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劍拔弩張之際,我去了趟朝鮮……

劍拔弩張之際,我去了趟朝鮮……

「用廊坊的GDP,養活了上海市的人口,還騰出手來發展核武器。」


這是網上最近的一個段子,沒錯,說的就是朝鮮。


怎麼做到的?這在許多人看來簡直就是謎之景象。


BBC記者尼克·丹齊格爾在一篇文章中形容平壤新建的高樓「像速生的蘑菇一樣」拔地而起,這與他四年前看到的景象相比已經「今非昔比」。


這是叨姐於最緊張的「四月危機」時刻在平壤拍的視頻



劍拔弩張之際,我去了趟朝鮮……



假平壤?


坊間一直有傳言,真實的平壤都被虛假的裝飾隱藏起來,遊客接觸不到真正的平壤。


沒錯,國內網站上有關朝鮮的遊記基本上都是千篇一律,所有的路線、景點幾乎如出一轍。但在幾番探尋之後,叨姐感覺國內旅行社的操作很可能是重要原因。


我在平壤碰到過一些歐洲的小團,甚至還有一人成團的,有的是因為語言原因不得不單獨成團,有的則是因為私人定製。朝鮮導遊告訴我,國內旅行團在勾選景點的時候基本上大同小異,所以中國遊客拼團的情況很常見,因為路線完全一致。但朝方旅行社也接受私人訂製旅遊路線,如果提前要求,去遊樂場和社區逛逛都是沒問題的。

劍拔弩張之際,我去了趟朝鮮……


平壤街頭有不少這樣的便利店,裡面賣的主要是瓶裝水和一些零食。


另外,遊客確實被要求不能脫團單獨外出,但是如果提前跟導遊溝通,在導遊的陪同下也是可以到處逛逛的,一般遊客提出的要求如果不是太離譜,朝方導遊都會盡量滿足。


對於網傳禁止隨意拍照,普通遊客不被允許攜帶長焦鏡頭進入朝鮮,6年前我去新義州的時候確實也曾被這樣要求。但是這次去平壤,用手機拍照卻幾乎沒有太多限制——除了軍人和領導人像不允許隨意拍攝(這樣的要求放在別的國家也完全可以理解),其他地方叨姐基本上是一路走一路拍的


這裡隨意上點街拍。

劍拔弩張之際,我去了趟朝鮮……



平壤火車站廣場。

劍拔弩張之際,我去了趟朝鮮……



平壤市區到郊區的路上。

相當於中國六七十年代?


尼克·丹齊格爾在文章里這樣描述他最近看到的那個平壤:


「第一天晚上去的那個,感覺像是在任何一個亞洲國家的大城市。鄰桌坐著一對衣著相當搶眼的情侶,她裹著普拉達,他穿著夾克衫。兩人都低著頭看手機,朝鮮本土生產的手機。她正忙著發簡訊,他在看什麼應用軟體。兩人偶爾抬頭對話,吃的是快餐,炸雞塊蘸醬料,喝的是水果沙、冰啤酒。」


叨姐覺得,這個場景是比較可信的。平壤的百貨大樓、電影院、遊樂場、咖啡廳都在悄然增多,一個平壤普通職工的收入大約在5000到7000朝元,而朝鮮的住房、糧食、醫療和教育是絕對免費,因此平壤市民可以有更多的休閑方式,比如看一場電影大約需要10朝元左右,看一場精彩的雜技表演大約是200朝元。當然,糧食依然是稀缺且昂貴的,六七千朝元據稱只能在市場上換來一公斤大米。

劍拔弩張之際,我去了趟朝鮮……



為外賓表演節目的中學生。「在朝鮮,從事外事工作的人,在長相上都是經過挑選的」——對這個傳言,叨姐表示相信。


朝鮮國產的智能手機同樣價格不菲,普通款的有100多美元的,貴的有300多美元的(在朝鮮西山賓館裡標出的人民幣與朝元匯率大約為1:15左右)。儘管價格昂貴,但手機正在逐漸成為平壤人社交的重要載體。目前朝鮮還沒有類似微信的聊天軟體,但已經可以發送彩信圖片。


平壤人都是特權階層?


朝鮮總人口約2500萬,的確基本上只有精英階層才可以留在平壤,而朝鮮的戶籍制度禁止了人口的自由流動。但不能忽視的是,即便是這樣,平壤也聚集了整個國家13%左右的人口。



劍拔弩張之際,我去了趟朝鮮……



精英在平壤十分受尊重。朝鮮最高學府金日成大學的教授可分到一套280—350平米的精裝修公寓,裡面電視、冰箱、洗衣機、電腦等設備由國家統一配備,教授們拎包入住即可。前不久剛落成的黎明大街,也是優先給大學老師、科學家、勞模的。

劍拔弩張之際,我去了趟朝鮮……



圖左是金日成大學教師的宿舍樓。


儘管平壤高樓林立,公交車和計程車來來往往——據信現在平壤已經有2000輛左右的計程車,起步價為2美元——但在平壤之外,情況則要糟糕許多。

劍拔弩張之際,我去了趟朝鮮……


要了解平壤以外的朝鮮人的生活依然不容易。


在從新義州前往平壤的路上,沿途都是大大小小的鄉鎮或是村莊。在醒目的社會主義標語下,馬路上的車和人都不算多。人們出行主要依靠走路,對於條件好一點的家庭,擁有一輛自行車則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情。


常年往返於平壤和丹東兩地的商人告訴我,在平壤之外的地區,雖然早已沒有餓死人的現象,但是達到溫飽線以上,卻還是不容易的。

劍拔弩張之際,我去了趟朝鮮……



從新義州到平壤途中的農村地區。


而且,電力不足依然是整個朝鮮面臨的很大困境即便在平壤,普通市民家一天停電五六次是常事,「基本上每天都會停幾次,條件好一點的家庭都自己有發電機」。到夜幕降臨的時候,儘管也有燈光工程,但習慣中國城市裡萬家燈火的人,依然會覺得身陷一片深邃的黑暗裡。


其實,朝鮮執政黨也並不避諱承認這一點。


在火車上閑來無事,翻閱金正恩去年在勞動黨七大上的報告冊子,裡面明確提出「國家要集中力量解決電力問題」,「解決電力問題是執行5年戰略的先決條件」,並且毫不諱言「黨組織沒有紮實地進行黨對經濟工作的指導」。

為何反差這麼大?


《紐約時報》在最近的一篇文章里認為,朝鮮經濟「眼下正呈現出令人意外的蓬勃跡象」,儘管「仍處於極度貧困狀態」,但「經濟增速據估計在1%至5%之間」,即便與不受制裁所累、經濟快速發展的國家相比也毫不遜色」。


BBC記者也這樣形容:「我的第一印象是,這是一個(比從前)更熱鬧、更幸福的城市。原來大街上偶爾才能看到車輛駛過,現在成了車水馬龍;不同的計程車公司、嶄新的車隊在街上搶生意。」

劍拔弩張之際,我去了趟朝鮮……



地鐵站里正在讀《勞動新聞》的平壤市民。


而在互聯網上,朝鮮至今依然與「炮決」「犬決」等詞語聯繫在一起。為何反差如此之大?


最為顯而易見的原因是,朝鮮的自我封閉讓外界缺少了解它的途徑,因此韓國媒體引用「消息人士」「知情人士」的許多說法既難以證實,也很難證偽,於是就越傳越邪乎。據美國《赫芬頓郵報》2014年的一篇報道,「炮決」的謠言首先來自韓國《朝鮮日報》,而「犬決」一說則起源於中國社交媒體。

劍拔弩張之際,我去了趟朝鮮……


萬景台遊樂場。


朝鮮外宣媒體《今日朝鮮》對此這樣申辯:西方媒體對朝鮮的宣傳特徵是80年代前,突出宣傳高層內部清洗,對經濟狀況隻字不提;90年代後,大力宣傳經濟崩潰和饑荒的慘狀;朝鮮走出饑荒以後,就不再提經濟問題,開始宣傳它發展核武器以及「機槍掃射處決金正恩情婦」或者炮決、犬決之類的荒誕之詞。


另外「脫北者」的陳述也被視為外界了解朝鮮的某種有效途徑。叨姐幾年前曾在韓國輾轉聯繫採訪過一名「脫北者」,叨姐不想對這名脫北者做任何具體評價,只是在這裡回顧一下當時的場景。


這名脫北者是在兩名韓國統一部官員的陪同下接受採訪的,有不少問題是韓國官員搶答的,而她本人幾乎從頭到尾都在誇讚韓國的政策好。到採訪結束時,叨姐無意中聽到,這名脫北者問陪同官員:「下一家我們去哪裡?」


寫到這裡,叨姐回想起一件事:在從新義州前往平壤的火車上,隔壁一個90後中國男孩在充滿好奇地看了一路,問了一路之後,突然發出這樣的感慨:「現在我才真正感覺,朝鮮也是一個國家啊!」

劍拔弩張之際,我去了趟朝鮮……



平壤雜技院一場雜技散場,天已黃昏。


當然,話說回來,如果鄰居天天在家裡關著門研製火炮,相信無論誰住隔壁都會皺皺眉頭。但叨姐覺得,無論如何,選擇相信隔壁住的是一個會吃人的怪獸,比不上實事求是地了解這個鄰居的喜好和狀態。


畢竟,鄰里之間還是要打交道的,你說呢?

備註:文中所有圖片和視頻都由花叨叨拍攝。


微信號:HQSBWX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環球時報 的精彩文章:

這個歐洲國家駐華大使私下搞小動作被總統狠批,差點丟飯碗
菲律賓國內,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
在中國可能感受不到,但這次特朗普真的危險了
看英國小哥「拯救世界」,英國網友卻大罵英國沒救了
埃爾多安訪美時發生的這一幕,讓強大的美國警察都蒙了

TAG:環球時報 |

您可能感興趣

膽子真大!俄烏劍拔弩張之際,美國卻出了昏招
美伊劍拔弩張之時,隱身戰機突然亮相海峽?美軍緊張了
美伊劍拔弩張之際,兩美艦穿過海峽,伊朗高掛「免戰牌」:不想打
劍拔弩張之際,海峽終於開戰,多艘漁船相碰,美:停止內訌!
美伊劍拔弩張之際,一顆衛星發射升空,伊朗這下安全了?
美俄劍拔弩張之際,俄家門口突發爆炸,美軍機撤離,普京:又是你
不消停,世界盃熱火朝天,美俄北極圈劍拔弩張
美俄劍拔弩張之際,伊朗使館突遭襲擊,大火燒了一夜,美深表遺憾
眼下美俄之間劍拔弩張,相互威脅,接下來在芬蘭的會晤還能談下去嗎?
中東劍拔弩張!以色列伊朗若開戰,最後誰能贏?
南海劍拔弩張,但是印軍卻成功搶走了美軍和解放軍的頭條
美國軍艦直撲而來,半路卻殺出多艘俄羅斯戰艦!現場劍拔弩張
美俄衝突劍拔弩張,美俄或將在這條經線地帶上一決雌雄!
波斯灣局勢劍拔弩張之際,美「後院」起火了,俄羅斯這步棋下得好
前車之鑒,現在美國和伊朗劍拔弩張,仗會打起來么?其實很簡單
美伊劍拔弩張之際!伊朗總統顧問妻子被暗殺,現場一片狼藉
美伊兩國劍拔弩張,局勢俞演俞烈,誰是那個背後的「漁翁」!
美伊這對老冤家再次劍拔弩張,伊朗無奈亮出底牌,美軍十分擔憂
海峽再起衝突,英法兩國面紅耳赤,局勢瞬間劍拔弩張!
南海又突然爆發衝突!兩個當事國劍拔弩張,軍艦都動起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