藥品濫用、行為紊亂、反社會行為、暴力、兒童虐待,幫助父母離婚的兒童與抑鬱抗爭,以及減少校園暴力的項目,也都取得了顯著成效。

有這些癥狀的孩子,更易患精神疾病



需要留意的是校園暴力:在一項6437名12歲英國兒童參加的調查中,研究人員發現,如果兒童在8歲到10歲間遭受恐嚇威逼,出現精神病癥狀的風險就會增加2倍。如果他曾被他的同齡人嚴重或頻繁地傷害,那他患精神病的風險就會是原來的2倍或3倍。


對兒童最初出現的精神痛苦癥狀進行治療,是早期干預和二級預防(即在疾病的臨床前期作好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三早」預防措施)的根本所在。這種方法可以防止疾病進一步惡化。治療不一定要用精神藥物治療。越早識別癥狀,治療帶來的傷害就越小。如果為了阻止兒童精神疾病的發展必須要用到藥物治療,家長也應該慎重考慮,權衡利弊。大多數成年人的精神障礙,都始於童年或青少年時期。讓孩子在成年前及時得到治療,可以獲得最好的結果,即消除癥狀——這也是我們所追求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環球科學 的精彩文章:

施普林格?自然發布180篇年度傑出論文 這些研究可能改變世界
王立銘線上講座:基因編輯,雕刻生命的手術刀
《天文專刊·修訂版》開啟預售,前100名享8折包郵
稀土元素製成單原子硬碟,或將存儲密度提高1000倍
犧牲,夥伴,還是搗蛋鬼?——生命科學實驗室里的關鍵成員

TAG:環球科學 |

您可能感興趣

很多患有精神疾病的孩子都會有這樣的父母?
這4類人更易患精神疾病,要小心了!
打遊戲小心得精神疾病!這幾種癥狀你有嗎
為什麼精神疾病患者都有失眠的癥狀?
一種很少聽說卻很容易患上的精神疾病
失眠不僅是精神疾病的癥狀
聰明的人更容易患精神疾病
精神疾病患者會出現哪些幻覺妄想的癥狀
抑鬱症屬於精神疾病,不是精神病!但諱疾忌醫到重度就是精神病!
這位媽媽因為生孩子而患上精神疾病:無端恐慌,極端焦慮和憤怒
有精神疾病的人更聰明?
躁鬱症的家庭:問題不再是精神疾病本身,而是對疾病的焦慮
哪些人比較容易患精神疾病,詳細了解下
女子突患精神疾病竟是因為這個原因!
抑鬱症是怎樣一種能夠奪人性命的精神疾病呢?
生活中有哪些常見的精神疾病,腦康君帶你詳細了解
白領一族易患的一種精神疾病
頭痛也是眾多精神疾病中的一種?
患有哮喘、花粉症的人患精神疾病的風險更高?
同性戀是一種精神疾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