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溫金玉:欲向文殊叩法門

溫金玉:欲向文殊叩法門

溫金玉:欲向文殊叩法門



五台聖境


文殊菩薩


文殊菩薩,音譯為文殊師利、曼殊室利,意譯為妙德、妙吉祥、妙樂、法王子。為佛教四大菩薩之一,主智慧,故稱為大智文殊師利菩薩。在《心地觀經》中釋迦佛即向文殊菩薩贊曰:「汝今真是三世佛母,一切如來在修行地,皆曾引道初發信心,以是因緣,十方國土成正覺者,皆以文殊而為其母。

一、文殊乃諸佛之母


文殊是以菩薩身示現的,以般若佛智來輔佐釋迦法化。佛教中有「般若波羅蜜是諸佛母」的說法,文殊為諸佛之母,實際是將文殊與般若等同。但佛教中也有「一佛出世,萬佛護持」的說法,所以文殊雖已成佛,卻不居佛位,以菩薩身份來輔佐釋迦佛。


《菩薩處胎經·文殊身變化品》中說:「本為能仁師,今乃為弟子。佛道極廣大,清凈無增減。我欲現佛身,二尊不並立。」在《廣清涼傳》中也有這樣的讚頌:「釋尊降世,說法度人。大聖文殊,現菩薩身。佛不並化,助道能仁。金口宣言,證號往音。」


文殊智慧即般若法門。文殊菩薩在大乘佛教里主司智慧,是佛智的代表和般若的化身。文殊信仰的核心內涵和深層意蘊就是文殊智慧。智慧形態的文殊所突出的主要是「心靈感悟」與「精神解脫」。可以說,文殊菩薩就是佛教中的「智慧女神」。


作為大乘法會上「智慧第一」的首席菩薩和「法王子」,文殊輔助釋尊的教化,以「不二法門」、來彰顯大乘空宗的妙義。文殊法門殊勝,一行三昧,令大眾開大智慧,勤修禪定,入三昧力而早成佛智。在《華嚴經·凈行品》中,文殊菩薩無盡大智慧、大慈悲、大願力。為眾生開示凈行法門,進入妙吉祥境界。


文殊菩薩有很多引人深思的故事。


在《維摩經》中,維摩居士示疾,佛遣派各大弟子,前往問疾。十大弟子皆言:曾被維摩詰訶斥,不敢前往。


最後佛告文殊師利:「『汝行謂維摩詰問疾。』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被上人者,難為酬對,深達實相,善說法要,辯才無滯,智慧無礙,一切菩薩,法式悉知,諸佛秘藏無不得入,降伏眾魔遊戲神通,其慧方便,皆已得度。雖然,當承佛聖旨,詣彼問疾。』」


於是,文殊菩薩率領八千菩薩,五百聲聞,百千天人,入毗耶離城,到維摩詰室,兩位古佛見面,旗鼓相當,遂展開一番妙論,令隨文殊菩薩前往的八千天子,發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共演諸佛不二法門時,令隨往大眾中五千菩薩,皆入不二法門,得無生法忍。


還有權巧方便、捉劍逼佛的故事。文殊菩薩不但本其無上智慧,輔助釋尊,演說大乘妙法,廣度眾生,甚至為成熟眾生,不惜驚世駭俗,持劍逼佛。

《大寶積經》中說,當時會眾中,有五百菩薩,已得四禪,成就五通,由宿命通,得知自己往昔生中,曾作殺父殺母,殺阿羅漢,毀佛塔寺,破和合僧等罪,心生憂悔,分別罪相,無時或忘。故於甚深法忍,不能證入。


文殊菩薩為成熟五百菩薩,令止分別心,得悟無生法忍。於是即從座起,整衣袒肩,手執利劍,直趣世尊,欲行逆害。


佛告文殊:「『汝住汝住,不應造逆,勿得害我……。』佛因而說諸法如幻,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諸相虛妄,但由內心分別執著,見有諸相。時五百菩薩聞法,觀察諸法如幻,是故於中,無人得罪,無罪可得,誰為殺者,而復遭殃,因知宿罪如幻,而證入無生法忍。歡喜踴躍,說偈贊曰:『文殊大智人,深達法源底,自手握利劍,馳逼如來身,如佛劍亦爾,一相無有二,無相無所生,是中云何殺。』」


可見文殊菩薩,成就眾生的權巧方便。非大智大慧,焉能如是。


凈土宗第十三代祖師印光大師曾頌揚文殊菩薩曰:


文殊菩薩德難量,久成龍種上法王。


因憐眾生迷自性,特輔釋迦振玄綱。


為七佛師體莫測,作菩薩母用無方。


常住寂光應眾感,萬川一月影咸彰。

溫金玉:欲向文殊叩法門


文殊法相


二、文殊菩薩應化道場


五台山相傳為文殊菩薩應化道場。


早在東晉十六國宋武帝永初二年(421),即北魏泰常六年,天竺沙門佛陀跋陀羅所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六十卷中《菩薩住處品》載:「東北方有菩薩住處,名清涼山。過去諸菩薩常於中住。彼現有菩薩,名文殊師利,有一萬菩薩眷屬,常為說法。」此經把清涼山定為文殊師利所居之地。


唐景龍四年(710),菩提流支譯出的《佛說文殊師利寶藏陀羅尼經》中說:「爾時,世尊復告金剛密跡主言,我滅度後於南贍部洲(大地)東北方,有國名大震那。其國中有山名曰五頂,文殊師利童子遊行居住,為諸眾生於中說法。」


中國古稱震那國,五台山亦在中國的東北方,尤其是上述二經提到的「清涼山」、「五頂」山,恰好符合五台山「五巒巍然」、氣候清涼的特徵。


由此武則天在位時法藏所著《華嚴經探玄記》卷十五就說:「清涼山,則是代州五台山也。於中現有古清涼寺,以冬夏積雪,故以為名。此山及文殊靈應等,有傳記三卷。」正式確認清涼山就是五台山,而五台山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


唐華嚴宗四祖澄觀在所撰《華嚴經疏》中更直截了當地圓滿了這一說法:「清涼山,即代州雁門郡五台山也,於中現有清涼寺,以歲積堅冰,夏仍飛雪,曾無炎暑,故曰清涼。五峰聳出,頂無林木,有如壘土之台,故曰五台。表我大聖五智已圓,五眼已凈,總五部之真秘,洞五陰之真源,故首戴五佛之冠,頂分五方之髻,運五乘之要,清五濁之災矣。」


將清涼山等同於五台山,把五台山確定為文殊菩薩道場這一衍化過程,從北魏開始,一直到澄觀撰《華嚴經疏》止,可以說基本結束。從此,五台山文殊信仰在中國佛教史上獨標一幟,影響越來越大。

文殊為釋迦牟尼佛的九代祖師,亦稱諸佛之母,在佛教信仰中地位極尊,五台山因了文殊道場的緣由,也就受到了僧俗信眾的信仰、歷代帝王的崇建以及王公武將文臣的護持,成為漢、藏、滿、蒙各民族尊奉、海內外知名的佛教聖地。


《大唐神州感通錄》中說:「古來求道之士,多游此山。」


法藏在《華嚴經傳記》中指出:「案別傳云:文殊師利菩薩,常於彼講華嚴經故,自古以來迄乎唐運,西域梵僧,時有不遠數萬里,而就茲頂謁者,及此土道俗,亦塵軌相接。……然地居邊壤,特甚寒烈,故四月以前,七月以後,堅冰積雪,嵩皓彌布,自非盛夏之日,無由登踐。勖哉懷道之士,可不庶幾一往乎?」


五台山不僅是漢地僧俗朝聖之地,也是外來僧侶敬仰之處。


所謂人聞五台山名,踏五台山地,得五台山石,此人超四果聖人,為近無上菩提者。敦煌文獻《五台山聖境贊》中說「浮生踏著清涼地,寸土能銷萬劫災。


我們知道五台山在佛教界所享有的崇高地位不只是因其「以山辟最早、境地最幽、靈貺最赫,故得名獨盛」,主要是因其系弘揚般若法門的文殊菩薩之應化道場,在佛教中所佔據的特殊位置而使然。


文殊菩薩,道證一真,德超十地,是七佛之師,諸佛之母,重於勸發菩提心,重於如實空性的發揚,表徵著佛陀的真實本懷。五台山是清涼地、歡喜地,是菩提地、成就地。


如《五台山歌》中唱道「高山萬仞,五台羅列,文殊古道場。多少梵宇,多少琳宮,供養大法王。佛經萬卷,牙鑒玉軸,滿架盡琳琅。高僧頭陀,水邊林下,都是福田鄉。還有那,層巒疊障,雲起千般樣。更不少,奇花異草,有色又有香。拍手哈哈,不知幾生,修得住清涼。稽首文殊,不知幾時,心地得清涼。」


歷史證明,五台山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悠久的佛教文化傳統、獨特的漢藏寺院格局,成為漢、藏、蒙、滿、土各民族友好往來的基地,歷代中央政府以五台山佛教信仰為紐帶,通過對宗教領袖的冊封、佛教寺院的崇建,緩和了民族矛盾,進而達到對蒙藏地區及周邊信仰藏傳佛教的各民族的有效統治。


五台山佛教對各民族的團結進步、友好往來,對元代以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關注騰訊佛學 長享智慧清流


騰訊佛學獨家原創稿件,轉載請標明出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佛學 的精彩文章:

學佛學什麼?
恭迎文殊菩薩聖誕 五台山祈福法會直播進行時!
孩子臨近高考 向文殊菩薩祈願真的有用嗎?
文殊禮讚:吉祥聖妙智德贊
星雲大師講《心經》:「色」怎麼就「空」了呢

TAG:騰訊佛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