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祛除一分郁滯 調和一分血氣

祛除一分郁滯 調和一分血氣

中醫學認為,氣血乃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氣的功能以推動、溫煦、固攝、氣化為特點,常以氣的運動變化來說明人的生命活動。「血主濡之」、「血氣者,人之神」。血的生理活動是對全身組織器官起營養與潤滋作用,並為神志活動的物質基礎。「氣為血帥,血為氣母」。

氣行血,血載氣,氣旺則血生,血盛則氣化。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資生。血氣調和,則「陰平陽秘」、「精神乃治」,「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血氣失調,在氣表現為氣虛、氣逆、氣鬱;在血表現為血虛、血瘀、血熱、血寒。二者又相互影響,可出現氣滯則血瘀,氣虛則血虛,氣逆則血逆,氣陷則血脫。反之,血瘀致氣滯,血虛致氣虛,血熱氣亦熱,血寒氣亦寒。丁氏認為,在婦科血氣失調雖為其發病的重要原因,其中要首推肝之疏泄失常,氣機郁滯為婦科致病最主要的因素。丁氏「祛除一分郁滯,調和一分血氣」的提法,是他對婦女生理、病理的認識及婦科疾病論治的又一重要觀點。他是基於以下三方面提出的。

(一)「肝主疏泄」與女性生理特點的關係密切肝主疏泄,是肝的重要生理功能之一。它具有疏通調達人體氣機,促進升降出入運動之作用。肝喜條達惡抑鬱,肝之疏泄作用除了協調情志,疏泄脾土、調和血氣外,在女性主要表現與沖任關係甚為密切。

沖脈之沖,為要衝之義。內經稱沖脈為十二經之海,有「沖為血海」之說。沖脈起於胞中,與腎經相併,能調節十二經之經氣,以資助十二經之活動,為月經之本。正如《景岳全書·婦人規》云:「經本陰血,何臟無之?惟臟腑之血,皆歸沖脈,而沖為五臟六腑之血海,故經言太沖脈盛,則月事以時下,沖脈為月經之本。

任脈,任有任養、擔任之義,起於胞中,主一身之陰經,為「陰脈之海」。凡精、血、津、液均屬任脈所司,為婦女任養之本。王冰曰:「任主胞胎。」任脈通又是產生月經的重要條件。

沖任二脈均起於胞中,肝經環布陰器,前人有「沖脈隸屬於肝」的說法。沖脈之氣盛而流通有賴肝之疏泄有序,只有肝之疏泄正常,才能血脈流暢,任沖二脈和調,血海滿盈,「月事以時下」、「任主胞胎」正常。再則沖任氣調,不上犯脾胃,化源充足,肝有所養,其疏泄有度,血海氣血旺盛,沖任調諧,經帶胎產乳方正常。

丁氏認為婦人在生理上易發生肝失疏泄,沖任失調,其原因主要有四:

1.女性生理情緒不穩定,易郁易怒。這方面古人早有記載。如《重訂嚴氏濟生方·婦人門》云:「氣之為病,男子婦人皆有之,惟婦人血氣為患尤甚。蓋人身血隨氣升,氣一壅滯,則血與氣並,或月事不調。」《類證治裁·調經論治》曰:「蓋女善郁,木失條暢,枝葉萎悴,肝不藏血,經之所由不調也。」《女科經論》云:「百病皆生於氣,而於婦人尤為甚……。」又云:「……婦人以血為本,婦人從於人,凡事不得行,每致憂思忿怒,鬱氣思多……。」肝為情志之官,七情傷肝,直接影響肝之條達。「肝為剛臟」,其性最易動蕩,情緒激動則勃然大怒,所欲不遂則抑鬱不樂,甚至不悲自泣,暗自悲慟,故易郁易怒可視為婦女之性格特點。

2.婦人生理上有「陰不足,氣有餘」之特點。陰血不足,肝失所養,「體陰」不足而「用陽」失常。此外,陰虛生內熱,熱灼陰津,血稠瘀生,瘀阻氣機。正如前賢所喻:「夫人身之血,如胭脂然,有色有質,可粉可淖,人血可粉亦可淖也。其淖者,津液為之合也,津液為火灼竭,則血行瘀滯。」3.產育、月經、手術易致瘀血留滯胞中。血瘀則氣滯,氣滯加重血瘀。

4.經期、產後、手術後,寒熱濕邪易與血相搏,結於胞中,久致寒凝血瘀,濕熱瘀滯胞脈,致氣機郁滯或逆亂等。

他認為以情志因素及肝失所養引起肝之疏泄失常為多見。

(二)肝之「疏泄失常」與婦科發病關係密切肝之疏泄失常有兩種結果:

1.肝鬱氣滯,疏泄不及。證見胸脅滿脹疼痛,精神抑鬱寡歡,噯氣嘆息,多愁善感,或愁若欲泣,乳房脹痛,少腹脹痛,舌暗脈弦。如郁久化瘀,見少腹脹刺痛,痛點固定,經色暗有塊、痛經等。

2.肝氣亢奮,疏泄太過,證見急躁易怒,失眠多夢,頭暈頭脹,「氣有餘便有火」。可見口乾口苦,面紅目赤,頭痛頭脹,舌紅苔薄黃或少苔,脈弦數。經色鮮紅,先期而至,或量多淋漓不盡等。

朱丹溪曰:「氣血沖和,萬病不生,一有怫鬱,諸病生焉。故人身諸病多生於郁。」《女科經論》云:「憂思過度,則氣結,氣結血亦結。……忿怒過度則氣逆,氣逆血亦逆,氣血結逆於臟腑經絡,而經於是乎不調矣。」傅青主曰:「婦人有經來斷續,或前或後無定期,人以為氣血之虛也,誰知是肝氣之鬱結乎。」這些都指出了氣機郁滯為百病之根,同樣亦為婦人發病之根。肝鬱日久必致瘀血內生,「瘀血」為氣鬱必然的病理結果。

當肝氣鬱結,疏泄失常,血海盈溢失度致經先後不定期;郁久致瘀,胞脈阻滯,可致月經後期、經少、痛經、閉經;郁久化熱,熱迫沖任致經多、崩漏,氣火上逆致經行葉衄,經行頭痛;瘀久化熱,瘀熱內郁,血氣營衛失調而致經行發熱。因肝鬱氣結,胞脈瘀滯,任沖不利可引起多種月經病的發生。

在妊娠期間,因胎體長大,氣機受阻,胞脈不通可現妊娠腹痛、胎動不安、子腫、妊娠小便不通等。如傅青主云:「妊娠有懷胞之憂鬱以致胎動不安,兩脅悶而疼痛,如弓上弦,人只知是子懸之病也,誰知是肝氣不通乎!」因妊娠期間沖脈之氣較盛,沖氣夾肝氣犯胃,致妊娠惡阻。此外可因氣血郁滯或寒凝血瘀致難產。正如《薛氏醫案》雲「妊娠將養如法,則氣血調和,胎得其所,而產亦易。否則胎動氣逆,臨產亦難,甚至危矣。」產後多虛多瘀,「瘀血不去,新血不生」。胞脈瘀滯致產後腹痛,產後惡露不絕;血氣內阻,營衛失調可致產後發熱;氣機郁滯,乳絡不通可致缺乳;郁久化火,迫乳外溢致乳汁自出。

氣機郁滯所致帶下之疾。如《先醒齋醫學廣筆記》所曰:「婦人多憂思郁怒,損傷心脾,肝火時發,血走不歸經,此所以多患赤白帶下。」《血證論》曰:「帶漏雖是水病,而亦有夾瘀者,以血阻氣滯,因生帶濁。若脾失沖和,不能制約,帶脈受傷,注於胞中,因髮帶症。」在婦科雜病里,因氣機郁滯,沖任不能相資,不能攝精成孕;氣血郁滯日久,可形成症瘕積聚。

從以上可得知,因肝鬱不疏,氣血瘀滯,胞脈不利,沖任不調而導致的婦科疾病甚為複雜而廣泛,尤以月經病的發生更為如此。這正應了前賢所曰:「在雜病中,肝病十居六七。」而「諸病多致肝生也。」更印證了張錫純所云:「肝之為病頗多,而在女子尤為甚。」這亦說明丁氏在婦科重視調暢血氣觀點的正確。

(三)「解郁化滯」乃為婦科治病的要法根據以上所述,婦人生理上「易郁易怒」,病理上「易亢易郁」的特點,丁氏提出「解郁化滯」乃為婦科治病的要法。

「木郁達之」出於《內經》。「達」為暢達之意,包括疏通及輕揚舉散之治法。葉天士云:「過郁者宜辛宜散,乘勢達之為妥,過升者宜柔宜降,緩其旋擾為先。」張景岳曰:「達,暢達也,凡木郁之病,風之屬也,其臟應肝膽,其經在脅肋……然木喜調暢,故在表者宜疏其經,在里者當疏其臟,但使氣得通行,皆謂之達。」「木郁達之」是中醫學臨床運用較廣泛之法則之一,是臨床肝病法則的高度概括,前賢早有「調肝為先,舒肝經自調」的說法。

「血實者決之」出於《內經》。「決」為疏決通導之意,即指疏通瘀積之血。所謂瘀血,是瘀積不行,污穢不潔的離經或經中之血,以及久病影響到脈絡時所出現的病變。「瘀血」既是多種因素導致的病理結果,反過來又成為引起多種疾病的病理因素。瘀血的產生主要與氣鬱有關,氣行則血行,氣鬱則血滯,氣阻則血瘀。朱丹溪六郁中的氣鬱、血郁與氣滯血瘀同義。丁氏認為有氣滯就必有血瘀,有血瘀必致氣鬱,單純的氣鬱或血瘀證不多。臨床要辯以氣鬱為主或血瘀為主,確定其用藥份量,即在解郁中兼化瘀,或化瘀兼解郁,或二者均而用之。丁氏在婦科治病中,常在解郁化滯的同時或溫經、或化痰濕,或理脾和胃,他在婦科常用的治郁法有解郁活血化瘀法,解郁理脾和胃法,解郁瀉熱清肝法,解郁化瘀溫經法,解郁行滯化痰法,其具體運用如下:

1.解郁活血化瘀法:適用於肝氣鬱結,氣滯血瘀,胞脈瘀阻所發生的婦科諸疾,如痛經、經少、月經先後不定期、不孕、妊娠腹痛等。如氣滯為主表現經行色暗,少腹胸脅脹痛等證,常選方:柴胡疏肝散、逍遙散、烏葯散、開郁種玉湯。如血瘀為主表現經行色暗有塊,胸脅少腹脹刺痛等症,常經方:桃紅四物湯、少腹逐瘀湯。血府逐瘀湯、失笑散。如胞脈瘀滯日久積而成症瘕積聚,常選用桂枝茯苓丸、香棱丸、理沖丸等方。

2.解郁理脾和胃法:適用於肝疏泄失常、脾胃運化功能失調所致的婦科諸疾,如經少、後期、經行泄瀉、帶多、子腫、妊娠惡阻等。常伴脅痛脘脹、納呆神軟,或胸悶泛惡、噯氣吐酸癥狀,並見經色淡暗等。常選方:連蘇飲、逍遙散、陳皮竹茹湯、完帶湯、易黃湯。

3.解郁泄熱清肝法:適用於肝鬱日久,化熱化火所致的婦科諸疾,如月經過多、月經先期、崩漏、經行衄血、陰腫、陰瘡、帶下症等。常伴口苦咽干、心煩易怒、面紅目赤、胸脅脹痛、經色深紅、量多有塊、舌紅苔黃、脈弦數等症。常選方:丹梔逍遙散、清經散、保陰煎、清肝引經湯、龍膽瀉肝湯。

4.解郁化瘀溫經法:適用於肝鬱氣滯,胞宮寒冷,寒凝血瘀阻滯胞脈而致的婦科諸疾,如痛經、閉經、不孕等。常伴見小腹冷痛,喜溫喜按,腰膝酸軟,經色淡暗或小腹痛,喜溫拒按,經色暗紅有塊。常選方:溫經湯、少腹逐瘀湯、艾附暖宮丸,膠艾四物湯等。

5.解郁行滯化痰法:適用於氣鬱血滯,水濕不化,久而成痰,痰瘀阻胞所致的婦科諸疾,如月經稀發、閉經、不孕、子腫、症瘕等。常伴胸悶泛惡,頭昏心悸,形體肥胖,帶多粘膩。經暗質稠,舌暗苔膩。常選方:啟宮丸、開郁種玉湯、蒼附導痰湯、白朮散等方加減。

祛除一分郁滯 調和一分血氣

丁氏常用的解郁化瘀葯歸納如下:

疏肝理氣葯:北柴胡、枳殼、香附、佛手片、烏葯、小茴、川楝、陳皮、橘核、荔枝核。

行氣活血葯:延胡、鬱金、川芎、莪術。

活血化瘀葯:桃仁、紅花、當歸、川芎、生地、赤芍、澤蘭、蘇木、月季花、雞內金、乳香、沒藥、虎杖、劉寄奴、牛膝、益母草。

活血通絡葯:大血藤、雞血藤、王不留行、路路通、穿山甲。

養血活血葯:當歸、雞血藤、丹參、生地。

活血消症葯:三棱、莪術、土鱉、皂刺、雞內金、水蛭。

婦女的發病與肝腎二經及沖任二脈關係甚為密切。肝的疏泄與藏血直接影響月經的調暢、胎元的蔭養、孕育的產生。肝的「體陰」和「用陽」二者相互為用。丁氏在疏肝解郁的同時常與滋陰養血、健脾益氣、化瘀生新等法合用,以達「陰在內,陽之守,陽在外,陰之使也」。使肝藏血、主疏泄的功能得以正常發揮。在用藥上他遵循《內經》「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的原則,注意到婦女陰常不足,陽常有餘,疏泄不及,郁證為多的特點,做到疏肝不傷陰血,滋養不礙氣機,用藥治療上,使「體柔而用疏」,遂其條達之性。

想免費系統的學習中醫,微信關註:國醫研習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靠譜中醫 的精彩文章:

古今藥茶1000方:清熱瀉火茶(1-10)
育陰清熱,疏氣化痰行瘀-治療甲狀腺疾病的經驗
中藥慢、西藥快是否是事實?
中醫是經驗的醫學,沒有科學的依據對嗎?

TAG:靠譜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