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時尚 > 史家胡同博物館的人情味兒,這是要讓老北京們落淚的節奏!

史家胡同博物館的人情味兒,這是要讓老北京們落淚的節奏!

撰文:新宇


攝影:Matthew Kelly


今天是國際博物館日


除了各大博物館推出的特別展覽,在北京的朋友也可以去東四南大街的史家胡同博物館串個小門兒。作為北京唯一以胡同文化為主題的博物館,這個布置精緻、設計獨到的小小四合院里充滿了人情味兒,如果您是老北京,您會在這裡看到讓您落淚的童年記憶;如果您來自他方,您會在這裡觸摸到一座城市的脈搏與靈魂。

史家胡同博物館的人情味兒,這是要讓老北京們落淚的節奏!


俯瞰史家胡同


史家胡同博物館的前身為史家胡同24號院,主人是凌叔華和陳西瀅夫婦。凌叔華是民國才女、大家閨秀,其父凌福彭是廣東人,光緒末年的進士,也是北京畫會的重要支持者。受其父影響,凌叔華也喜歡舞文弄墨,並且出手不凡。在凌家大宅的花廳(今博物館第一展廳)里,就曾經迎來陳師曾、齊白石、陳半丁等多位大家,印度大文豪泰戈爾訪華的時候,因為徐志摩的引薦,也曾在這個花廳為凌叔華留下過墨寶。說起來,凌叔華這個「小姐的書房」可是比林徽因的「太太的客廳」要早至少十年的時光了。

史家胡同博物館的人情味兒,這是要讓老北京們落淚的節奏!



凌叔華陳西瀅夫婦


圖片來源網路


1946年以後,凌叔華離開祖國旅居國外,但一直心系此院。從她的自傳體小說《古韻》中,可以看到許多她對這個小院充滿眷戀的記憶:父母的慈愛,姐妹的情誼,遊戲的歡樂,學畫的痴迷,跟花匠、保鏢外出遊玩的新奇……而她與丈夫陳西瀅的相識、相知、相戀、結合也都在這裡,包括他們的創作。


凌叔華在1989年年末從英國回到北京,於1990年在京去世。去世前幾天,她特別要求回到自己出生的小院看看。1990年5月,彌留之際的凌叔華,被女兒、外孫用擔架抬到她曾經生活的地方。此時,她的家已經被改作史家胡同幼兒園。孩子們捧著鮮花,唱著歌,列隊歡迎。凌叔華望著自己家的老宅和身邊的這些孩子,彷彿浮現出自己童年時的影子。她低聲說:「媽媽等我回家吃飯。」

史家胡同博物館的人情味兒,這是要讓老北京們落淚的節奏!


上世紀末,英國王儲慈善基金會(中國)與東城區政府朝陽門街道辦事處合作,開始對24號院進行修復性改造,做成史家胡同博物館。雖然修復前的史家胡同24號不是任何等級的文物保護單位,當時的建築狀況也不是很理想,但在多方努力下,用了四年的時間,終於在2013年的10月完成並對外開放。這座博物館通過紮實的調研和創意的展示,講述了老北京幾千條胡同里一條胡同的前世今生。

史家胡同博物館的人情味兒,這是要讓老北京們落淚的節奏!



史家胡同博物館主體建築


博物館的主體建築是院子正中一個南北建築勾連搭,然後向南推出一個小抱廈的花廳建築。這個建築100%保存了原來的位置,90%保持了原來建築的風格和體量。而且,儘可能使用原有建築留下的老材料,讓新的建築多了幾分沉穩和自信。事實上,只要是在外牆能看到的地方,整個建築都是使用的舊磚、舊瓦和舊石材。就連前院的地面也是全部使用舊磚修葺的。

史家胡同博物館的人情味兒,這是要讓老北京們落淚的節奏!



博物館在很大程度上再現了凌家大院作為老北京民居生活場景代表的過往。比如後院里的有很多典型的老北京的鮮花和綠植:艷麗的玫瑰,金貴風雅的牡丹;西南角是兩棵果樹,一棵是棗樹,一棵是石榴樹;正對凌叔華、陳西瀅展廳門外的是一架盛開的藤蘿。所有的這些,都是依據凌叔華兒時的回憶所書寫的細節而布置的。想來,老人如果在天有靈,也應該會對這樣的布置感到欣慰的吧。

史家胡同博物館的人情味兒,這是要讓老北京們落淚的節奏!


再比如鄭希成筆下的「凌家大院」。鄭老師是滿族人,打小兒生活在胡同里。2000年左右,他從北京象牙雕刻廠高級美術師崗位上退休。當時北京的舊城改造力度十分大,很多老朋友紛紛搬離了胡同里的舊居。為了給老朋友們留個念想,鄭老師開始重拾畫筆,在為老友們的舊居繪製充滿了舊日時光印象的小影。他先後給200多個北京院落留下了忠實的紀錄,其中近一百幅精品被結集出版,名為《京城民居宅院》。在史家胡同博物館籌建的過程中,鄭老師受主辦方委託,多方搜集資料,多次實地考察。最後,把凌叔華筆下的凌家大院活靈活現地展示在了畫卷中。僅凌叔華《古韻》一書中的童年記憶,就有七八處在畫面上有所展現。

史家胡同博物館的人情味兒,這是要讓老北京們落淚的節奏!



同時,史家胡同博物館絕對不只是凌叔華和陳西瀅的紀念館。一走進史家胡同博物館的第一展廳,就會被近21平米大小、按照1:100比例縮小的整個史家胡同的立體模型所震撼,這是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其基本構思來自於一幅1959年拍攝的航拍圖,以及很多北京市檔案館老師們提供的詳細資料。模型的主創者是藝術家楊亦先生,中央戲劇學院舞台布景專業高材生,曾經給馮小剛的《唐山大地震》等電影做過布景。作為模型的背景,博物館展現了一幅2009年拍攝的史家胡同航拍圖,對比模型,讓人清晰地看出這條老北京胡同在50年間的變遷。

史家胡同博物館的人情味兒,這是要讓老北京們落淚的節奏!



徜徉在博物館的一個個展廳,你會被充斥其中的濃濃情懷所感動。比如「胡同聲音小屋」,來自凌叔華及陳西瀅二位先生的外孫秦思源(Colin Chinnery)先生策劃的「胡同聲音計劃」,第一季聲音採集已經完畢,並已錄入系統供觀眾體驗。除了環境音,還邀請了老北京叫賣傳承人在專業錄音棚錄製叫賣聲80多條,被邀請對象包括「北京叫賣大王」阿龍和「北京叫賣老人」崔燕民;單獨響器20餘種,收錄了老北京叫賣行當常見的響器。通過聆聽這些源自胡同、代表胡同的聲音片段,古老的北京多了一個延續文脈的手段,世界的觀眾多了一個了解胡同的途徑。在展廳內,另外設置的一個獨立、隔音的小屋裡,我們可以恍然走入1920年代老北京的光陰里。

史家胡同博物館的人情味兒,這是要讓老北京們落淚的節奏!


老物件展覽,1982年代的北京家庭布置。


還有老物件展廳,將普通百姓曾使用過的生活日常用品,按物品品類進行解讀,依照50年代至80年代的時間線索,進行對比展示。從1920年代的聘文複印件、舊時家庭用的笸籮到淡出市民生活的公交票證等等,還專門設兩間房屋,依五六十年代和七八十年代的北京家庭布置。在這裡,可以喚醒我們每個人的集體記憶。

史家胡同博物館的人情味兒,這是要讓老北京們落淚的節奏!



當然,史家胡同也絕不是只有凌叔華和陳西瀅兩位名人。僅僅近現代,這裡就曾經先後居住過傅作義、章士釗、華國鋒、榮毅仁、楊朔等多位歷史名人和藝術大家。初步一算,這條普通的小胡同里走出去的名人大家在百位以上。


北京人民藝術劇院草創階段,就選址在史家胡同的20號院。同「凌家大院」原來的規模一樣,這個院子也是從南面乾麵胡同跨到史家胡同的一個大宅院。曾經在這裡生活和工作過的老藝術家們個個赫赫有名:歐陽山尊、焦菊隱、曹禺和趙起揚這人藝「四巨頭」,以及葉子、于是之、林連昆、藍天野、舒綉文、英若誠等等。老舍先生雖不住在這裡,但他在豐富胡同的小院離這裡不遠,走路也就20分鐘,所以也是這條胡同的常客。參觀完博物館,再出門遊覽史家胡同,自當別有一番感慨。


Tips:


地址:北京市東城區東四南大街史家胡同24號


開放時間:9:00-16:00 (周一閉館)


門票:免費

2017美國《國家地理》全球攝影大賽中國區


徵稿日期5月1日-8月31日


一等獎獲得者將成為國家地理中文網簽約攝影師

史家胡同博物館的人情味兒,這是要讓老北京們落淚的節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家地理中文網 的精彩文章:

論「流氓哨」吹得最好的五位萌物!
面對這些綠色建築,我除了服氣就是服氣!
洪荒之力到底是什麼力?
京都琉璃光院,並非美到窒息,但你的美流進了我內心深處!
讓SUV更SUV!百年品牌將軍輪胎正式進入中國市場!

TAG:國家地理中文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