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每天最少學一味中藥-秦皮

每天最少學一味中藥-秦皮

每天最少學一味中藥-秦皮



秦皮/qín pí


FRAXINI CORTEX


上一期:每天最少學一味中藥-白鮮皮 | 第 196天

中藥速記


來源:


本品為木犀科植物苦櫪白蠟樹Fraxinus rhynchophylla Hance、白蠟樹 Fraxinus chinensis Roxb.、尖葉白蠟樹 Fraxinus szaboana Lingelsh.或宿柱白蠟樹 Fraxinus stylosa Lingelsh.的乾燥枝皮或干皮。


種類:


秦皮、梣皮、北秦皮、苦櫪皮、岑皮、蠟樹皮、樊槻皮


產地:


主產於遼寧、吉林、陝西、四川等省。


採收加工:


春、秋季整枝時,剝下干皮或枝皮,晒乾。


性狀鑒別:

枝皮呈捲筒狀或槽狀,長10~60cm,厚1.5~3mm。外表面灰白色、灰棕色至黑棕色或相間呈斑狀,平坦或稍粗糙,並有灰白色圓點狀皮孔及細斜皺紋,有的具分枝痕。內表面黃白色或棕色,平滑。質硬而脆,斷面纖維性,黃白色。氣微,味苦。


干皮為長條狀塊片,厚3~6mm。外表面灰棕色,具龜裂狀溝紋及紅棕色圓形或橫長的皮孔。質堅硬,斷面纖維性較強。


飲片呈長短不一的絲條狀。外表面灰白色、灰棕色或黑棕色。內表面黃白色或棕色,平滑。切面纖維性。質硬。氣微,味苦。


性味歸經:


苦、澀,寒。歸大腸、肝、膽經。


性能特點:


本品苦燥泄,澀能斂,寒清解,主入大腸,兼入肝、膽,有澀而不斂邪之優點。既清熱解毒止痢,為治熱毒瀉痢之要葯;又清熱燥濕止帶,為治濕熱帶下之佳品;還清肝泄熱明目,為治目赤腫痛所常用。


功效:


清熱解毒,燥濕止帶,清肝明目。


主治病證:

(1)濕熱瀉痢。


(2)赤白帶下。


(3)目赤腫痛,目生翳膜。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12g; 或入丸散。外用:適量,水煎洗眼。


使用注意


本品苦寒,故脾胃虛寒者忌服。

每天最少學一味中藥-秦皮


每天最少學一味中藥-秦皮


秦皮的故事


三國時期,戰亂連連,屍橫遍野,人們流離失所,痛不欲生。隨之而來的還有種種瘟疫疾病。


當時張機名聲未起,只在鄰鄉四里看病救人。那時候便認為治病救人是醫者的天職,除了要有高明的醫術、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並要有創新的醫理研發精神。荊州疫病流行,民眾鄉親傷亡甚重,不但得病者眾,而且痊癒機率甚低,大量大夫的病死更加重了問題複雜性,不到十年時間,由於瘟疫流行,張機家族二百多人死了三分之二,其中患傷寒病而死的佔十分之七。這對張機來說不啻為醫術之路的動力,因此,他把重點放在傳染病的研治上。


他發現現在糧食、藥材匱乏,很多平時開的方子根本沒法拿到葯。他的目光自然地放在了附近的動植物上。而附近最多的莫過於楓樹、杉樹、樅樹、白蠟樹了。研究一番,他發現白蠟樹的樹皮苦、澀、寒,歸肝、膽、大腸經,能清熱燥濕,收澀止瀉。「這不就是治療痢疾的良藥嘛!」張機感嘆道。他叫村民一同剝取白蠟樹的樹皮煎水喝,大部分痢疾都好了,他還叫沒染上痢疾的村民也喝一些以防範於未然。


那白蠟樹的樹皮便是秦皮,因其多產於秦地,故名之。

每天最少學一味中藥-秦皮


每天最少學一味中藥-秦皮





猜一猜這味中藥是什麼?


請在留言處寫下您的答案!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醫承有道 的精彩文章:

胸痹心痛短氣病脈症並治第九
你了解的就是真的中醫?
讓我送給你一個不一樣的母親節吧!

TAG:醫承有道 |

您可能感興趣

看圖識葯:這味中藥和秦皮很像,藿香正氣丸里也有它!
自製秦皮滴眼液,適用於一切眼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