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鄭經生平簡介

鄭經生平簡介

鄭經(1642年10月25日-1681年3月17日),福建泉州府南安人,一名錦,字賢之、元之,號式天,昵稱「錦舍」,鄭成功之嫡長子,與叔鄭襲爭位勝利後,在無大明皇帝的冊封之下,自行襲封了父王之延平王爵位,並封仁德將軍。於1663年至1681年在位,在位十九年,謚號文王。

鄭經對台灣的發展貢獻不小,在其在位掌政期間,在政治方面重用輔弼大臣陳永華,賜官咨議參軍與東寧總制以行宰相之職統領六官,將漢官制引入台灣;在教育方面,建文廟,除祭祀至聖孔子外,更是太學,將漢人之四書五經以及科舉制度攜入台灣,台灣也自此納入漢文化的範圍內。

生平

鄭經既擅長詩賦,又擅長騎射,待人誠懇,禮敬明朝宗室。他繼承王位十九年,雖然雄據一方,但仍稱世子,奉明為正朔,當時輿論稱頌。但性格軟弱,怠於政事。

叔侄爭位

南明延平王鄭成功令世子鄭經駐防廈門,但自敗歸後,鄭經沉迷酒色,與其五弟的乳母陳昭娘私通,後納為妾。世子妃唐氏祖父唐顯悅氣憤地上奏鄭成功世子亂倫之事。鄭成功聽聞後,十分憤怒,下令洪旭等駐廈將領處死董王妃、王世子鄭經、陳昭娘與庶王孫鄭克。然而,諸將並未從王命,唯一遵從王命的周全斌亦遭洪旭捉拿。諸將抗命之事隨後傳回東都,也開始了台海兩岸內部緊張對立的局面。

1662年6月,鄭成功病逝,在台諸將遂推舉鄭成功之弟鄭襲為「護理」,以定軍心。鄭襲部下蔡雲、李應清、曹從龍、張驥等四人拉攏黃昭等駐台將領,立鄭襲為「東都主」。

同年11月,鄭經先至澎湖,與黃昭、蕭拱宸等人協商不成後,率軍東征。鄭經親自率軍於鹿耳門登陸,駐軍東都的右虎衛黃安亦率軍前來與世子會師。會合後,世子派人於承天府譴責黃蕭二人,以自己為正統自居,要求台灣軍助戰。黃昭聽聞消息後,率軍至潦港與世子軍對戰,起先雖佔優勢,但黃昭本人中流箭身亡,全軍敗退。黃昭死後,諸將皆降。

鄭經入主安平王城後,鄭襲為保全性命,將責任全推給幾位心腹身上。隨後蔡雲自縊、張驥、李應清以及曹從龍等人於承天府遭斬首示眾,族人流放。鄭襲遭禁錮於廈門。1663年,鄭襲畏懼被殺,半夜率領官吏二百二十四人,士卒一百二十人及銀錢、船隻、槍械等物,投奔大清國。

清荷聯軍

永曆十七年(1663年)正月,鄭經發現鄭泰和清暗中聯絡,和清朝談判又是由鄭泰負責,鄭經開始懷疑他的忠誠,遂監禁鄭泰,鄭泰的弟弟和兒子遂投靠清朝。不久康熙帝拒絕了鄭經條件,便拉攏荷蘭人組成聯軍對抗鄭經。十月十九(11月18日),清荷聯軍進攻金門、廈門,鄭軍不敵而棄守,退往銅山。戰後人心開始不穩,連大將周全斌也投奔清朝,鄭經遂退往台灣。

永曆十九年(1665年)四月,清荷聯軍進攻澎湖,卻遇到颱風無功而返。清朝因此放棄進攻台灣,恢復和鄭氏王朝談判。清軍威脅解除後,鄭經致力於平台,於1666年進攻基隆。雖然鄭軍並未攻陷,荷軍終究認為基隆難以防守,於1668年棄守,荷蘭從此放棄搶奪台灣。

發展貿易與對外用兵

鄭經奪位成功後,試圖透過貿易來提升國力。因為清朝實施遷界令,他接受陳永華的提議,賄賂清朝將領進行走私。由沿海流民負責轉運貨物,當時台灣的漢人男多女少,甚至進行婦女的人口販賣。流民也負責替明鄭軍隊據守島嶼。

永曆二十四與二十五年(1670年與1671年),鄭經兩次準備派艦隊征討馬尼拉,但因為三藩之亂,鄭經率軍西渡中土,支援福建的耿精忠而未能實現。

德川幕府是明鄭重要的貿易夥伴,台灣大量輸入日本銀、銅、鉛、盔甲,以支援戰爭的需要,雙方的貿易量在1665年到1672年達到高峰,而為了加強鄭、日的貿易關係,鄭經允許日本商人住在基隆。

英國東印度公司也因鄭經的邀請前來台灣,雙方於1672年簽訂通商條約。鄭經因此透過英國獲得火藥和兵器,英國人也幫助鄭軍訓練炮兵,鄭經還借用英軍炮兵作戰。

渡海西征

永曆二十八年三月十六(1674年4月21日),耿精忠響應吳三桂發起的三藩事變,提供戰船給鄭經,換取出兵,鄭經答應。五月,鄭經從台灣出發,抵達廈門,要求耿精忠將漳州、泉州交給自己。耿精忠這時已經擁有整個福建,認為鄭經兵力太少,早已取消和他共同作戰,拒絕鄭經的要求。鄭經於是佔領海澄、同安,耿精忠則以斷絕和鄭經貿易作為報復,雙方開始交惡。

但是泉州、漳州、潮州陸續投靠鄭經,耿精忠見鄭經聲勢逐漸高漲,向他交涉,希望將泉州交還,鄭經不允許。耿精忠決定用武力奪回泉州,鄭經派劉國軒於塗嶺(今泉港區塗嶺鎮)擊退耿軍,接著又為了爭奪漳浦而發生戰鬥。直到永曆廿九年(1675年)正月,耿精忠履行之前的約定,提供5艘戰船給鄭經,並以楓亭(今仙游縣楓亭鎮)為界線,北方屬耿精忠、南方屬鄭經,雙方才停止鬥爭。

鄭經雖於之前兩次擊退廣東的清軍,仍然有潮州府的轄縣不肯服從。與耿精忠和解之後,鄭經打算南征潮州,他先派劉國軒擊敗尚之信,自己率軍抵達海澄。這時漳州守將黃芳度私底下和清朝聯繫,鄭經懷疑他的忠誠,要他出城和自己見面、或者是派兵一同進攻,這兩項命令黃芳度都不服從,並於六月舉兵反抗。鄭經親自包圍漳州,於十月初六(11月22日)將漳州攻陷,迫使黃芳度投井自殺。為了報復黃梧破壞鄭家祖墳,鄭經車裂黃梧、黃芳度的屍體,黃芳度留在漳州的族人都被處死。

永曆三十年(1676年)尚之信再次遭鄭軍擊敗,只得加入三藩反清陣營,並將惠州割讓給鄭經。這時鄭經已經擁有漳州、泉州、潮州、惠州四座首府,但附近都是盟友,沒有清朝的領土讓他奪取,因此容易因領土爭奪和盟友起衝突。五月,耿精忠打算會合吳三桂進攻江南,徵召汀州總兵劉應麟出師,劉應麟不願派兵,暗中聯絡鄭經,攻下汀州。

這件事造成鄭、耿同盟再次破裂,耿精忠面臨鄭、清包圍,只好向清朝投降。少了耿精忠,鄭經必須直接對抗清軍主力,他先派3萬人進攻福州,卻於十月十五(11月20日)在烏龍江被清軍擊敗,其他領地也相繼失守,鄭經只得退回廈門。

晚年

鄭經戰敗後,試圖堅守廈門。他派出將領防守福建、粵東、浙南沿海的島嶼,穩定軍心,等到劉國軒返回廈門,鄭經任命他統帥大軍,準備反攻閩南。1677年和談中,清朝康親王傑書向鄭經許諾,如果鄭軍撤離大陸沿海島嶼,退守台灣,就答應台灣變為藩屬,與台灣「通商貿易,永無嫌猜」。

永曆三十二年二月十八(1678年3月10日)鄭經派遣劉國軒先攻下虎渡橋,切斷漳州、泉州的聯繫,經過約3個月的包圍,於六月初十(7月28日)攻陷海澄,但接下來在漳州、泉州一帶的戰鬥,都沒取得決定性的勝利,戰況出現僵局。1678年和談中,清朝將領賴塔給鄭經信稱,如果鄭軍肯退守台灣,則「本朝何惜海外一彈丸之地」,鄭氏可永據台灣,「從此不必登岸,不必剃髮,不必易衣冠。稱臣納貢可也,不稱臣,不納貢亦可也。以台灣為箕子之朝鮮,為徐福之日本」。。

十二月(1679年),清朝再度恢復遷界令,北從福州、南到詔安的沿海都設立要塞,並且蓋圍牆當作界線,使得鄭氏的商業活動大受打擊,無法再透過賄賂清將進行交易。經過多年的征戰,明鄭的財務已經嚴重透支,軍隊又缺乏補給,鄭經只得放棄東南沿海的所有據點,於永曆三十四年三月十二(1680年4月10日)退回台灣,並將國事都交給兒子處理。

永曆三十五年正月廿八(1681年3月17日),鄭經於承天府去世,享年40歲。

評價

美國學者丹尼·羅伊(Denny Roy):鄭經在台灣雖然稱為延平郡王、奉明為正統,但當時明朝實際上早已經滅亡,而清朝又尚未統治台灣,因此實際上台灣是獨立政權。

更多歷史,敬請關注王昆明細說歷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王昆明細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多爾袞生平簡介
明神宗生平簡介
明仁宗生平簡介
楊榮生平簡介
李善長生平簡介

TAG:王昆明細說歷史 |

您可能感興趣

鄭經的兒子有幾個?鄭經長子被誰殺
《康熙王朝》里,康熙打鄭經時火炮技術一流,為何後來慘不忍睹?
此人背叛鄭成功 讓清兵掘鄭家祖墳 鄭經打回來後 他的下場如何?
鄭經為何寧可將台灣留給紅毛鬼,也不給留給康熙大辮子?
平定三藩時,如果鄭經沒送康熙這份大禮,可能八年都難以結束?
他出賣鄭成功,讓清兵掘鄭家祖墳,鄭經打回來後,其後人下場如何
鄭成功本來非常疼愛和信任兒子鄭經,為什麼卻又下令把他殺掉
鄭經究竟所犯何事,逼得鄭成功要誅殺逆子,結果怒氣攻心氣死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