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書法中行筆速度幾種狀態的分析

書法中行筆速度幾種狀態的分析


書法中行筆速度幾種狀態的分析

行筆速度,即為書者執筆進行書法書寫時,依據書作內容需要,作出的或疾或緩、或頓或搶,或爽或澀的行筆態勢,併產生出迥然不同的筆墨效果。行筆速度,是書法藝術中最重要、最關鍵的技法——筆法的重要組成部分,與筆鋒角度、筆鋒著紙深度統稱為「筆法三要素」。三者緊密相連,互相依存,密不可分。總體上講,行筆速度是在與筆鋒角度、筆鋒著紙深度的互相配合、巧妙組合中,完成一幅書作的。但是,行筆速度的狀態,在一定程度上又影響和制約著用筆其他要素藝術效果的發揮,甚至影響列一幅書作藝術價值的高低。然而,人們在分析研究筆法寸,往往對筆鋒角度、筆鋒著紙深度等要素的重視關注程度高於行筆速度,造成許多書法愛好者尤其是初學者,對行筆速度的輕視,漠視,進而影響到書藝的提高。遍覽古今優秀書法作品,無一不是書家通過對行筆速度的準確、巧妙、見微知著、多變而微妙、精緻而靈性的把握與控制,及與其他用筆要素的完美配合,賦予丫書法作品神奇、雋永、攝人魂魄、撼動人心的藝術魅力。

籠統地講,毛宅書法應以徐緩的行筆速度為上。這既是書法通過含蓄、朦隴、力量內斂的藝術形式表現力的美的特徵決定的,也是書法所使用的特殊工具、材料等所要求的。但是,在書法學門創作過程中,一味地以徐緩的速度寫下去,缺乏必要的快、頓、搶、澀,屈等行筆速度的節奏變化,同樣也難以達到書法藝術所應達到的效果。那麼,較為具體地分析,毛筆書法行宅速度大致表現為以下幾種狀態:

書法中行筆速度幾種狀態的分析

徐緩。此種狀態似秋日白雲,滴水流石,徐徐緩緩,緩緩徐徐,徐緩之中蘊藏著巨大內力。徐緩的行筆速度,給人的突出印象和感覺是慢?惟其慢,要求書者的控筆能力要強。否則,所書線條往往千癟而缺乏內涵。正是由於行筆速度慢,所書線條才顯得沉著、飽滿、圓潤、結實、健康。書法藝術的魅力,在於以靜的姿態表現出動的節律和美感來。因而,徐緩的行宅速度,是書法學習與創作的主流行筆速度。觀看書法大家作書,他們往往神情平靜,舉手投足間看似輕飄飄,實際上卻時時在運力,而筆下則如行雲流水,不慍不火,不急不躁(當然,書家這種狀態是創作激情澎湃下的表面現象,不在本文探討之列),幾乎難以m列一般人想像的「快筆奔騰」現象。這些行家深諳書法行筆速度要決,因而,書作自然也就不同凡響,光彩奪目。許多書法愛好者沒有完全領悟書法藝術的貞諦,以為寫毛筆字,行筆速度越快越能夠表現出力感效果,越顯得「有力」、「有勁」,提起毛筆,不假思索,快宅快墨快書,痛快倒是痛快,所書線條遠末達到應有的藝術效果,其書作往往給人以浮躁、蒼白乏力、基本功欠紮實等印象。所以,對於許多書法愛好者尤其是初學者來說,徐緩的行筆速度是個基本功,必須通過反覆訓練,悉心分析才能達到比較嫻熟地掌握與控制的程度,一般來講,徐緩行筆速度的訓練與操作方法是,在保持平和的心態下,堅持以靜制動、以慢制勝的原則,扎紮實實、求穩求實效地寫好一筆一畫。

疾厲。此種狀態似烈馬脫韁,洪水奔騰,咆哮洶湧,銳不可擋;疾厲的行宅速度給人的感覺和印象就是出宅迅速,行宅果斷快捷、千凈利落。前面講過,徐緩是毛筆書法行筆速度的上導形式,但是,在徐緩行宅速度總趨勢的前提下,事實上還存在著行宅快捷的速度狀態:只是,較之徐緩的行宅速度,疾厲的行筆速度居於次要位置而已。疾厲的行筆速度往往是根據書家的感情起伏變化、書作內容的特定需要以及書寫材科的不同等而時斷時續、時多時少、時有時無地穿插在整個行宅過程中的一般來說,書家在創作激情進入高潮、書作內容出現大起伏以及筆頭濡墨過多時等,易於出現疾厲的行筆速度,所書線條力感外露,飛白、枯筆不斷出現,給人以強烈的視覺衝擊和凌厲爽快的藝術感染力。應當說,疾厲的行宅速度在整個行筆狀態中處於次要、從屬位置,因而不能-—貫到底地使用-初學者尤其要注意適當把握疾厲的行筆速度的使用,籠統地說,應當盡量減少疾厲行宅速度的出現,以免陷於油滑,浮躁。

書法中行筆速度幾種狀態的分析

澀滯。此種狀態似九牛爬坡,逆水行舟,艱准前行,步履蹣跚。澀滯行筆速度讓人明顯感覺,書者似乎正艱難地克服橫亘在筆下的高山大川,蝸牛般地向前進,所書線條高古、蒼勁、老辣,墨色凝重,偶爾於不經意之中留下些許枯筆印記。澀滯行筆速度,儘管在一幅書作中出現的頻率不十分高,但是,成功地運用澀滯行筆速度,最易於表現書法藝術那種「氣韻生動」、「富有生氣」的效果。但是,澀滯的行筆速度在書作中的運用不能濫,更不能隨意為之,否則,極易使整幅書作顯得「破」、「亂」,顯得死氣沉沉、了無生機。一般地講,澀滯行筆速度大都使用在整幅作品的「換氣」之處,即筆鋒貯墨行將用盡時。有些人在澀滯行筆時,手故意顫抖,所書線條一頓一頓的,似乎顯得很有力。其實,這是一種病筆,做作味兒濃,實則不可取。適當的做法是,保持中鋒角度,筆鋒著紙深度適當加大,徐緩而肯定地將筆鋒推出,收筆不頓不駐。

頓卻。此種狀態似巨流渦旋,蛟龍養目,貌靜實動,蓄勢儲銳。頓卻行筆速度表現為筆鋒著紙過程中的停頓。這種行筆貌似停頓,實際上隨著筆鋒著紙深度以及筆鋒角度的不同,停頓的「原點」正發生著微妙而深刻的變化。同時,頓卻行筆速度雖「停」,卻蓄勢待發,隨時將寫出下一筆畫來。所以,頓卻行筆速度,表面上、現象上是停頓,實際上則是在動,甚至醞釀著更大的動作。因此,頓卻是毛筆書法行筆速度不可缺少的狀態,且運用很普遍。因為,缺少頓卻行筆速度的正確使用,書作往往容易產生內涵缺乏、線條無質感等弊病,難以產生強烈的藝術效果和感染力。一般地講,頓卻行筆速度最大的特點,就是在靜態中求變化。頓卻行宅速度只是一種手段,目的是為了增加線條的厚重感和藝術感染力。因而,使用頓卻行筆速度時,一定要寓靜於動,通過較靜態的行筆速度表現出書法藝術的動感效果來。

拚搶。此種狀態似魚躍龍門,餓虎撲食,驚心動魄,凌厲銳氣。拚搶行筆速度主要表現為,線條飛動凌厲,筆斷意連,讓人明顯感受到書者激越澎湃創作心態下的爽利、決絕的行筆態勢。」拚搶行筆速度較之疾厲行筆速度,更快更猛更激烈,甚至會出現線條的形斷。觀看書家運用拚搶行筆速度作書,給人一種暴風驟雨、電閃雷鳴般的感覺和印象。拚搶行筆速度大多比較適宜行草、狂草之類書體的創作。當然,在其他書體中,這種行筆速度也時有出現。拚搶行筆速度,往往要求書者駕馭毛筆的能力要強,否則容易出現筆筆露鋒的弊病,給人以不沉著、筆墨基本控制能力欠佳等感覺。所以,初學者要慎重對待,不可隨意為之,可以將之作為一種行筆速度技法進行研究學習,創作時要待筆墨控制能力全面提高後再適當加以運用。拚搶行筆速度,一般要求筆鋒著紙深度要淺,有時幾乎是筆尖輕著紙面,且筆鋒角度以中鋒為佳。

書法中行筆速度幾種狀態的分析

屈折。此種狀態似春蠶作繭,冬眠僵蛇,屈就成勢,以圖整體。屈折行筆速度是指在行筆過程中,為了整幅書作或整個字的完整、完美,仄起筆鋒,不頓不挫,不激不厲地「小心」運筆,以達到應有的藝術效果。屈折行筆速度在折畫的書寫時,表現得最為典型。因為折畫是漢字書法里一種比較特殊的筆畫,行筆速度過快,易於造成鋒芒外露,外拓嚴重;過慢,則又可能造成過於肥大、比例失調等現象。因此,在使用屈折行筆速度時,要將筆鋒稍稍提起,仄起筆鋒,緩緩地折過,才能產生較好的效果。當然,屈折行筆速度不止在折畫中使用,用在其他筆畫上也能產生較好的作用和效果。屈折行筆速度所產生的含蓄,圓潤,連貫等藝術效果,往往為整幅作品增添巨大的感染力,令讀者為之傾倒和稱奇。

總之,行筆速度是書法學習創作中一個重要的技法要點,需要不斷學習、探索、實踐,才能逐步掌握。上面所述幾種行筆速度,不能孤立地機械地看待,而是必須將它與其他書法技法聯繫起來,一起分析、研究、學習,否則,同樣難以達到預期的學習和創作目的。

書法中行筆速度幾種狀態的分析


筆性與筆法——讓你豁然開悟

—梁三日

梁三日按:關於筆法,我從小就一直迷惑。因為周圍的師長講的和寫的都不是我要的答案,坊間流行的書法字帖上的各種圖示和標註,也讓我持懷疑態度。讀大學時學校圖書館能找到的資料都弄來看了,比如《沈尹默論書叢稿》、丁文雋的《書法通論》、周汝昌的《書法藝術問答》等等,對各家之間的口仗特別感興趣。從接觸到的資料,清代到民國,光是一個執筆法,都能吵個勢如水火。比如關於手指能不能動,就能分為三派:一派是主張運腕的,以沈尹默為代表,認為手指不能動,指一動,腕力就沒有了,只有指力了;一派是主張運肘的,以祝嘉為代表,要求指腕皆不動,以肘移來去,若指腕一動,全身之力就不能貫注筆端了;一派是主張運指的,比如沈曾植、張裕釗、李瑞清,好象他們不轉指就寫不出碑的各種稜角。關於中鋒和側鋒,歷來也是吵架的重點:沈尹默說要筆筆中鋒,周汝昌卻說除非寫篆書,否則只要切起就是側鋒了,根本不可能存在中鋒。有的人說側鋒就是偏鋒,也有人說是側鋒也可以納入中鋒的範疇。看人家吵得越亂,我越高興,因為真理越辯越明,自己想要的答案慢慢地清晰起來。另一個能幫助我證明筆法問題的,是學校的古籍書庫里的石版印刷的碑帖。50年代以前的石版印刷技術很讓我驚訝,竟然可以那樣清楚地表現墨的輕重濃談,甚至能看到一根根鋒穎在紙上運動的軌跡,讓你直接對應起筆頭形狀——筆鋒是如何分布的,鋒在哪,肚在哪,如何頓注,如何散開,如何聚斂等等。我曾關注柳公權蘭亭詩,這件墨跡幫我解答了不少問題。我一度私下裡竊喜,所謂的古法用筆,或言晉唐筆法,總算給我摸到點脈絡了。後來的教學中,我總是不厭其煩地在黑板上畫筆頭形狀和筆鋒分布示意圖,我認為這是筆法的關鍵。至於一般的用筆線路,包括起筆角度,回鋒的方向等等,我認為不如放到結構中去談而非筆法的範疇。關於結構生筆法,還是筆法生結構,書法報(書法導報?)若干年前也有過爭論,我個人是傾向於結構生筆法的。

書法中行筆速度幾種狀態的分析

近來看到有人討論晉唐筆法,宣稱要大力復原晉唐用筆,其部分觀點,竟然和我當年的結論頗有暗合。翻出十多年前編教材時寫的某一章節,題名《筆性與筆法》,和同好們交流。

筆性與筆法

梁三日

書法首選講究筆法,歷代書法家都對筆法十分重視。筆法是書法學習中最重要的基本功,是評判書法水平高下及風格雅俗的重要依據。初學者入門,接受良好的筆法訓練是能迅速提高及日後順利發展的前提。

元代大書家趙孟頫說過:「書法以用筆為上,然結字亦需用功,蓋字因時而異,用筆千古不易。」

趙孟頫這句話有兩層意思:一是書法以用筆為上,書法的技法諸要素中,用筆是最重要的;二是用筆千古不易,書法雖然有字體風格面貌的不同,但用筆的基本規律原則是一致的。

對這句名言,幾百年來,「用筆為上」是得到了普遍承認,但總有人對「用筆千古不易」提出質疑,因為在他們看來,僅以楷書的永字八法為例,每一個筆畫都有不同的特徵,運筆時須走不同的角度方向,有不同的提按起伏特徵,怎麼能說明用筆不變呢?楷書已是如此,更何況篆隸行草,顏柳歐趙,蘇黃米蔡,不同字體風格,筆畫形象變化無窮呢?

持這種觀點的人顯然沒有達到趙孟頫那種對筆法融會貫通的層面。的確,入門時,覺得一個筆畫有一個筆畫的運筆方法,不同書體有不同字體的運筆訣竅,絲毫混淆不得。當功力和思考達到一定程度,漸發覺不同的點畫運筆彼此之間大有可通之處,都符合某種必須遵守的規律,符合這種規律的運筆,筆畫自然生動有力,而不符合這種規律的運筆,即使筆畫外貌模仿出來了,也必然是形象虛浮、神態獃滯、僵硬造作。趙孟頫所說的「用筆千古不易」,指的正是這種運筆必須遵守的深層規律。

所謂「筆法」,指用筆中具有規律性、原則性的要領和法度,這種法度具有很大的普遍性,可以貫通適用於多種書體之中。

筆法具體包含有哪些重要規律呢?我們將兩個方面來講解筆法:

(1) 筆性;

(2) 用筆的總原則

一  筆性

書法所使用的毛筆是是一種軟性物體,在書寫的過程中,如何達到筆毫齊順、萬毫齊力、筆毫復原,這便構成了書法用筆中最根本的問題,這實際是毛筆的性能運用問題,筆法的一切技巧都首先圍繞這個問題開展出去。

所以,學習筆法,首先要通熟筆性。

古人沒有提過「筆性」的概念,但他們十分精熟筆性是可以肯定的,他們深知要善假於物,才能得自然之妙理,晉唐的許多書家,同時也是毛筆的研究者和改良者,從他們的遺墨中可以看出他們對毛筆性能的無比諳熟和科學運用。

書法的線條點畫,無論形狀、質感、力度,都與能否正確掌握筆性有關,不了解筆性就談不上懂得筆法。掌握筆性,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控制筆毫的能力

點畫和造型,取決於:

(1)筆起落的角度,運行方向;

(2)筆入紙深淺(輕重);

(3)筆頭形狀。

第(3)條筆頭狀態變化,指運筆中,筆毫鋒穎因受力產生的各種變形,如聚、散、扁(方)、圓等,包括筆頭觸紙方式,是用鋒端觸紙,還是筆腹著紙;是作勢欲彈,還是腰軟無力;是整齊鋪展,萬毫齊力,還是絞紐破敗,聲嘶力竭。

(1)和(2)的作用為大多數書法教材所論及,也容易在紙面上畫出示意圖,所以為大多數學書者所知,也較易於掌握,但最關健的因素——筆毫的組織狀態——卻往往給忽略了,結果造成運筆似的而非,點畫外貌相近而質感意味相去甚遠。

如圖一些書法教材介紹寫魏碑或歐體的方筆

書法中行筆速度幾種狀態的分析

挑點,為追求三角方棱的形態特徵,逐個角地依次填填滿,特別是專門去填b處第二個角,類於畫字而不是寫字,筆畫形象獃滯造作,極不自然。這種運筆是不足取的。理由是:①畫字不是寫字,筆畫造作不自然;②

速度太慢,沒有筆勢可言;③古人運筆絕不是這樣的。

正確的運筆法是:

(1)筆由左上向右下頓落,筆鋒落處形成a角。

(2)筆剛頓即反挫撐起,筆腹離紙,筆毫沿上下方向平整展開(下展溢出的筆鋒自然的形成b處勁利的稜角,絕不需刻意描畫)。

(3)向上勁健提筆出鋒(得c角,展開的筆鋒由兩向中間收聚,自然留下勁挺有力的三角點造型)。

以上運筆熟練之後,只需一按一提即成,不過這提按的剎那之間,暗藏了個挫鋒動作,使筆鋒能一按提起,由聚而鋪,再由鋪而聚,這面需要有極其良好的控制筆毫的能力。

書法中行筆速度幾種狀態的分析

不僅方點這樣用筆,橫豎的起筆收筆,撇、挑的寫法,鉤的出鋒等均這樣運筆。這一點,歐陽詢《九成宮》等碑版經過刻拓失真,很難看得出來,要看歐的行書墨跡《張翰帖》、《卜商帖》、《夢奠帖》,辨其鋒芒細微處,方可明了。

書法中行筆速度幾種狀態的分析

以上例子說明運筆僅考慮行筆線路、提按輕重,雖也可寫出筆畫的樣子,但往往不得要旨,距古人的精髓相去甚遠。古人運筆的玄奧之處,在於對筆鋒的控制,控制筆鋒的聚散、扁圓、卧挺等狀態以塑造筆畫形象,利用筆頭的圓錐狀,可成圓筆,利用好它的齊(扁平展開)可成方筆,順轉著走,筆畫圓潤,側逆著用,則出現方棱。所謂「方筆用鋪,圓筆用裹」,「轉便圓,側成方」。一支筆在你手中筆毫要鋪就鋪,要裹就裹,要倒就倒,要起就起,要扁就扁,要圓就圓,要開就開,要收就收,則無論什麼筆畫,均可下筆成形,筆勢自然,絕無多餘來回動作。所謂「用筆千古不易」,正是在這個層面上說的。

優秀的書法,不論是行草書,還是體態端靜的篆、隸、楷,都可體現出筆畫流動徜徉的時序意味,筆一按下提起就應取得需要的造型,試觀晉唐及宋人書法墨跡,用筆簡練自然而然,依據筆性而為,所以下筆自然得法。後人越搞越玄,比如明清,論著逾豐而去筆法逾遠。清蔣和《書法正宗》中,一個豎鉤可以為12個動作,繁複精微,煞有介事,令人感慨。

書法中行筆速度幾種狀態的分析

趙子昂號稱快筆,據說能日書萬字,哪怕寫正楷,用筆法也極其快速簡煉,表現了對毛筆極強的控制能力。

二、選擇最有效的傳力點——鋒

筆毫的末梢——鋒,是筆力集中到達,墨水集中流注的地方。善用筆者,能使筆站起來以鋒芒運使,這叫「立峰」,筆鋒挺而健,有效得傳達指腕的力量。在曲張之間「殺」入紙中,獲得力透紙背,入木三分的效果,如不能發揮鋒的用場,單以筆腹掃頓按,筆畫必質感薄弱,墨象虛浮。

書法中行筆速度幾種狀態的分析

古人強調「用筆在用鋒」,包含兩個要求:

1、「立鋒」行筆。作書是否有「筆力」全看一支筆在你手中能否提得起來,「立」著運使。清代蔣和說:「(用筆)如善舞竿者,神泛竿頭,善用槍者,力在槍尖也。」筆鋒立得起來而不是偃卧平拖,才殺得入紙,才有「澀勢」,寫出來的線條如鑄如刻,凝重,沉著。古人所謂「錐畫沙」,「印印泥」,「屋漏痕」的比喻不外此理。「如利鏤金,長錐界石,仿茲用筆,坐進千里」(唐·張懷瑾)。明董其昌說:「予學書三十年,悟得書法,而不能實證者,在自起自倒,自收自倒,自處自束處耳」,又說:「發筆處便要提得筆起,不使其自偃,乃是千古不傳語。」這些都是甘苦之言。

書法中行筆速度幾種狀態的分析

立鋒用筆示意圖

「立鋒」關健在善於利用筆毫的彈性,因勢利導,更關係到功力,功力到時,雖極柔長鋒羊毫亦錚錚作彈。

初學者可能開始時體會不到鋒端的彈力,鋒立不起來,可用薄長如竹蔑一類柔而有彈性

之物,做用力壓下又竭力撐起的動作,注意力放在尖端上,領會其運動的技巧,再運用到毛

筆上,相信不難掌握。

書法中行筆速度幾種狀態的分析

書法中行筆速度幾種狀態的分析

書法中行筆速度幾種狀態的分析

2、「筆鋒無處不到」。任何一點一畫,從始至終,四面八方,都應是筆鋒運走形成的。如寫一點頓下後,須頓中有提,使筆鋒走至原筆腹按下的位置,使筆力充分作用於紙面,如此方得收筆處堅實凝重的筆觸。

劉熙載《書概》說:「張文史(張旭)書,微有點畫處,意態自足,當知微有點畫處,皆是筆鋒實實到了。不然雖大有點畫,筆心反而不到,何足之可雲!」「大有點畫」指簡單的筆腹按下,能按不能提,提而鋒不立,筆畫再大,也是筆腹形成的虛浮獃滯形象,而非鋒端真力貫注的堅實筆質,細審王羲之行書諸帖,歐陽詢行書,褚遂良《陰符經》,趙孟頫、文徵明行楷書墨跡,無不如此。

書法中行筆速度幾種狀態的分析

書法中行筆速度幾種狀態的分析

書法中行筆速度幾種狀態的分析

書法中行筆速度幾種狀態的分析

筆鋒無處不到

理論上所說的筆鋒的頂端,實際運用上,鋒指的是鋒端及筆毫近的那一段,再遠些就是筆腰,筆腰是筆毫產生彈性的部位,也有不少書家慣用筆腰,如顏真卿等,「力點」常不在鋒而在筆腰,腰一觸紙即能彈走,所以頓重而能清勁。可惜很多學他的人,一頓即倒腰軟無力,外形相似而神情大異。近代康有為,筆腹腰也運用得很精彩。

書法中行筆速度幾種狀態的分析

書法中行筆速度幾種狀態的分析

書法中行筆速度幾種狀態的分析

從學書的進程來說,初學者一開始就應努力練習立鋒的本領,盡量以鋒端運使。練到筆鋒什麼情況下都能彈起來的程度,則無論筆鋒,筆腰、筆根、筆側,無不能力透紙背,就如武功高強之人,無論拳、肘、肩、臂,全身各處,無一不能發力傷敵。

三、保持和恢復筆毫的彈性

彈性物體都有個彈性限度的問題,在一定力的範圍內,彈性物體可迅速恢復原狀,超過限度。彈性破壞難以復原。毛筆性柔,彈性是很有限的,這要求我們:

書法中行筆速度幾種狀態的分析

三分筆示意圖

1、控制毛筆下按的程度:一般要在筆頭一半以內,向來有一分筆,二分筆,三分筆的說法,用意即在使用

近前端的筆鋒,筆鋒變形程度小,易於恢復。選擇毛筆時,要選「大筆寫小字」也是這個道理。

2、運行過程中,要不時將散卧軟弱的筆毫扶立起來。

筆往前運走,就免不了要倒下來,彈性就會慚弱下去,需做個 「回頂」的動作立起筆鋒,如折角處的挫鋒,挑鉤處的蹲鋒,捺底出鋒前的微微回縮(所謂挫、蹲、回,都是回頂用勁的一種),均使散敗的毛筆在一定的程度得以復原立起,甚至使筆處於特殊的強勁狀態,錚錚欲彈走,大大增強了「筆力」。

書法中行筆速度幾種狀態的分析

書法中行筆速度幾種狀態的分析

3、一筆完成之後,用收筆動作使筆頭恢復成挺直齊順的原狀,如同掭過一般,可直接書寫下筆,保持了行筆的前後連貫性。

關健是利用反作用力彈直筆鋒,反作用力有兩種形式:

一種是回鋒反彈,回鋒時正好逆著行筆方向提筆,將筆鋒回頂彈直,所以回鋒動作正確與否,應看筆鋒是最有效地彈直順利齊。

書法中行筆速度幾種狀態的分析

書法中行筆速度幾種狀態的分析

二是用在出鋒的地方,先以迅疾之筆作按勢,借急按的反彈之力彈起筆鋒。如懸針,長撇就應這樣用筆,懸針和撇的中後段常常顯出豐腴之態,就是借勢出鋒用筆的自然結果,其它捺、挑鉤也是這樣重按而提出的。

書法中行筆速度幾種狀態的分析

書法中行筆速度幾種狀態的分析

所以運筆的時候,筆毫總是一曲一挺,時展時聚地運行著,尤如鐘錶的發條,錚錚欲彈走,筆一提紙,筆頭就能恢復挺直齊順,這就是明代大書法家董其昌其所說的:「自起自倒,自收自束」,宋代蘇軾說「方其運也,左右前後,卻不免欹倒,及其定也,上下如引繩,此之謂筆正。」筆鋒收起時象懸著重物的繩子一樣挺直,古人是何等自如地運用毛筆啊!

書法中行筆速度幾種狀態的分析

二 用筆的總原則

書法的點畫無論外貌形式如何變化,都要求符合以下共同的審美規範:

一、質感強,渾圓,厚實,凝重,如鑄如刻;

二、意味含蓄、雋永,忌直白外露;

三、氣勢通達,暢而不滑,澀而不滯。

根據筆性及書法審美的要求,總結前賢的經驗,書法運筆應遵循以下三個基本原則:

一、中鋒用筆的原則

中鋒運筆,即筆鋒移動時,保持主鋒在筆畫中心,副毫在筆畫的兩邊和四周,這樣筆端所含的墨汁,就從點畫的中心向四周滲出,寫出的點畫,重心即在中間,呈現出立體感。中鋒狀態下形成的筆畫圓潤保滿,質地厚實,立體感強,給人以渾厚含蓄,精華內蘊的藝術感。因此,歷來書家以為中鋒用筆是千古不易的原則。古人說:

「能運中鋒,雖敗筆亦圓;不會中鋒,即佳穎亦劣。」

「筆得中鋒則肉在外而骨在內。」

書法中行筆速度幾種狀態的分析

中鋒示意圖

書法中行筆速度幾種狀態的分析

1、怎樣才能做到中鋒運筆呢?

關健是能夠「立鋒」運筆,筆鋒立起,不專門倒向哪一邊,「鋒正則四面勢全」,這時無論走向哪個方向都得中鋒。所以,凡頓筆後,(不管在起筆或在運行中段)均要儘力將倒下的筆鋒撐立起來,要撐起筆鋒,要領是兩個字——「回頂」(古人著述中常見的回鋒、挫鋒、蹲鋒、駐鋒等,都是指把筆回頂一下,用勁的輕重深線有別而已),是運筆中最要緊的技術動作,是功力的標誌,掌握之後,很多運筆問題都以此迎刃而解。

書法中行筆速度幾種狀態的分析

由於運筆順逆用勁的不同,中鋒有裹鋒、鋪毫的細微區別:

書法中行筆速度幾種狀態的分析

裹鋒:運筆時筆管前傾,筆毫被順拖著走,筆鋒自然地向中央收攏,線條中實兩邊略虛,如劉熙載《書概》中說:「徐弦小篆,畫之中心有一鏤濃墨正當其中,至於屈折處亦當中,無有側處,蓋得蔡中郎遺法也。」寫楷書的長橫、篆書、連綿草等細勁而圓的筆畫常用這個方法。

鋪毫:運筆時管是稍後傾的,筆毫被推著前進,因而被整齊地打開,呈萬毫齊力狀態行進,線條兩邊輪廓線特別有堅實感。魏碑方筆多為這運筆。

2、側鋒與中鋒

筆畫方向改變的時候,要繼續保持中鋒就必須調換筆鋒的方向,由於考慮到筆勢連貫和行筆速度的需要,往往不是等鋒完全調換過來了才繼續行走,而是行進與調鋒同步完成,即一邊走筆一邊轉向,筆毛是由躺卧著漸漸站起來的,鋒是由邊側漸漸收歸中心線,這一段的運筆就稱作「側鋒」。

書法中行筆速度幾種狀態的分析

書法中行筆速度幾種狀態的分析

偏鋒寫撇示意圖

側鋒容易和偏鋒混為一談,其實二者有本質區別,偏鋒是筆鋒卧倒側抹,一卧不起,一偏到底,絲毫不能體現鋒的用場, 寫出的線條必然薄飄弱虛,而側鋒是筆鋒由倒而立,由側而中的一個轉換過程,是中鋒運筆的輔助手段,有人還把側鋒歸入中鋒的範疇,可見側鋒與偏鋒是有本質區別的。

書法中行筆速度幾種狀態的分析

書法中行筆速度幾種狀態的分析

側鋒運筆姿態變化生動,為中鋒所不如,所以歷來書家主張「中鋒立骨,側筆取妍」,中鋒結合運用。但由於筆鋒傾側了,筆畫跡象總不免略顯削類扁薄,不如中鋒的飽滿厚實,一般重要的筆畫,如主筆,都盡量使用中鋒以顯凝重穩住整個字勢,側鋒用得過多,整體氣格會弱。

書法中行筆速度幾種狀態的分析

褚遂良的中鋒和側鋒

二、逆起逆收的原則

逆鋒起筆,起筆時筆鋒的方向正好和筆畫行筆的方向相逆,所謂「欲右先左,欲下先下」的落筆方法。回鋒收筆,是在收筆處反方向帶回筆鋒。

書法從篆、隸書開始,就是用逆鋒來寫的,東漢著名書家蔡邕《九勢》里說:「藏頭護尾,力在字中,下筆用力,肌膚之麗。藏鋒,點畫出入之跡,欲左先右,至回左亦爾。護尾,畫點勢盡,力收之」。「書肇於自然」,逆鋒運筆,符合自然運動的規律,拳師打拳,要先把臂肘回縮,才能強而有力地擊出。

逆勢起筆,從筆力上說,是力的孕育,力的創造,並表現出「藏頭護尾」「力在字中」,藏筋抱骨的含蓄蘊籍之美。如果直順下筆,必然鋒芒淺露成薄弱之筆。

收筆也要逆收。北宋書家米芾有「無垂不縮,無往不收」的名言,每下一筆,無往不復,無垂而不回縮,都把力送到畫的末梢,有回護流轉之勢。使收筆處飽滿而凝鍊。

中國書法以含蓄雋永為最高境界,起收的逆勢使筆在畫中不作單一方向的行進,而是「四面勢全」,開端和結尾筆意豐富,形象豐滿。

書法中行筆速度幾種狀態的分析

逆起逆收的原則也是筆性的要求。逆鋒起筆,鋒尖反方向觸紙成跪筆,跪筆時鋒芒是曲而微張的,這是個重要的前秦,以此按下時,筆毫必然儘力鋪張,各就其位,成萬毫齊力之勢,所以起筆的逆的作用即在行筆的鋪毫中鋒,既清包世臣所謂「遞入平出,萬毫齊力」的名言,他還說:「凡下筆須使筆毫平鋪紙上,乃四面圓足,此少溫(李陽冰)篆法,書家真秘密語也。」初學者的逆鋒往往是不知其所以然,按章辦事,依樣葫蘆,何嘗細細體察過這一觸紙的剎那間筆鋒有這等微妙的變化?回鋒收筆,須利用反作用力使筆鋒回頂還原,「及其定也,若端引繩」,如同舔過筆一樣,蘸一次筆可連寫數字甚至一行,保持了筆勢的連貫。

書法中行筆速度幾種狀態的分析

逆鋒有時表現為「虛」的形式,如露鋒的起筆,要在空中「虛逆」,出鋒的收筆,要在筆離紙後在空中回收,虛逆和「空收」均在空中作逆勢,是假動作的,不要忽略這個假動作,空中作勢形成的沉著質地,意味雋永,是直入直出地運筆無法比擬的,學書者隨著功力的加深,自然明白其間玄妙。

三、八面用鋒的原則

八面用鋒的原則,指筆向不同的方向走動,應施以相應的筆畫著紙運行。

「八面用鋒」是由宋代書家米芾最先提出。「八面用鋒」積極主動地運用了各個筆畫,合理地發揮筆性,使筆毫順齊,協調一致,勢全筆圓,筋強骨健,無論在點畫質地及形態變化上是反覆調用兩三面的筆法不能比擬的。

一支好的毛筆,應是飽滿無缺的圓錐體,它垂直於紙面時,無論往前後左右哪一個方向按筆,都可以獲得順齊的中鋒。

書法中行筆速度幾種狀態的分析

筆分八面示意圖

筆頭的截面是個圓,為研究方便,我們詁

且將其粗略分為上,下,左,右,左上,左下,

右上,右下八個面。

一般人的運筆,由於右手生理,筆鋒被動

用到的絕多是「右下面」及鄰側的c、e面,如

初學者寫一橫,鋒偏上腹偏下的側掃,寫豎,是鋒偏左腹偏右的著紙,這是不講法度的偏鋒運筆。即使某學些書家,尤主張轉指調鋒者(靠捻動筆管來保持中鋒),仍僅止於運用d面或鄰近的一兩個面。

八面用鋒,指運筆轉向時,隨向換用相應的筆面著紙運行。

我們現以「心」鉤為例,對比八面用鋒和轉筆調鋒的不同。

書法中行筆速度幾種狀態的分析

如圖,寫到心鉤的出鉤處,為保證出鉤時的中鋒效果,不懂得八面出鋒原理者,必須將筆鋒作1200左右的大幅度調向,其艱難繁複可想而知,而且筆鋒易曲扭,缺乏彈性,影響筆畫力度,懂得八面出鋒的,只須稍回頂立起筆鋒,換以左上面反勁出鋒,即可得飽滿勁利的鉤狀,熟練時,幾時看不出行筆有停頓。

在這裡可以看到,八面用鋒是調鋒的訣竅。不少人認為難調鋒的地方,如起筆,轉折,大角度的出鉤等筆畫,只需先立鋒(關鍵仍是立鋒!),再換相應的筆畫著紙,即可得齊順中鋒,非常直接有效。現與捻管調鋒對比二者優劣:

1、捻管調鋒,著紙的反覆是筆的一個面(或這個面的鄰側),筆毫朝單一方向彎曲,缺少反作用力的調劑,不利於彈性的產生。八面用鋒則在正反順逆之間發揮了筆毛的彈性。使筆鋒時時處於強勁的狀態。

書法中行筆速度幾種狀態的分析

2、連續捻管,筆鋒易產生絞扭,不能各盡其力。八面用鋒則各個面正逆互用,隨機抵消理順行將凌亂的鋒筆。

書法中行筆速度幾種狀態的分析

3、遇上大麴度的弧度轉向(如心鉤),手指捻轉範圍難及,即便能捻成中鋒,也十分勉強,用以寫正書上尚可應付,寫行書就忙不過來了,清代某書家善用捻管,寫到勁急處每致毛筆脫手,可見一斑。而八面用鋒者,指腕完全可以相對不動,無論作哪個方向的轉向都不會增加難度。

其實,關於是否要捻管轉指,歷來書家爭議頗多,有人說捻管轉指是古法,非捻不可(沈曾植、曾熙、孫曉雲);有人說作書要用全身之力,指欲實,指頭千萬不能亂動,一動只有指力而無腕力乃至全身之力了(祝嘉、沈尹默),觀點不同,可他們都同樣成為優秀的書家,這恰恰也說明一個問題——捻也可,不捻也可。捻指的好處,是易於轉鋒,但你若能立鋒用筆,不捻也一樣可以轉鋒。但就算要捻指轉鋒,也不要老朝一個方向繞,老用一個筆面,也要正反順逆地各個方向的使用筆鋒,才能保持筆鋒的彈性。真正善於捻指的,應更善於做到八面用鋒。

書法中行筆速度幾種狀態的分析

看清楚上面的微妙筆勢,不轉指一樣可以隨時保持中鋒。懂得這個道理,轉不轉指,最多

算個人愛好個人作風問題,算不上原則問題。

另外,有人為八面出鋒,就不是遵循中鋒運筆的原則了,這是對八面出鋒的誤解和對中鋒的片面理解。很明顯,八面出鋒有利於在筆畫換向時保持中鋒。

書法中行筆速度幾種狀態的分析

書法中行筆速度幾種狀態的分析

書法中行筆速度幾種狀態的分析

四、結論

以上幾個用筆的原則是互為聯繫,互相生髮的,筆毛柔是的,一受力即彎倒,我們卻把它撐起來立著使用,「立」就說明利用了筆毛的彈性,觸紙才有力;同時又是方向順著用的,力量分布均勻,線條飽滿有立體感,立和順,就是達到了中鋒,中鋒是運筆的核心,起筆的逆鋒鋪毫,是為了獲得行筆的中鋒,所謂「逆入平出,萬毫齊力」;收筆無往不收使筆鋒還原,也是為了下一筆的中鋒;筆畫路線轉換了,就隨勢換用相應的鋒畫,八面都自如的得以運用,八面生勢,也就保證了在任何方向角度保持中鋒。當然,中鋒是相對的,鋒不時有偏側倒下的情況,但仍然是充滿彈力,能一倒即起,由偏轉正,勢險而力勁,這叫側鋒。這些就是古人所謂的「筆法」,舊納起來不過幾句話,來得卻艱辛,具有原則性和指導性的意義,弄通了,行、草、篆、隸用筆的諸般變化,自然能豁然開朗。

最後,三日在此謝謝各位看官,我碼字不容易,大家看帖也辛苦了。看到不爽的地方,歡迎和我較真,因為真理越辨越明。


延伸閱讀:書法的黑白虛實說

書法是平面的黑白的造型藝術。我們在創作或欣賞作品時,不但要留意墨線的造型—實象,還要注意墨線之外的白色空間背景—虛象。 書法創作中墨著紙而成形,黑與白虛與實相輔相成,對立統一。因此,在創作與欣賞中,既要重視墨線實體的造型,即用筆的中側、運筆的急緩、線條的曲直、點畫的疏密、字形的長短肥瘦、字態的斜正開合等造型結構原則,還要留心空白空間之造型,即大小、寬窄、長短、形態等空間分布規律,努力做到黑白虛實的相互關照、相間反覆、和諧呼應。

一、黑白虛實的含義 白即空白,指墨跡以外的紙上空間,也可稱之為虛象。黑,指落在紙上的黑跡,也可謂實象。空白在書法作品藝術藝術中,也是審美對象,是整幅書作的「半壁江山」,沒有空白,便無書法。孟子曰:「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大而化之謂之聖,聖而不可知之謂之神。」充實是美的先決條件,「神」則是最高境界之「虛」。這裡有必要對「白」多作點兒詮釋。白(空)有大小之分,大空指書幅的大片空白及書幅外的紙白,小空指字間小塊空白。筆畫中的白是更小的空,即飛白。空在書作中即白即虛,它是與實即墨(黑)相對的。它的存在是為了更好地表現實,即以空襯實。有時二者合而為一,表現為無限的空間美。虛實與疏密相關,但在藝術審美中又不能完全畫上等號。實處易,虛處難,「行神如空,行氣如虹」,書法的「空」是藝術形象賴以運動並獲得生命力的充滿情思的想像空間,是整幅書作的有機組成部分,是書中之空白,非紙素之白。

二、書法虛象的表現形式及層次

(一)書外之虛象 書外之虛象表現在書作之外。生活源泉為實,藝術虛構為虛,也就是說天地自然之象為實,人心營構之象為虛;個別偶然現象為實,一般必然的本質為虛。如東晉永和九年暮春之初,「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之盛」(《蘭亭序》語),是以游目聘懷;而山陰道上,又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同上),之美麗的自然景物,又因「群賢畢至,少長咸集」(同上)更有字字珠璣的《蘭亭詩》,即興創作的《蘭亭序》更是暢抒胸臆,因而筆下沖融舒徐、不激不厲、風規自遠、神融意閑、心手雙暢的意象美,便成化景物為情思的人心營構之經典。又如「安史之亂」使顏魯公兄長、侄兒慘遭不幸,顏當時肝腸欲斷、悲憤難抑,在真情的驅使下,奮筆疾書,寫下《祭侄文稿》。目睹其墨跡,頓挫屈郁,不可控勒的心機天趣溢於紙上。總之,書法家的創作是運用物質手段紡織黑白世界,表現其精神美,讓欣賞者開展想像的翅膀,翱翔在這黑白的藝術世界之中,其書內為實,書外為虛。書外之虛,從創作角度看,很難確定是由書法家有意識創造,還是由欣賞者所賦予;但從欣賞角度看,又確實存在且能產生與實相生、神化無敵的效果。

(二)書由字外之虛象 這種虛象在作品之中,但又在「有形之象」外。反面為實,下面為虛;可以語人者為實,欲語不得者為虛。古人用心在無筆墨處,墨到則有形。在書法創作中,書法家常常在最得意處,或將筆頻頻提起,或因筆勢的需要加快運筆的節奏,於是在紙面上留下一段似斷似連、有影無蹤的「刷痕」,這就是我們常說的「飛白」。在章法的安排上,無筆墨處的妙用充分體現在書札這種書法形式上。它不要求整齊劃一,在布白上獲得了極大的自由,表現出一種任其自然的天趣、一種錯落變化的空間美,可謂形在墨上,神在白中。書法家駱恆光論書法時說「如果把清晰處看作實處,那麼模糊處便是虛處,實中有虛,虛中有實,虛虛實實……在書法作品中,尤其是行草書,用筆時輕時重、時緩時疾,線條時光時毛、時有時無,用墨時濃時淡、時漲時縮,筆勢時斷時續、時緊時松,結體時散時聚、時執時乖,章法時空時滿、時凹時凸,這一切無不籠罩一層朦朧而神秘的色彩。一些古代碑刻由於先天或後天的原因,原來可能清晰的線條斑駁了,於是倍增了令人發古之幽情和反覆琢磨、欲尋根的魅力,它能把人拉到歷史時空的遐想之中。當然,模糊與清晰總是相伴出現,在同一場戲中,分別扮演不同的角色而已。」

(三)字內環中之虛象 這種虛象存在於某一藝術形象之內部,「環上為實,環中為虛。」在書法作品中,「環上」即書法的筆墨線條,「環中」乃墨線分割的空白空間。從創作方面來說,就是要做到「計白當黑」、「疏可走馬,密不透風」,就是要有意識地做到:一字筆畫有長短欹正、曲直剛柔;一行有大小伸縮、濃淡肥瘦;一幅有虛實動靜、大小疏密、枯濕濃淡、方圓提按、高矮向背、照應顧盼等。就鑒賞活動來說,就是要從沒有墨線的虛無處體察出線條的存在來,深刻體味形神兼備、以形寫神、遺貌取神、由實及虛以及離實愈遠、旨趣愈真的道理。書法創作與欣賞,就是要以小見大,以少勝多,以實映虛。總之,虛存豐於書內象外、象內環中、字內書外—有形為實,無形為虛。

三、黑白虛實的辯證關係及審美意義 無筆墨(實),豈有空白(虛);無空白,何存筆墨。二者不可缺一,是相輔相成的矛盾統一體。筆墨與載體共同創造書法之美。空白在視覺審美中完全與筆墨起平等的作用。筆墨因空白而產生審美作用,筆墨應在空白處求之,反之亦然。空白處見筆墨功夫,筆墨處顯空白精神。在創作過程中,增加筆墨易,增加空白難;減少空白易,減少筆墨難。筆墨分割空白,空白區分筆墨。隨著筆墨形態的產生而相應地產生空白形態,空白形態的發展與變化是與筆墨形態的發展與變化同步的。書法的完美藝術形象靠二者的共同存在,疏離任何一方都將破壞書法的完美程度,甚至導致面目全非。在審美過程中,墨白的作用是雙向的,因而產生氣息運動之關係,給欣賞者以靈動之美感。

一幅書作,黑有向白運動、擴張之力,而白亦有向黑運動之勢,二者共同構成了整幅作品的氣息運動之美。若你站在黑的立場上,則筆墨有一種向空白擴張的運動之氣息,空白彷彿在退縮,似乎筆墨居主動。空白為筆墨之氣的運動提供了活動空間,而筆墨又為空白的運動創造了條件。在本質上,空白與筆墨在表現與審美的價值上是沒有差別的,只是色彩的表現不同而已。其實,空白和筆墨凝固在紙上後是不可再改變形態與位置的,我們所感受到的動感,只不過是心理作用的結果。

黑與白水乳交融,才能產生有生命、有情感、有意趣、有神韻的高境界的審美價值。一般說來,筆墨文字的表現力是單向而有限的,情感意境則是多元而無限的。想單用筆墨充分地表現某種情感是不可實現的,表現出來的越多,越具體,它離真實情感的表達就越遠。只有在較「虛」之空白的補充、配合下,某種情感才有可能較完整而充分地體現出來,這就叫「大音希聲,大象無形」。但要較準備地把握住「虛」,又必須受到「實」的筆墨的引導與限制。因此,較完美的作品,是無所謂黑白之分的,看不見什麼黑與白。黑與虛實的意義在於用筆墨巧妙地在白紙上分割出意趣難言的空白,進而創造出高品位的藝術境界。

四、黑白虛實在書法創作與審美過程中的運用 黑白虛實、在空小空、疏密藏露,對立統一,對比鮮明,無墨亦無白,沒實也就沒有虛。

因此,創作書法作品時,要善於知白守黑,以虛襯實,計白當黑,使虛實相生,相輔相成,對立統一。黑白虛實的布置,狹義上講就是結字法,即字的間架結構的安排,主要是點畫的安排和形勢的布置;廣義上講就是章法,即一幅作品中字與字、行與行之間的呼應,對比等關係,也就是整幅作品的布白。如果黑實、大盛,則要大膽留白,或加大字間距,使實中有虛,化刻板為靈動,化沉悶為流暢,化死氣為鮮活,此為以虛破實。只有虛實結合,變化通神,作品方能產生無窮的韻味和高遠的意境。處理黑白虛實的關鍵在於用筆與用墨。黑色的墨書寫在白色的紙上可分五彩,即「干、濕、濃、淡、焦」。墨之濃淡可辯層次,墨之乾濕可覺風韻,黑與白使陰陽明暗顯然。用墨宜濃淡相間,深淺相映、乾濕互變,最高層次是需濃則濃,該淡乃淡,層次豐富,墨彩精神;若需濃反淡,該淡反濃,則神不全、韻不足。只有依據不同的內容,隨濃隨淡,墨彩光華,才能墨中見筆,筆中見意。墨彩全憑乾濕、明暗、剛柔、疏密等對比而成趣。濃則暗,淡則明,干則勁,濕則潤,疏則淡雅清新,密則沉凝厚重。只有筆墨運用得好,黑白虛實相生相成,才有氣韻與意趣。若黑白虛實和諧地出現在一幅作品中,就會產生多樣統一的美感。書法以神采、氣韻為上,而神采、氣韻卻是含蓄、內在的,是通過筆的輕重緩急,墨的濃淡枯濕,線條的節奏旋律、動勢力感,空白的通行暢氣,總之是靠章法結構參差錯落、疏密相間等方面體現出來的。

綜上而言,成功的結體,其長短、大小、闊狹、疏密等變化多樣,寓新意而又不失平衡對稱,造型富有神采,各部分互相對比照應,可謂是一個多樣統一的整體。成功的運筆要有筆、有墨、有力度、有速度、有深度、有厚度,氣勢連貫,文質彬彬;成功的線條或光潔,或圓潤,或明媚,或渾厚,或剛勁,或輕柔……而筆墨線條的起伏轉折,字形結構的穿插錯讓,章法韻律的黑白交替、虛實映照,五光十色的神采,輕重疾徐的節律,氣韻靈動的情感生命,無不是因白色的塊經黑色線條的巧妙分割而生髮的奇趣。以虛勝實,虛實相生,妙趣無窮;以白襯黑,黑白分明,大象無形。墨色須有「帶燥方潤、將濃遂枯」的燥潤、濃淡、枯濕的變化,審美效果方佳。其關鍵在於墨氣要「活」,墨象要「華」。空白是否自然貫氣,影響書作的靈動、通透效果。書作實中求虛,虛反勝實,黑中留白(多指飛白),白反襯黑,如一燭之光,通室皆明,似夜空閃電,昊天生輝。無論在書法的創作上,還是在書法的鑒賞中,我們都必須注重書法的實象與虛象,不但要研究墨線的造型,而且要探求空白空間的造型,將二者的美合為一。

在創作上,要把握好筆墨的律動原則,在尋求實象的美學觀中,開拓、升華虛象之美以及無限的藝術形象美。在鑒賞中,要由「實」的具體可感的藝術形象,探尋「虛」的想像內容,進而到達無限的藝術境界,即由「實」到「虛」,進而到「無限」的軌跡,從而走向真美的藝術世界。書法的虛象中充滿無限豐富的內容,要從虛象中領悟實象,領悟到虛象所蘊涵的無限充實,則必須有充實的學養。若創作者、欣賞者不斷充實學養,達到一定的豐富程度,就能更深刻地領悟到虛白在藝術世界中的無窮魅力。長期錘鍊技法,培養創新能力,用心營構之象就會應運而生,作品便有氣韻、意趣、品格、情性等等,便可升華到以無勝有的境界。人云:「俗人無高書,高書非俗人」;「高書不入俗眼,入俗眼者必非高書」;「深識書者,唯觀神采,不見字形」;「雖書已緘藏,而心追目極,情猶眷眷者,是為妙矣」。學養深厚,才有可能成為創作的高手、甄賞的能人。

書法中行筆速度幾種狀態的分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聞是書畫 的精彩文章:

張雨《賦聽泉亭詩札》《發蛻庵詩札》《澱湖社集尺牘》等
畫里親情——王有政人物畫
趙構臨虞世南千字文

TAG:聞是書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