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賈康:「一帶一路」就是共贏和多贏 落在提升大眾的獲得感

賈康:「一帶一路」就是共贏和多贏 落在提升大眾的獲得感

作者: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賈康

中央當前在實施「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表述了一個戰略方針,即推進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戰略方針就不同於一般方針,事關全局。供給側的結構,如果落到「改革」這個關鍵詞來說,首先是制度結構問題,是制度供給的有效性問題,但是又會帶出整個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益的提高,這樣我們追求的就是這個層面全球範圍內的效果。

去年杭州G20峰會上共同宣言提出的主題就是「結構性改革」,這和我國提出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指的是同一個概念。因此,在全球範圍內,我們的戰略方針就是要優化結構。「一帶一路」上很多經濟體的共同特徵,是發展中經濟體和新興市場經濟體。基於這方的共性,特別值得我們共同探討如何以增加有效制度供給為龍頭,完成轉軌和推進現代化。推進結構性改革提高了整個供給體系質量與效率,又是和「一帶一路」的多贏性質內在契合的。

如今,「一帶一路」的影響不止於中國,更是連接整個「人類命運共同體」。因此,「一帶一路」的倡議和規劃,要按照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哲理來指導,要對應結構性改革對應的多贏。在這個推進過程中,我們作為研究者把它描述為「共贏和多贏」,落在提升各個經濟體和大眾的獲得感。

各個經濟體的社會成員的獲得感從何而來?如何讓所在國都得到經濟社會發展?切入點顯然是經濟貿易搭台,在和平發展中進一步帶動其他領域,包括文化交流和社會生活領域的多方面的合作。

賈康:「一帶一路」就是共贏和多贏 落在提升大眾的獲得感

在實際生活中,最開始的切入點在於,要在「一帶一路」網狀系統和各個節點上加強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基礎設施的加強,才能使各個相關經濟體貨暢其流,把土特產品賣出去,接下來,也就是我們資源配置中說的「地盡其力」,即發揮土特產品產能的潛力。進一步來說,它帶動的是「人盡其才」,因為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對人力資本要求升高,各種培訓、教育和經濟社會的要素互動會越來越豐富和升級。在這樣的發展過程中,如果從基礎設施開始就能使貨暢其流,地盡其利,人盡其用,那麼各個經濟體中公眾的獲得感將大大提高,一起實現互惠互利、共贏多贏

既然是基礎設施先行,那麼要先明確這些相關經濟體是不是有大量的基礎設施建設任務。比如中國本土,不光是中西部,長三角、珠三角,整個中國基礎設施還有待升級、向外延伸。現在來看,要加強網狀系統建設,以及物流園區、保稅區、開發區、新興產業增長點,還有惠及人民生活的教育、醫療、文化、娛樂事業,所有相關「硬體」項目建設任務都需要大量資金投資,需要多方籌集。

現在,這種投融資支持機制,已經通過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金磚銀行、絲路基金和其他經濟體進行融合——現在追求共贏、多贏,提升獲得感的創新任務,就又回到了制度供給的問題。制度供給的有效性,顯然需要對接到PPP這個概念,即「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

財政部在去年PPP項目中的總結顯示,我國在推動PPP中,民營企業參與牽頭作戰的為45%,國有企業為55%,但國有企業參與做成項目的平均資金規模要比民營企業牽頭做的項目大2倍多。民營企業參與度還存在一定不足,然而推進的過程中間還會進一步積累經驗,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共同參與的機會還很多。到了一帶一路上PPP的機遇和發展空間就更大了,在一帶一路項目建設中推PPP,可提出如下建議:

首先,在融資模式的創新方面,有很多社會資本和民間資金可以共同創新的項目。政府、企業、專業機構一起參與,一定要合作應對項目風險,這些主體正可以依靠自己各自的相對優勢合作分擔式地控制風險。比如說相關的法律環境、國土開發規劃、公共政策在所在國的風險,應該由所在國的政府方面去牽頭控制。但到了具體建設裡面的管理問題,真正能得心應手控制防範風險的必然是企業和專業機構。一旦形成了「1+1+1」這種政府、企業和專業機構合作夥伴式的PPP共同建設機制,接著就會形成以各自的相對優勢更有效地防範風險的管理模式創新,接著就是績效提升。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在「一帶一路」發展過程中,一定要加強法治建設來支持PPP的推進和相關的項目建設。在法治化的過程,國際的合作可以推動各個經濟體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

其次,在PPP的方案創新方面,我們的態度應更為開放。雖然已經有很多PPP具體模式,比如BOT,DOT,ROT,但「連片開發」這一概念更應被關注。一些規劃部門和管理部門的示範項目經驗,值得做更多交流和推廣。一些明顯的相對成功經驗應給我們更多啟示,「一帶一路」項目建設也可以對接到「互聯網+」,對接到最前沿的信息時代創新。幾年前,本土企業華為到非洲去布局,跨越了門店銀行發展階段,直接發展手機銀行體系。雖然撒哈拉以南區域被認為是最欠發達的地區,但仍有大量經濟活動,經濟活動就一定要有銀行金融機構的配套,華為在那邊跨越式地、超常規地發展出手機銀行系統,就是互聯網金融的創新。企業在「一帶一路」推進的項目完全可以借鑒華為的經驗,完全可以把這類經驗對接到PPP的項目組合里。

PPP天然對接混合所有制改革和其他創新,需要發展股權投資基金、產業基金和政府引導基金。在這個方面有必要探討各個所在國的政策,怎麼樣適當匹配優惠政策。PPP對接政策性融資,對接所謂普惠金融、綠色金融等。在發達國家,英國比較早確定了PPP改革,上個世紀90年代建立了綠色發展銀行。發達經濟體如此,發展中國家經濟體像中國這樣,更是重視綠色金融,對中小微企業的普惠金融,應積極探討各種各樣的企業都可以參與的PPP中,怎麼樣更好地形成合力。

此外,還需要相關多部門的合作。中國已經看到了這一點,其他國家顯然也要進一步強調。有一些定向支持可以積極探索,包括積極的人員培訓,國內外高校和研究中心,廣泛參與在PPP對接的「一帶一路」發展中間的定向諮詢服務實踐,將理論和實踐更好結合,服務於實現多贏共贏發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際在線 的精彩文章:

俄羅斯智庫專家:「一帶一路」與歐亞地區一體化進程相互強化
卡達中國問題專家:「一帶一路」倡議惠及中東地區國家和人民
新加坡驚現汽車自動售貨機 高達15層樓(高清組圖)
阿拉法特博物館——為了和平的紀念

TAG:國際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