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中國武術文化形態及演變

中國武術文化形態及演變

一、中國武術文化的幾個發展階段


中國武術文化形態源遠流長,有著與其它國家武術迥然不同的發展過程和特點,不了解這一點,就不能歷史地、宏觀地理解和把握武術。第一階段是人類本能發展而來的武術文化的萌芽階段。第二個階段是武術文化的初期形態,這一時期武術的特點是,武術緊密與軍事相伴隨,隨戰爭的擴大而發達,武術主要表現為軍事技術。第三個階段是武術文化的完備形態,這一時期,中國武術發展至它的成熟期,以其宏大、系統、迥異於以往的面貌,宣布「武術完備形態」的形成。武術從清末至今又發生了許多深刻的變化。可以稱之為武術發展的第四階段。當時西學(西方文化)開始大規模東漸,由於西方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包括體育)與我國的傳統文化處在不同的發展階段,鴉片戰爭後它作為更高層次的文明對中國傳統文化之一的武術產生了變革性的衝擊和影響,從而引起了近代中國武術的一系列變化。人們開始參考西方競技體育的競賽形式對武術比賽方式進行改造,史稱「近代中國武術的改良運動」。


武術現象的複雜是由於東西方兩個體育大系統,乃至東西方兩種文化的碰撞造成的。雙軌的衝突,實際上是文化的衝突;雙軌的融合,實際上也是文化的融合。這種複雜的現象還會繼續下去,這是社會發展過程中必然存在的矛盾。

二、中國武術的文化特徵


(一)哲理性中國武術最富有民族文化特色。它的指導思想是矛盾對立和辯證統一的哲學思想,因此哲理性很強。首先,武術練功是把人作為一個整體來訓練,講究「內練精氣神,外練筋骨皮」,「內外合一,形神兼備」。而且,把人放到自然中去,把人的運動同周圍環境密切聯繫起來。武術練功要求按不同的季節、時辰、時令等,根據自然界和人體機能的變化,採用不同的方法,來達到練功的目的。此外,從「天人合一」思想引發出「圓」與「空」的觀念,是人對天地自然特色的領悟,因而也是動功最佳方式與境界。圓則靈活多變,空則輕靈無阻,圓而又空則做到活潑自如,循環不息。故不少拳種以圓、空為基本架式與手法,如峨眉拳和太極拳等均以圓、空為技擊特色。特別是太極拳更是吸取了「易有太極,是生兩儀」(《易經》)和「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周敦頤:《太極圖說》)等太極哲理而產生的。


(二) 技擊性武術核心是技擊性。武術的健身功能、娛樂功能、競技表演功能、教育功能等,都是通過以技擊性為動作設計原則形成的各種攻防技術動作來實現的。從中國武術發展的歷史來看,武術有技擊運動和套路運動兩種表現形式。技擊運動為散於和推手等對抗性項目,著重實用,有明顯的攻防技擊特點;套路運動則講究表演藝術效果。追求美感,但都仍是以體現武術的根本特徵技擊性為目的,力求表現逼真的攻防動作,給人技擊含意的感受。


(三)健身性人們從事武術練習,一般來說,是把健身、技擊實用等作為主要目的。中國武術是一種身體運動形式,屬於人體科學的一部分,而中國的人體科學是建立在傳統醫學——中醫學的基礎之上。中國武術傳統練功的理論是以中醫的陰陽五行說、經絡學說、臟象學說等基本理論為生理學的依據的。中醫理論認為,人之一身,「惟精氣神」為三寶。精氣神三者是相互聯繫的,「精盈則氣盛、氣盛則神全、神全則身健;精生於氣,氣化於精,精化於氣,氣化於神」。武術練功不僅重視內在的「精氣神」的鍛煉,而且還強調以內形於外、重在外在的攻防技擊技術動作的演練,因而收到內外兼修、強身健體的健身效果。

三、認識武術文化形態及演變的幾個切入點


1 武術運動類型美國運動心理專家鮑爾頓1957年根據運動技能在多大程度上依賴於外界環境的變化而將技能分為開放式技能(open skill)和閉鎖式技能(closed skill):開放式技能的主要信息來自迅速多變的環境因素特別是競賽對手的情況,練習者要準確預測對手的動向、及時根據對手的變化確定和實施動作方式。開放式技能則要根據外界環境的變化而改變自己的動作,如乒乓球、拳擊、射擊等。閉鎖式技能主要是根據運動者內部的本體接受器所介入的反饋來進行調節,很少根據外界競賽對手的情況進行直接、迅速和反覆的調節。這種技能的形成需要很大的內控力。由於閉鎖式技能在完成動作時對外界幫助的依賴程度低,基本上不受外界環境的影響而改變要做的下一個動作,如體操、跳水等。


中國武術在其發展的第一、第二階段的時候,更多的是作為一種實用技能,其動作類型按照現代運動學的分類屬於開放式技能,這一時期的武術與現在我們看到的諸如拳擊、摔跤等競技項目一樣,都屬於開放式運動技能。當中國武術發展到第三階段的時候,套路運動形式出現,中國武術與西方武術分野,運動形式變為「開放一閉鎖一開放」模式。套路是人們為了便於練習、記憶、和傳授攻防格鬥方法,把許多攻防動作按照起勢、發展、收勢,編排成有規律、協調嚴謹的模仿攻防組合動作,武術攻防技術具有一定藝術性。當環境和對手情況發生變化時,則又要去修正已有的技術,修正後的技術又形成新的套路動作,然後再將新的技術用於實戰進行檢驗。蔚為大觀的武術技術就是在這樣一個人類格鬥知識的循環中漸漸形成的。


這樣就形成了中國武術「套路為體,技擊為用」的特色。套路和技擊相輔相成,不可或缺。在學完套路後還要「拆招」、「喂手」,這些招式集武術家一生的智慧、心血,往往密不示人,這就又增添了武術的神秘色彩。正如《紀效新書》中所講:「擇其善者三十二式,勢勢相承,遇敵制勝,變化無窮,微妙莫測,竊焉冥焉,人不得而窺者,唯之神。俗雲拳打人不知,是迅雷不及掩耳,所謂不招不架,只是一下,犯了招架,就是十下。博見廣學,多算而勝。」這就精闢地闡明了「死招」(即套路中的動作)「活用」CBp實戰)的道理。武術家們總是一再地告誡後學「既得藝,必試敵」,免得「臨陣掣肘」。為了檢驗和運用知識形態的套路技能,傳統武術經常進行比武較技,同門切磋一般形式是「點到為上」,高一級的形式是打擂台,極端的形式是「立生死狀』。套路、技擊,功法和武術文化諸要素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制約、協調發展,體現出中華文化的獨特風采。


套路打分的量化方式並不能涵蓋從套路回到實戰這一複雜的實踐過程。套路運動員可以不必練打,而散手運動員也可以不必練套路。當武術套路按照「更高、更快、更強」和「高、難、美、新」的西方競技體育模式強調到極致、發揮到極致的時候,也就是這種斷裂就進行的越乾脆、越徹底的時候。從運動技能分類我們可以看出中國武術作為一種運動技能形式所走過的歷程。

2 衝突、融合與發展武術到春秋戰國時就有很大的發展,其情況正和其它文化事業在春秋戰國有大發展一樣。攻防技術已經比較講究,兵器種類也日漸增多。諸如劍、短刀、矛、戟、兵、戈、全、弓、盾都有記載。勾踐為了雪亡國之恨,特請精通劍術的越女,教授軍隊劍術。可見,當時不論男女,皆有習武時尚。秦漢以後,武術發展較快,到了唐、宋、明、清,則出現持續發展的高潮時期。自唐代武則天開始,形成武舉制度,其形式類似文舉,中舉便可入仕,由國家出面,倡導尚武之風。朝廷考取武舉,民間盛行武會。俗家練武,釋家也練武,道家又練武。上下相通,左右逢源,武術層次,武術套路,都有極大發展,拳術日見其多,器械日見其新,功力日見其長,影響日見其大。宋代岳家軍,明代戚家軍,都有很奸的武術功底,上陣殺敵,大顯神威。元代戲劇中已有十八般兵刃之說,可見武術之興盛。俗家釋家,內功外功,南派北派,拳術器械,都有很多創造,中國武術成為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武術種類之多,難於盡數,有內家拳外家拳的區別,也有南派北派的區別,但都嫌其太粗,不能反映一般風貌。在形式上,武術有徒手與器械之別:在特點上,又有氣功,硬功,輕功之別。內家拳術,講究以柔克剛,以靜制動,借力使力,寓攻嚴守,以氣運力。其中太極拳,形意拳,八卦掌最有影響。而太極拳以後幾經發展,由陳氏太極演化為楊氏太極,武氏太極,吳氏太極,孫氏太極種種。雖為一派,風格各異。數派並舉,色彩紛呈。外家拳拳路更多,門派也更多。有的寓於山林,有的舨依佛道,有的進入社會,有的散落鄉村。苫名的武術之鄉,南北皆有,經典的拳術套路,難以盡數。兵器雖言十八,其實遠過十八;套路多如牛毛,又勝過牛毛。武術成了中國人生活的一部分,但又人言言殊。戚繼光就認為「拳法擬無預於大戰之技,然活動手足,慣勤肢體,此為初學入藝之門也。」在訓練中還是把「習手足,便器械」的功夫限制在「其可搏打者」之外,提倡「真藝」及「功夫」,反對「左右周旋」、「花拳繡腿」的技藝。


3 從腦與行為研究的角度審視武術的本質特徵根據美國精神衛生研究中心鮑爾麥充林博士的「人腦進化及行為的研究」學說,人腦隨著進化而有三種層次:最深的部分是[r複合體]即爬蟲類腦。其次,中間的部分為[哺乳類腦]。大約是1.5億年前,進化為哺乳類時形成的腦。最上層部分為則是進化為人類後,形成大腦皮層,即「靈長類腦」的爬蟲類行為,如攻擊行為、爭奪地盤、恐嚇等等;而激烈的感情、微妙的情緒、愛情行為、暴行等等,屬於哺乳類行為。知覺和判斷、行動的壓抑及實行、深思熟慮、語言活動等等,屬於靈長類行為。


人腦由於進化得太倉促,常會有攻擊性的爬蟲類腦和具備充制能力的靈長類腦相混淆的現象。人類行為常常表現為「一半是野獸,一半是天使」,人類間相互攻擊性行為並未因文明的進程而停止,這一點在戰爭中體現的特別充分。


可以說攻擊性行為是入的動物本能性行為,體育教化的功能就是讓人類在肢體行為保留動物蠻拙的一面,而在有意識的行為過程中遠離動物本能而表現為社會化和文明化。

武術區別於其它項目的質的規定性是攻防和對抗。如果說田徑運動的意義在於培養人體跑、跳、投等基本運動能力;體操運動的價值在於鍛煉人體在各種複雜條件下對身體的控制能力;武術的本質特徵即打人和不被人打的技術。武術有此特點才能作為單獨的項目,才有其存在的價值。


但是決不能將武術僅僅理解為打人和不被人打,凸現武術本質特點的同時要注意實用性與教育性的統一,既能提高學生攻防必備的體能,學到攻防技術,提高攻防技能,掌握防身制敵的本領,滿足學生對武術的不同需求。這也是學生面對社會生活所必備的基本素質之一;又能利用武術果敢、克己、尚武崇德的特點,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和社會行為規範,在教育的功能中,配合思想教育加速普通高校生個體社會化過程。


4 武術與文明的進程文明(civilization)是人類所創造的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依據梁漱溟的觀點,中國文化的特徵在於人類理性的開發。他說:「中國過去文明的特點就是中國的社會秩序很像是靠自力而不是靠他力維持。」


「中國文化特別的地方皆從人類理性開發而來:任何一點皆從此出發。中國文化的根本在人類理性,即是說中國文化的根本在人類生命深處有其根據。她的文化有豐富的理性,有很深厚的根據,故能大能久。此所謂淵源流長,根深葉自茂也。」中國文化應該代表世界文化發展的方向,世界的前途將是中國文化的復興。

上述觀點同樣適用於中國武術,中國武術就是中國文化的縮影,在中國武術發展的歷程中,受到中國哲學、禮樂文化、醫學養生、軍事謀略、戲曲文學、審美藝術等等因素的影響,早己超越了「打人和不被人打的技術」的境界。王薌齋多次在論著中提到:「拳學一道,誠養生與技擊並存之學,不專重技擊一端。」我們需要考慮通過什麼形式來承載武術的文化內涵。怎樣將這些文化的內涵預設在項目規則和禮儀中,因為規則和禮儀中被賦予了社會學的意義。中國傳統武術中有許多關於武德的規範和要求,武諺曾雲「未曾學藝先學禮,未曾習武先明德」,武術禮節、江湖約定等都體現了一定社會對「武」的約束和要求。但在如何賦予這些傳統禮儀以現代意義的方面,我們似乎還沒有找到很好的結合點。


結語


中國武術具有哲理性,技擊性、健身性、娛樂性等文化特徵並與世界體育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繫,同時,它還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對大眾體育、哲學、美學、醫學、語言、文化藝術等世界體育文化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並已逐步形成獨立的、龐大的文化體系——武術文化。人類在前進,文化要發展,東方文化、西方文化都不是一成不變的。世界文化不僅僅是繼承某一種文化而來,它應是多種文化整體的產物,是包括世界所有先進、成熟的文明文化的集合體。武術也應該在時代背景下,在保存其文化主脈的同時,以博大的氣派,不斷融匯和吸納其它文化元素,這也是中國文化發展至今仍保持其活力的內發機制之一。怎樣既體現出傳統的延續性又要反映出時代特點和創新性,也是我們每個武術工作者的急切使命。

中國武術文化形態及演變



加入微信群一起和我們交流分享!獲取海量太極拳教程、視頻資料(最新增加40張DVD資料),免費學習太極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九五太極養生 的精彩文章:

站樁——講點連師父都不一定會隨便傳的東西!說實話,現在站的對的非常少
三甲醫院公開「大病先兆自查表」,特分享給大家!
吃素等於健康嗎?盤點吃素的誤區
「懂勁」的境界,王宗岳論:「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隆勁後愈練愈精,默識惴摩,漸至從心所欲」
談 「化勁 蓄勁 發勁」

TAG:九五太極養生 |

您可能感興趣

美國鄉村音樂與中華傳統武術上演文化交流
武術養生結合海派中醫,探索國際文化傳播新形式
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武術文化——國術
文化新常態視角下的中華太極武術特性及未來走勢研究
為傳播武術文化加油
中國武術流派眾多,應學習《葉問》以電影的方式宣揚中國傳統文化
臻言福語 武術文化
中華武術——潭腿的歷史變遷
中華武術滄海桑田,演變為中華「舞術」
盲目神化UFC是崇洋奴性,韓飛龍代表中國武術文化自信
中國傳統武術的發展前景堪憂
也談中國武術
經典老照片:中國功夫歷史悠久,武術大師演繹中國精神
文化交流使者陳國燈:走四方傳播中華武術
傳統武術的虛弱脫胎於傳統文化的虛偽
傳統武術的精髓所在!技擊秘術9式動態教學!無武術,不中華!
中國傳統武術發展的前途
中國武術演員:計春華
武術中的謀略
中國傳統武術中的道學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