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從「一滴血查癌」說起

從「一滴血查癌」說起

【科學隨筆】


近日,有關「一滴血可測癌症」的新聞在網上引發熱議,眾多醫生和專家紛紛質疑「一滴血測癌」的科學性。最終,連新聞當事人也表示:「一滴血檢測腫瘤」的說法很不準確,確切地講,應該叫「監測腫瘤」――事實上,「監測」與「檢測」雖只一字之差,但在臨床上的意義則相去甚遠:監測是評估概念,而檢測則是診斷概念。


近年來,科學成果因媒體報道引發的爭議屢見不鮮。例如2016年底「小蘇打餓死癌細胞」的新聞就遭遇「反轉」,不少腫瘤專家指出「小蘇打餓死癌細胞」的報道有誇張、失實等硬傷。

細究原因,有些是因為科學家介紹失當,有些則是因為相關媒體的報道不夠嚴謹、不夠準確,甚至存在故意誇大的成分。例如,不少媒體上所謂的「世界領先的重大發現」「諾貝爾獎級」成果,實際可能只是科學家在某國際學術期刊上剛發表的一篇研究論文。事實上,早有業內專家指出,科學研究是一個去偽存真的過程,就從事科學研究而言,研究論文被學術雜誌接收發表,只意味著對審稿人而言這篇論文描述的實驗過程是脈絡清晰的、結論是符合邏輯的。研究成果是否具有現實意義,還要等待其他科學研究的驗證,僅憑一兩篇論文就被冠以「重大發現」,甚至是「諾貝爾獎級」的成果,未免有點急功近利,難免要鬧笑話。


對科學家來說,在成果介紹時理應將優勢、劣勢都講到、講足。對於媒體而言,首先要堅持客觀中立,慎用「諾貝爾獎級」或「世界先進」之類的評語。涉及專業性強的重大成果報道,可借鑒學術界「同行評議」的辦法,讓專業人士幫忙把關,避免出現事實性的錯誤。其次,要提高科學素養,避免犯一些常識性的錯誤。尤其是涉及商業利益時,更應該打破砂鍋問到底,比如那些傍科學概念的「量子礦泉水」「量子面膜」,那些宣稱可以根治癌症或糖尿病的「藥物」,很可能屬於搭車售賣的「偽科學」,報道時要慎之又慎。


大眾媒體在科學普及中承擔了重要職能,報道科研成果、傳播科學精神,既是對科技工作者辛勤勞動的肯定,也在提高我國民眾的科學素養、營造良好的創新氛圍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們必須牢記,科學研究是嚴肅的,科學報道也應該是嚴謹的,有趣有料、通俗易懂必須建立在事實的基礎之上。這不僅是科技報道的底線,也是新聞的底線。


(作者:袁于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青年 的精彩文章:

定了!孔蒂下賽季繼續執教藍軍
用腦電波打字,速度有多快?
文眼聚焦之植物的啟示
把大志向寫進小分子
科技應用之路領跑者

TAG:中國青年 |

您可能感興趣

什麼時候讓「驗血查癌症」變成現實?
1種血檢測8種癌症,「驗血查癌」要實現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