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這些照片讓自己身體很痛,卻折射她內心真實自己
89年出生的北京姑娘陳哲,是一位很有天賦的攝影師,她2007年接觸攝影,並遠赴美國開始攝影專業的本科學習,現在工作生活在北京。
憑藉作品《可承受的》《蜜蜂》:2010年,21歲的陳哲獲得柯達獎學金;2011年獲得馬格南基金Inge Morath獎、三影堂年度攝影師獎、連州攝影節新攝影獎;2012年獲得 Flash Forward新攝影師獎。
這些跟自己身體過不去的照片看起來讓人很不愉快,但這就是最真實的陳哲。中學時代的陳哲也是一個「好學生」:聽老師話,不奇裝異服,不早戀,從清華附中初中部升上高中,她一路都在重點班.....可這些只是外在表現的「好」。
可作為一個心思活絡的好學生,陳哲想的太多了,她時常感到生活很難,精神緊張,容易懷疑秩序。「我很少開口,希望能夠隱秘地自我呈現,卻總是詞不達意。我對自己嚴格要求,生怕浪費時間,想要儘快從內部成熟。大概是從那時候開始,我有意識地給自己的身體找麻煩。」
也是希望能儘早獨立,她選擇了出國念書。只是因為獎學金最高,她讀了攝影專業,在此之前她甚至連膠捲都沒摸過。
《可承受的》就是她從那之後開始的,這些照片都是她的自拍,本不是作為一組將來要發表的作品進行拍攝的,相反,這只是陳哲藉以自白的手段。之後因緣際會,在其老師的鼓勵下,陳哲最終以《可承受的》為名,將這些照片整理為作品發表。
在《可承受的》完結之前,陳哲就在2010年開始了《蜜蜂》的拍攝。與前作不同,這次陳哲從一開始就是有意識地創作,而拍攝對象也由自己變成了與自己有類似經歷的人們。
陳哲將他們(包括她自己)稱為「蜜蜂」,因為他們都印證了古羅馬詩人維吉爾對蜜蜂的描寫
「如果受傷,它們會;用毒針蜇咬,血管刺穿;把刺深埋,生命將;留在自己製造的傷口裡」
「蜜蜂」眼中的《可承受的》並不是陳哲一個人的自我,而是他們都曾觀察過的「自我」。
「我希望作品第一眼看上去是關於秘密和情緒的,同時它富有揭示性的信息,像是為無法回答的問題所列的目錄。觀者始終無法親面「蜜蜂」的表達,他們看到的只是照片、讀到的只是字。怎樣才是對人之為人的精彩概括?我對這種展現有一種責任感。」
《蜜蜂》意在敲擊人們對這一群體的刻板認識,而不是提供插圖式的印證:他是一個人,不是一類人;他不能被社會演練出的公式所預期。塵埃落下,有人揮手彈開,認為不值一提;有人將它們全部吸收,布滿身體。
在感到困惑的時候,「蜜蜂」們選擇「把生命留在自己製造的傷口裡」,以度過生活中的坎坷。
2013年陳哲受邀參與法國ARTE電視台紀錄片「鏡頭下的中國」;2014年受邀參與日本NHK電視台紀錄片「青年攝影師眼中的中國」;2015年陳哲的作品《向晚六章》獲得無忌新銳攝影師獎;2016年,她的出版物」蜜蜂&可承受的「獲得卡塞爾攝影書節年度攝影書獎
以上圖片來自米拍攝影師。感謝接受米拍採訪,授權發布。想了解更多攝影趣事、賞析更多優秀攝影作品,歡迎關注米拍。


※23歲的重慶小伙拍照3年,深深淺淺,只求心安
※他拍的作品情而不色,像極了一幅幅美麗的油畫
※雄安火了之後,攝影師用鏡頭帶你看另一面的雄安
※林宥嘉的婚紗照,竟然是日本攝影師川島小鳥拍的!
※做一個城市的「偷窺者」,這是一件多酷的事情?
TAG:米拍 |
※孩子說謊,折射出他的內心需求,父母要怎麼做?
※父母的行為會折射在孩子身上,要求孩子的同時先做好自己
※兩個小故事,折射心態的重要!心態決定一切,不是光說說,得練!
※你的語氣,就是是你內心的折射
※追新劇|楊洋不是最好,但在他身上折射出的這三點,你了解嗎?
※這組照片折射出中國父母的真面目,看完忍不住淚目
※夢是現實的折射,還是未來的徵兆?你的夢,運勢會好嗎?
※鄧倫自曝加油你是最棒的折射出自己從業經歷,福子原型疑似楊天真
※《都挺好》極品家人的背後,折射的是現實生活中的你我
※霖士心理:玻璃心?太敏感?生活細節折射的自卑心理!只能幫你到這了!
※最快意恩仇的武松也做了一件不厚道的事,折射出國人一種不良心態
※如果你被複制折射出另一個你,世界會是怎樣?
※痛苦與歡樂,都是心靈的折射
※看得慣老師趴著講課卻見不得老師坐著講課折射的仍是苛求和不愛惜
※孩子折射出父母的邋遢與講究!具有這三點的孩子,媽媽很講究
※我們是微茫的存在,折射出心裡每一絲清爽和每一縷不甘
※「堅果家族」折射韓企虐待現象 員工:我們要像主人一樣侍奉他們
※驚呆了!西遊竟是折射史實,這三點說明了一切
※超贊經典女頭:生活就像一面鏡子,折射出我們卑微的樣子!
※陳凱歌3段感情經歷,折射出的是3個既令人反感而又無可奈何的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