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怎樣彈「好」一首琴曲?

怎樣彈「好」一首琴曲?


怎樣彈「好」一首琴曲?








「怎樣彈好古琴?」是一個很普通又很值得討論的問題。其關鍵是在怎樣「彈」和什麼叫「好」。從物理屬性的角度看,古琴作為一件樂器,它和二胡、琵琶、鋼琴、小提琴一樣,其規律與方法必定是遵循樂器各自的結構與振動原理,掌握正確的彈奏方法,由淺人深、由易到難,由入門到深造。因此怎樣彈古琴?怎樣彈「好」一首琴曲?是有著相對的客觀標準,而絕不是「隨」其自然,願意怎麼彈就怎麼彈。墨子曾說過「百工從事,皆有法度」,可見在兩千年前古人就已說透了這個道理。這是一條極其客觀、極其普通,是各行各業共同共通的法則。

怎樣彈「好」一首琴曲?



古琴在操縵之初開指之時,習彈者應掌握好較為正確的彈奏方法,懂得運指的基本原理,通過練習、理解並掌握其中的規則。明琴家徐青山(上瀛)就提出了「弦與指合,指與音合,音與意合,而和全矣。用今天的話解釋,「和」就是音樂的內容,至高的意境。達到這個境界,就必須先訓練好「弦與指」「指與音」的關係。實際上這兩句說的是最初開指基本功的訓練與循序漸進的程序。以「勾、剔、抹、挑」為例,既有前章右手指法基本「五要領」的要求,又有外觀姿勢正確與否的要求。習彈有呵在敦師的指導下使之方法正確運力自如。不少琴師在教學中將《仙翁操》《秋風詞》《湘妃怨》等小曲列開指樂曲,也就是因為這些樂曲本身具有練習曲的性質和功效。使學習者通過這些「練習曲」的練習,得以右手「弦與指合」 ,左手「指與音合」用正確的方法運指運力,按弦走音。使音色飽滿圓潤,能虛實自如,同時又熟悉了指法運行規則和弦與弦之間的音高音位關係。通過這些正確的基本功訓練,為日後的提高與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有琴生入門開指就要學某一首大、中型樂曲曲,甚至方法不正確的情況下仍「日以繼夜,永往直前」的堅持練習。其求學心情可以理解,但絕非上策。如果連古人說的基本「法度」都錯亂了,就很難上得正道。因此,非但沒有必要去學高難度、高知名度的經典樂曲,而且在練習「練習曲」時也不可操之過急、急功求「進」。因為只有有了正確的牢固的基本功,才會有提高與發展的基礎保證。可見,初始的「開指」教學是十分重要的一課。除了基本指法「勾、剔、抹、挑」的方法正確外,還須注意三個關鍵的基本要點:

怎樣彈「好」一首琴曲?


一、音高音準


音高音準是任何音樂作品及演奏演唱的主體,且必須符合音律體系的準繩。要求每一個高音是嚴格的精確的某音高,還須善於多種變化。古琴的音高音位較其他樂器的距離大,音準的可容性大,也很容易使彈奏者忽略其精確嚴格的音準。尤其在「二上二下」走音時,更須注意音準。


二、節拍節奏


節拍要準確,快慢鬆緊必須得當。尤其是大小附點、切分與切分或較複雜節奏時,尤其須把握準確。即使散板也必須是在承轉合的結構中,在氣息規律中進行處理,散板不能理解為「隨意」「無所謂規矩」的拍板。一盤皆散決不是音樂中說的散板!其實處理符合氣息鬆緊、情緒變化的散板要比處理固定時值的板拍更難。節拍節奏與氣息氣韻極其相關,掌握好節拍節奏的快慢鬆緊,也就掌握好了「氣韻生動」的關鍵。


三、技術技巧


技術技巧是完成樂曲內容完美演奏的前提。某一技巧中發出的音,是前後一句旋律音中的一個音,這個音應與其他音連接自然無痕,構成一條完整完美的音樂線條。若「剔」的聲音乾澀虛飄、「掐」現噪音、「掩」出板聲、「輪指」不清晰、快速「四連音」不勻稱不幹凈、「滾拂」來去痕迹太顯、快速度又快不起來、該連綿不斷的音間而斷鏈、音色平直無變化、音響缺乏線條的連綿等等,都是技巧不完善的原故。繼而破壞了旋律的完整性,樂曲的內容與樂思情感必然受到影響。因此技術技巧是十分重要、還是前提性的一項訓練內容。技術技巧不完善,要達到樂曲內容的完美表達或「氣韻生動」是不可能的。


這三個要點解決了即可進行藝術處理。藝術處理的總原則是前輩總結的「輕、重、疾、徐、抑、揚、頓、挫」八個字。這八個字所產生的線條起伏、力度反差、形成的牽引力等是一首樂曲具有感染力的關鍵所在,因此要求古琴演奏者不但對所演奏的琴曲有較全面深入的理解,並且還應對音樂、音樂史常識有較多的掌握。了解多門藝術,融於一門古琴。傳統優秀古琴曲積累的多少,藝術學養的寬窄深淺,都會影響到琴曲的藝術處理。

怎樣彈「好」一首琴曲?


當統一了基本方法及對要點的認知以後,可研討具體的練習方法。由於至今古琴還沒有完整系統成套的練習曲,練一首正規樂曲的時候,需要對其中有難度的技巧進行梳理歸納,進行重點而有序的練習。因為沒有一首樂曲可包羅所有的技術技巧訓練,何況演奏的技術、技巧也在不斷的發展。曾見有人某一曲經多年習彈,只為幾處技巧所困而不能善終其曲。因此,一般情況下不要一曲從頭到底彈一遍,少息再重複兩三遍,此法費時費「情」。時間化了七八分鐘,某一技巧也只不過練了兩三遍,並未得鞏固。如將樂曲中難度較高的技巧樂句或小節劃圈標出,再每圈二三十遍地反覆練習,費時也不過兩三分鐘。此種練習稱之為「劃圈練法」。如此這般一個圈一個圈地練下去,必有收效。在二三十遍或更多的練習中也不是機械地反覆,否則會出現乏味疲勞感。而是要仔細鑒別每一遍的問題所在,是否達到預定的目標和要求。即是「活練」而不是「死練」。關鍵在於要「有要求」,有了要求則會樹立出目標或更有目標。沒有要求的話,有問題也成了沒問題。如《瀟湘水雲》第五段的「蟹行指法」、第七段的空弦音與高音二到三個八度快速跳躍的樂句,音準的準確度已經很難把握,還要求音與音之間音響平衡渾然一體、連貫而清晰並達到應有的速度。如「有要求」,這個圈就不是二、三十遍能練好的,怕是幾百遍也不為多。又如《梅花三弄》的泛音主題「1 5 5 5· 32 」後半拍兩個音可彈成透明晶瑩的顆粒狀,使音色具有生動的活力。也可連挑五、四兩弦時,右手食指順勢推擁而過,音色既無力度又欠清晰,無助於梅花朵朵玲瓏剔透的形象描繪。所以有要求和無要求的效果是不大一樣的。因此,「掐起」、「掩」、「掐撮三聲」、「滾沸」、「進復上下」等技巧技法,就不單是一個過程的完成,而是必須以音樂的角度,根據樂曲特定的內容進行必要的處理。其實解決了一處技巧,實際上是解決了其他樂曲中同樣的技巧。


演奏者要使自己彈奏出來的並稍縱即逝的音響,在空間產生一種相對固定的聽覺感受效果,並使聽眾產生共鳴,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這就是徐青山說的:「音與意合,而和至矣!」它要求演奏者解決了「弦與指合,指與音合」的基本功後,對於樂曲內容和蘊含的思想情感有正確深切地理解與體會,並將其作完美的展示。

怎樣彈「好」一首琴曲?



演奏者對樂曲內容理解、體會的正確與否及深淺,直接關係到空間音響所產生的感受效果。所以在練習一首樂曲時,演奏者有必要閱讀研究一些有關的史籍資料,並悉心領會。如與《廣陵散》有關的《史記~刺客列傳》「聶政刺韓」的記載;《胡茄》主人公蔡文姬的身世與東漢末年民族戰爭的背景資料;相傳《酒狂》作者阮籍與晉朝司馬氏專權的社會背景;《瀟湘水雲》的作者郭楚望及南宋末的政治動蕩,都是在演奏相關樂曲之前,有必要作應有的研究和了解。對於山水題材的樂曲,演奏者能在名山大川中身臨其境地作一番親身的體驗感受,則更有利於樂曲的表述。如《漁樵問答》據古籍題解為:「因見青山綠水,萬古常新,其間識山水之趣者,惟漁與樵。」常在山水間者才能感受山水之真趣。何況古代的山林水溪不像今天的名勝之處必是車馬人流,而是充滿了清秀恬淡閑靜安詳的情趣,令人心曠神怡。再如《流水》,古籍多稱「洋洋乎,若江海。」並有「鏦鏦錚錚,幽澗之寒流;清清泠泠,松根之細流也;浩浩洋洋,江海之平流也;驚風驟雨,瀑布之飛流也。」等千姿百態。《流水》實際上是人對大自然有感而發的讚歎。因此,對江河湖海名山大川若無實際的體驗觀察,是很難用音符在抽象的「空間效果」中表現出它的意韻來的。


由於古琴曲基本上都是古曲,一個演奏者如能恰到的體悟古代的文化氛圍,能大致正確的把握古代的精神脈搏,對古曲的演釋是會有所裨益的,為此我們可以通過古文名篇、古詩詞、古畫、書法、舞台或電視古籍劇目去感受古人的文化精神。甚至通過太極拳感受何為內力、韌勁與虛實,再移用到古琴曲 一個樂句或一個音的處理上。


有人說「古琴音樂是輕微淡遠」、「是抒寫自己胸臆」,如果是個人的感悟體會,則無須評論。如果向社會廣泛全面的介紹古琴藝術的話,則與傳統事實的存在相去甚遠,有失偏頗了。演奏者是二度創造,必須以尊重原作的創作意圖為前提。如彈《廣陵散》則就要充分表達聶政刺韓的內容,必須如古人說的「兵刃殺伐」、「指邊生霹靂」;彈《胡笳》如果不是以東漢末民族戰爭為背景,表現母子骨肉分離、極其悲切深情的情感,也將其彈成「輕微淡遠」則有些過於背離傳統的本意了。當然在彈奏《平沙落雁》、《山居吟》時,則又必須表現「採菊東籬下」「綠樹廓外斜」寄情山水幽閑自得的意趣。其實後者比前者更具有抽象性,表現恰到則更具難度。俗話說「彈什麼,要像什麼。」不能以彈奏者偏好隨意的理解去演釋樂曲內涵。因此,對傳統必須深入的學習體悟,正確、到位的再現,才是對優秀傳統遺產的真正繼承。切合本章題目,這才是怎麼彈好古琴的最高標準!

怎樣彈「好」一首琴曲?



琴曲中也有一部分史籍資料的內容題解,與至今流傳的實際音響所展示的音樂形象有所不符合。如梅庵派的《搗衣》,旋律樂句朗朗上口、節奏節拍明快流暢,似乎與原史料記載「搗衣搗衣復搗衣,搗到深更月落時」哀怨思念的情緒並不相吻合。我們必須究辯是古籍記載之正誤,還是經幾代琴家傳衍變化的結果。但也無須仍用古籍題解中的「婦居幽閨,夫戎邊隅」、「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傷閨怨也」來作解釋。其實就以實際的存在為依據,作出明快流暢的處理,也不失為對前輩、對事實存在的尊重。因此作為時間藝術的音樂,在時間的傳衍中有所變化也屬正常。再如《神人暢》的題解為:「洪水為害,命子救母。」其文字記載所說的題材之宏偉與具體的旋律音響給人的感受,似乎也相去甚遠。所以閱讀研究史籍資料與處理樂曲,也需作具體分析,不可泥古和「本本主義」。應對樂曲本體進行具體的注釋則更為合適。然古籍原史料也不可棄之不顧,應作備註並存,以便供他人研究。

1937年出版的《今虞琴刊》上曾刊有三位前輩琴家的琴論:「用律嚴而取音正。乃入門必須之程序。為各派所同。功夫日進。指與心應。益以涵養有素。多讀古籍。心胸洒然。出音自不同凡響。以達到於古談疏脫之域。亦各派所同也。殊途同歸。何有於派哉 」(徐立孫語)「融會各派,取長去短~~~ 可使海內為一家,南北無二派。則吾國琴學之發揮廣大,殆可預期」(張子謙語)「古琴之演奏,真能事者,必講求極盡輕、重、疾、徐、抑、揚、頓、挫之妙。」(査阜西語)這些觀點揭示了古琴音樂的內核、與其他音樂形式所共同的本質,以及練習彈奏古琴的程序和哲理,值得我們在思考怎樣彈好古琴時認真揣摸領會的。


藝術欣賞

怎樣彈「好」一首琴曲?


怎樣彈「好」一首琴曲?



郭關簡介:一九七六出生於湖南,畫家,古琴家,道教全真派道士。作品涉及書畫、音樂、詩文、斫琴、裝置等領域;知周易、曉音律、好古琴、喜操《幽蘭》《廣陵散》;二零零六年閉關參禪一年,出關後系統研習中觀、唯識學,畫風大變;二零一三年入龍虎山修道,通齋醮科儀;其曾就學於人民大學,宗教哲學碩士。作品多次參加全國美展、被國內外藝術機構及收藏家收藏。現「郭關繪畫全球巡迴展」已在台灣、佛光山、英國、墨西哥等地圓滿舉行。台灣建立有「郭關藝術館」,長年展示郭關作品數百件。


《春曉吟》 古琴演奏:郭關道長




怎樣彈「好」一首琴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郭關藝術 的精彩文章:

唐琴 「琴外韻」首次公布錄音
侘寂美學
山水畫意境考鏡探源
吳琚書法墨跡選輯
斫制一張古琴有多難

TAG:郭關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