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國內金融企業國際化一直不順,引進多位洋高管的中國平安能成功嗎?

國內金融企業國際化一直不順,引進多位洋高管的中國平安能成功嗎?



國內金融企業國際化一直不順,引進多位洋高管的中國平安能成功嗎?



幾乎每個中國企業家都有一個國際化的夢想,畢竟我們的國際化企業還不多。提到中國企業的國際化,首屈一指的可能是華為或者聯想。這些IT領域的大企業在全球的業務拓展確實走在了國內企業的前列。在金融行業,真正實現國際化的公司並不多。大銀行往往在國外大城市如紐約倫敦設立分行,但布局並不廣泛,高管團隊的國際化程度往往也不足;證券行業能進入國外市場的企業也屈指可數。保險領域,能在國外大規模銷售保險的公司目前也還沒看到。


國際化對於我國金融企業而言是道難題,但對於大型金融企業而言又是不能逃避的選擇。就市場化與國際化程度而言,中國平安在國內金融企業中相對領先。近日,中國平安又宣布前花旗銀行高管加盟,任中國平安全球領航基金的董事長兼CEO。這是中國平安進一步加強國際化的新動作。


作為一家市場化運作幾十年的保險巨頭,中國平安國際化程度究竟怎麼樣,又面臨哪些難題?

前花旗高管加盟平安,負責運作全球領航基金,推進國際化


先看一下平安最近的新動作。近日中國平安宣布,前花旗全球零售銀行總裁Jonathan Larsen(中文名:羅中恆)加盟平安,擔任集團首席創新執行官, 並任中國平安全球領航基金的董事長兼CEO。羅中恆加入平安後,作為集團首席創新執行官,將負責集團創新戰略的研究、投資、引進、孵化及管理,並重點關注與集團主營業務方向相關聯的金融科技、醫療健康科技的引進。


羅中恆還將擔任平安全球領航基金的董事長兼CEO,全面負責該基金的整體運作。官方資料稱,即將創設的平安全球領航基金,將跟蹤全球金融及醫療健康科技領域的前沿技術及創新發展,進行投資及市場化培育。該基金初始規模為10億美元。


中國平安早已宣布,將聚焦「大金融資產」和「大醫療健康」兩大產業。創設全球領航基金,投資於金融及醫療健康科技領域的前沿技術和公司,是平安將自己的戰略延伸到全球領域,將國際化與企業核心發展方向統一起來。通過引入國際銀行家操盤全球領航基金,可以看做是平安集團國際化的又一步。


保險產業在全球都是競爭激烈、監管嚴格的行業,直接在國外某個市場開拓保險業務是有很大難度的。在我國保險市場上,大家可以買到的國外保險企業的產品也是不多見的。國內保險市場上基本是國壽、平安、太保、新華等國內公司的天下。在國外也是如此。進入一個國際市場並不容易。


通過投資於金融科技與醫療健康科技,在當地市場構建金融與保險業務的技術保障與基礎設施,為金融和保險業務提供數據和技術支持,不失為拓展國際化的差異化路徑。當然,無論何種路徑,都是需要付出很長時間進行探索、試錯,指望一兩年內國際化程度大幅提升肯定不現實。


中國平安的國際化進展如何?


設立全球領航基金是平安推進國際化的嘗試。當前平安的國際化做大怎麼樣?衡量一家保險公司的國際化的標準,可以看這家公司團隊的國際化、資產配置的國際化、核心保險業務的國際化。


團隊的國際化,意味著運營中有更多國際化的思路,對於國際市場的情況也會有更直觀的認識;資產配置的國際化,意味著保險資金不僅用在國內,更是在全球範圍內配置資產,分散風險,更意味著這家公司在全球範圍內是資產的重要投資者、配置方;業務國際化是最高程度的全球化,意味著在全球多個區域開展業務,在當地構建影響力並獲取收入。


綜合中國平安這些年的國際化探索來看,團隊的國際化做得很成熟,資產配置的國際化還在提升中。業務的國際化則差強人意,有待於進一步提升。

團隊的國際化


中國平安稱,創立初期曾制定了「三外」的國際化戰略,即資本國際化(外資)、國際領先的經營管理體制和機制(外體)以及國際化的高階人才隊伍(外腦)。在「外資」方面,平安在1994年引進了摩根斯坦利和高盛成為公司戰略性股東,是中國第一家引進外資的金融企業。到目前,平安的股東中還包括多家外資機構。


在「外腦」的構建上,中國平安推進較為成功。數據顯示,平安在數年內吸納了50多位外籍精英進入管理層,這個數量佔國內保險行業的90%。包括梁家駒、理查德-傑克遜、費莫雷、吳世雄、計葵生等業內知名人士相繼加入平安擔任重要職務,在2009年時,平安的前100位高管中,有60位來自海外。截至目前,中國政府友誼獎金融領域的三個獲獎者均出自平安,包括前平安集團總精算師斯蒂芬·邁爾,前平安銀行行長理查德·傑克遜,現陸金所聯席董事長兼CEO計葵生。


目前,中國平安董事會中,海外董事佔比約47%,均為法律、會計、投資領域的資深專業人士;獨立董事6名,其中4名來自海外。


從團隊的國際化程度來看,中國平安在國內金融領域算是比較高的,不管是四大行,股份制銀行,還是排名靠前的保險公司,目前的高管人員構成上都沒有平安這麼高的國際化程度。以工行為例,目前15人的董事會,只有獨立董事希拉·C·貝爾和梁定邦來自海外;中國人壽11人的董事會中,只有1人即獨董白傑克來自國外,2位獨董來自香港。


團隊的國際化,往往意味著這家公司的經營機制更加靈活,理念更加開放。當然,團隊的國際化是比較初級的國際化,在國際化的三大方面中,相對來說團隊國際化是更容易實現的。資產配置國際化更難,實現業務國際化則最艱難。


資產配置的國際化


保險公司獲得保費後,要將一部分保費投資出去,用於增值。如果在資產配置上實現國際化,成為全球資產的重要買家,則在全球的金融市場投資中有更多的話語權。


資料顯示,平安的海外資產配置主要通過QDII完成,海外投資項目主要集中在不動產、PE等領域。在具體的額度和比例上,平安集團首席投資官陳德賢曾表示,截至2015年末,中國平安海外投資額僅398億元,而截至2016年6月末海外投資額已增至772億元,在險資資產中佔比從2.3%提升至4.2%。還有部分承諾但尚未完成最終交易的,金額已超過400億元。未來海外投資佔比有望進一步提升至7%-8%的水平。


在具體的案例上,公開資料顯示,2013年5月,中國平安投資約2.6億英鎊(約24億元人民幣),買下英國倫敦的標誌性建築勞合社大樓。2015年1月,中國平安3.27億英鎊購得倫敦金融城南側的大型寫字樓倫敦塔廣場。其後,還與人壽聯手鐵獅門,5億美元收購了波士頓4號碼頭地產項目。2015年10月,與美國房地產基金BIP合作投資一個價值6億美元的物流資產組合,並另外物色了一批地處戰略位置的物流物業項目,價值逾4億美元。

這樣的投資比例在國內保險行業處於什麼水平?從全行業看,截至2015年底,保險資金境外投資餘額超過360億美元,摺合2000多億元人民幣,佔總資產比例1.9%;另有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7月末,共有53家保險機構獲准投資境外市場,投資總額為445.79億美元,規模佔比2.14%。同期中國平安的海外投資比例分別是2.3%和4.2%。從這個比例看,平安相對來說在行業算是領先的。


與同行的橫向對比看,中國人壽副總裁楊征在2015年8月27日的業績發布會上曾表示,現在中國人壽海外投資的總量還不到2%,下一步將加大海外資產的配置。


從海外投資比例來看,當期的海外資產比例,平安與國壽相當。國壽這些年來,在海外地產方面陸續投資了波士頓核心商務區城市綜合體、美國核心物流資產包、紐約曼哈頓核心區域綜合體、曼哈頓地標建築美國大道1285寫字樓、倫敦金絲雀金融商務區甲級辦公樓、喜達屋資本優質精選型酒店資產包等項目,勢頭也比較猛。


平安較全行業而言,海外資產的配置比例處於領先地位,不過與國壽這樣同級別的企業相比,則旗鼓相當,不落後但也沒有形成優勢。


業務的國際化


團隊的國際化體現了公司的理念,資產配置的國際化體現了國際化投資能力,但都不是完全意義上的國際化。真正的國際化肯定還是需要在國外開展業務,把核心業務拓展到海外。


目前,中國平安國際業務的主體包括平安海外控股和平安資產管理(香港)等。


中國平安資產管理(香港)有限公司成立於2006年5月,是負責集團海外投資管理業務的主要實體,目前持有香港證監會(SFC)頒發的第9類和第4類牌照,分別獲准管理資產及提供證券的投資諮詢服務。其接受的投資委託來自私人客戶及機構客戶等各類團體,其中包括平安集團內外客戶,同時管理在港交所上市的交易所買賣基金(ETF),以及零售市場的單位信託基金。此外,香港平安資產亦為機構提供QDII及QFII、RQFII諮詢服務。


中國平安保險海外(控股)有限公司於1996年在香港成立,是平安集團在海外進行投融資的旗艦企業,資料顯示,其業務包括資本市場投資、債務融資、金融基礎設施等,並通過旗下子公司從事保險、資產管理、投資等業務。截止2015年底,資產規模超過3000億港元。


平安海外控股和平安資產管理(香港)主要還是在海外做投融資、資產管理業務。除此之外,銀監會的一份批覆顯示,同意平安集團旗下的平安銀行香港代表處升格為分行。這意味著平安銀行即將設立香港分行。平安證券也在香港設立了平安證券(香港)有限公司。

總體來說,目前平安的海外業務落地主要在港澳地區,在國外的業務還不多。而且最基礎的保險業務在海外還未開花結果。平安的一些保險產品可以在海外承保,例如平安全球醫療保險可以在歐洲甚至全球承保,但主要還是服務於出國的中國人,真正在海外銷售的產品還不多。


將保險業務帶入一個新的國家、新的市場並不容易,面臨當地的市場准入。即使獲得當地的業務許可,能夠在當地開拓業務也是需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積累。


併購是將業務做到國外的快捷途徑,但國際併購也面臨很多風險,如國外對於市場的准入、併購的許可以及可能的市場風險。中國平安在收購海外業務方面進行了一些嘗試,算是行業內比較早的探索者。但過程並不順利。


資料顯示,早在2007年11月底金融危機爆發前,中國平安就宣布計劃以18.1億歐元收購歐洲前15大金融機構之一比利時富通集團4.18%的股權,成為其最大單一大股東,此後又追加對富通集團的投資,認購其5%的新股。


由於在國內A股的再融資計劃引發爭議,中國平安選擇動用自有資金投資富通,前後累計投資約240億元,但該筆投資在金融危機的重創下所剩無幾。富通在2008年金融危機中被分拆和國有化,這使得中國平安對之前的投資作出228億元的撥備。2012年9月,中國平安就投資富通逾200億元損失補償事宜尋求國際仲裁。2015年4月30日,世界銀行投資爭端解決國際中心(ICSID)就「平安訴比利時案」做出最終裁決。5月5日,比利時政府代理律師披露信息稱,仲裁庭以缺乏管轄權為由駁回了中國平安的仲裁請求。


這段過程可謂是中國平安海外拓展的重大挫折。在此之後,平安吸取教訓,沒有再在海外進行大規模的併購。可以說這是平安為國際化交的學費,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平安的國際化與海外併購更加理性。


相比之下,中國人壽則已經在香港、澳門、新加坡、倫敦、紐約設立代表處。是否已經開展業務還沒有更明確的消息。


總體來說,平安的國際化過程中,團隊的國際化是成功的,資產配置的國際化也在穩步推進。業務的國際化則充滿坎坷。


中國平安未來國際化之路前景如何?


目前的中國金融行業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國際化公司。中國平安雖然在團隊的國際化和資產配置的國際化上有一定成績,但如果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國際化金融公司,還是要在全球有業務布局,真正把業務做到全球。

但業務全球化的難度是顯而易見的。國外政府的准入是最大障礙。保險在全球都是強監管行業,進入一個新市場,一方面要對這個地方的市場潛力作出判斷,另一方面也要徵得當地政府的許可才可以開展業務,並非想要進入就能進入。這對於保險企業的國際化是重大挑戰。能夠進入一個國家,往往要付出較長的時間以及較高的溝通成本。即使獲准進入,開發市場也很有難度,失敗的概率極高。至少有若干年的培育期,才會形成初步的成功。


併購也是充滿陷阱。小規模股權收購無法控制該企業,大規模收購則面臨當地政府監管的許可。即使獲准收購,也要面對估值等問題。不過並非沒有成功案例,如復星集團收購了葡萄牙最大的保險公司。


對於中國平安而言,通過全球領航基金投資金融科技與醫療領域的技術和企業,可以為國際化鋪路,獲取在國外經營的數據、技術等資源,探索國際化的新路徑。除此之外,在充分調研、控制風險的前提下,像復星一樣,針對一些市場穩定的國家,展開規模可控的併購也未嘗不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虎嗅 的精彩文章:

這個男人買微博和奇虎股票賺了5000萬美元,還有哪些股票可以買?
不要做中國人的孩子
阿里騰訊股價年漲幅超35%,為全球十大科技公司中表現最佳
無人機實名登記來了,航模不在此列,如黑飛者所願

TAG:虎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