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伍罡老師:陪伴不是親子,只有相互認同的陪伴才是親子

伍罡老師:陪伴不是親子,只有相互認同的陪伴才是親子

親子陪伴,的確是一個很「抓人」的話題,如今的70、80、90後家長,大多意識到親子陪伴對於孩子成長的重要。

如何陪伴,如何高質量地陪伴?這其中的學問太深了。2017年5月9日上午,伍罡老師在武漢海豚傳媒總部為130多位年輕的媽媽、爸爸及准媽媽、准爸爸做了一場兩個多小時的專題講座,受到現場聽眾的熱烈歡迎,現場氣氛空前火爆。

下面是海豚傳媒的朋友在現場記錄的乾貨精華。

伍罡老師:陪伴不是親子,只有相互認同的陪伴才是親子

伍罡老師:陪伴不是親子,只有相互認同的陪伴才是親子

必須陪伴孩子長大

什麼是陪伴

父母在了解孩子成長規律的前提下,給予孩子恰當的回應,同時與孩子相互認同,讓孩子的天賦得到充分的發揮,讓父母的人格更加完善。這個回應的過程就是陪伴。

父母是第一養育者,父母的陪伴是不可取代的。很多家庭由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白天幫忙照看,父母下班後回家陪孩子。所以,下班後父母的陪伴就更加重要。「陪伴」不是「陪著」,陪伴需要心靈的交流,而不只是地理位置上的陪著。

伍罡老師:陪伴不是親子,只有相互認同的陪伴才是親子

陪伴會收穫什麼

孩子發育健康的人格 + 父母修復缺憾的人格

人格:是指一個人整體的精神面貌,是具有一定傾向性的和比較穩定的心理特徵的總和。人格是廣泛的概念,它包括多個層面,是早期生活經歷中形成並隨著時間而延續下來的模式。人格包括了性格、習慣性行為, 是基因與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包括了情感和認知兩方面的成分。

伍罡老師:陪伴不是親子,只有相互認同的陪伴才是親子

人和人之間最終極的較量,是人格的較量。而一個人核心人格形成的時間是6歲以前。

所以,在孩子6歲以前人格形成的重要階段,親密關係的建立,父母角色的陪伴至關重要。

伍罡老師:陪伴不是親子,只有相互認同的陪伴才是親子

如何陪伴孩子長大

了解規律,是高質量陪伴的前提

陪伴孩子,養育孩子,首先要了解孩子;了解孩子成長的規律,了解教育發展的規律,了解社會發展的規律。伍老師將這一觀點幽默地總結為:

熟悉規律:料敵在先是享受

一知半解:倉皇應對是忍受

不懂規律:無計可施是難受

違背規律:倒行逆施是「怪獸」

遵循兒童心理發展的規律,首先要了解孩子成長的時間軸。

伍罡老師:陪伴不是親子,只有相互認同的陪伴才是親子

0歲以前(胎兒期):我要快樂

胎兒在母親肚子里的時候,就已經開始通過母親感知世界。心理學研究表明,母親對一個胎兒是否接受和認同,接受是無條件的還是有條件的,這些信息都會存在嬰兒的潛意識裡。胎兒時期對母親的不信任,會留在人的潛意識中,在以後的人際交往模式中重複出現。

所以,母親懷孕時需要具備兩種能力,缺一不可:

①身體能力:我的身體能夠懷孕和分娩;

②心理能力:我的心理能夠在第一時間把自己調整到完全奉獻給初生兒。

0-1歲(口唇期):我是好的

這個世界上沒有嬰兒,因為嬰兒是不會獨立存在的,看見嬰兒,一定看到嬰兒的媽媽。孩子仰望媽媽的臉,看到的是孩子自己。和嬰兒進行眼神、語言交流的時候,媽媽是樂觀向上的,嬰兒必然積極回應;媽媽是抑鬱低沉的,嬰兒也必然消極。用愛的眼神和寶寶交流,這大概是最溫暖的陪伴。

0-1歲期間,孩子獲得快感和建立關係的核心部位就是嘴唇。這個時期的嬰兒,用嘴巴探索世界、表達喜愛、緩解焦慮,同時發動攻擊。當寶寶見東西就咬,拿到什麼都往嘴巴里放,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父母不要過多干預,陪他順利度過口唇期。

1-3歲(肛欲期):我挺能的

肛欲期,是孩子獨立自主的第一步。

1歲多的時候,嬰兒開始對「尿尿」「粑粑」非常有興趣。對他來說,大便是他身體的一部分,排出大便相當於做出「貢獻」或獻出「禮物」,而且,通過排便,他可以表達自己對環境的積極服從,而憋著時則表達的是自己不肯屈服。

孩子拉完粑粑,別急著沖走,讓孩子好好欣賞一下,他甚至很想用手去把玩他的「傑作」,這些都是非常正常的行為。可以買方便清洗的顏料(在他眼裡,顏料和粑粑是一樣樣的/捂臉),讓他去塗塗畫畫,弄髒衣服了又有什麼關係,天馬行空的想像力才是最可貴的。要做一個好爸爸/好媽媽,陪孩子一起瘋,一起做點「出格」的事情,很有必要!

肛欲期孩子的想像力和創造力開始萌芽,作為父母,比培養想像力更重要的,是保護好孩子的想像力。

3-6歲(性蕾期):我是男是女

3歲左右的孩子處於一個性心理發展的特殊階段,這個階段會產生性好奇、性驕傲、幼兒觸摸生殖器、性別認同混亂等現象,心理學上稱為"性蕾期"。父母在這個階段陪伴要得當,引導孩子的性心理良性發展,否則會產生較為深遠的負面影響。男孩女孩的性別認同也會有相應的差異。

第一次認同:與母親的鏈接——男孩女孩都一樣

第二次認同:學父親的特點——男孩找父親,一去不回頭。女孩先找父親回頭再找母親。

第三次認同:女孩學習母親的女性特質。

6-10歲(潛伏期):我是對是錯

6-10歲孩子成長的關鍵詞:友誼、環境、情緒、閱讀

這一時期,孩子對親人的依戀程度降低,把朋友置於更重要的位置,對老師說的話幾乎言聽計從。他們學習與同齡人交往,對大自然的好奇心增強,語言能力進一步提升。他們喜歡觀察大自然,喜歡和同齡人辯論,他們像海綿一樣吸收著各種知識。這一時期大量閱讀顯得尤為重要,帶著孩子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讓他們體驗自然、感受科學,而不是要求他們考試100分。放大孩子的閱讀視野,讓孩子與書產生鏈接,是讓他們受益一生的寶貴財富,這一時期的閱讀會給孩子的小學、中學甚至大學奠定非常堅實的基礎。

10-20歲(青春期):我要做一個和父母不一樣的人

青春期:一個非常重要的時期,充滿矛盾,它也是重整關係的寶貴時期。

青春期的孩子,最明顯的特質就是叛逆。叛逆本身不是壞事,關鍵是父母如何接受並引導。

青少年因為生理上激素分泌激增,心理上需要獨立,充滿了原始的攻擊性,但是他本身不具備獨立的能力,所以這種攻擊性非常危險,必須排除。而排除的最好方法就是:父母自願當做靶子,來釋放青春期孩子內部的攻擊性。伍老師認為:早叛逆好過晚叛逆,晚叛逆好過不叛逆;在原生家庭叛逆好過在核心家庭叛逆;只有叛逆的父母,沒有叛逆的孩子。

不成熟是青少年的本質,青少年的不成熟和不負責任是神聖的,治療不成熟的藥方只有一個,那就是時間。一個堅定有力的,不以報復為目的的,不懷恨在心的,能面對面去迎接青少年不成熟挑釁的成年人,是給青春期孩子最好的禮物。

伍罡老師:陪伴不是親子,只有相互認同的陪伴才是親子

陪伴孩子一起長大

兒童不是由父母培養大的,不是父母教給他們如何成長,而是兒童自己從父母那裡「捕捉」到了成長所需的東西。

——布洛迪博士

陪伴孩子,是一件奢侈的事情;陪伴孩子,是一件光榮的事情;陪伴孩子,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陪伴孩子,是一件學問很深的事情。做父母的最高境界是:讓我們的孩子儘可能地發揮自己的天賦和潛能,在更高的境界生活。

陪伴不是親子,只有相互認同的陪伴才是親子。

孩子把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光都給了你,不要辜負他。

且陪且珍惜——

伍罡老師原創家教作品

《媽媽,我要你這樣愛我》

一本集可讀性、可信性、實用性於一身的好書

八月歡脫上市,敬請期待!

尊重原創,感謝原創,如有侵權,原作者可隨時聯繫做刪除處理。謝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積極家庭教育 的精彩文章:

這三件東西,是給媽媽最珍貴的禮物
作為家長,任何成功,都無法彌補孩子教育的失敗!
恭喜你,竟然有個不聽話的孩子!
你過度犧牲自己,不會帶給家人幸福
洛克菲勒誡子書:忍耐才是最大的韜略

TAG:積極家庭教育 |

您可能感興趣

孩子跟誰親是有原因的,陪伴孩子多的人,孩子不一定跟你親
沒有父母陪伴的孩子
不陪伴孩子的父母都是瀆職
天天帶著,孩子卻和你不親?父母的「假性陪伴」 對孩子有害無利
陪著≠陪伴,有多少父母假裝在陪伴孩子?
用心去陪伴孩子,他們最需要的是陪伴
不一樣的年齡不一樣的陪伴,父親陪伴孩子,才是合格的家長
你對孩子是否也是「留守式陪伴」?真正陪伴孩子,從來不是靠說
章子怡 | 比做女神更重要的,是做陪伴孩子的母親
陪伴著你的陪伴,才是最深的愛
婆婆把狗狗當著親孫子,每晚都哄它睡覺,網友:老人需要的是陪伴
陪伴,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可是,我們卻習慣性假裝陪伴
父母對孩子的陪伴
別不信,從小沒有父母陪伴的孩子,往往是最可憐的
一位老母親給兒子的遺書:感激你們的陪伴照顧,若有來生,再也不見
陪同≠陪伴:您是否做到在「黃金有效期」內陪伴孩子成長?
父母不走心的陪伴,正在傷害孩子
我的父親,沒有刻意的陪伴,但是卻比現在的父親們合格的多!你覺得呢?
致敬母親節,把美好的祝願送給母親,希望她們陪伴我們久一點!
我們這麼拼,可孩子在習慣孤獨,陪著≠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