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談 「化勁 蓄勁 發勁」

談 「化勁 蓄勁 發勁」

談 「化勁 蓄勁 發勁」



太極拳的勁有多種表現形式,但歸納起來只有化、蓄、發三勁。此三勁是太極拳諸勁的核心與靈魂,許多太極拳愛好者雖練拳多年,仍掌握不了太極拳行功走架之要領,更無法領會太極拳推手之精妙,其主要原因在於對化、蓄、發三勁認識不清。

什麼是化勁、蓄勁、發勁呢?王宗岳的《打手歌》中專門提到了「引進落空合即出,沾粘連隨不丟頇」,這句話.既描述了推手的整個過程,又點出了化、蓄、發三勁。化勁,就是化掉對方之來勁,使其勁在我身上任何部位都無著力點。怎樣化掉對方來勁?就是要大膽地放縱對方之進擊,毫不用力地讓其勁輕輕貼著我的手、臂、身的肌膚,像浮萍一樣浮其皮毛之上,並以此為屏障,隱蔽和轉移自身重心,縮短敵我之距離,使肢體各部佔據有利位置,用意通過手、臂、身的肌膚感知,順勢牽引使其來勁落空。所以,「引進落空合即出」裡面的「引進落空」就是化勁。


蓄勁,就是積蓄全身之力於一處,蓄勢待發。而這一培養和積蓄內勁的過程含而不露。「蓄勁如張弓,發勁如放箭」,是對蓄勁的最形象的比喻。「引進落空合即出」的「合」字就是蓄勁。勁蓄足時,也正是合到恰到好處時,猶如槍的板機扣到無緩衝地步,一觸即發,方為蓄足,所以「合」即是「蓄」,「蓄」即是「合」。


發勁,就是將積蓄在腰間的內勁向四肢發放,用內勁將對方發放出去。「引進落空合即出」裡面的「出」字,就是發勁。


怎樣做到化勁、蓄勁、發勁呢?一般說來,化、蓄勁是在松襠活腰、合襠塌腰的時候,以命門兩側為集結點,松腰落胯、松踝屈膝,四肢、周身經筋、肌肉隨著骨骼順纏向內節節松沉、節節旋轉、節節貫穿、節節收縮,人整體形象由大變小,由高變低,從四面八方向命門處收縮。邊收縮邊旋轉,好似水的旋渦由大到小,又似被抻長了的皮筋鬆開讓其回收一樣,是由內向外的收縮,而絕不是像手風琴那樣,從兩端向中間壓縮。這樣形成的化勁能像磁鐵一樣將對方吸入,而蓄足的勁則如拉滿弓的箭一放即出。

發勁時要扣襠擰腰,使腰勁向四肢發放。周身經筋肌肉隨著骨骼逆纏向外,節節松沉,節節旋轉,節節延伸。同時要沉著、松凈、專註一方,放長擊遠。猶如發射出去的子彈頭,迅猛無比。


無論化、蓄勁還是發勁,關鍵全在腰腿。「命意源頭在腰隙」、「勢勢存心揆用意,刻刻留意在腰間」、「身似車輪腰似軸」、「腰如弓把,腳手如弓梢」等論述,無不說明腰的關鍵作用。全身在意的支配下,以腰為主宰,大關節大動,小關節小動,肌肉、皮毛及至細胞微動,一動無有不動。這樣就能行氣如九曲之珠無微不到。大動如長江大河波濤翻騰;微動似冰下流水,暗流滾滾視而不見。無論是大動、小動、微動,均要根據變化的需要而動,切不可妄動。如能這樣,走架時勁路清楚,起伏適度,收放到位,開完合盡處有啟承圓活,連綿不斷,無隙可乘,化、蓄勁如水的旋渦,來力無不捲入;放勁時,如離弦之箭,揮之即出。不僅完全遵循人體內在運動規律。且能顯示出人體外在的造型美,極具欣賞價值。


化、蓄、發三勁是相互聯繫、相互轉化的一個整體,必須綜合運用。但化不等於蓄,蓄不等於化。化、蓄也不等於發。三者既有其共性,也有其個性,不能混淆。化勁時要松襠活腰,蓄勁時要合襠塌腰,發勁時要扣襠擰腰。應注意的是,襠松過則散,活過則滑,扣過則滯。松、活、扣必須適度,這是對化、蓄、發勁的基本身法要求。


拳論中反覆強調「開中寓合」,「合中寓開」是有道理的。特別是化勁。化勁當中要有蓄勁,蓄勁當中要有化勁;邊化邊蓄,邊蓄邊化,一化再化,一蓄再蓄,化盡蓄足,蓄足化盡。這還不夠,還要在化、蓄的同時有個「拿」字,不拿不能發,拿是發的前提,只有這樣,才能將化、蓄的被動地位變為主動地位。在行拳過程中,沒有單純的化,單純的蓄,更無單純的發。化、蓄、發都是相互聯繫、相互轉化的。化其左,攻其右;化其上,攻其下;化其一點,取其一片。化中有攻.攻是重點;攻中有化,化是輔助。化中有攻才能不扁不丟:攻中有化,才能不頂、不抗。這是「引進落空合即出.沾粘連隨不丟頂」的推手要領與「三勁」的具體運用。在此意義講:


退就是進,後就是先,遲就是速,守就是攻。還可以說在推手過程中,有進無退,有先無後,有速無遲,有攻無守,守攻相變。「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後發先至」等均有此義。

在練拳或推手時,習者經常會出現兩種毛病:其一,一松就懈。周身像無骨一樣,軟成一堆,猶如敗下陣來的兵,無章法,無秩序,亂成一團。這種毛病在推手中的直接表現是丟勁,最易被對方壓扁而受制。產生這種毛病的原因是化勁中缺乏蓄勁,缺乏進攻意識,缺乏合中寓開所至。其二,一蓄就僵。只會手腳向腰間彎曲或延伸,而胸似木板無靈活反應。身無收縮、放長和旋轉,這樣就大大地阻礙了內勁的傳遞——收與放。在推手中表現為僵滯和頂抗,容易形成槓桿被對方所利用。產生這種毛病的原因和前一種毛病的原因正好相反,是蓄勁中缺少化勁。


化勁、蓄勁、發勁構成了太極勁的整體,三勁連成一圈是個整勁,「虛攏詐誘,只為一圈」。雖圈有大小,有形無形,但一圈恰好是一個推手動作的全過程,也是一個拳架動作的全過程。也就是說:化、蓄、發三勁正好是一個拳式或推手的全過程。「勁百運成型』。運何勁?就是運化、蓄、發三勁。三勁就是運勁的全過程。平素練拳,運我三勁;推手練習,用我三勁。「三勁」心中存,苦練即通神。


談談粘沾連隨


沾、粘、連、隨,每字各有其義,各有其法,各有其用。準確理解每個字的含義並正確運用到實踐中是至關重要的,它與太極推手運動息息相關,無論是得勢爭來脈,還是出奇在轉關,以及在不丟不頂中聽消息,從懂勁到神明,均離不開沾、粘、連、隨這四項基本功。反之,必出頂、扁、丟、抗四病。一句話,要想獲得太極推手之精華,掌握四兩撥千斤之技巧,沾、粘、連、隨是必經之路。下面針對古典拳論中有關論述,結合自己多年的實踐體驗,談一些具體看法:


「沾,提上拔高之謂也。」筆者認為,前人這一論述太單一化,既沒闡述沾的對象和條件,也沒講清沾的具體方法,只是「提上拔高」。沾字,有兩物相合之意,如:出汗時衣物沾身,兩板相沾等。在推手運動中是指將己勁輕敷於彼勁之上,雙方接觸之點不可分開。例如:雙方兩腕相接要沾住,使其不能擺脫並處於被動地位。

「粘,留戀繾綣之謂也。」這是用比喻感情的如膠似漆來形容推手的雙方粘在一起達到難捨難分的情形。實際上,推手運動是對抗性矛盾,一方總是想控制對方,迅速戰勝對方;另一方則總是要反抗控制,要變被動為主動,根本無兒女之情可談。同舟是暫時的,卻無共濟之處。粘是膠性物質的自然屬性,用在太極功夫中,是指人為的主動用太極勁粘住對方,使其無法擺脫,就如同神力膠粘住木板一樣。


沾與粘既有區別,又有聯繫,互為條件,互為轉化。沾字較輕靈,主於化引;粘字較重,主於進攻。二者的運用情況不同,用法不一。如對方逼進時,沾之向後向外化引,使進不得不進;遇棚時,沾之化引提上拔高,使起不得不起;也可沾之左右化引,等等。又如對方退走時,粘逼對方出現虛實而擊之。沾與粘相互依賴、相互聯繫,二者缺一不可。沾必須以粘為前提,沒有粘便無沾;同樣,粘也必須以沾為條件,沒有沾也就無所謂粘,粘便失去了意義。在一定情況下,沾可以轉化為粘,粘也可以轉化為沾。總之,一個要粘住不使擺脫,一個要擺脫不使粘住,實質上就是控制反控制的鬥爭,這才是沾、粘的真實意義。


「連,舍己勿離之謂也。」在推手運動中,為了勿離,捨棄自己不是搏擊的目的。舍少取多,甚至假舍真取才是舍的本意。連是連接、斷而復連、不使間斷的意思,要連得天衣無縫。連字應用較為廣泛、主動,無論是沾、粘、隨,連字當先,沒有連字其它三個字均失去了意義。


「隨,彼走此應之謂也。」給人的感覺顯得消極、無奈,任人擺布無可奈何的樣子。連與隨比,連較主動,隨較被動,但主動與被動在一定條件下也是互為轉化的,太極推手中的隨含有變被動為主動意,如彼走隨而擊之,就是由被動轉為主動的。

總而言之,要全面準確地理解和把握沾、粘、連、隨四個字的含義,既要知道每個字的個性,又要掌握它們的共性和相互聯繫、相互轉化的條件。在推手實踐中,四字不但不能分離,無法分得一清二楚,而且要共同發揮作用。這四個字不僅要練到手上練到臂上,還要練遍全身,處處都能沾、粘、連、隨,順勢借力,這樣才能真正不丟不頂,太極拳四兩撥千斤之技藝有望。


加入微信群一起和我們交流分享!獲取海量太極拳教程、視頻資料(最新增加40張DVD資料),免費學習太極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九五太極養生 的精彩文章:

三甲醫院公開「大病先兆自查表」,特分享給大家!
吃素等於健康嗎?盤點吃素的誤區
「懂勁」的境界,王宗岳論:「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隆勁後愈練愈精,默識惴摩,漸至從心所欲」
腰腹——精力之源!怎麼鍛煉呢?我來教你
菟絲子泡酒喝,不是「偉哥」,勝似偉哥」

TAG:九五太極養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