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採訪蓋叫天》出版,最值得記錄的是「蓋派精神」

《採訪蓋叫天》出版,最值得記錄的是「蓋派精神」


談起京劇武戲,武生泰斗蓋叫天的「蓋派」是不少戲迷的心頭好,《三岔口》《武松》《十字坡》等代表劇目至今仍是京劇武戲的重要劇目。蓋叫天雖出生於河北,但因長期在上海、杭州一帶演出,有「江南第一武生」之稱。


了解這樣一位老藝術家生平,時過境遷之後的回憶顯然不如新鮮的記錄更為真實可靠。著名記者、作家秦綠枝(本名吳承惠)上世紀50年代曾連續採訪蓋叫天,在《亦報》和《新民晚報》連載了110篇短文,記錄下了蓋叫天對於演劇的諸多意見和想法,也呈現出了蓋叫天演出、生活等諸多的實況。



《採訪蓋叫天》出版,最值得記錄的是「蓋派精神」


近日,這些當時以《蓋叫天演劇五十年》連載的短文和之後秦綠枝發表的幾篇回憶蓋叫天的文章由上海人民出版社結集出版,書名簡單直接,就叫《採訪蓋叫天》。


5月12日,在上海圖書館舉辦的新書發布會上,面對蓋叫天的眾多後人,年過九旬的秦綠枝感慨,如今再看60多年前的少作已覺稚嫩,出版這本書是為了「給老爺子(蓋叫天)留下一點東西」,「老爺子勤學苦練,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現在仍然值得我們學習。」


內容源自1950年代的110篇連載採訪

1950年代,秦綠枝和蓋叫天都住在淮海路後面的興安路上。秦綠枝在《亦報》做文化記者,自己也是京劇票友,他拜訪過蓋叫天幾次,覺得他談話風趣,一來二去,就萌生了給他寫連載的念頭。蓋叫天也痛快地答應了。


秦綠枝總是下午去拜訪蓋老,據他回憶蓋老家客堂仍是舊時布置,擺著長案幾和八仙桌,供了好多佛像,香爐中總是燃著檀香末。常有京劇界老人來拜訪蓋老,但話不多,聊起來也大都是京劇界內行的事情。


秦綠枝去拜訪一次蓋老,憑記憶能寫三四天稿子。他力求稿子短小精悍,每篇只有五六百字,大都圍繞一個主題來寫,如果一篇之內寫不完,就以連載形式分兩三天寫完。



《採訪蓋叫天》出版,最值得記錄的是「蓋派精神」


秦綠枝(左)在新書發布會上。任光明 圖


蓋叫天講京劇藝術多,也會談到自己的學戲經歷。蓋叫天出生於河北省高陽縣西延村,父親務農為生,家中窮困潦倒,一年到頭吃「三黃」,也就是黃高粱米、黃棒子麵、黃豆芽,直到十二歲到了上海,才第一次吃到大米。


「不這樣窮,我會去學戲?」 蓋叫天告訴秦綠枝,因為窮,不到9歲的時候,父母決定讓他去學戲。以這段經歷為開端,蓋叫天向秦綠枝講了自己從藝50年來的經歷。他如何十四歲在上海「一炮而紅」,如何耿直不畏強權,如何因為倒嗓由「文武老生」轉向純粹的武生戲,如何演活武松、林沖等武生角色……秦綠枝一一記下。


在《亦報》以「王惟」的筆名連載了50篇之後,《亦報》停刊,秦綠枝被吸收進《新民報(晚刊)》,戲曲仍是報道重點,秦綠枝就繼續在新報紙上寫蓋叫天的連載報道,換了重點,根據蓋叫天一齣戲一齣戲的脈絡來寫,從蓋叫天對戲中角色的把控和見解中來寫他的戲劇成就。這一寫又是60篇。


「出版這本書,就是想把蓋叫天苦學苦練的意思寫出來」

「我從小很喜歡京戲,但京劇究竟怎樣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蓋老傳授了我很多知識,我對他始終是尊敬的。我寫這些文章堅持一個宗旨,蓋老說什麼我記什麼,不到之處是有的,但絕不敢誇張,從不自作主張加東西。」 秦綠枝兢兢業業寫下的這些連載小文,當時反響很好,常有朋友打電話來告訴他「昨天一篇寫得不錯」。


時隔多年,秦綠枝的好友、原上海城市管理學院院長王其康建議他將這些連載採訪結集出版。秦綠枝曾覺得年輕時的舊作文字太「張牙舞爪」,回頭看拿不出去。但王其康認為這些報道忠實地記錄了蓋老的談話,力勸他應該出版。


「蓋老談他從前怎樣學戲,怎樣練功,正式上台以後又怎樣對自己的表演不斷琢磨改進。蓋叫天特彆強調要用心思,動腦筋,每一次排戲或每一次演出,事後都要在心裡默一遍。更不要說他一生所受的艱苦,受的折磨,而作為一個藝人應該抱有什麼樣的態度,等等,你都具體地在文字中表達出來了。」 王其康認為,就憑這些,這些報道也應該出版,「貢獻給戲劇界的青年演員作為業餘參考之用。」


張大根是蓋叫天長子張冀鵬的兒子,張冀鵬1955年早逝,張大根等人學戲是跟著蓋叫天學的,也親歷了蓋叫天晚年身邊的梨園往事。回憶起爺爺,回憶起梨園經歷,張大根覺得點點滴滴的細節最值得記錄,「這本書是吳老(即秦綠枝)比較早的採訪內容,那時候能有這樣連篇累牘的採訪很不容易,採訪比較樸實,內容都是點點滴滴的細節,但就是這些細節成為現在公認的蓋派精神。」


《採訪蓋叫天》出版,最值得記錄的是「蓋派精神」


蓋叫天孫輩張大根發言。任光明 圖



蓋叫天練戲不走捷徑,堅持到70多歲高齡仍然演武戲,對喜歡的戲經常放在心裡琢磨,從武打動作到內心情緒表達都十分在意。蓋叫天的孫輩張善元現在是上海戲劇學院教授,提及爺爺,他最在意的是這種「堅持到底」的信念,「現在什麼人都是角兒了,而當時成角兒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現在學生喜歡走近路,希望馬上能成名。但我爺爺(成功)就是武生到底、堅持到底。我現在有一個學生嗓子挺好,我就跟他講一定要練功,沒有捷徑。」


「蓋叫天的成就,是練出來的,也是想出來的。」秦綠枝說,出版這本小書,就是想把蓋叫天苦學苦練的意思寫出來,這也是「蓋派精神」真正的意義所在。



《採訪蓋叫天》出版,最值得記錄的是「蓋派精神」


蓋叫天



為蓋叫天人生提供一份重要記錄


近些年來,經歷過一陣低潮期之後,京劇開始再度「走紅」,越來越多人重新喜歡上看戲聽戲,老一輩戲劇名家的日記、回憶錄開始逐漸出版。蓋叫天曾口述出版過談其舞台藝術經驗的《粉墨春秋》。而《採訪蓋叫天》的出版,也為蓋叫天的人生經歷提供了一份重要的記錄。


上海老新聞工作者協會會長孫洪康評價《採訪蓋叫天》這本書是「短文小書,小書不小」,整本書都是五百到八百字的小文,語言卻輕鬆有味,「日積月累、水滴石穿,寫出蓋派藝術內涵。」


他認為記者由於職業原因,不可能行行做通,但秦綠枝先生對於戲曲這一行,確實做到了專業,秦綠枝對蓋叫天是零距離貼近採訪,甚至與蓋叫天一桌用餐、一起洗澡,寫出的報道「一招一式用詞都是梨園行話」。而這系列報道能連載100多天,也證明讀者喜歡看,記者有恆心自信深入挖掘報道。



《採訪蓋叫天》出版,最值得記錄的是「蓋派精神」


秦綠枝給曹可凡在《採訪蓋叫天》上簽名。任光明 圖



上海著名電視主持人曹可凡是一位資深「戲迷」,他表示自己很早就認識秦綠枝先生,也讀了很多他在《新民晚報》上連載的文章。小時候去他們家玩,看到秦綠枝家中桌子玻璃板下,壓著的照片很多都是他和戲曲前輩的合影,那個場景回憶起來至今溫暖。


「我後來喜歡寫作,喜歡戲曲都和他(秦綠枝)有關,他的文章對我們這代人成長起到重要作用。」(文/楊寶寶)


轉自澎湃新聞:http://www.thepaper.cn/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澎湃新聞 的精彩文章:

瓦爾特·米尼奧羅:去西方化到底是什麼
丘彥明:從《聯合文學》總編輯到荷蘭田園生活
對話董卿:展現中華文化靠一個節目遠遠不夠
調查:80%學生每天讀書不超過2小時

TAG:澎湃新聞 |

您可能感興趣

值得記錄的一天
奇葩聊天記錄:網友曬奇葩相親對象聊天記錄,看完笑出了豬叫聲
我能做的就是寫篇文章,記錄
一對「出軌情人」的聊天記錄被曝光,聊天記錄真是害臊的沒臉看!
「哈」,是聊天記錄最多的字,沒錯了
《非誠勿擾》打破最快牽手記錄的女嘉賓,剛一出場就被牽走了!
《天盛長歌》收視慘淡,刷新十年最低記錄,網友:你們倆是怎麼了
起點上,唯一能和《贅婿》叫板的,只有它!打破十幾年記錄!
劉禹錫被貶夔州,卻寫出了最精彩唐詩,記錄了最具民歌風味的愛情
史上最無恥的皇帝,天天出入太后寢宮,連史官都表示沒法記錄!
奇葩搞笑聊天記錄,圖三升國旗,校長看了得喜笑顏開!
明代佛像的市場價值以及最近的成交拍賣記錄!
好消息!中國將再次登頂,刷新美國保留的記錄!
奇葩聊天記錄:我賭十袋辣條,你沒看過的奇葩聊天記錄!
《輟耕錄》記錄的這位自殺婦女的詩詞,真是驚天地泣鬼神
古墓出土的5把神劍,越王勾踐劍只能排第三,第一刷新歷史記錄
從你的搜索歷史記錄中能看出什麼?
明星爆料的聊天記錄長圖,都是這樣搞出來的…
奇葩聊天記錄:最奇葩的造句,差點沒笑死!
二戰中,為什麼日本沒有出現王牌狙擊手,甚至出色的記錄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