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嬰兒時期為什麼不記事兒?
即使你認為你還記得童年的事情,你確定那是真實的記憶,而不是後來從成人口中聽到的故事?圖自:Anton-Burakov/Shutterstock
邁出的第一步、說的第一句話、吃的第一口食物……為什麼我們對生命之初的幾年完全沒有記憶呢?早在100多年前,精神療法之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就提出了「嬰兒失憶」這一概念,描述了一個有趣的悖論:嬰兒有巨大的學習能力,像海綿一樣吸收信息,但是當長大成人後,卻很少有童年的記憶。
研究人員稱,我們第一次的記憶平均來自3歲半的時候,根據文化背景的不同而略有差異。
Q
我們如何「記住」和「忘記」?
在學習新東西後,我們的大腦在一小時內就會忘記其中一半的信息。圖自:Ollyy/Shutterstock
有兩個主要的理論解釋了為什麼我們會忘記那麼多的童年往事。第一種理論解釋為存儲的問題:我們沒有將早期記憶轉換為長期記憶的能力;第二個理論解釋為檢索的問題:我們可能將早期記憶存儲在我們大腦的某個地方,但我們無法訪問它。如果第二種理論成立,是什麼原因導致了無法檢索到的問題呢?
「長大」改變了我們感知世界的程度。如當你6個月大的時候,世界上的一切似乎都是巨大的。你那時候的記憶很可能是由高聳的傢具和許多你無法理解的談話所組成的。但進入成人世界,想再訪問這些記憶可能是很困難的,因為這裡的桌子不再是你的3倍高。隨著我們年齡的增長,我們對世界的看法發生了變化,以至於我們與我們最早的記憶相關的線索不再存在,所以我們失去了與嬰兒記憶的聯繫。
有一些記憶可以持續一生:嚴重的傷害、失去親人、孩子的誕生或婚禮。這些只是幾個例子,但它們都有一個共同點:情感連接,無論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確保這個記憶一直留存在我們的大腦中。某些大腦結構,如杏仁核,是專門用於情緒記憶的組織。研究發現,高水平的急性應激可能有助於我們提高回憶某事的能力。
19世紀德國心理學家赫爾曼·艾賓浩斯為了測試人類的記憶極限,他以自己為對象,進行了一系列開創性實驗。
為確保大腦是在完全空白的狀態下開始實驗的,艾賓浩斯發明了「無意義音節」,這些音節由字母隨機組成,比如「kag」「slans」,隨後他記憶了幾千個這樣的「無意義音節」。
艾賓浩斯的遺忘曲線表明,我們回憶所學內容的能力會下降,並且速度快得令人不安:如果不去複習剛學會的東西,那麼一小時之內,大腦便會丟失一半的新信息;30天之後,只能保留2%~3%。
關鍵在於,艾賓浩斯發現我們的遺忘方式完全可以預見。要想明確嬰兒的記憶是否不同,只需要比較圖表。20世紀80年代,科學家在計算過程中發現,出生到6、7歲之間發生的事情,我們能回憶起的遠比想像中要少。很顯然,嬰兒的記憶與自然遺忘過程完全不同。
艾賓浩斯的實驗涉及到語言,一些心理學家認為,記憶只能創建一次。埃默里大學心理學家Robyn Fivush稱:「語言有助於為我們的記憶提供一個結構或組織,即一種敘述方式。通過創建一個故事,經歷會變得更有組織,隨著時間的推移,就更容易被記住。」
毫無疑問,語言為我們的記憶提供了一種敘述方式,但它並不是形成記憶能力的先決條件。嬰兒不會說話,但可以記住與他們相關的面孔、地點和事情。
Q
我們能相信自己的記憶嗎?
即使你的記憶是基於真實的事件,這段記憶也可能被照片、家人告訴你的故事等重新塑造。圖自:wavebreakmedia/Shutterstock
麥克吉爾大學神經學家Karim Nader稱:記憶的非常行為可以改變我們的記憶。雖然他的大部分研究都是以老鼠為實驗對象,但他認為人類或其他動物毫無改變地記憶事物幾乎是不可能的。
我們不能相信自己的回憶?並不是所有的研究者都相信Nader的理論,但仔細想想,Nader的理論還是有一定道理的。以一個8歲的女孩兒為例,當她18個月大的時候,她不可能記得和媽媽去參加運動課這件事,但之後媽媽告訴了她這件事,所以她知道她去了。當她2歲的時候,她不可能記得某一次家庭旅行,但她看到了旅行照片,她知道有這件事發生了。女孩兒會跟別人談論這兩件事,就像她記得一樣,但她知道這是由母親告訴自己的。所以即使女孩兒的那些「記憶」是基於真實事件的,這些記憶也會被媽媽提供的信息所操縱。
所以,就有一個細思極恐的想法:即使我們還記得童年的某些事情,那到底是不是真實的記憶呢?
原文:ANGELA NELSON
編譯:阿米


※它可能是世界上最長的貓
※當飛行員下班後,這攝影技術我給滿分!
※汪星人竟然怕這些,抱歉我沒忍住笑
※好好的一隻喵,就這樣變成了假面超人
TAG:少年科學畫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