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項羽不肯過江自刎,只留下顆頭顱埋於此處,如今已成荒冢孤墳

項羽不肯過江自刎,只留下顆頭顱埋於此處,如今已成荒冢孤墳


說到項羽,我們立馬會想到李清照所寫的那首《夏日絕句》: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在後人看來,項羽是一代英豪,許多文人騷客為他賦詩高歌,但這都是後人的評價,項羽在世時,恨他的人可著實不少。


劉邦把項羽攆到烏江之畔時,烏江亭長來接他,勸項羽回到烏江,重整旗鼓以圖東山再起,但項羽說跟自己一起出來的八千江東子弟,現在全部死了,自己一個人沒臉回去見江東父老,於是把坐騎給了亭長,自己準備赴死。



項羽不肯過江自刎,只留下顆頭顱埋於此處,如今已成荒冢孤墳


根據司馬遷所著《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項羽在自刎之前,聽說劉邦懸賞重金拿自己的人頭,劉邦派來追殺自己的人中,有個叫呂馬童的是項羽同鄉,兩人曾經還有些情誼,於是項羽自刎後把頭顱交給呂馬童去領賞。


一個人來追殺項羽是不可能的,沒人有這個膽子,跟呂馬童一起來的還有王翳、楊武、呂勝、楊喜四人,五人瓜分了項羽的屍體,後來劉邦果然兌現諾言,給他們每人都封了侯。而呂馬童是五人中比較特殊的,項羽本來給頭給他,但不知怎麼的,頭讓王翳拿到了。



項羽不肯過江自刎,只留下顆頭顱埋於此處,如今已成荒冢孤墳


但不管怎麼樣,呂馬童跟項羽是有交情的,不過說來奇怪,歷史上並沒有記載兩人之間有任何交情,只不知司馬遷如何這樣寫起來,但我們可以推測,由於是同鄉的緣故,後來呂馬童應該問王翳要回了項羽的頭顱,他要好哈安葬這位同鄉,也是位英雄。


項羽敗後,劉邦取到天下已是順理成章之事,不過天下民心未定,項羽曾統治過的魯地,民心還有許多向著項羽,所以劉邦需要做好善後工作,他要好好安葬項羽,這樣才能讓萬民心服,料想劉邦把這事交給了呂馬童。



項羽不肯過江自刎,只留下顆頭顱埋於此處,如今已成荒冢孤墳


據說項羽死後,劉邦還來到了曲阜周魯國故城東北角之東,為項羽的死大哭了一場,也許是由於兩人曾經結拜的兄弟,也是只是劉邦假惺惺的做一場戲,不管如何,劉邦是哭過的,然後項羽的頭顱也就埋在這裡。


項羽頭顱的埋葬之所叫做五泉庄墓,俗稱「霸王墳」,位於今天的曲阜城東北角,但也有說是位於泰安市東平縣舊縣鄉舊縣三村這裡,但不管在哪裡,如今項羽的埋葬之地,是找不到了,只能找到一個頭顱的衣冠冢。



項羽不肯過江自刎,只留下顆頭顱埋於此處,如今已成荒冢孤墳



項羽距離現在已經有兩千多年,所有的歷史都已經化為往事,所以至今項羽的墳冢,已經變得非常凄涼,而且是個偏遠的山區農村,一代英雄千年之後,也不過是一堆黃土罷了,沒多少人會記得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邦哥 的精彩文章:

張靈甫嬌妻19歲守寡,粟裕兒子曾去探望,孑然一身至今90高齡
清朝後宮選秀,只選八旗族人女子,太丑的不要,太美的也不要
六十年代第三套人民幣,印有車工的貳元,如今價值翻了一千倍!
日軍近距離搏擊,為何退掉子彈用刺刀?絕不是武士道精神
直擊慈禧的葬禮,用紙人做了三千「陰兵」,個個栩栩如生嚇人

TAG:小邦哥 |

您可能感興趣

項羽寧可自刎也不肯過烏江,不是犯傻,而是來到江邊發現不對!
項羽寧可自刎也不肯過烏江,不是犯傻,而是來到江邊發現不對
項羽不肯東山再起,而是選擇烏江自刎,背後有不得已的苦衷
項羽縱然自刎也不願過烏江,不是出於自尊,而是到江邊想起一事
項羽寧願自刎也不肯過烏江,不是他傻,而是在江邊發現1件事
范增不走,項羽還是自刎烏江的下場,只因這個原因,不是范增
項羽寧可自刎也不過烏江,不是因為傻,而是他發現了一個秘密
項羽兵敗烏江後,為何寧願自刎也不肯過江?只因來到江邊發現不對
項羽為何寧願自刎也不肯過烏江?不是他傻,而是他發現了一個秘密!
為何項羽寧願自刎,也不肯過江東,原來是因為這個秘密!
項羽為何寧願自刎也不過江?不是他傻,而是因他想起了一個秘密
項羽寧可自刎也不渡烏江,他不是為了顏面,而是因為這個原因!
項羽為何寧可自刎也不肯過烏江,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項羽為何寧願自刎而死,也不願意渡過烏江?因為他早已看穿一切
項羽自刎烏江是因為他過不去?而是他看清了一件事!
項羽為何不過烏江而選擇自刎?不是無顏見江東父老,而是想到一事
項羽寧可自刎,也不過烏江,是因為他看透了一件事情
項羽寧願自刎也不渡烏江,不是怕丟面子,而是他發現了一個秘密
項羽為何不過江東?他真的是自刎而死?
寧死也不願度過烏江的項羽,自刎只為告劉邦一件事?並不是為氣節或顏面!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