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文人筆下俠客夢——真正的武術不是這樣

文人筆下俠客夢——真正的武術不是這樣

既得藝,必試敵,切不可以勝負為愧、為奇,當思何以勝之,何以敗之。


——《紀效新書》


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誤導了不少中國人對武術的認識。


1982年,李連杰主演的電影《少林寺》上映後,不但為精神匱乏的中國人提供了視覺享受的娛樂,創造了至今都沒有被超越的票房神話,而且還在中國掀起了一陣全民習武的熱潮。

文人筆下俠客夢——真正的武術不是這樣


我有一個未出五服的堂兄,看過《少林寺》的電影后,對電影里身懷絕技的和尚們羨慕的不得了。於是,十八九歲的他偷了家裡的錢後,和全國各地前往嵩山的年輕人一樣,跑去少林寺學武了。


很多很多年以後,我們才搞清楚,所謂的「去少林寺學武」,以及後來的「去少林寺學過武」的自我宣傳,實際上是名不副實的。


他們確實到了嵩山,也去了少林寺。但他們學武的地方卻並不是他們一開始想像的像電影里演的那樣在寺裡面學習,而是在一些頂著「少林」頭銜的如少林功夫大學、少林武術學院、少林武術和功夫學校等等等等私人武術學校里學習。


1993年,喜歡中國武術的美國人馬修·波利暫停了自己的大學學業,乘坐飛機飛越太平洋來到嵩山少林寺學武時,在那些私人武術學校里學武的年輕人已經有一萬多名了。


兩年後,我那位堂兄帶著從「少林寺」學來的一身武藝,以及從學校買來的沒有開刃用來表演的刀劍等武術器械回來了。


我們問他從少林寺都學了什麼武功。於是,他先給我們練了一套拳法,打起來虎虎生風。接著又耍了一套棍法,舞起來煞是好看,真正是水潑不進。他還向我們表演了從所謂的少林寺學來的輕功——三米多高的牆頭,一個助跑,「噌」地一聲,手一按人就站在了牆頭上。


於是,作為一個「去少林寺學過武」的人,借著《少林寺》電影的餘威,我這個堂兄就成了十里八鄉沒人敢惹的人物。


他平時幹活賺錢,冬閑的時候就辦個武術班招孩子們練武。我父親給我報了名,學費花了一百元,一個冬天只學了一套名叫「洪拳」的少林拳法。今天想了想,除了這個名字,招式什麼的全都忘記了。


有句俗話叫「身懷利器,殺心自起」,說的是有武力為底氣的人,很容易養成用暴力解決問題的習慣。我這個堂兄雖然沒有殺人,但作為一個有著「去少林寺學過武」經歷,以及時不時打一套拳表演一下的人,慢慢地,開始習慣了人們對他的敬畏和退讓,習慣了厭惡別人反駁,習慣了動不動舉起拳頭吹鬍子瞪眼。

但「夜路走多了,終究有碰到鬼的時候」。


終於有一次他和別人發生爭執,又習慣地舉起拳頭吹鬍子瞪眼向對方發出恐嚇的時候,卻一腳踢到了鐵板上——對方非但沒有退讓,反而怒氣沖沖地抄起棍子,將他一棍打倒在地,然後騎在他的身上,一頓亂拳打的他頭破血流,在床上躺了半個多月。


這下丟人丟大了。


只因為打他的那位普普通通,而且什麼武藝都沒學過。


如果說一個人去少林寺學武是傳奇的話,那我們眼中這個學過武功的高手,被一個普通人打的毫無還手之力,就是更有故事性的傳奇了。


於是,「學過武」、「少林寺」這些過去常常掛在堂兄嘴邊用來傲人的經歷,在失敗面前,就變成了讓人捧腹的笑話。


後來我讀《水滸傳》,讀到不知天高地厚的「九紋龍」,和八十萬禁軍教頭王進進行較量,雖然棍棒舞的花團錦簇,卻還是被一棍戳翻在地時,除了第一次知道了「花架子」這個詞,第一個想起來的,就是我這個「去少林寺學過武」,拳法打的虎虎生威,卻被一個普通人打的卧床半月的堂兄。


但拜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和根據小說改編的香港武俠片的影響,所以,那時候我們認為堂兄這個練過武的人出現連一個普通人都打不過的結果,不是武功的錯,而是他因為沒有學到真正的中國武功。


什麼「降龍十八掌」,什麼「九陰真經」,什麼「獨孤九劍」,這些東西大概是編出來的,但「易筋經」作為少林寺的不傳之秘,一定是真的存在的。如果堂兄學的是這種絕世武功,而不是爛大街的什麼「洪拳」的話,肯定是不會被一個普通人打的毫無還手之力丟人現眼的。


我沒有對中國傳統武術失去過信心,除了武俠小說的支撐外,還因為我發現了一個秘密。中國政府在傳統武術的基礎上創造出了兩項運動:「現代武術」和散打(中式跆拳道)。

「現代武術」就是相當於花式溜冰一樣的功夫。現代武術的比賽是在裁判面前進行的,可以用兵器也可以不用。裁判根據選手表現的美感和技巧難度給分。招式的自我防衛效力——傳統武術的全部意義所在——與比賽得分無關。現代武術是沒了「武」的武術,重點在於速度、風度、美感和特技能力。高度程式化的武藝中充斥著空翻和跳躍,而這些你都可以在奧林匹克體操比賽里找到它們的蹤跡。(《少林很忙》馬修·波利)


不是中國武術不行,而是武術被變成了舞術。


所以,哪怕是後來隨著視野的開闊,知道了這個世界上有許多種類的格鬥技術和各種各樣的搏擊比賽,但從來沒有哪個選手使用的是中國傳統武術,我依然相信,一定有真正的武術大師隱藏在深山裡,或者就在我們身邊,用清潔工、管理員這些毫不起眼的職業掩蓋著他們的真實身份。這些大師們身懷蓋世武功,一朵花、一片樹葉,到了他們的手中,也是殺人利器。但他們崇尚武德淡泊名利,或者遠離紅塵的紛擾避居深山,或者在紅塵中飲食男女修身養性,從來不恃強凌弱好勇鬥狠。


雖然這些開脫的理由面對「中國武術不行」的嘲笑時,也因為「如果真有大師,為什麼不出來為國爭光」的疑惑而發生了動搖。但是,我還是相信,哪怕現在沒有真正的武術大師,也並不是因為中國傳統武術不行,而是因為今天的中國人太懶了,沒有學到真正的武術。我相信過去的中國武術大師,哪怕沒有武俠小說里那樣的神奇,但也不會差的太遠。


但是我錯了。偶然的機會看了54年香港太極拳和白鶴拳打擂的視頻,擂台上兩個選手跳來跳去扭纏死打的表現,和武俠小說、武俠電影里賞心悅目極具審美的動作的天壤之別,使得我頭腦里由小說、電影構建起來對中國傳統武術的認識立即崩塌了。

文人筆下俠客夢——真正的武術不是這樣



我認為並不是中國傳統武術真的不行,是吹牛騙人的花架子,而是拿筆記錄、寫故事的文人們誤導了中國人對武術的認識。


我的總結是:越是離今天遠的時代,對武術的記載越真實,而離今天近的時代,武術就開始靠著玄虛糊弄人了:越是經歷過戰爭的人,筆下的武術越是真實,而越是靠著書齋里想像的文人,筆下的武術越是神奇。


史書上的猛將,或者騎射,或者刀槍劍戟,講的是身材魁梧,膂力過人。完全沒有什麼內功、內力之類虛頭八腦的玄虛。

而在文人們的武俠小說里呢,完全不講肌肉、力量這些東西。相反,史書上猛將們的長相,在武俠小說里妥妥的就是襯托俠客們威武的的龍套,而且還是一出場就死的那種。


曾國藩是個典型的文人,但他一手創建了湘軍,看看他為了訓練湘軍寫的《操武藝》:


要保一方好土地,大家學些好武藝。


武藝果然學得精,縱然有事不受驚。


石頭要打二十丈,石灰罐子也一樣。


木板只要五寸寬,箭箭要中靶子上。


石頭灰罐破得陣,叉鈀錨子一齊進。


靶子也立一塊板,板上先鑿四個眼。


眼內安個小木球,戳在錨子尖上留。


只要枝枝戳得准,保守地方總安穩。

火器雖然是個寶,鳥銃卻要鑄得好。


火藥也要辦得真,不然烢裂反傷人。


銃手若是不到家,不如操演不用他。


惟有一種竹將軍,裝得火藥大半斤。


三股麻繩緊緊纏,一炮響動半邊天。


件件武藝皆無損,石頭錨子更要緊。


石頭不花一文錢,錨子耍出一道圈。


若是兩個習得久,打盡天下無敵手。


……


早習大刀並錨子,晚習扒牆並跳壕。

壕溝要跳八尺寬,牆子要爬七尺高。


樹個把子十丈遠,火球石子手中拋。


閑時尋個寬地方,又演跑隊又演槍。


扔石頭也好,練刺殺也罷,還有翻牆、跳壕,這些都是實打實的武藝。但這些摸爬滾打一身臭汗,是不符合手無縛雞之力喜歡想像卻又沒有經歷過實戰的文人的審美的。文人們喜歡的是什麼?是白衣飄飄,一塵不染,是手執長劍,或者長笛。於是,他們給我們構建了一個可以脫離引力,在竹林里飛來飛去的功夫世界。

文人筆下俠客夢——真正的武術不是這樣



但真正的武術卻不是這樣的。


軍事家同時也是武術家的戚繼光雖然因為對戰爭沒有什麼大的幫助,所以不重視拳法,但他還是專門寫了《拳經》一卷,列出了拳法的要求和三十二式。


「學拳要身法活便,手法便利,腳法輕固,進退得宜,腿可飛騰,而其妙也,顛起倒插;而其猛也,披劈橫拳;而其快也,活捉朝天;而起柔也,知當斜閃。」

文人筆下俠客夢——真正的武術不是這樣


看看這些毫無花哨的動作,由此可見,中國傳統武術非但一點都不玄虛,而且和其它格鬥術並沒有本質上的區別,無非講的都是硬碰硬的力量和反覆練習的技巧,如此而已。


我們看了54年太極拳和白鶴拳的擂台賽、太極拳「小學生」和MMA選手的挑戰賽,我們的第一反應是因為武術大師們和電影、小說里華麗眩目的動作完全不一樣感到驚訝不已。驚訝就對了,因為我們頭腦里的東西那並不是真正的中國傳統武術,那只是文人們編出來的夢而已。


有的人從夢中醒來了,發覺自己被騙。有的人沒醒,只因為「中國」兩個字,就自欺欺人地尋找各種蹩腳的借口。而有的人呢,早就醒了,卻給自己戴了一個「大師」的頭銜,用夢蒙人,用舞術收穫名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學公園 的精彩文章:

自繪Mandelbrot集合(四)
科學是最好的解毒劑——卡爾·薩根與《魔鬼出沒的世界》
如果石油用完了,我們拿什麼造塑料?(上)
病理科到底是個什麼樣的科室?
宗教扼殺了思想自由的空間

TAG:科學公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