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曹東勃:「雙一流」焦慮引發的國內高校「集體踩踏」

曹東勃:「雙一流」焦慮引發的國內高校「集體踩踏」

曹東勃:「雙一流」焦慮引發的國內高校「集體踩踏」



文 | 曹東勃

「雙一流」的名單雖然始終處於一種猶抱琵琶半遮面、呼之欲出的狀態,但自2015年下半年這一概念被拋出以來,其指揮棒效應已益發明顯。一方面,這種教育領域從供給側發力推動轉型發展的大動作,已經全面傳導到高校辦學的各個環節;另一方面,「一流高校、一流學科」的新動態調整方略應時應景地橫空出世,也與經濟發展的新常態遙相呼應,成為今後高校在爭取政府體系下各種資源的最新指針。


這些政策舉措,對於攪動既有格局中某些僵化固化的利益結構,打破貼在某些高校頭上的特殊身份標籤,在高校之間引入更好的競爭和評估機制,確實不無益處。但是也應看到,一段時間以來,在人才引進、學科發展等方面正在呈現出某種無秩序、不和諧甚至可稱之為「集體踩踏」的亂象。恰如一個劇場之中,只消一人高呼「著火」,哪怕一星半點苗頭未見,群體恐慌也足以讓人蜂擁至門口,自亂陣腳,導致悲劇。


這種「集體踩踏」和自亂陣腳有兩個集中表現。一方面是人才引進中的「砸錢搶人」愈演愈烈,以至於某發達地區教育廳今年4月專門發文提出了「三不」原則——未經公開招聘程序,不鼓勵、不支持省屬高校之間互挖人才,不鼓勵、不支持本省發達地區高校到本省欠發達地區高校挖搶人才,不鼓勵從國家中西部、東北地區高校挖搶人才。


另一方面,一些高校在學科發展、建設和規劃方面自縛手腳、自斷經脈,以至於風聲鶴唳地以調整為名「砍掉」了本校一些具有較長辦學傳統、而且就業未必很差的學科和專業。2016年3月25日教育部下發《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關於下達2014年學位授權點專項評估結果及處理意見的通知》中,42所高校的50個博士、碩士和專業學位授權點被評估為「不合格」。其中,四所理工科為主高校的統計學、法學、公共管理博士學位授權點被評估為不合格。這是被點了名要求整改乃至撤銷的。更有不少未曾被各類排名和評估點名的高校,也樂得以某種「自知之明」的前瞻姿態,杯弓蛇影而自行「壯士斷腕」,在毫無任何徵兆的情況下主動撤銷其頗具發展潛力的某些非主流系科。

有一種說法,教學是農業——基礎不牢、地動山搖,科研是工業——無農不穩、無工不富,學科建設是金融業——佔據制高點、一覽眾山小。如果我們同意這種判斷,那麼某些高校在學科建設上的這種大起大落,豈不是在自我醞釀著某種「金融危機」?


其實,未來高考招生更加強調專業導向的這一改革方向,也對高校學科布局的上述異動有很大影響。這項改革先在浙江等省試點,料將在成熟後向全國推廣。那麼這就釋放了一個信號:國家倡導一種以專業定分殊的報名選拔機制,希望藉此縮小學校之間的差別,也藉此引導學校將優勢學科和專業做強做大做成一流。屆時,學生和高校就可以互相吸引,精準地無縫對接專業興趣了。


應當說,讓考生按專業興趣選擇高校,而不盲目跟風追逐名校,鼓勵學術型人才和職業型人才的識別、分流與銜接,這是一種理想狀態。問題是,在當下連考個幼兒園都要挖地三尺查三代、父母子女齊上陣的焦灼狀態下,一路讀到高三的學生是不大可能搞清楚自己真正的志趣所在的。因而,寄希望於在技術操作環節令專業優先排列的方式,就可以實現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自然分層與銜接的想法,太過一廂情願,而考生也不可能無視學校之間整體氛圍的差異,僅僅考慮專業和學科的問題。


儘管如此,很多學校為了因應學科主導、專業主導的招生改革,還是比較短視地「病急亂投醫」。推出最有競爭力的優勢學科組合,將最能代表本校特色的優勢學科捆綁打包,鐵鎖連舟,同時增加這些強勢學科和專業招生計劃的投放額度,壓縮乃至停辦停招所謂弱勢學科、邊緣學科,視之為拖油瓶、棄之如敝履。這才有了不少學校貿然取締很多學科的大新聞出來。

曹東勃:「雙一流」焦慮引發的國內高校「集體踩踏」


中山大學


那麼,「雙一流」對高校究竟意味著什麼?給高校的行為帶來哪些變化?


其一,資金分配的原則發生了不說是180度的逆轉、至少也是相當大程度的拐折。從此之後,原有的211、985一類名目皆成過往煙雲,中央撥款不再從此渠道下達,實際上形同廢止。對於國家而言,今後對於高校的評價將採取一種統分結合、抓大放小的視角。統的一面、大的一面是一流高校,這些學校數來數去就是那幾家,也是非數十年積累難於取而代之的,加上這些高校這些年來在各類資源的疊加支持下,本就發展更快。分的一面、小的一面是一流學科,這裡面爭議就很大,尺度和標準也不同,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最後免不得從中央到地方的新一輪口舌之爭。


其二,高校內部的結構性擴張和「全面發展」的衝動,將受到更加猛烈的外部約束,在此之後的高校發展將更加內斂化或內卷化。有遠見、有定力者早在這場持續近二十年的「擴招」政策出台伊始,即預料到它可能造就的後果。然而,堅守適度規模、約束擴張慾望容易,堅持辦學特色、編織學科網路就難多了。綜合性高校本就追求大而全、高大上,專業性學校則在過去十餘年間較為寬鬆的學科政策環境中,「不上白不上」地拓展了不少地盤,甚或拿下了不少非本校主流學科的一級學科博士學位、碩士學位授權點。如今,在教育部「雙一流」+學科評估從嚴從緊的雙重約束下,專業性特色性的學校在過去這十餘年中新奪取的「陣地」,正面臨失守的危險。

究竟是輕易放棄多年拓展的新界,集中優勢兵力回護優勢學科,衝擊和守住「一流學科」?還是繼續嚴防死守,「誓與大堤共存亡」?不管哪一種選擇,實際上對這類學校而言,都意味著打碎牙齒和血吞,是對過去十餘年間嘗試「全面發展」苦果的一種痛苦的內部消化。


政策轉向和掉頭的決定是短暫的,但整個過程會持續很久。很多專業性學校在過去十餘年間的「全面發展」和「做大做強」過程中,也越來越強調「通識教育」、「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性。為了培養大家有一個好的「吃相」,在絞盡腦汁盤活存量開設各類通識課程的同時,還要通過各類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引進和藉助外腦,拓展本校學生的知識面。然而囿於專業特色和資源約束,小馬拉大車的尷尬始終存在,學生對於課程和講座質量的抱怨也時有所聞。在既有的路徑依賴條件下,專業性高校要鳥槍換炮、有所改進尚且步履維艱,在「雙一流」的突然衝擊下,上述「全方位育人」的指向是否將承受更大壓力以至中輟,的確是不能不打一個問號的。


此外,「雙一流」帶來的高等學校財政撥款的結構性變化,日益嚴格的財務管理制度也使各高校中被視為「下蛋母雞」的MBA、EMBA等商學系科的社會辦學,受到越來越嚴苛的前置審查。這將迫使學校高度重視自行開拓資金來源渠道,特別是重視校友資源和社會捐贈。這也可能間接促成高校與社會之間的某種良性互動。


本文原標題:《「雙一流」焦慮下的「集體踩踏」》

【作者簡介】


曹東勃 | 騰訊·大家專欄作者,上海財經大學副教授。


【精華推薦】


·END·


大家∣思想流經之地


微信ID:ipress


洞見 · 價值 · 美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大家 的精彩文章:

孩子!我是教你做個好人,還是做個壞蛋呢?
李華芳:諾獎得主阿羅在94歲那一年幹了些什麼
冉雲飛:會寫舊體詩的科學家群體,今後不會再有了
《成都小區里的階級鬥爭》,一次中產階級內部踩踏事件
徐元:中國觀眾想看的國產神片,是《仆街吧!爸爸》

TAG:騰訊·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