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這位研究飛船的院士,讓垃圾不再圍城,讓地溝油不再上桌!

這位研究飛船的院士,讓垃圾不再圍城,讓地溝油不再上桌!

這位研究飛船的院士,讓垃圾不再圍城,讓地溝油不再上桌!



這位身材魁梧的老爺子,濃眉方臉,三七分的頭髮依然烏黑,走到椅子前坐下,聊起了他的大學與科研。儘管談到過往的倒霉事兒,但他依然報以一串爽朗的笑聲。他今年77歲,不過看上去只有60歲光景。

他叫劉人懷,中國工程院院士,廣東院士聯誼會執行會長,他是中國板殼結構理論與應用研究開拓者之一。「自然界和工程界,大多數物體都是由板和殼組合而成,我研究的是如何用最少的材料,製造出最合理的、最能承受載荷的結構。」劉人懷通俗地介紹他的研究領域。

這位研究飛船的院士,讓垃圾不再圍城,讓地溝油不再上桌!



中國工程院院士、廣東院士聯誼會執行會長劉人懷

板殼結構是厚度方向的尺寸小於長度和寬度方向尺寸的結構。其中,表面為平面的稱為板,表面為曲面的稱為殼。簡單來理解,你的卡座檯面就是板,而弧形的封邊就是殼了。


當然,劉人懷並不研究卡座。在59年的科研生涯中,他參與了我國第一顆東方紅人造地球衛星、神舟飛船和遼寧艦上的殲15戰機等高精尖項目的研究,最擅長的應用研究領域是航空航天、精密儀器儀錶及壓力容器的計算工作。


儘管研究很高貴冷艷,但這位科學家卻和藹可親,談笑風生,讓人如沐春風。不過,他也有相當接地氣的項目,他組織了一個餐廚垃圾處理的科研項目,致力於解決垃圾圍城和地溝油的大困局。


「垃圾處理,其實我也不懂。不過作為科學家,我可以發現問題,整合力量來解決問題。」劉人懷說,作為廣東省政府參事、廣東省科協副主席,他2009年對垃圾分類產生了興趣。


有一個市長跟他說,那座城市每天產生2.4萬噸垃圾,幾乎沒有地方填埋,而填埋也會對空氣、水、土壤等都產生污染隱患。由於鄰避效應,垃圾焚燒推動難度也很大。他還發現一個事實,雖然前端把垃圾分類了,但是處理時很多時候又混在了一起。

「這些垃圾中有將近一半都是餐廚垃圾,最緊迫、對社會影響最大的就是餐廚垃圾。」劉人懷說,餐廚垃圾也是地溝油的源頭,地溝油是致癌的,危害極大。於是,他組織了環境、生物、管理等各類學科的30人研究團隊來研究垃圾處理的新辦法。

這位研究飛船的院士,讓垃圾不再圍城,讓地溝油不再上桌!



劉人懷在碧桂園集團總部接受專訪


跨界效應快速顯現。僅幾年時間,他們篩選出一種能降解餐廚垃圾的「噬污酵母」,並以此為核心搭建了一種先進的「聯合生物加工工藝」來處理餐廚垃圾。

酵母是一種單細胞真菌微生物,一般酵母根本無法倖存於垃圾堆這種惡劣環境中,但噬污酵母非比尋常。它能夠將經過破碎和分選、嚴格滅菌的餐廚垃圾,進行溫和的生物發酵,聯產出酒精、工業毛油、高蛋白酒糟飼料、乾冰等高價值產品,同時還兼顧了水和空氣處理。


「這種方式真正實現了零污染!」劉人懷說,不僅省了約50元/噸的垃圾處理費,而且還可以產生每噸五六百元的經濟效益,更為重要的是,地溝油、垃圾圍城問題可以從源頭上得到有效解決。


去年起,這項技術已經在廣州、杭州、江蘇海門等城市投用,目前每天可以處理五至七噸餐廚垃圾。而成都、重慶、西安、呼和浩大、哈爾濱等城市相關負責人聞訊前來洽談推廣事宜。「有人類就有垃圾了,全中國、全世界都可以用這項技術,空間無限大!」


儘管在科研領域上天入地,縱橫馳騁,但是談起創業,劉人懷坦言創業維艱。在他看來,做研究只需要腦袋和紙筆就行了,但是科研成果轉化除了技術,還需要人、場地、資金和設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

因緣際會,劉人懷碰到了碧桂園科技小鎮。5月17日,劉人懷旗下的生物科技公司將簽約進駐惠州潼湖的碧桂園創新小鎮。「碧桂園是個很大的集團,有了碧桂園支持,這個項目會做得更好更快!」碧桂園科技小鎮致力於為中國製造、中國創造打造平台,做重資產運營,讓企業輕裝上陣。劉人懷對此深表肯定。


「我來廣東26年,可以說看著碧桂園發展壯大,碧桂園是一家秉承初心、良心、匠心的企業,口碑很好。」5月14日,在第三屆廣東院士高峰年會重頭戲——佛山工匠精神與企業家精神論壇上劉人懷說。

這位研究飛船的院士,讓垃圾不再圍城,讓地溝油不再上桌! 點擊播放 GIF/154K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碧桂園 的精彩文章:

TAG:碧桂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