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聚焦高階思維 建設未來學校

聚焦高階思維 建設未來學校

當今社會處於快速變化的時代浪潮之中,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人工智慧技術的飛速發展,促使著生產方式不斷變革,同時也促使著人類思維不斷變革。生產方式的變革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社會對於人才的需求,進而決定了教育對人才的培養方式。培養人才的主要場所在學校,而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教育理念、目標、形式和內容都發生變化,為了實現新的培養目標,客觀上需要學校發生相應的變革,而建設未來學校是一條有效路徑。為使其發揮最大價值,需要在緊緊圍繞未來學校建設理念的基礎上,採取有效變革手段進行建設。

未來學校建設理念:

培養學生高階思維能力

為了應對社會的發展、時代的變遷,培養符合未來社會發展的人才,各國以不同形式紛紛提出了相關計劃。2011年,美國21世紀技能合作聯盟提出了《21世紀技能》,其主要思想是:21世紀的學校需要整合3個「R」(即核心課程)和4個「C」,即批判性思維與問題解決、交流合作、創造與創新。2016年9月,《中國學生髮展核心素養》總體框架正式發布,其提出了六大素養並細化為18個基本要點,包括理性思維、批判質疑、勇於探究、勤於反思、問題解決、自我管理等。由此可見,不管是美國還是中國均將高階思維認知能力列為未來人才的必備技能。因此,未來學校的建設必須以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認知能力為目標與基本理念,以為未來社會提供創新型人才為目的。

未來學校建設抓手:

進行多方位變革

未來社會需要大批具有高階思維的創新型人才,而我國當前的教育並不能很好地滿足這樣的需求,因此在建設未來學校時必須從多方面進行變革。要注重個性化、信息化,打破現有班級授課制批量生產的組織形式;是「以學生為中心」,且家長、教師、校長、社會同時參與學生學習過程的教育。具體而言,包含四大層面的變革:學生層面的變革、家長層面的變革、學校層面的變革和社會層面的變革。

學生層面的變革

學生層面的變革是未來學校建設過程中最主要的變革,無論哪種變革方式最終都應該服務於學生層面的變革。學生層面的變革主要包含課程變革、課堂變革、教學變革和評價變革。

課程變革是指在未來學校的育人目標、教師專業水平等發生變革的情況下,對學習內容、標準、資源和進程等課程體系進行全新的設計、規劃,並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對實施方式進行變革,並對課程的實施結果進行分析和處理,從而用於課程體系的及時調整。

課堂變革是指課堂教學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可能發生的根本性變革。具體指信息技術,尤其是移動互聯技術和數據技術進入課堂,每個學生都可以隨時連接互聯網,連接海量學習資源、權威人士、學習夥伴、真實生活情景等,可以與他人進行多種互動,並可以以多種工具與媒體進行學習與創造,同時學生的個人各種發展數據可以被隨時隨地記錄。

教學變革指未來課堂的教學模式既要包括現代課堂所用的講授型教學模式、研究型教學模式、探究式教學模式、基於問題解決的教學模式,還應包括情境探究教學模式、遊戲化教學模式、研討型教學模式、體驗式教學模式、虛實結合—遠程協同模式等。無論是哪一種教學模式,都應該體現以人為本、學生主導、自主、主動、探究、互動等理念,並能在教師的指導下,促進學生的學習和個性化發展。

評價變革指的是在未來學校教育目標指引下以及信息技術的支持下,對評價的各個要素進行變革,從而建立能夠適應未來學校發展要求的評價體系。包含評價主體從教師到學生、家長、第三方的變革,評價方式從終結性評價到過程性、即時性、表現性、發展性評價的變革,評價標準從知識與技能到高階思維能力的變革,評價的結果從單一的分數到多方面多維度的變革。

家長層面的變革

家長層面的變革主要是指家校聯動育人模式的建立與變革,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長的力量遠遠大於學校本身教育的力量,因此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應相互配合,形成育人合力,利用信息技術,打造有效教育環境,使學生在家校雙方共同努力下,受到良好的素質教育,更好地掌握知識、適應社會。

學校層面的變革

學校層面的變革重點關注育人理念、領導力及團隊建設、教師專業能力發展和學校管理與服務的變革。育人理念是未來學校在發展過程中的教育價值觀和方法論,未來時代是個體創新、知識創新的時代,因此未來學校的育人理念應強調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和高階思維能力的訓練;領導力和團隊建設是未來學校建設過程中的舵手,是未來學校的價值引領、信念趨動,領導者需具備先進的理念水平和遠見,團隊需具有較強的規劃和執行能力;教師專業能力發展是未來學校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環境在變、要求在變,教師的能力也應進行相應的改變才能適應未來的發展;學校管理和服務維持著整個未來學校生態環境,應呼應「面向未來的人的發展」的教育目標,在原有的基礎上,利用信息技術對相關的教育參與者(包括教師、學生、家長、學校其他職工及社區等)進行高質量的管理和服務。

社會層面的變革

社會層面的變革主要是指學校開放。變革使得優質教育服務供給打破了校園圍牆的邊界,因此在未來學校建設過程中學校開放勢在必行。學校開放中購買社會服務解決教學業務相關問題會成為一種趨勢,學校主動向社區開放,進行社區教育也將成為一種新的教育模式,社區為學校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提供了更多的資源。學校可以更充分地發揮作用,更好地得到社會的支持。

總之,未來學校的建設不再按照傳統的學期或固定的課程來組織學習,而是從根本上重新設計,學校根據學生的能力來組織學習,為學生提供靈活的、個性化的課程安排,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建設以人文本和個性化設計的課堂環境,在教與學的過程應以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為中心,教師應該在促進學生成長的同時發展自己的專業能力,家長、教師和學生可以通過家校互動平台進行雙向交流。學校的管理和服務應體現出以學生為本的意識,為學生建設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環境。未來學校的生態環境不是一個割裂的學習空間,而是通過網路連接學生和未來生活的空間。未來學校是終身的、全面的、按需獲得的,其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認知能力,培養未來社會所需人才。技術在不斷地發展,未來學校的建設還在路上,培養具備高階認知的創新型人才還需要更多地探索。(作者單位:中國基礎教育質量監測協同創新中心)

《中國教育報》2017年05月13日第3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山花爛漫百草園
廣西:職教助力「一帶一路」
消防人員指導學生使用器械滅火
防止建設大規模普通高中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

您可能感興趣

攝影進階思考-「喚醒」你內在的藝術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