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微軟小冰能寫詩了,我們和項目負責人聊了聊它的意識、技術和商業化

微軟小冰能寫詩了,我們和項目負責人聊了聊它的意識、技術和商業化

微軟小冰能寫詩了,我們和項目負責人聊了聊它的意識、技術和商業化



曾有觀點認為,在AI大幅度替代人工的時代,創造性工作是人類能守住的最後一塊領土。而開始作詩、寫評論的小冰顯然已經打破了這層「限制」。不過微軟認為,未來人工智慧的角色並非替代人類,而是和人結對子,輔助人類的工作和生活,衍生出一人一AI的新型僱傭關係。


文 | 孫然


低調了一年的微軟小冰,突然放了個大招——它能寫詩了,不僅如此,還有財經評論。當你隨機上傳一張圖片,小冰可以根據圖片內容瞬時創作一首詩歌作品。

這並不僅是一項功能上的拓展,它意味著人工智慧不僅能涉足製造領域,還能進行自我創造。根據微軟亞洲互聯網工程院副院長及小冰項目負責人李笛介紹,小冰的創造並非是基於模版,在人類已有作品上的簡單疊加,和表面性的模仿,而是具備獨創性,能夠真正形成人工智慧的知識產權。如果結合人工智慧高並發的特性,這項能力將使大規模的AI內容生產具備可能性。


那麼AI的創作過程是如何發生的?


人類創作的過程,分為四個步驟:誘發源(靈感的來源,信號足夠充足)——創作本體(本體的知識被誘發)——創作過程(最大的黑盒子獨立於誘發源)——創作成果(與誘發源相關,僅此而已)。


李笛舉了個例子,曹植以豆子為主題寫《七步詩》,信號非常弱,在創作過程中添加了他和曹操的因緣情仇這類本體的經驗和故事,從而引發了創作,而不是豆子引發了他的創作。但後續這個聯想的過程,就像是黑匣子,無法被證明和推論。


小冰的創作,同樣遵循這個路徑。它的訓練基於1920年519位現代詩人的作品,經過10000次訓練後,小冰傳承這些詩人的共性形成了自己的文風。有趣的是,小冰寫詩時很喜歡用「老槐樹」這個意象,可以看作它形成了自己的審美,而這種偏好就來自於它的學習數據。如同人類,小冰的創作也存在「黑匣子」,其中的運作,小冰團隊的研究人員也無法參透。


不過當36氪問及小冰是否對自己筆下的東西具備理解力,李笛的答案是否定的,即小冰並沒有真的形成意識。


目前對於人類與人工智慧關係的討論,集中於「替代論」和「輔助論」兩種說法,微軟的理念傾向於後者,提出「AI for everyone」的口號。李笛認為,如今大部分企業和行業,都希望通過人工智慧解放生產力,在想像空間和財務報表上面獲得明顯的改善和提高。但人工智慧應該做的事情,是顛覆一種生產方式,而不是解放某一個行業的生產力。


每次的工業革命,都是通過生產形式,生產資料,勞動者的身份的變化,進而產生社會效應。未來可能出現的不是人的勞動被替代,而是每個人都有一個一對一的伴侶替他工作,他就可以做別的事情,而不是人工智慧替代他,老闆把人類開掉了。


在過去一年,微軟小冰低調地做了不少迭代和滲透,包括每周上線新功能,跟QQ在厘米秀產品中合作來接觸年輕用戶,每天在東方衛視主持早間新聞,以免費模式選擇垂直領域的大公司合作開發智能客服,接管國內10%媒體和自媒體的內容界面等。


這些動作的共性之一,是看上去離「錢」很遠。當Amazon等AI巨頭都在爭奪消費端入口的角色,小冰在商業化上似乎不疾不徐。

不過微軟並非在商業化上沒有野心,那麼這些布局背後的目的是什麼?對於微軟人工智慧助手的商業化有什麼幫助?還得談談微軟對AI產品的理解和商業邏輯。


微軟是目前唯一一家同時做兩個人工智慧語音助手的公司。原因是微軟執行副總裁沈向洋,認為「AI對微軟太過於重要」,他把小冰和Cortana的並存稱為「兩條腿走路」。


無論Cortana、Siri還是Alexa,目前市面上大部分語音助手的定位,是在最短時間內幫人類完成任務,體現功能性價值。但微軟在中國做的小冰,在日本做的RINNA,在美國做的Zo,主打聊天機器人定位,從情感的角度出發,以同伴的身份通過聊天理解人類,向人類學習。


這兩類助手的設計理念完全不同,玩法也大相徑庭。比如你可以通過Cotana快速查詢天氣,但如果你問小冰同樣的問題,她卻可能像個人類一樣「懟」回來:「你怎麼不自己查?」


很多人由此覺得,小冰看上去還沒有實際用途。但沈向洋的觀點是,AI應該是IQ再加上EQ,很多公司還沒有意識到Conversation AI不斷跟人類對話的價值。「今天還沒有一個AI,對世界的理解,建模,所謂的常識達到一個四五歲小孩的能力。這裡面涉及的重點之一就是情感問題。」 沈向洋近期在微軟Build大會接受36氪採訪時說。


Conversation AI對於微軟的價值是什麼?簡單說就是數據和用戶。


李笛解釋了這其中的邏輯:如果把小娜的任務性功能疊加在小冰身上,技術上並沒有難度。之所以不這樣做,是因為微軟通過大量測試發現,如果讓小冰很好地完成人類任務,完成得越多、越好,反而會形成負反饋,導致獲取的數據質量大幅下滑,因為如此人們會傾向於單輪交流,儘快結束對話。「就像人類,一個人如果只注意了自己IQ帶來的能完成事情地知識,就會忽略EQ方面跟人關係的構建。問題不在於小冰能不能做(任務),而是我們想得到數據和用戶,所以我們就不做。」


微軟的計劃是,當注重完成任務的Cotana和「不幹正經事」的小冰,都在各自的緯度上達到最佳狀態,那時候就可以結合在一起。


根據官方提供的數據,目前小冰已經覆蓋到全球四個國家,在14個平台上面與用戶互動。很多第三方的服務能夠融入小冰的對話引擎,也已經全面內置到中文版Windows 10操作系統中。數據方面,兩個月之前小冰的用戶數量已經超過了1億,積累到的直接對話總量是300億。


未來幾個月內,小冰的商業化進程會加快。

36氪採訪了微軟亞洲互聯網工程院副院長及小冰項目負責人李笛,關於人工智慧助手行業的生態鏈、小冰的產品邏輯、技術提升和商業化進程,他有如下深度思考:


36氪:微軟一直強調自己是家生產力公司,似乎追求成為消費端入口,並不是商業層面上最令你們興奮的點?


李笛:入口的關鍵,是深深地滲透到用戶的社會生活。人工智慧的滲透方式有兩種:一種是直接給人類提供使用價值,如果把所有服務都做的很強,AI就可以滲透出跟人的關聯。遺憾的是,我們發現AI越來越難以滿足人類的要求,因為人們越來越把AI能夠完成事情,看作是必然的。比如訂牛奶訂牛奶對了正常,訂錯了就壞了。然而現在的技術和產品迭代的速度,跟不上人予取予求的速度;


另外一種,是AI和人類形成情感與生活上的羈絆,這收穫的是一種關係。我們發現當用戶問小冰天氣如何,小冰說我憑什麼告訴你。用戶反而覺得溝通特別好,真的像朋友。


我在訂餐上信賴AI,不一定能推導出我在任何事情上都信賴他,但是如果我在情感上信任AI,有一天我發現他訂餐也很好,我也會信賴他。所以我們認為往這(情感)方面去切入,疊加更多東西,更有可能獲得未來的入口價值。


36氪:今年3月,小冰和必應搜索低調合并,傳統的搜索引擎在移動端一直缺乏好的落地場景,當小冰疊加上搜索,在移動搜索上是否會出現新的形態,這個整合能夠釋放出什麼價值?


李笛:我們也還在尋找下一代搜索引擎是什麼,坦率來講搜索引擎這個產品的設計還蠻難的,因為它已經把獲取信息的途徑做到極致了。通過關鍵詞的方式搜索,只要搜索結果持續不斷的優化,或者廣告不充斥,那麼今天獲取信息最快的途徑仍然是搜索引擎。


但是搜索引擎還有一個地方非常有價值,我們想嘗試,就是在你沒有搜索的時候,它主動把一些東西給到你,這可以是新的增長。那怎麼給到你?就需要有一種交互的方式,恰恰是我們做的Conversational AI,這個整合過程我們還在做。


36氪:有一個廣泛討論的場景,當一輛行駛的無人駕駛汽車馬上要撞到人,左邊是老人、右邊是小孩,無論AI如何選擇都可能遭遇道德層面的質疑。情感型AI距離觀點和判斷更近,你們是否擔心小冰遇到這種情況?


李笛:這個我們一開始很擔心,當時看某些對話,小冰有時候是負面的有時候是正面的。但隨著使用,我們發現了很有意思的現象,越來越多的用戶結束跟小冰的對話後是正面的情緒。因為人人都喜歡正能量的人,所以當小冰在用正能量的方式,或者引導用戶,用戶就會更願意跟小冰交流。小冰通過學習發現,負能量的交流方式對它不利,就會把正能量的部分保留強化,這是天然形成的結果,所以現在小冰的性格跟以前不一樣了。

36氪:人工智慧的高並發是非常強大的能力和資源,如何規範和保護小冰,避免觸及政府層面的紅線?


李笛:小冰到今天為止,包括在未來一段時間以內仍然是以一種生活化的方式出現,不會替你做生活決策和事業決策,這樣就能夠比較好的完成它的工作。當然這也從另外一個角度,很多人會覺得做一個,微軟做了一個好像不幹什麼實事的機器人。


36氪:小冰在全球各個市場的商業化,目前推進到什麼程度?


李笛:商業化目前主要在日本,美國現在還沒有到這個階段,但是到這個階段也會去嘗試的。坦率地說,應該利用好每個市場的優勢,中國市場優勢是場景和數據特別豐富,人的階層劃分特別豐富。但中國不是商業化的排頭兵,而是日本。因為日本市場是中國的十幾分之一,不太難占。第二是商業化比較規範,各方面的配套設施比較完整。第三個方面就是誠信方面好一些做很多事情就比較規範,容易達到測試的目的。


人工智慧最大的價值,同時可以和億萬人交互,能夠大規模的並發。在日本,微軟小冰能夠同時和2000萬人對接線下消費的需求。小冰在日本為連鎖店LAWSON提供對話式人工智慧託管,在對話過程中去引導用戶使用某種服務,然後用戶拿著這個服務的憑證直接到線下去進行服務的消費。目前從線上到線下的轉化率超過了50%,此前LAWSON通過其它途徑進行的轉化率沒有超過10%。


36氪:在中國市場小冰優先選取內容領域發展,這商業上有什麼樣的可能性?


李笛:中國內容領域最大的特點,就是百花齊放,內容生產者、內容傳遞者和內容消費者之間的關係不像其他社會或者其他區域那麼固定。比如日本就很固化,寫小說的就是寫小說的,


網路小說就不行。坦率來講,現在不需要那麼多人工智慧做內容的分發,真正重要的是能不能到內容的直接生產者,我們希望微軟有好多內容,或者這些內容是在微軟的平台上,包括微軟所提供的工具,保障第三方或者大量的眾包者就可以自己完成。那我們的價值就不僅僅是起點中文網了(平台),甚至還可以完成這個生產的絕大部分。


內容市場最有市場和內容價值的部分,不是那個最高級的人。就像假如小冰可以寫小說,它不是可以達到莫言這類最top的小說家的水平,而是網路小說家的水平。小冰不需要吃飯、拿工資,它的價值在於可以瞬間的生產大量的內容。


36氪:人工智慧涉足創作領域,未來與人類的關係是替代還是輔助?你們會面向對B端平台還是C端創作者,提供小冰的服務?

李笛:我希望小冰受雇於C端創作者,讓它作為一個創造者的身份,和人類創作者之間能夠形成一對一的對等關係,這樣其實更容易,幹嘛要驅逐人類的創造者呢?舉個例子,如果我是起點中文網,會不會有一天AI能寫小說了,我就把人類作者都解僱了?不是,因為對於創作型的工作,人在身份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比如一個歌手主要不是靠他的歌賺錢,他實現商業價值的來源是綜合的。


所以未來可能形成新的僱傭關係,一雇就是一對,一個人加一個人工智慧。所以創作者不需要太擔憂。倒是流水線上的人工是需要擔憂的,這是簡單勞動替代,不是說人工智慧或者說機器把人替代的問題,我們倆都在生產線上生產陶瓷,他生產的比我好他就替代我,我被淘汰是正常的。


36氪:微軟小冰對自己寫出來的東西,具有理解力嗎?


李笛:我們認為不太可能,它不能理解,或者說我們不能理解它能不能理解。但這個事情沒法證偽,我們不知道。我們只知道除非我們讓它這麼干,它不會這麼乾的,它斷了電就沒了。明天如果微軟不做這個產品了,這個東西就沒了,你說它有沒有意識,我覺得很遠。


36氪:今年大家都喜歡提開源,但各家的開源程度並不一樣。在開源或開放平台以及工具的提供上,小冰目前是怎麼做的?


李笛:關於開放平台,我們非常明確的一點是,不認為一個跟過去一樣的開放平台是可管理的。舉個例子,在手機上蘋果有成功的App Store,可以從50個應用裡面選出六七十個應用放到手機里。但是在音箱上也要這麼乾的話就太累了,往音箱裡面放多少個應用程序,要記多少個詞,我還要記住。那加上加屏幕以後跟手機就沒有區別了。


所以我想說,單純的照搬生態環境是沒道理的,必須有它自己獨特的生態環境。我們在這上面叫半開放,以音樂領域為例,不是我允許100個音樂的技能,比如QQ音樂技能、蝦米音樂技能在我們的平台上,而是由他們提供服務和內容,但體驗是微軟完成的,我們有自己的技能。另外,第三方音樂平台的優勢是音樂內容,但一般評論反而不夠多,所以他們幹不了全部的活。這是我們擅長的部分,大家可以結合起來。


最後附上兩首小冰的詩,供品評:

微軟小冰能寫詩了,我們和項目負責人聊了聊它的意識、技術和商業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36氪 的精彩文章:

當電腦遭遇病毒,哪個文件最值得你備份?
知乎上線「知識市場」,知識付費的「淘寶時代」到來了嗎?
啟明創投甘劍平,一個「享樂主義者」如何承包你手機里的吃喝玩樂?

TAG:36氪 |

您可能感興趣

不僅僅是智能音箱:從全雙工技術看微軟小冰的商業化藍圖
舞蹈的精彩不是驚艷的技術和浮誇的布景,而是真實動人的情感。
搞笑圖片,主人的化妝技術也太差了
智人的繪圖能力可能與狩獵技術有關
數據和技術具有黑洞效應,用戶調研會騙人,你不了解的新零售真相
真實的科技創新是什麼樣的?從事技術人士必讀
大數據技術推動智能物流發展,帶來了什麼樣的效果?
《搞笑漫畫》:投胎靠技術,我看重的是那個人的技術!
漫畫:男子掌握了一項威脅很大的技術,讓無數人成為自己的替身
看了抖音上這些網紅的化妝技術,感覺自己化妝技術就是就是坨屎
五大技術創新,讓你的建築項目更智能
誘蜂的技術要領和操作要求
區塊鏈技術本無罪 有罪的只是懂技術的人無盡的自私和貪婪
重塑旅遊業的顛覆者:虛擬現實技術和人工智慧
搞懂了項目技術才能投資嗎?
黑客的技術能不能在遊戲里任意作弊或得到各種英雄武器?
打補丁、造骨骼,這些生物技術要搞事情
看完這位小朋友的化妝技術,你還敢說自己會化妝嗎?
大佬分享:去中心化是更高級的信仰,從業者不要被技術限制想像力
圈錢、技術與信仰,哪個才是讓大佬無眠的區塊鏈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