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袁世凱與攝政王載灃的「宮斗」

袁世凱與攝政王載灃的「宮斗」

宣統年間,攝政王載灃驅逐袁世凱,標誌著袁世凱集團與滿洲統治集團之間的聯盟徹底破裂。袁世凱集團趁辛亥革命之機,徹底背叛清廷,實現了從地方走向中央的目的。

袁世凱與攝政王載灃的「宮斗」



清末,載灃在香港與德國軍官和自己的隨從合影。


載灃監國,袁世凱遭罷黜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二十一日,光緒皇帝病逝在瀛台。光緒皇帝死後,其侄溥儀,奉慈禧太后懿旨,「入承大統,為嗣皇帝。」隨後,溥儀之父載灃亦奉病勢危篤,恐將不起的慈禧之命監國,嗣後「軍國機務,中外章奏,悉取攝政王處分,稱詔行之,大事並請皇太后懿旨」。


十月二十二日,掌握清朝政權達48年之久的慈禧太后永遠地閉上了眼睛,放棄了長期牢牢把握在她的手中的大清國的最高權力。


十一月初九日,太和殿上舉行了清入關後的第十次登極大典,溥儀登極,以1909年為宣統元年。清代歷史從此進入了以溥儀臨朝、載灃攝政的宣統朝。


宣統朝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與紛爭中,對清末政局產生重大影響的當首推以載灃為首的滿洲親貴與漢人袁世凱集團的矛盾和爭鬥。


「其時兩宮薨逝,政潮已極劇烈。欲攻袁者,方多方尋隙,」以去之及爪牙為快。溥儀登極後一個月,監國攝政王載灃即以袁世凱「現患足疾」,著「回籍養痾」,將他罷黜還鄉。


載灃監國攝政後,為什麼仍然不能容忍袁世凱而將其立即罷黜呢?對於這一點,對載灃的秉性為人比較清楚的載灃胞弟載濤的分析很能說明問題。


載濤說:「載灃雖無統馭辦事之才,然並不能說他糊塗。他攝政以後,眼前擺著一個袁世凱,處于軍機大臣的要地,而奕劻又是叫袁拿金錢餵飽了的人,完全聽袁支配。近畿陸軍將領以及幾省的督撫都是袁所提拔,或與袁有秘密勾結。他感到,即使沒有光緒帝的往日仇恨,自己這個監國攝政亦必致大權旁落,徒擁虛名。」

袁世凱與攝政王載灃的「宮斗」



醇親王奕譞與他的兒子、日後的攝政王載灃。

由此可見,載灃罷黜袁世凱的主要動機在於維護自己監國攝政的權力,袁氏不去,即無法權歸己手,袁世凱已成了載灃集權的最大障礙,即使無光緒戊戌之事,載灃也終將去之而後快。


袁世凱回籍之後,仍與袁世凱集團保持著密切的聯繫。「北洋派的首腦儘管業已退隱,他的親信大多仍在滿人手下繼續任職。袁世凱集團並沒有被清除。」北方諸將領心仍向袁。但與此同時,以載灃為首的皇族親貴們也加快了集中兵權的步伐。


1909年7月15日,載灃宣布由皇上親任海陸軍大元帥,具體事務由他代理。同時,將軍咨處從陸軍部中分出,由載灃之弟載濤和皇族毓朗共同管理。


軍咨處擁有制定軍事行動計劃,提名陸海軍將領並指派參謀僚佐之權,成為軍事首腦機關(1911年升格為軍咨府)。良弼由陸軍部軍學司司長調任軍咨使,儘管馮國璋也是軍咨使,但實際權力由良弼掌握。


「同時清廷中的親貴又複利用湖北派陸軍留學生,如盧靜遠、哈漢章等,以挾持北洋派勢力。」「那時北京中央軍事機關如軍咨府、陸軍部、練兵處等重要人員是留日士官生回來的居其多數。」


其中,「軍咨府(即參謀本部)各廳處長悉為留學日本的士官畢業生……對於用人、行政握有相當的實權。」


在北洋各鎮中,北洋派的一統天下已被打開了缺口,士官生們也開始顯露頭角,其中所謂「士官三傑」吳祿貞、藍天蔚、張紹曾均任命為高級指揮官。吳祿貞取代段祺瑞出任第六鎮統制,藍天蔚出任第二混成協協統,張紹曾出任第二十鎮統制。


吳、藍二人均為湖北人,且皆系革命黨人。張紹曾雖為直隸人,且早就進入北洋軍任職,但過去一直不受重用。如果不是武昌起義爆發,清廷被迫重新起用袁世凱。這一「滲沙子」的趨勢定將還會繼續下去。


據資料顯示,從1901-1910年,從日本帝國軍事學院畢業的士官生共620名,其中大部分分布到北洋各軍之中,而對於這些人,根本不能指望他們會堅定地跟袁世凱走。


北洋各鎮,上上下下,各級軍官數千人,均是袁世凱一手提拔起來,經過多年經營,私軍性已經定性,「這些人心目中本來只知有他們的宮保,一時迫於朝命,雖都不敢說什麼,而無不期待他的東山再起。」滿洲親貴們根本無法徹底把這些人撤換掉。

事實上,載灃等人曾嘗試用非北洋系的日本留學生,全面替換北洋高級軍官,但最後還是失敗了。


可見,清廷和滿洲少壯親貴們雖然剝奪了袁世凱的兵權,撤換了北洋系的一些高級軍官,對北洋系造成了沉重的打擊,但是,對北洋系畢竟未造成毀滅性的打擊,袁世凱的潛勢力仍然存在,北洋系仍如卧山之虎,隨時都有可能躍起。


袁黨猛虎在山


載灃放逐袁世凱以後,又進一步剪除袁黨。1909年2月,郵傳部尚書陳壁革職,永不敘用。不久,嚴修乞休。接著,徐世昌內調郵傳部尚書,由錫良繼任東三省總督。


錫良到任,立即抓住黑龍江布政使倪嗣沖貪污案,「即行革職,勒追贓款」。3月23日民政部侍郎趙秉鈞休致,北京的警權轉到親貴手中。6月28日,楊士驤病死,端方繼任直隸總督。


次年1月唐紹儀被迫乞休。2月,鐵路總局局長梁士詒被撤職。不久,江北提督王士珍以病自請開缺照準,等等。儘管載灃掃蕩政敵不遺餘力,但袁世凱的勢力畢竟是太雄厚了,尚侍督撫,均屬其私,絕非一朝一夕所能剷除。因此,列強一直把袁世凱視為「有實力的人物」。


英國《泰晤士報》仍把他排在世界偉大的「政治家」之列。當載濤、載洵赴歐洲考察軍事時,各國「群口相謂,謂中國至今日,奈何尚不用袁世凱」。國內立憲派也認為袁世凱仍有猛虎在山之勢。

袁世凱與攝政王載灃的「宮斗」



民國初期,袁世凱會見外賓。

以袁世凱為代表的袁世凱集團與滿洲親貴集團之間的生死搏鬥,是清王朝統治高層政治危機的重要反映,袁世凱被罷官並沒有使危機得到緩和;相反,由於政治重心的迅速變動,上層的統治危機更趨嚴重。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袁世凱奪權的時機終於來臨。武昌起義後,清廷命陸軍大臣蔭昌率第一軍進軍湖北,馮國璋率第二軍聽候調遣。但北洋軍不聽蔭昌調遣,蔭昌束手無策;而馮國璋也按照袁世凱「慢慢走,等等看」的訓示左右顧盼。


軍隊怠戰,局勢益危,以載灃為首的滿洲親貴不得不向袁世凱低頭,再度起用袁世凱收拾殘局,授之以湖廣總督並督辦剿撫事宜。


但袁世凱認為時機未到,以「足疾未痊」為由拒絕出山。清廷無奈,只好授以欽差大臣,准其節制各軍,軍咨府、陸軍部不為搖制,從而將從袁世凱手中奪得的軍權又悉數奉還。


滿洲親貴召袁世凱出山,標誌著袁世凱與滿洲親貴長期爭奪中樞大權和軍事大權的鬥爭,最後以滿洲親貴的徹底失敗而告終。同時,也是行將滅亡的清朝腐敗統治末日的來臨。


「詎項城甫出,清祚即因之而告終。」袁世凱一旦軍權再握,便立即用之將清廷逼入死地。首先,他逼載灃請他擔任內閣總理;其次,他把載灃的弟弟載濤擠出軍咨府,代以自己掌握中的蔭昌。


事後,袁世凱又把另一位軍咨大臣毓朗換了,代以自己的好友徐世昌;同時,又逼載濤辭去掌握的禁衛軍,派自己的得力幹將馮國璋繼任。


對於禁衛軍的滿洲官兵,袁世凱仍不放心,下令調該軍出北京城,在城外駐紮,準備開拔。他另編一支拱衛軍,交給心腹段芝貴負責,從而把宮城之內的寡婦孤兒(隆裕太后和宣統皇帝溥儀)握在自己的掌心之中。


最後,對於革命軍,他決定講價議和。這樣,從軍事方面說,使清政府最終垮台的,乃是北洋軍隊拋棄了它。這個歷史結局,是帶有必然性的。可以說,袁世凱集團與滿洲少壯親貴之間的平衡與聯盟關係的打破,這是導致辛亥革命時期清王朝迅速滅亡的原因之一。


摘編自《清末變局中的袁世凱集團》,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清朝那些事兒 的精彩文章:

北京故宮匾額上有一根箭,為何200年不摘?
袁大頭何以成為冤大頭?袁世凱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物?
歷史辜負了乾隆,還是乾隆辜負了歷史?
李蓮英萬貫家財下落何方
一流女人的8大特徵!

TAG:清朝那些事兒 |

您可能感興趣

慈禧去世,為什麼攝政王載灃卻鬥不過袁世凱呢?
伊尹攝政(三)
清朝鐵帽子王、議政王、輔政王、攝政王都是什麼王?哪個王最大?
康熙的八世孫,自稱清朝攝政王,最後心愿回故宮
《延禧》科普:鐵帽子王、親王、郡王、攝政王有什麼區別?
伊尹攝政(二)
伊尹攝政(一)
慈禧為何選擇溥儀、載灃當皇帝和攝政王?為了提防一個人!
攝政王的野望:載灃失敗的集權與立威
清末袁世凱掌握大權,為何汪精衛去刺殺攝政王載灃?載灃是自作孽
我讀《最後的攝政王載灃》
慈禧去世,為何攝政王載灃依舊鬥不過袁世凱?這一原因羞於啟齒
清朝鐵帽子王、議政王、輔政王、攝政王都是什麼王?說出來你都不敢相信
慈禧垂簾聽政後 為何封恭親王為議政王 而不是攝政王?
魔獸世界:血精靈領袖攝政王阿強 為什麼不稱王
乾隆為攝政王多爾袞翻案的三大原因
攝政皇太后劉娥「有呂武之才,無呂武之惡」
晚清末代皇帝溥儀登基大典老照片:生父為攝政王,慈禧垂簾聽政!
汪精衛為什麼要刺殺攝政王載灃
主編推薦:我讀《最後的攝政王載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