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修行從起心動念處著手

修行從起心動念處著手

修行從起心動念處著手



修行,從起心動念處著手

對於修行這件事,每個人或許都有自己的不同的見解。佛教經典里有說到我們人的生命常被四瀑流所衝擊,就是所謂的欲瀑流,見瀑流,有瀑流,無明瀑流。其實關於第一種瀑流的衝擊,我們平常也很容易感覺到,色聲香味觸等等這些每時每刻都在刺激著我們的內心,受到其牽引。而對於後面三種我們的感覺就沒那麼明顯了,它更加的隱秘更加難以察覺,因為我們的智慧都太過有限,而且更危險的是我們常常缺乏一種對自我的懷疑和自省。


我們經常可以發現很多人一直被自己的邊見所左右,坐在井底不可怕,坐在井底還固執的認為天空只有井口那麼大就危險了。所以我們常講修行,修行到底修什麼嗎?除了我們可以很明顯感覺到的欲瀑流之外,我們有沒有真正的內觀過我們自己的心,我們有沒有真正明白自己的界限在哪裡?


修行,簡單直白的理解不就是在不斷修正自己錯誤見解的正道上行走么。佛指出了解脫的道路和方法,我們要做的就是按他給出的方法去親證它。這看起來是多麼尋常的一件事。可是我們為什麼還會發現有很多人說自己在修行,是修行人,他們依然的活在自己的世界裡面,甚至有的偏執之處比起普通人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呢?


修行是一個長期持續的事情,是一輩子的事情。有人認為學了一段時間懂了些皮毛就認為自己開悟了,就懈怠了,最後還不是落在自己的邊見里。這一點恐怕每個人都有必要注意的。

《金剛經》裡面須菩提問佛「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當時回答了一句:「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這咋看起來,佛好像壓根就沒有回答須菩提的問題,但真的是這樣嗎?菩提心起妄心即息,如如不動即為住。所以即使我們不能馬上做到如如不動,我們也應該時刻記得佛菩薩所發大心立大願,盡最大的能力讓自己的發心和行為接近佛菩薩的發心,念念相續必得成就。


所以為什麼很多人說修行要從起心動念處入手。只有這樣我們才可以從根本上保證自己沒被邊見和執著所迷惑。這不單單是個出發點對才能正目的地不會錯的問題。因為我們只有對起心動念保持觀照和覺察,正念才不會被妄念入侵,我們才能慢慢超越有限的思維本身。就像我們念佛,在根本上我們念佛也不僅僅是口上念,我們心裡同樣要念,念什麼?感念佛的恩德,以佛為師,感受佛的大願和功德,以此掃除內心的雜念,這樣才能得定,才能與佛相應。(來源:禪文化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浪佛學 的精彩文章:

不願禪修:八大常見借口與對治方法
問問自己想出家是不是為了逃避責任
白塔為什麼是藏地符號
禪意攝影:山寺桃花
精美佛塔圖集欣賞:古塔覓蹤

TAG:新浪佛學 |

您可能感興趣

起心動念,萬法由心
改變,從「起心動念」開始
當開始觀察自己的起心動念的時候,便開始了修行
佛的知見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起心即錯,動念即乖
起心動念,隨遇而安
學佛必須看清自己的起心動念
起心動念:一動念的果報
把握每一個起心動念
聖賢之學,在起心動念處究竟
找回自己|在起心動念中選擇生命的走向
修鍊體悟:起心動念皆是能量的消耗
決定命運的關鍵在於當下的起心動念
比起心動 更喜歡心安
怎麼樣才能做到不起心動念
印光法師:凡起心動念行事,俱須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吾人學佛為何要從倫常上講究、起心動念處體察?欲了生死一定要注意倫常嗎?
起心動念看別人不對,就會生病!
起心動念皆是因,果報當前自承受
您每一次的起心動念終將成你的因果!
比起心動,這些星座更想要一個讓自己心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