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與朱清時院士商討:量子塌縮與多世界詮釋、測量與實在、以及量子糾纏

與朱清時院士商討:量子塌縮與多世界詮釋、測量與實在、以及量子糾纏

與朱清時院士商討:量子塌縮與多世界詮釋、測量與實在、以及量子糾纏



圖片來源:flickr

作者按


朱清時院士發表了兩篇討論量子和佛學的文章,一篇是《物理學步入禪境——緣起性空》,一篇是《客觀世界很有可能並不存在》,引起了很大反響。李淼老師對其中一些觀點表示異議,寫了一篇題為《量子世界觀和佛教世界觀是否相似?量子力學是否支持人類靈魂的存在?》的文章,闡述了自己的觀點。受兩位老師的文章啟發,不揣淺陋,草就本文,以見教於大方。


撰文 | 楊榮佳(河北大學教授)


量子塌縮與多世界詮釋


除了上面提到的那兩篇文章,朱清時院士還有一篇非常有名的題為《量子意識》的文章。朱院士在文中談到「波函數塌縮」、「薛定諤貓」和「量子糾纏」等量子物理現象,並得出結論:「物質世界離不開意識,意識是物質世界的基礎,意識才使物質世界從不確定到確定。」


朱院士在文中說:電子可以同時處於兩個不同地點,電子有可能在A點存在,也可能在B點存在,電子的狀態是「在A點又不在A點的迭加」。李淼老師則認為,在測量時電子只能在一個地方出現,且不管有沒有測量,電子都是存在的。


其實,即使沒有測量或者相互作用,電子也不會無處不在,而是以一定的概率在空間某點出現,這個概率是由波函數的模方決定的,不同的空間點有不同的概率。比如,電子出現在A點的概率是0.5,在B點出現的概率是0.00001,那麼相對於A點,電子在B點出現的概率幾乎為零。藉此,如果你說電子無處不在,就不大妥貼。


在測量時,意識是否會直接對測量結果產生影響,仍是一個爭議。在朱院士看來,是意識導致了波函數的塌縮,從而創造了物質世界。李老師反詰:如果是意識造就了物質,在人類出現之前,難道地球太陽就不存在了嗎?當然,我們還可以問,比如,如果實在是意識測量時波函數塌縮的結果,那麼你看到的是一朵花,別人是不是有可能看到的就是一隻鴨子了?

當然,沿著「意識決定實在」的思想,有一種可以反駁以上反問的方案:即存在一個獨立於自然獨立於宇宙的意識存在,這個意識可以是基督教所說的上帝。這樣,我們就進入了宗教。


只要有相互作用,不管有沒有人的意識參與,波函數都會塌縮,比如打到牆上的光子。另外,研究中的測量,不僅僅只涉及意識活動,還涉及物質活動,比如儀器操作。毫無疑問,意識活動在構想實驗的時候起著主要作用,不過在具體的測量過程中,基本還是通過儀器來進行,比如Planck衛星對微波背景輻射的探測,研究人員恐怕沒有誰願意騎在衛星上直接通過意識進行觀測吧?科學實驗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盡量地排除人為因素,做到儘可能地客觀。只有這樣,別人才有可能重複,從而進行驗證。


其次,哥本哈根詮釋面臨的最大挑戰就是無法解釋「量子塌縮」。為了避免這樣的疑難,Everett提出多世界詮釋。以「薛定諤貓」為例:當觀測者未觀測之前,貓處於「活」與「死」的迭加態。觀測者進行觀測時,觀測者和貓組成了一個新的大系統。這個大系統由兩個子系統組成:一個是觀測者和活貓的子系統,一個是觀測者和死貓的子系統。這兩個子系統就相當於兩個平行世界,觀測者在子系統觀測時不會發生干擾,從而不會導致「量子塌縮」。因此,根據多世界詮釋,測量時不會發生「量子塌縮」,因而也就不會有朱院士所說的「意識導致量子塌縮從而導致客觀物」的產生。


測量與實在


在展開討論之前,我們有必要對涉及的「實證主義」和「實在主義」這兩個術語作簡要的說明。「實證主義」說的是:我測到什麼就是什麼,在測量之前,我無法對客體給出任何描述。「實在主義」是說:存在一個不依賴於人的客觀世界。

愛因斯坦是實在主義者,玻爾是實證主義者。以「黑匣子里的電子」為例,在愛因斯坦看來,不管測不測量,匣子里的電子都有確定的自旋方向,無論左右;而在玻爾看來,在沒有測量之前,電子是左旋還是右旋,我們無法得知,只有測量了,我們才知道那一刻電子是處於哪一個自旋態。愛因斯坦抱怨道,我們不觀測時,難道月亮就不存在嗎?


愛因斯坦和玻爾都不可能全對:意識活動能對客觀世界產生影響,但並不是直接的、唯一的影響。


在測量實施之前,我們大腦會先有一個關於測量的設想,這應該屬於意識活動。然後,選用一定的儀器、方法、步驟,實施實驗設想,再進行相關測量。也就是說,測量是離不開人類意識活動的,廣而言之,人類的活動都離不開意識。如果誇大這種「觀察者效應」,就會導致類似魏格納(Eugene Wigner)的想法,他說:「順理成章地,對物體的量子描述受進入我意識中的意念所影響。」朱院士也犯了類似的錯誤,從而得出「意識產生物質」的結論。


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在人類出現之前,手機存在嗎?當然不存在。最先提出無線通訊構想的可能是特斯拉(Nikola Tesla),但在手機出現之前,無線通訊的構想還屬於一種意識活動。在這裡,雖然意識活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意識並未直接創造物質,如果沒有人類知識的積累和科技的發展、以及手工和機器生產等物質活動,手機也不會成為現實。

如果把宇宙間的一切事物分為自然世界和人造世界,自然世界不是人的意識創造的,但人類的意識活動會對其造成一些影響。對於人造世界,在某種意義上,我們可以說是人類所特有的意識活動和物質活動所創造的。


但這並不是說意識有時候是第一性的。相反,應該是先有物質,然後才有相關意識,意識反作用於物質。比如特斯拉關於無線通訊的構想,也是基於法拉弟和麥克斯韋等人關於電磁場相關規律的知識。在法拉弟之前,比如人類智慧的象徵之一的牛頓也沒能提出移動通訊的構想。


物質第一性還是意識第一性,是哲學第一大根本問題。學過唯物主義的人大概都知道,物質應該是第一性的。在朱院士那裡,是意識造就了物質,意識是第一性的。唯心主義者,可能會比較傾向於認同朱院士的觀點。


量子糾纏


量子糾纏往往被人濫用,特別是一些媒體,喜歡用諸如「鬼魅般的超距作用」來形容,容易誤導大眾。在愛因斯坦及其合作者的那篇關於EPR(Einstein-Podolsky-Rosen paradox,即EPR悖論)的原始論文中,有一個經常被人忽略的假設:不存在相互作用。如果有相互作用,用玻爾反駁愛因斯坦的話說:兩個粒子仍是一個系統,沒有其它關聯。而愛因斯坦他們認為在兩個粒子離得足夠遠,不能用相互作用來聯繫的時候,也可能存在某種關聯,這就是後來提出的 「量子糾纏」。現代科學的發展,似乎表明愛因斯坦是正確的。


關於量子糾纏,李淼和朱清時兩位老師都用了「手套」來做比喻,很容易讓人理解。朱院士在文章中說:人腦中海量的電子互相處於糾纏態,還和宇宙中其它電子處於糾纏態。這樣說是很不準確的。量子糾纏雖然很詭異,但在現實中卻難以發生。要使兩個電子產生量子糾纏,根據愛因斯坦他們在論文中的假設,這兩個電子之間不能有相互作用。考慮粒子全同性,兩個電子一般可以形成量子糾纏。但是,如果存在相互作用或者外界干擾,這種量子糾纏很快就被破壞掉了。所以,人們不必擔心,當你看到地上一坨狗屎的時候,你大腦中的電子會和屎中的電子形成量子糾纏。


朱院士關於「觀測者和被觀測物中的電子相互糾纏」的觀點和前面提到的朱院士關於「意識導致波函數塌縮從而決定實在」的觀點也是相互矛盾的。舉個例子:根據朱院士「觀測者和被觀測物中的電子相互糾纏」的觀點,當你看到一隻狗的時候,你大腦中的電子和狗身上的電子形成量子糾纏;而朱院士關於「意識導致波函數塌縮從而決定實在」的觀點,你的意識可能不願意這種糾纏發生。那麼,這種糾纏到底會不會產生?


大概在2013年左右,為了解決「黑洞火牆」疑難,兩位著名的理論物理學家Maldacena和Susskind提出一個大膽的猜想:ER=EPR。ER表示愛因斯坦(Einstein)和羅森(Rosen)在一篇合作論文中提出的「蟲洞」,EPR表示Einstein、Podolsky和Rosen在他們合作論文中發現的量子糾纏。這個等式揭示了蟲洞和量子糾纏可能存在某種神秘的聯繫,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是等價的:它們或許以不同的方式描述了同一個根本現實。


量子糾纏可能比我們所想像的還要詭異,也許它是打開人類理解時空生成的奧秘的鑰匙,甚至有可能幫助人們理解意識是如何起源的。但是沒有意識,量子糾纏也可能是存在的。


製版編輯:陳婧嫻丨


本頁刊發內容未經書面許可禁止轉載及使用


公眾號、報刊等轉載請聯繫授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識分子 的精彩文章:

抽象畫為什麼能吸引人?
給你三分鐘改變世界,敢不敢來?
抽象畫為什麼能吸引人
張啟發:水稻育種的研究、思考以及變革

TAG:知識分子 |

您可能感興趣

量子的巧妙之處起首在於它的巧妙特性,量子疊加和量子糾紛
都是假的:量子水、量子鞋墊、量子襪、量子空氣凈化器、量子醫學、量子保健
量子世界和量子世界下的生命的真相
「量子衛星之父」潘建偉:我的量子研究之路與奇妙的量子世界
量子與細胞學
光、咖啡與量子世界
神奇的量子力學,量子測量的新見解!
愛的量子在宇宙中糾纏
量子世界中的虛擬現實:在量子模擬器中發生的相變
能量與相對論、量子力學
量子糾纏推動量子電池的發展
更精確的量子計算機!生活在量子世界的邊緣
在量子的世界裡,量子可以做什麼生意?
量子糾纏!量子的奇異性在數十億年的實驗中得到了加強
經典的量子延遲實驗,徹底顛覆世界的客觀實在性
量子技術再突破:實現硅晶元和光量子結合!
量子通信的問與答(中)量子通信在中國的實踐與應用
量子引力的時間糾纏
量子理論深入剖析:人生存在的真諦以及宇宙存在的意義
潘建偉:量子計算是和平時代的核武器 美國輸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