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日戰爭時期的三千公里輸油管 一滴汽油一滴血

中日戰爭時期的三千公里輸油管 一滴汽油一滴血



中日戰爭時期的三千公里輸油管 一滴汽油一滴血



全長3218公里,起始於印度加爾各答,止於中國昆明,建於1945年的「中印油管」是中國第一條輸油管道,其長度也曾是世界之最。抗戰期間10多萬噸燃油正是通過這條生命線被源源不斷地輸送到中國戰場。在抗日戰爭紀念館抗戰勝利70周年主題展覽上,這條具有傳奇色彩的「中印油管」中的一段首次展出。正如抗戰時油料的珍貴,這段輸油管道也來之不易,中國抗戰館工作人員歷時7年「三顧茅廬」才將輸油管從雲南運抵北京。

「輸油管的工程必須馬上開始」


「一滴汽油一滴血」,這是抗戰時期中國抗戰軍隊軍用汽油匱乏的真實寫照。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徹底封鎖了中國幾乎所有的對外出口,緬甸被日軍攻佔後,滇緬公路也一度中斷,軍事物資的匱乏幾乎到了絕望的地步。雖然中美聯合開闢了空中走廊「駝峰航線」,用飛機向中國運輸油料等物資,但代價也是極其昂貴的,大量的中美飛行員和飛機長眠在這條航線上,飛「駝峰航線」也成為名副其實的死亡飛行。


在當時的中國,因為油料的匱乏,汽車甚至被迫改用酒精、木炭和煤炭。隨著戰事的擴大和為反攻做準備,抗戰各方都意識到,必須開闢向中國供油的新渠道。


1943年8月,中美英三國在加拿大魁北克開會決定,鋪設從印度加爾各答沿中印公路至中國昆明的輸油管道。同年10月,中印輸油管道開工,並沒有儀式,甚至開工信息也是秘密的,因為修築中印油管就是一場戰爭,既是一場與自然的戰爭,更是一場與日軍的戰爭,還是一場註定會死人的戰爭。

對於開工時刻,滇緬抗戰史專家戈叔亞在博客中寫道:「這是1943年10月的一個早上,為數不多的油管工程師從美國飛來,出現在了印度阿薩姆邦利多這個小集鎮上,劉易斯皮克上校(曾參與修建中印公路)剛剛外出視察回來,他說:『輸油管的工程必須馬上開始。』於是,中印油管開工了。」


在3000多公里的漫長路線上,中印輸油管道翻山越嶺,穿過泥潭沼澤,還要承受來自日軍的襲擊。在中國負責修建的部分,機械嚴重短缺,中國工人幾乎靠著手工鋪設完成。牟之先在《史迪威公路》一書中記載:「在無水、無鹽、無蔬菜的生活條件下,美方人員吃罐頭,中國職工吃粑粑、飯糰。油管鋪至森林地帶,先以刀斧開路,驅走毒蛇猛獸。在距村莊和公路較遠的地方,夜晚不能回宿,美方人員建起帳篷,中國職工烤火度過寒夜,次日仍精力旺盛地積極工作。中方職工能適應艱難環境,在羊腸小路扛一根近百磅(45公斤)重的油管,安然走過,而美方人員空手步行尚感危險。美方人員對中國工程人員吃苦耐勞的精神,極為佩服。」


戈叔亞翻譯的一份美方記錄中印油管的資料中,也提到了中國工人艱辛:「數以千計的中國勞工和管道工兵一起工作,他們扛著拆卸下來的設備一步一步來到預定位置,有一個地方有長達11英里的路程都是勞工肩扛來到。」


1945年4月9日,第一批油料通過輸油管運抵中國昆明,自此每月由中印油管輸入中國抗日戰場的油料為18000噸,每天平均約輸入600噸。據《中國國防報》報道,抗戰期間,圍繞著輸油管的諜戰與反諜戰、破壞與反破壞一直都在進行,發生的大小戰鬥達幾十次。中美盟軍在反攻緬北日本侵略軍的同時,組織了5000多名工程兵保護輸油管。許多人在搶修和保護輸油管中,犧牲在了異鄉。


艱辛修建的「中印油管」換來的是日本侵略者的加速滅亡,曾經比奢侈品還昂貴的軍用油料順著這條生命線源源不斷湧入了中國抗日戰場,各式戰車、飛虎隊戰機和令日軍聞風喪膽的重型轟炸機都不再因油料緊缺而「節衣縮食」了。

抗戰勝利後,中印油管逐漸退出了歷史的舞台,部分油管被當地村民拆除用作各種用途。滇緬抗戰史專家戈叔亞在其博客中寫道,「如今在緬甸、在印度,到處都可以看到中印油管的蹤跡。當地人把油管用來做柵欄、旗杆、橋樑、電線杆,甚至豬圈的圍欄。」


據中國抗戰館專家介紹,也曾見過被用作電線杆的中印油管,不過目前已經廢棄了,且那段油管只剩下了一半,而在國內想要尋找到一段完整無缺的中印油管很是不易。經過半個多世紀的歲月,基本被挪為他用的油管已經不復當日輝煌,抗戰館專家稱也只在雲南的抗戰館中見到過中印油管的展出,其他地方再未見過。


據記載,「中印油管」所用鋼管口徑為101.6毫米,每段長為6.1米,鋼管用鋼夾固定,用螺絲擰緊,可以很快鋪設,也可以很快拆除。此次在中國抗戰館展出的正是這樣一段長6.1米的「中印油管」。如今在昆明還有一處名為「油管橋」的地方,只不過「油管橋」早已經被拆除,「中印油管」也漸漸走入歷史的深處,鮮為人知了。


首次在中國抗戰館展出的這段中印輸油管來之不易。2005年,抗戰館工作人員根據線索多方查找,發現了這段輸油管,但因為主人一直不在家,所以一直未能徵集,便先登記在冊。


此後,中國遠征軍在國內熱度漸高,一直設有中國遠征軍展品陳列的中國抗戰館決定增加反映這部分歷史的展品。於是,2010年由三名專家組成的小組再赴雲南,陳亮就在其中。因為沒有電話,小組成員直接到達那戶人家,但是主人依然沒在。數次前往後,這一次,主人終於在家了。

「這段輸油管當時被主人當作橫樑架在了瓜棚頂,瓜棚下就是鵝圈。那天下著雨,我們趕走了鵝,踩在沒過腳面的稀泥和鵝糞中,廢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拆下了這段輸油管。」陳亮介紹,這戶人家很熱心,他們之前並不知道輸油管是用來做什麼的,但當聽說要放到北京展覽,展現抗戰,戶主立即痛快地答應了,一分錢也沒要。戶主當時還說:「你們拿到北京,國家有用途,你們就拿去吧。」


在雲南,當地居民對抗戰和中國遠征軍有著特殊的感情,這位熱心的戶主隨後還找來一輛拖拉機,幫著把輸油管運到了縣城,中國抗戰館專家又找車將輸油管運到芒市,再找到放心的託運公司將其運回北京,這段中印輸油管才得以在此次展覽中首次亮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玖零玖零 的精彩文章:

TAG:玖零玖零 |

您可能感興趣

抗戰時期的軍事訓練,每多流一滴汗水,就少流一滴血
中國附近最需要提防的一個國家 二戰時期一年可製造一艘航空母艦
二戰時期德國最霸氣的黑科技,一旦成功瞬間能毀滅一顆行星
二戰時期的那些瘋狂事!手紙一天發三張
二戰時期留下的一把手槍
盤點二戰時期軸心國的那些奇葩戰艦,一艘比一艘邪門
法國礦洞驚現大批二戰時期豪車,如今只剩一堆堆廢鐵
鐵路將逐步實行一日一價;柏林將引爆二戰時期炸彈
二戰時期的裝甲列車
三國時期最著名的三次火攻,三分天下全靠它!
日本的一座荒島,二戰時期卻強擄了三千多中國人來此充當勞工
抗日戰爭時期,土八路的黑武器集錦,土八路並不土
二戰時期,威力最大的火炮能一炮一座城?方圓五十里寸草不生
一人一時所見的世界:四本二戰時期的日記
故宮裡面有一樣東西,卻在二戰時期被日本人做了槍炮
二戰時期的衝鋒槍
二戰時期的英「熊」:世界上唯一一隻服過兵役的棕熊,曾運輸彈藥和物資!
一戰時期的老照片,歷史上最血腥的一場衝突,圖三讓人心疼
為何二戰時期,德軍都在脖子上掛一個鐵罐?
扒一扒古早時期港台偶像劇穿搭,一個潮流,一個辣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