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唐德宗(李適)的繁榮盛世(二)

唐德宗(李適)的繁榮盛世(二)

肅宗靈武即位後,以皇帝的身份號令全國,指揮對安史判軍作戰,迅速得到全國軍民的擁護,唐朝又有了興復的希望。但是,就在這個靈武邊城草創的朝廷之內,皇子、宦官和后妃的爭奪權力,又展開了一輪新的宮廷鬥爭。

鬥爭的第一個回合,是在李適的父親、肅宗長子廣平王李俶與肅宗的三子建寧王李倓之間展開的。李倓性格英勇果決,在馬嵬坡之變時,就以善斷而服眾。在隨從父親北上靈武的途中,時時與敗軍叛卒作戰。「倓自選驍騎數百衛從,每蒼黃顛沛之際,血戰在前。太子或過時不得食,倓涕淚不自勝,上尤憐之。」由於李倓的突出表現,贏得全軍將士的歸心。肅宗即位後,準備任命一位皇子作為軍隊統帥,直接統轄郭子儀、李光弼等將領對叛軍作戰。李倓成為肅宗首先考慮的人選。可是,這一想法遭到同在肅宗左右的親信謀士李泌的反對。

李泌是安史之亂後經歷肅宗、代宗和德宗三朝的富有謀略和卓識的政治家,是那樣一個動亂時代出現的特殊人物。他是京兆人,在少年時代就有奇童之稱,在開元年間為唐玄宗和宰相張說、張九齡等所器重。天寶中,唐玄宗命他待詔翰林,供奉東宮,成為太子李亨的布衣之交,李亨常稱李泌為先生。但因作詩指責楊國忠、安祿山等人,被朝廷斥逐,到嵩山一帶隱居。肅宗靈武即位後,遣使訪召。李泌到靈武謁見肅宗,肅宗大喜,出外與他並轡而行;就寢時與他對榻而眠,就像肅宗在太子時一樣。事無大小,,都要徵求李泌的意見,言無不從甚至於進退將相也與他商議,「權逾宰相」。肅宗要李泌做右相,李泌不肯,說:「陛下待以賓友,則貴於宰相矣,何必屈其志!」肅宗才沒有勉強他。李泌自稱山人,每當與肅宗一起行軍,兵士們總要指著他們悄悄說:「衣黃者,聖人也;衣白者,山人也。」肅宗聽說後,賜給李泌紫袍。按唐代制度,紫袍是三品以上高級官員的服飾。肅宗與李泌商議任命三子李倓為天下兵馬元帥,統率諸將東征。李泌說:「建寧王確實有統帥軍隊的才能。但是廣平王是長兄,如果建寧王平叛功成,廣寧王不是要做吳太伯嗎?」太伯是周太王的長子,因太王欲立幼子季歷為王位繼承人,太伯於是與二弟仲雍同避江南,改從當地風俗,斷髮文身成為吳國的始祖。肅宗說:「廣平是長子,何必要再當元帥!」李泌說:「現在正當天下艱難之際,眾心所屬,在於元帥。如果建寧王平叛大功告成,陛下雖不願意他當皇太子,同時立功的將士會贊成嗎?太宗與太上皇,就是前例呀!」由於李泌站在廣平王李俶一邊,終於使肅宗改變主意,任命李俶為天下兵馬元帥,諸將都隸屬他統轄。李泌則擔任侍謀軍國、元帥府行軍長史的職務,輔佐李俶。當時軍務繁急,四方送到靈武的奏報,從黃昏到天明通夜都未斷絕。肅宗下令一律先送到元帥府,讓李泌先開拆處置。有緊急軍情報告,重新封固後,隔門送入宮禁中,其餘奏報則待天明後與李俶商議處理。甚至宮禁大門的鑰匙,也讓李泌與李俶掌管。

至德二載(757年)九月,援唐的回紇精騎四千人在懷仁可汗之子葉護的率領下,到達長安以西的鳳翔府,西域、安西、隴西,河西各部兵馬也都趕來會合,江、淮地區的庸、調也源源不斷地運至漢中。肅宗見時機成熟,命廣平王李俶率領朔方等地兵馬及回紇、西域軍隊十五萬人,號稱二十萬,從鳳翔出發,向東進攻長安。九月二十七日,官軍與叛軍在長安城西香積寺大戰,官軍大獲全勝,斬敵首六萬級,叛軍橫屍遍野,叛軍大潰敗,當夜棄城逃遁。次日,唐軍收復京城長安。起初在向回紇借兵平叛時,肅宗為了儘快收復京師,曾與回紇約定:「克城之月,土地、士庶歸唐,金帛、子女皆歸回紇。」以虜掠財物婦女誘使回紇軍隊效力。唐軍進入長安後,回紇葉護要照前約搶掠。元帥李假跪拜在葉護的馬前說:「現在我們剛收復西京,如果大肆虜掠,失去人心,那麼東京軍民就會為叛軍固守,官軍就無法收復了。願到東京再履行前約。」葉護見元帥跪拜,慌忙跳下馬來答拜,並按回紇禮節跪捧著李俶的足說:「一定為殿下經往東京。」於是與唐將僕固懷恩率領回紇、西域軍隊不再入城,而繞過長安城南,到城東的滻水邊宿營。目睹這一幕的長安百姓、將士和胡人都感動落淚說:「廣平王真華夷之主!」李俶率軍入城,長安百姓無論老幼都夾道歡呼,流下了熱淚。二十天後,李俶又率軍在弘農與靈寶之間再次擊敗叛軍,勝利進入東都,安祿山此時已死,其子安慶緒連夜逃往河北,淪陷一年零十個月的東都洛陽終於光復了。史家說,平叛戰爭的初步勝利,「雖子儀、嗣業之奮命,由上(李俶)恩信結於士心,故人思自效。既收京城,令行禁止,民庶按諸,秋毫不犯,耆老歡迎,對之歔欷。」李俶作為直接指揮平叛戰爭的統帥,立下收復西京的大功,皇位繼承人地位更不易動搖了。其實,李豫的危險並不是來自於他的三弟寧王李倓。李倓性格直爽,能顧全大局。李泌後來曾對肅宗說:「陛下以前打算用建寧為元帥,而我請用廣平王。建寧王若有怨恨之心,一定會在內心仇恨我,但他卻認為我是對朝廷忠誠,對我更加親善,陛下從這件事可以看出建寧王的心啊!」可見李倓對其長兄的皇儲地位並無相爭之意。對李豫的危險來自於肅宗的寵妃張良娣。良娣雖為后妃,卻也是一個不尋常的女人。她在天寶年間選入東宮為良娣,「辯惠豐碩,巧中上旨。」馬嵬兵變後,良娣隨從肅宗北上靈武,當時隨從的將士很少,每當夜間住宿時,良娣總起睡在門口一方。肅宗問她:「抵禦敵人不是婦女的事,你為什麼要在前面遮擋我呢?」良娣回答說:「現在你跋涉艱難,衛士不多,如果倉猝之間出現變故,妾在前面總可以抵擋一下,殿下以趁機從後面逃出。」到靈武后,良娣生下一個兒子,產後三天就起床為戰士縫衣。肅宗讓她休息,良娣說:」現在不是妾身休養身體的時候啊!「肅宗對張良娣由此越發愛憐。這樣一個得到皇帝寵愛的女人,憑著自己的巧慧,抓住了皇帝的心,也逐漸滋長了干政的野心。她實現野心的第一步,就是要動搖李豫和李倓兩人的地位,以為自己的兒子立為皇太子掃除障礙。

張良娣首先勾結的是肅宗身邊的親信宦官李輔國。李輔國「外恭謹寡言而內狡險,見張良娣有寵,陰附會之,與相表裡。」由於建寧王李倓經常在肅宗前直言張良娣、李輔國二人的驕奢,二人決定首先除掉李倓,既解心頭之恨,又除去李豫的輔佐。於是向肅宗進讒言說:「李倓怨恨得不到兵權,想謀害廣平王。」並且言之鑿鑿地說,李倓曾半夜到其長兄的床前,摸索李豫的身軀,企圖下手。肅宗大怒,賜李倓自殺。李倓之死,使廣平王李豫感到直接的威脅。他曾想憑藉手中兵權除掉張良娣和李輔國,但李泌阻止他,說:「你只要對父皇盡人子之孝就行了。張良娣不過是一個婦人,你對她委曲順從,她就對你無可奈何了。」李俶從此之後,」仍以恭遜取容,」張良娣雖生有二子,但一早喪,一童稚,無法與李俶爭奪皇儲地位,「故儲位獲安。」李泌又利用李豫率軍收復西京,自己對肅宗請求辭職還山的機會,對肅宗講了一個故事:昔天后(武則天)有四子,長日太子(李)弘。天后方圖稱制,惡其聰明,鴆殺之,立次子雍王(李)賢。賢內憂懼,作《黃台瓜辭》,冀以感悟天后。天后不聽,賢卒死於黔中。其辭日:「種瓜黃台下,瓜熟子離離;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三摘猶未可,四摘抱蔓歸!」

李泌講完,意味深長地對肅宗說:「現在陛下已經一摘了,要慎重不能再摘啊!」肅宗愕然說:「哪裡會出現這種事!請你把這首詩寫下來,我要把它抄在衣帶上,以志不忘。」李泌回答說:「只要陛下把這個教訓記在心裡,又何必顯露在外面呢!」當時因廣平王李豫立下大功,更引起張良娣的反感,經常散布對李豫不利的流言蜚語,所以才對肅宗講了這個故事。介入皇室內部的權力衝突是最危險不過的事,而李泌居然能打動肅宗的心,所以史家評論說:「李泌歷事肅、代、德三朝,皆能言人所難言,奇士也。」

雖然有李泌的進諫和廣平王李豫的韜晦,但肅宗仍對立李豫還是張良娣所生的李佋為皇太子搖擺不定。到乾元元年(758年),西京收復形勢已經穩定下來,眼見立嗣的問題不能再拖延。肅宗試探考功郎中,知制誥李揆說:「成王(當時李豫改封為成王)年長,並且立有大功,我想立他為太子,你看如何?」李揆立即向肅宗拜賀說:「這是社稷的福氣,真是太高興了!」肅宗見大臣們都站在李俶一邊,才終於在乾元元年(758年)四月立李俶為皇太子,並為他改名為李豫。李豫的最終被立為皇太子,使得十六歲的李適向著獲得皇位繼承權的路上又邁上了一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

您可能感興趣

缺德的唐德宗李適
唐朝第九位皇帝——李適
草書賦——中國著名書畫家李適中文、詩、書欣賞
為啥唐德宗李適要下「罪己詔」?
焦墨之魂古樸芳香,梅花之音迷醉心靈,李適中國畫梅花作品欣賞
唐朝第十位皇帝李適即位前後:波瀾不驚,以太子嗣位
唐德宗李適認親孫子做兒子,是因為孫子長得像自己的初戀?
唐德宗李適的性格不僅決定個人的命運,更決定唐朝的命運
酒中八仙中的李適之,因見一個女道士可以乘風飛渡,遂有修道之念
為問門前客,今朝幾個來?李適之《罷相》鑒賞
唐德宗李適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他身上有哪些不同的皇帝經歷呢?
李適之兩次三番打消他的積極性,李隆基也有些惱了
感受到無數異樣的目光,李適之心裡苦笑
李適之處罰一個引起騷亂的女道士, 十幾大板下去, 她卻毫髮無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