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代戰爭走向隨著地緣環境的變化而變化!

古代戰爭走向隨著地緣環境的變化而變化!

中國古代戰爭除了帶有政治性、階級性和民族性等戰爭的一般特點之外,還帶有明顯的地理方位走向特徵,並且這種特徵隨著地緣環境的變化而不斷變化。

這種變化大致經歷了三個發展時期;

第一個時期表現為東部與西部之間的對抗。東西空間走向為特徵的戰爭主要發生在東漢以前的歷史時期。原始社會末期,以黃帝和炎帝為代表的華夏部落聯盟就是自西向東出黃土高原,戰勝了東夷和苗蠻,佔據了黃河中游一帶,最後由禹建立了夏王朝。源自東夷的商族,興起於渤海之濱,商湯興兵西向,攻夏桀滅夏朝,建立了商朝。周族興起於渭水流域,武王興兵東向伐商,牧野一戰,滅商建周周朝建立之初,對東方的統治並不穩固,不久,周公再次東征平定叛亂並營建了東都洛邑,確立了在全國的統治,並創立了東西二京制,至唐未變。

網路配圖

春秋戰國時期,爭霸佔戰爭連綿不絕,戰略格局紛 繁複雜,最終隨著合縱連橫局面的出現,以以齊為核心的東方六國集團對抗西部強秦的格局終於明朗。最後是秦自西向東,掃清六合,統一天下。秦末大亂,陳勝、吳廣大澤鄉振臂一呼, 整個關東紛紛起義,原六國除韓國以全都復國,唯關中沒有絲毫響應:他們仇視關東,是秦始皇對關東暴政的既得利益者。陳勝兵分三路西征,數十萬大軍不到兩個月迅速敗亡,後項羽亡秦。秦亡後,劉邦據有秦鹿一戰,坑殺秦軍降卒20萬,都是東西結怨甚深地,項羽則據彭城。

楚漢相爭,以鴻溝為界,雙方東西對峙數年, 最後劉邦自西向東,逼項羽自刎烏江,建立西漢西漢末年,在推翻新莽建立東漢的戰爭中,東方勢力再度崛起。

無論是綠林、赤眉的農民軍,還是以恢復漢室相號召的宗室豪強,以及東漢的開國功臣「雲台二十八將」等皆是清一色的關東人。就連當時王莽的大臣王涉、董忠、劉歆等也已看出「天文人事,東方必成」。綠林、赤眉全軍西征,相繼攻入關中,劉秀則在關東經營河南、河北、山東,起義軍東西得手,新莽很快滅亡,東漢建立。

第二個時期表現為東西南北四方之間的對抗雜陳局面這種情況出現在三國到北宋前這段歷史時期。漢末大亂,黃巾軍遍起於黃河下游,豪強軍閥 各據一方,唯北方的曹魏先向東擊敗袁紹、呂布,後向西平定馬超韓遂:具備了統一全國的實力,雖有赤壁的慘 敗,但終由司馬氏南下滅蜀、滅吳,建立西晉。北朝時期,西魏的宇文氏集團起自關送中,由西向東統一了北方,後由隋南下滅陳,統一全國。隋末的農民戰爭,從河北的竇建德、河南的瓦崗軍到江淮的杜伏威,呈明顯的南北向可排列。但決定性的力量仍然是襲取關中的李淵父子,在與李世民爭奪洛陽的戰 爭中,關東義軍竟全力營救曾是農民軍死對頭的王世沖,隋末共同推翻暴政的起義演變成一場東西決戰。

網路配圖

有唐一代決定王朝命運的戰爭,一為安史之亂,一為黃巢起義,安史之亂,叛軍自河北起兵南下,重點在攻取關中,但其經略江南的意圖也十分明顯,只是由於受到南陽、睢陽兩座堅城的阻遏而未能得手,雖然東西兩京皆被攻陷,但終未能置唐王朝於死地,南方地區的戰略作用明顯上升,反觀黃巢起義起自山東,兩次西征不成,繼而大舉遠征南方,迅速席捲東南大半個中國,勢力迅速壯大,進而北上再次西征,遂輕而易舉地攻下洛陽和長安,起義最後雖然被鎮壓,但從根本上摧毀了唐王朝的統治基礎,黃巢南征的意義不可低估。

第三時期表現為南方與北方之間的對抗,主要出現在宋以後直至清末,無論是後周世宗的先北後南,還是宋太祖的先南後北,都是決定王朝命運的戰略決策,只是前者的風險較大,但可一舉改變北部的國防態勢,惜其中途未果,後者雖穩健持重,但卻喪失了收復幽雲十六州的有利時機,為有宋一代留下了無盡的後患,無論宋與遼、西夏、金的戰爭,還是金與宋夾擊滅遼的戰爭,乃至元滅金、西夏,宋的戰爭,無不是典型的南北向作戰,元朝征服中原以後,第一次把北京作為全國的政治中心,在行省制度中,單列腹里,以北制南的意圖十分明顯,元末農民大起義主要起自江淮和江南地區,劉福通聲討蒙元政權最具號召力的口號是「貧極江南,富誇塞下」,其北伐大軍的旗幟上寫著「虎賁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龍飛九五,重開大宋之天",朱元璋則在北伐中原的 檄文中號召「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氣無不充滿了民族,對抗和南北成見,得到了南方各階層民眾的普遍支持,而在北方,從元朝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從蒙古族到回、漢各族,都組織武裝集團,成為起義軍的兇悍對手,所以,朱元璋推翻元朝後定都南京是必然的政治考慮,之後不久,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變」,自北平起兵南下,攻陷南京,奪取帝位,隨即遷都北京,但南京依然有相當的政治地位,中國古代社會後期的南北二京制正式形成。

網路配圖

明末農民起義由速勝到速敗,大起大落,很多人對此不解,其實這裡有一個戰略方向上的選擇問題,其向西則受困於商洛,其得勢則在河南、湖廣,山西、河北,清軍入關後,李自成採納謀士顧君恩的建議,主動撤出北京,讓出 黃河流域,企圖經營關中再爭天下,張獻忠則放棄湖廣退回四川,李自成本想 三足鼎立,卻事與願違,關中很快失守,南方又被南明政權控制,無法立足, 最後敗死九宮山,顧君恩「得關中則得天下三分之二」的觀點在漢唐以前是真知灼見,而此時則迂腐無比,清朝對中原的征服,一成於外結蒙古,二成於入據北京,三成於平定三藩,自北而南,從關外到滇緬,雖費時20餘年,但最終確立了在全國的統治,晚清的太平天國,起自金田,自南而北,直下武昌,勢如破竹。但在定都天京以後卻犯了戰略方向上的錯誤,只以2萬偏師北伐。 卻以數十萬主力西征,方向一變,攻守頓時易勢,史家多為此惋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