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喚醒對歷史的記憶,和對彼此的包容

喚醒對歷史的記憶,和對彼此的包容

今天,是第41個國際博物館日。


可能對很多人而言,國際博物館日僅僅意味著不論是平日的展覽是否收費,今天都要對公眾免費開放。但是,國際博物館日究竟慶祝的是什麼,你真的懂嗎?


自國際博物館理事會(The 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s,簡稱ICOM)於1977年將5月18日這個日子創立為國際博物館日以來,為了吸引公眾對博物館事業的了解、參與和關注,每年,ICOM都會為該年世界範圍內的活動的確定一個主題。


今年,這個主題是:「博物館與有爭議的歷史:博物館講述難以言說的歷史(Museums and contested histories: Saying the unspeakable in museums)」,主題關注博物館所發揮的社會作用:博物館努力造福社會,致力於成為促進人類和諧共處的重要場所。

喚醒對歷史的記憶,和對彼此的包容


2017年國際博物館日海報


歷史難以言說,其原因既包括因政治、戰爭、科技事故等人為因素,也包括因地震、海嘯、乾旱等自然成因。前有諸如南京大屠殺紀念館、美國「9·11」國家紀念博物館等,後有「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等。


有爭議的歷史是一個比較容易理解的概念。在博物館對歷史的呈現中,雖然策展人會在展覽中力求客觀,但也難免混入自己的理解。而每個人在參觀博物館、理解展覽時又會形成自己的意見,對這段被呈現的歷史有著不同的自我感悟。但是博物館作為一個文化機構,其區別於書本的重要意義便在於通過各種肉眼可查、實體可觸的藏品和展陳,來喚醒人們對歷史的記憶,並對這一記憶背後的問題進行探討和反思,從而達到促進人類和諧共處的目的。


歷史從未消失


一個國家建立博物館這個公共空間,作為一種通用語言來了解自己的歷史,並讓他人了解歷史,解決和放置一些難以單獨處理的問題並不稀奇。二戰結束後48年,美國大屠殺紀念博物館在華盛頓開幕,「9·11」國家紀念博物館在事件發生後不到13年便在曼哈頓為公眾開放了大門。

喚醒對歷史的記憶,和對彼此的包容



美國大屠殺紀念博物館


去年的9月24日,距林肯1862年9月22日簽署《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已有1個半世紀,一座位於華盛頓憲法大道,毗鄰美國國家歷史博物館和華盛頓紀念碑的美國國家非洲裔美國人歷史文化博物館正式開館。

在博物館開館之前,該館便已培訓了超過250位員工,來幫助遊客疏導參觀博物館並重溯這段歷史時產生的憤怒、不安和沮喪等情緒。


在博物館中還有名為「沉思法庭」的空間。在這個空間中,圓形的瀑布從頂上窗口下落到房間中心區域,它象徵著許多黑人奴隸通向自由的水道,並且能夠使陽光灑落在地面水域周圍的長椅上。遊客們可以在此靜默沉思,還可以在這裡的「錄音亭」中分享他們瀏覽後的觀後感,與博物館和其他觀眾一起分享自己的故事。

喚醒對歷史的記憶,和對彼此的包容



美國國家非洲裔美國人歷史文化博物館的沉思法庭


哥倫比亞的歷史學教授、普利策獎的獲得者埃里克·福納(Eric Foner)曾對需要建立黑人奴隸這段歷史的博物館發表過自己的觀點:「如果德國人在建造一座大屠殺博物館之前先建了一所美國黑人奴隸的博物館,你肯定會覺得他們在試圖掩蓋什麼。作為美國人,我們還沒有想出其他的合適的處理奴隸制這段歷史的方法。對於一些人來說,這是一段已經過去的古老的歷史,但對於另外一些人,這並不僅僅是段歷史。」


而當天出席開館儀式並致辭的前總統奧巴馬也表示,這座博物館不僅屬於非洲裔美國人,更屬於全體美國人民,因為非洲裔美國人的歷史無法與美國的歷史割裂開來。也許這座博物館可以幫助白人參觀者更多了解夏洛特等地示威者的痛苦與憤怒,也能夠幫助黑人參觀者了解全美各地執法警察和官員他們正在做事的誠意。

喚醒對歷史的記憶,和對彼此的包容



美國國家非洲裔美國人歷史文化博物館

雖然回顧歷史有時候會讓人覺得不舒服,但它從未消失,它所帶來的一系列問題依然存在於普通觀眾所生活的社會中,影響著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博物館存在的意義就在於幫助觀眾了解歷史的同時,引發公眾對當下諸如種族歧視、少數民族合法權益等社會問題的思考。


更多的歷史正在發生


而除了追溯那些過去幾十年、幾百年的歷史,博物館也在記錄著那些現今發生,仍待解決的或不被接受的一些社會命題。


在全球,LGBT人群的合法權益是一個仍受廣泛討論並引發爭議的存在。就在前幾天,《生活大爆炸》謝耳朵的扮演者吉姆·帕森斯與他的同性戀人結婚得到了社會廣泛祝福,再之前,蘋果總裁庫克公開出櫃也在廣受議論後逐漸被人接受。但就像在某一期《奇葩說》中各位辯手所發表的一樣,當這些人還需要出櫃,就說明社會的前提設定是他們原本在櫃中,問題和爭議仍舊存在。


2013年,英國利物浦國家博物館曾策划過一個有關跨性別者的展覽「阿皮爾·阿什麗:一位女士的畫像(April Ashley: Portrait of a lady)」。阿皮爾·阿什麗是英國著名的變性人,在1960年26歲那年,她在摩洛哥接受了性別調整手術,並於次年開始活躍在時尚舞台,成為了一名被追捧的模特。

喚醒對歷史的記憶,和對彼此的包容



英國利物浦國家博物館


但就在她的歷史被媒體揭露後,接下來的幾十年,她一直生活在偏見和歧視中。令人欽佩的是,她從未放棄過,一直為爭取自己的合法權益做鬥爭,並為同樣遭受歧視的人提供諮詢和支持。


展覽通過她的攝影檔案和相關文件,以阿皮爾·阿什麗的一生為線索,通過記錄和展現個人歷史和故事,以及不斷變化的相關法律文獻,反映出了社會對性別平等和變性人態度的轉變及影響。

喚醒對歷史的記憶,和對彼此的包容



「阿皮爾·阿什麗:一位女士的畫像」展覽現場


通過這個展覽,你可以看到一位遭到來自社會持續污名化的令人尊敬的女性,她不斷與自我、與社會抗爭並也在逐漸影響和改變社會的故事。通過重回個人經驗的描述,這個展覽脫去了性別社群標籤,以個人故事的視角,呈現了一個現今仍倍受議論的爭議性話題。

喚醒對歷史的記憶,和對彼此的包容



展覽以時間線索,回顧阿什麗女士飽受爭議的一生


關於這樣的展覽還有很多,在很多國家甚至還設有專門針對LGBT人群的博物館,比如位於柏林的同性戀博物館(Das Schwule Museum)。而2017年,恰逢英國廢除對於同性戀定罪的法律50周年紀念(Celebrating the 50th anniversary of being legal to be gay in Doncaster),包括大英博物館和泰特美術館在內的很多博物館和文化機構都策劃新的展覽和相關活動,準備共同慶祝這一紀念日。

喚醒對歷史的記憶,和對彼此的包容


英國畫家西蒙·所羅門作品《米蒂利尼花園中的薩福和埃里娜》(1864年)將在英國泰特美術館的「1861-1967英倫酷兒藝術」展出


倫敦的國家肖像館(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在3月底開始展出反映1980年代的倫敦同志生活場景的攝影展「我就是我(I AM ME)」;大英博物館也策划了五月新展「渴求愛的認同:挖掘LGBTQ歷史」(Desire Love Identity: exploring LGBTQ histories ),探索LGBTQ歷史;曼徹斯特人民歷史博物館同時也正在展出的「200年來從未消失的抗爭:捍衛LGBT +權利」。


而在這一系列慶祝中最大的展覽莫過於英國泰特美術館的「1861-1967英倫酷兒藝術」,它力圖通過一系列的藝術作品,反映非異性戀和擁有性別身份認同障礙的人群的真實狀態。該展覽被譽為「第一次致力於英國酷兒藝術的傑出大型展覽」,旨在令公眾正視這些藝術品和藝術家背後的歷史,為那些被社會輿論壓迫的受害者發聲,給予少數群體社會認同感。


和博物館一起為更好的生活發聲


在中國,博物館作為一種西方舶來品的時間還不夠長。雖然針對歷史的紀念館有很多,但在參與討論有爭議的敏感話題時,卻明顯做得不夠。在英國萊斯特大學博物館學教授理查德·桑德爾(Richard Sandell)的《博物館、道德與人權》(Museums, Moralities and Human Rights)一書中,他認為,雖然博物館在討論敏感性問題時,可能會引發公眾和政府的攻擊,但博物館仍需要嘗試多樣化的主題,用真實的人和故事,展現多樣性的價值觀體系。「社會對於很多敏感問題的偏見是需要被改變,博物館可以去推進雙方的相互理解。雖然這些想法有的時候被認為有些理想化,但是我們試圖去找到一種方法讓這件事情有所進展,平衡雙方的看法,讓整件事情有所進展。」

喚醒對歷史的記憶,和對彼此的包容



南京大屠殺紀念館


雖然被爭議的歷史,並不能憑藉幾個展覽就被完全呈現和理解,但是讓博物館成為一個容納爭議性歷史的場域,彙集各種不同的意見和聲音,便是博物館存在的意義。


今天,當你走入博物館時,希望帶著對2017年「5·18國際博物館日」新的理解去感受博物館和社會之間、和公眾、和你之間的關係。去認識那些曾經遺留下來的影響和正在發生事情,讓博物館與我們的生活產生更加緊密的聯繫。


(圖片來自網路)


我們想要你分享


你曾在哪個博物館遇到過什麼難以忘懷的展覽或者展品嗎?那些觸及你心靈的瞬間,是否令你久久難以忘懷。歡迎在留言區與我們一起分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聯生活周刊 的精彩文章:

國際電影節:戛納叫板威尼斯
行走江湖,你只缺這一件寶貝

TAG:三聯生活周刊 |

您可能感興趣

對婚禮的記憶
韓國人對於坦克的記憶可謂是刻骨銘心,有著特殊的情結
對一場雪的記憶
綰綰|我們在破舊的記憶里,趨生出對愛的奢望
黑茶,是對記憶的珍藏!
對老鼠和人的研究表明,搖晃可以改善睡眠和記憶
愛因斯坦相對論中指出,人的靈魂就是腦子裡的記憶組
孫允珠:記憶猶如一本泛黃的相冊,無聲的訴說著那些已經老去的故事
畫的是衚衕,留住的是我們的記憶!
單純的生活從回憶開始,記憶的清晨如此虔誠,而又富有詩意
操縱對過去的記憶
照片是光的記憶與化石,而攝影則是記憶的歷史
人民的名義,中的一句經典台詞,記憶深刻,網友,說的很對
插畫:如果這是最後的相見,希望留在記憶的都是美好
你的記憶是對的嗎?這五部經典電影,你能答對幾個
他的照片里,有喚醒記憶的力量
海的記憶,是嚮往,是思念
記憶的疤痕是如何形成的?
四驅車的記憶猶在,這款對戰PK的戰甲喚醒你的回憶!
魔術依舊是記憶中的神奇,但劉謙已經不是記憶中的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