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麻煩家族》插曲:一度被稱為「死亡之曲」,間接促成了二戰勝利

《麻煩家族》插曲:一度被稱為「死亡之曲」,間接促成了二戰勝利



《麻煩家族》插曲:一度被稱為「死亡之曲」,間接促成了二戰勝利



電影掃地僧/看見音樂


公眾號/kanjianyinyue


在《麻煩家族》中被網友熱議的插曲《Lili Marlene 》,為什麼會成為20世紀最傳奇的歌?

摘要:二戰盟軍就是唱著這首歌,登陸諾曼底和佛羅倫薩,最後取得了二戰歐洲戰場的全面勝利。


近日,由黃磊主演並執導的處女作電影《麻煩家族》正在全國火熱上映中, 在影片大熱的同時,舉足輕重的電影配樂和主題曲、插曲也受到了網友們的討論:



《麻煩家族》插曲:一度被稱為「死亡之曲」,間接促成了二戰勝利




《麻煩家族》插曲:一度被稱為「死亡之曲」,間接促成了二戰勝利




《麻煩家族》插曲:一度被稱為「死亡之曲」,間接促成了二戰勝利



在網友們的留言中,我們發現有一首叫做《Lili Marlene》的歌被大家反覆提起,這不是沒有原因的。


你知道盟軍在登陸諾曼底的時候,唱的什麼歌嗎?

對,就是這首《Lili Marlene 》。


那麼,這到底是一首怎樣的歌呢?


因為發行時間久遠,所以也讓很多人不知道,其實這首《Lili Marlene 》在國際上擁有非常高的地位。在上一次《Lili Marlene 》被大家廣泛提起並口口傳唱的時候,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然而這首歌卻是在一戰的時候創作的。


1915年4月,一名叫做Hans Leip的年輕德國教師,被徵召到柏林,準備奔赴德軍沙俄前線,在這之前,Hans 為了響應國家號召,不得已離開了自己的女友Lili。



《麻煩家族》插曲:一度被稱為「死亡之曲」,間接促成了二戰勝利



Hans Leip(1893-1983)


Hans 當時在柏林大多數時候是在晚上站崗,白天到處溜達,於是碰巧認識了一個叫做Marlene的女孩子。有天晚上Hans正在站崗執勤思念老家的姑娘,沒想到卻看到Marlene站在對面路燈下和他揮手打招呼,Hans那個心動,剛想表示下什麼,這時候巡崗的軍官正好走了過來,Hans就只有眼睜睜的看著Marlene消失在夜色中。


下班後的Hans回去徹夜難眠轉輾反側,腦子裡全是老家的姑娘和柏林的妹子,思來想去,Hans翻身起來索性寫下一首叫做「Das M?dchen unter der Laterne"(德語《提燈下的女孩》)的詩。而詩中主人翁的名字,正好就是這兩個姑娘的名字組合,即莉莉與瑪蓮 —— 也就是後來被大家熟知的《莉莉瑪蓮》(Lili Marlene)。


同年,這首詩以"Das Lied eines jungen Soldaten auf der Wacht"(《一個年輕士兵的值班之歌》)的名字在歐洲出版,詩中講述的正是一名年輕戰士在營房外的燈光下與心上人莉莉瑪蓮告別的故事,年輕人渴望愛情,而軍號渴望年輕人,大我與小我之間,年輕人只能無奈與戀人分離,這也寫出了非常多年輕一代的心聲。


《麻煩家族》插曲:一度被稱為「死亡之曲」,間接促成了二戰勝利



(後人為紀念這首歌,專門打造了銅像,也算是圓了Hans當年的夙願)


之後的23年,這首詩一直處於默默無聞的狀態,在俄國的 Hans 也再也沒有見過莉莉或者瑪蓮,於是 Hans 將這首詩編入到自己的詩集中發行,直到1938年,柏林作曲家諾伯特·舒爾策(Norbert Schultze)發現了這首詩並給它譜曲,並送給當時的男高音歌唱家拜恩,但拜恩以歌曲太簡單為由拒絕了舒爾彩色文字策。



《麻煩家族》插曲:一度被稱為「死亡之曲」,間接促成了二戰勝利



Norbert Schultze(1911~2002)


於是舒爾策又輾轉找到德國女歌唱家 Lale Anderson,發現 Lale 的嗓音非常適合這首歌,於是在1939年,一家唱片公司為 Lale 灌錄了這首歌,但這時候二戰全面爆發,唱片只賣出700張,雖然這首歌在民間已有一定的知名度,但依然沒有火起來。



《麻煩家族》插曲:一度被稱為「死亡之曲」,間接促成了二戰勝利


當時即便是《莉莉瑪蓮》的傳唱度並沒有未來的《最炫民族風》那樣廣泛,但依然受到納粹政權尤其是納粹宣傳部長Joseph Goebbels(約瑟夫·戈培爾)的強烈反對,畢竟戈培爾喜歡的是《轟炸英格蘭》這樣的歌。同年, 一個叫做 Marlene Dietrich 的反法西斯德國演員加入了美國國籍,於是《莉莉瑪蓮》也就逐漸被人們給忘記掉了。


1941年4月17日,德軍佔領南斯拉夫,隨即在貝爾格萊德(現塞爾維亞首都)開設德軍廣播電台,覆蓋範圍涉及了整個南歐和北非地區。同年 8 月 18 日(重點時間,敲黑板),電台從一堆廢棄的唱片中找到這首德國歌曲《莉莉瑪蓮》並播放,這一小小的舉動成為了讓這首歌后來獲得巨大成就的最直接原因。(感謝當時的電台DJ)



《麻煩家族》插曲:一度被稱為「死亡之曲」,間接促成了二戰勝利



電台播出後的第二天,收到了許多前線士兵的來信要求重播,貝爾格萊德電台的偉大DJ主播於是再次播放了《莉莉瑪蓮》這首歌,並且之後每晚9時55分都會播放《莉莉瑪蓮》和 Lale Anderson 的其他唱片,戰壕中的雙方士兵,都會把收音機調到貝爾格萊德電台準時收聽。



《麻煩家族》插曲:一度被稱為「死亡之曲」,間接促成了二戰勝利



這首歌的內容喚起了士兵們的厭戰情緒,也喚起了戰爭帶走的一切美好回憶,很快,《莉莉瑪蓮》衝破了同盟國和軸心國的界限,傳遍了整個二戰戰場,甚至還有德軍戰士們在戰場上大合唱這首歌,這幾乎是音樂在歷史上的一次奇蹟現象。當時在歐洲和地中海附近,傳唱《莉莉瑪蓮》的人越來越多,其他戰區的德軍電台開始跟著播放這首歌曲。



《麻煩家族》插曲:一度被稱為「死亡之曲」,間接促成了二戰勝利


不過這首歌到現在僅僅是在戰爭前線火而已,真正的後方推手,其實是當時的帝國元帥戈林。《莉莉瑪蓮》的德語版演唱者 Lale Anderson,是戈林非常欣賞的德國女歌唱家,於是戈林像個迷弟一樣,無視戈培爾的反對,在全國推廣這首歌,甚至還有一位德國母親寫信給作曲家舒爾策說:「我的兒子已經死在戰場上,他在最後一封信中提到了《莉莉瑪蓮》,我一聽到這首歌就會想起他……」。到這個時候,《莉莉瑪蓮》這下算是真正的在全德國都家喻戶曉了,傳唱度這才和未來的《最炫民族風》持平。



《麻煩家族》插曲:一度被稱為「死亡之曲」,間接促成了二戰勝利



多年後,一位在北非戰場的倖存英軍士兵回憶說,「一天夜裡,收音機里傳來一位女歌手溫柔的歌聲,這歌聲深深地打動了我,令我至今難以忘懷,雖然我一點也聽不懂她唱的是什麼,但我們仍為這親切的歌聲所吸引,它似乎深深滲透到我們的內心。在距離我們不遠的地方,德國士兵也在收聽同一首歌曲,分享著我們的孤獨與渴望。當時正是1942年春天,對陣雙方的戰士都遠離家鄉,我們都喜歡歌中的女孩。我想,無論哪個國家,戰場上成千上萬的士兵也一樣。」


這位士兵,正是來自非洲戰場的英國第7裝甲師——沙漠之鼠,雖然當時《莉莉瑪蓮》是一首德語歌曲,但音樂無國界嘛,沙漠鼠們同年便把這首歌帶回英國。



《麻煩家族》插曲:一度被稱為「死亡之曲」,間接促成了二戰勝利



(音樂的流傳需要每一個人接力傳承,圖為英國第7裝甲師隊員,1942年於埃及)


然而討厭這首歌的人不止是戈培爾,英軍的高級將領也異常討厭,因為領導們覺得這首德語歌大家都聽不懂,不能起到鼓舞士兵的作用,但即便是這樣,已回到英格蘭的沙漠之鼠老兵們,在酒吧還是會經常哼唱《莉莉瑪蓮》。一天夜裡,英國唱片出版商 Philip 去酒吧正好遇到一群正在唱這首歌的老兵,他好心地提醒他們:鄉村警察可能會把他們當成德國間諜。然而一名戰士憤怒地向他喊道:「如果你們對它不滿的話,為什麼不為我們寫一首英語歌呢?」


受到這個啟發的 Philip 邀請到詞作人 Tommy Connor,1942年,《莉莉瑪蓮》(這個時候其實歌名其實還叫《一個年輕士兵的值班之歌》)被改寫成《我燈光下的莉莉》。新的「莉莉」是一位留在家裡的姑娘,她正期待著她的愛人安全歸來。歌曲發表後立即引起轟動,在6個月里,僅單張歌片的銷售就超過50萬張。不久後這首歌又傳給了法軍、美軍和加拿大部隊,並改名為《D-Day Dodgers》。(D-Day,即諾曼底登陸)

1943年,盟軍加拿大部隊唱著這首歌在義大利登陸,美國第5軍戰士唱著它挺進了佛羅倫薩。



《麻煩家族》插曲:一度被稱為「死亡之曲」,間接促成了二戰勝利



(1943年9月,盟軍登陸義大利薩勒諾)


美國為了進行抗德宣傳,請到已加入美國國籍的德裔女演員 Marlene Dietrich (瑪蓮娜·迪特里茜)錄製了爵士版的《莉莉瑪蓮》,並在美軍電台播放;另外一邊的東線上,蘇聯也推出了蘇聯版《莉莉瑪蓮》。1943年,納粹德國被《莉莉瑪蓮》「包圍」,這首歌硬是靠口口相傳火遍了整個反法西斯戰場。



《麻煩家族》插曲:一度被稱為「死亡之曲」,間接促成了二戰勝利



(Marlene Dietrich 在前線為美軍演唱《莉莉瑪蓮》,1943年)


戰爭局勢的扭轉讓納粹宣傳部長戈培爾認為瓦解士兵鬥爭的正是這首靡靡之音《莉莉瑪蓮》,1943年德軍在斯大林格勒戰役失敗之後,戈培爾下令,在和不在德國的德國人都禁止演唱這首歌,並銷毀所有唱片,稱它為「徘徊在酒吧中的死亡之曲」。


不過讓戈培爾始料不及的是,《莉莉瑪蓮》的唱片這時已被偷偷送到中立國瑞士,在戈培爾下令禁播三天之後,《莉莉瑪蓮》重又迴響在全歐洲的無線廣播中。


《麻煩家族》插曲:一度被稱為「死亡之曲」,間接促成了二戰勝利



然而戈培爾同樣不能阻止盟軍想唱什麼歌不想唱什麼歌。1944 年 6 月 6 日,盟軍唱著這首歌登陸法國諾曼底,向德國挺進,這次偉大的海上登陸作戰讓二戰的戰略態勢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也是後來二戰勝利的關鍵轉折。



《麻煩家族》插曲:一度被稱為「死亡之曲」,間接促成了二戰勝利



(1944 年,300萬盟國大軍登陸法國)


在後來就是我們都知道的,二戰結束,世界逐漸恢復了正常,那首在二戰期間跨越種族和生死的《莉莉瑪蓮》也保留了下來,並成為了一首頗帶歷史傳奇色彩的著名歌曲,後來在世間被廣泛傳播的這首歌,正是 Marlene Dietrich 在二戰時演唱的英文版本。



《麻煩家族》插曲:一度被稱為「死亡之曲」,間接促成了二戰勝利



如今,那個曾經被召喚到沙俄的年輕詩人 Hans,他的詩歌改編作品已經有 14 種語言在世,並有不下一打的故事片和紀錄片將《莉莉瑪蓮》作為它們的主題曲。直到今天,只要有老戰士相聚,很多人仍然會唱起這首孤獨而溫情的戀歌。值得一提的是,在上海慶祝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的晚會上,《莉莉瑪蓮》也被作為反法西斯代表作品被藝術家們演繹。

在炮彈肆虐、血流成河的戰爭中,《莉莉瑪蓮》之所以能夠超越國界、經久流傳,正是因為它傳達了人們渴望和平、溫柔和安寧的心聲。



《麻煩家族》插曲:一度被稱為「死亡之曲」,間接促成了二戰勝利



所以大家讀到這裡,也不難發現為什麼網友們在《麻煩家族》中聽到這首歌會那麼激動了,下面我們也應該一起來聽一下這首傳奇歌曲。


【歌】


Marlene Dietrich(1901-1992),德國著名影星和歌手。



《麻煩家族》插曲:一度被稱為「死亡之曲」,間接促成了二戰勝利



Marlene Dietrich 大膽的中性扮相,穿褲裝抽香煙,歌聲低沉性感而冷酷,風靡了二戰前的柏林,並對後世的中性流行文化產生了巨大影響。納粹上台後,她毅然離開祖國,加入美國國籍,堅決反戰。其代表作《莉莉瑪蓮》,既是控訴戰爭控訴法西斯的有力武器,也是一份再也無法釋懷的鄉愁。 Marlene讓這首歌在全球取得了商業上的成功,1937年,希特勒開出優厚條件請她回國,遭到拒絕,她從此與德國劃清界限,一生中再也不曾踏上故鄉的土地。在美國, Marlene在電影和舞台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是好萊塢二三十年代唯一可以與葛麗泰·嘉寶(Greta Garbo)分庭抗禮的女明星,其芳名在美國更是家喻戶曉。


1992年,Marlene Dietrich 在巴黎去世。最終,她的屍骨重回柏林,德國政府用她的名字命名了柏林的一個廣場。


《麻煩家族》插曲:一度被稱為「死亡之曲」,間接促成了二戰勝利




《麻煩家族》插曲:一度被稱為「死亡之曲」,間接促成了二戰勝利



(Marlene Dietrich Platz,去德國的朋友們可以去參觀逛逛)


2014年, 這首由Marlene Dietrich演唱的傳奇歌曲《Lili Marlene》,正式由【星球發行】拿下了在大中華區的全部版權。再後來就是黃磊這一次導演的處女作電影《麻煩家族》,向【星球發行】授權到了這首《莉莉瑪蓮》,並作為插曲出現,引髮網友討論。


參考資料:


Leibovitz, Liel and Miller, Matthew (2008). Lili Marlene: The Soldiers" Song of World War II, p. 16. New York, NY: Norton. ISBN 978-0-393-06584-8


Johann Holzem: Lili Marleen und Belgrad 1941. Der lange Weg zum Ruhm, 3. Auflage, 1997, S.9 ff


Ernst Probst, Superfrauen 10 – Musik und Tanz, 2008, S. 28


Christian Peters / Stiftung Haus der Geschichte der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 Lili Marleen, Ein Schlager macht Geschichte, Bonn 2001


Connie Francis, companion book to 8-LP-Boxed Boxed Set Connie Francis in Deutschland, Bear Family Records BFX 15 305, Hambergen/Vollersode (Germany) 1988


部分圖片來源:互聯網


編譯整理:周北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二戰 的精彩文章:

二戰期間,美國大刀隊對日本的威力被批不人道!
二戰日軍最囂張的豪賭:遷都這個國家 和盟軍一決高下?
比起鬼子進村掃蕩,二戰中美軍後勤保障究竟有多逆天
經常被二戰歷史研究者忽視的加拿大軍隊
二戰日本殘餘老兵告訴你:殺死一個美國兵居然這麼困難!

TAG:二戰 |

您可能感興趣

五款槍戰遊戲,「外掛猖獗」第一是懷念,最後稱為「諸神之戰」!
刺激戰場:這把武器被稱為「死亡之槍」,使用他的玩家,最後都死了
一旦戰爭來臨,你最喜歡哪款槍械?其中一款被稱為槍中之王
二戰中殺人最多的幾種衝鋒槍,第四種被美軍稱為注油槍
她們在逆境中成長,如今一個被稱為小巨肺,一個被稱為拚命三娘!
二戰殺傷力最大的衝鋒槍,因擅長一件事被稱為「戰壕掃帚」!
一戰期間威力最大的機槍,殺敵無數,人稱為死神的鐮刀
榮獲男模亞軍,曾被稱為「中戲之恥」,今成《扶搖》中的他!
二戰德軍最致命武器,只因其尖嘯聲,被盟軍稱為「死神的怒吼」
《刀劍神域》槍戰世界裡的拼刀狂人不止桐人,最後一人被稱為惡魔
二戰期間最強武器,第三種被稱為戰場上的收割機
古代五大常勝將軍排名,第一被稱為「戰神」
戰國時期的四位戰神,一人被稱為千古殺神,一人領軍滅了五國!
古代熊貓竟然是戰獸,隨軍打仗被稱為「幹將」,更被說成「食鐵獸」!
被歐州人稱為上帝之鞭鐵木真戰無不勝,唯一一次敗仗卻得到草原
足壇中有過三件「反目成仇」的事情,第一件被稱為「世紀叛逃」!
他坑殺五千中國人,被稱為大英雄,九一八事變後打響抗日第一槍
《喜羊羊與灰太狼》中五位被稱為公主的角色,最後一位令人反感!
它被稱為「沙漠之王」!「死亡」、「荒涼」已成為它的代名詞!
二戰最厲害的戰列艦,被尊稱為老太婆,身經百戰,斬獲榮譽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