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關中長歌》第一章(1)

《關中長歌》第一章(1)

《關中長歌》第一章(1)



說起來,王家窯村僅是關中平原上一個再也平凡不過的村莊。

它既不是因為燒制過秦磚漢瓦而得名,也不像汝、鈞、官、哥、定那些古瓷窯,因創新並承載過華夏文明而著名。也不像秦地古耀州窯那樣,因燒制的瓷器形質古樸渾厚而馳名華夏大地。亦不像陝北窯洞那樣,穿越了幾千年時空,把自然和諧原生態的人類穴居文化保留至今而聞名遐邇。


這個村之所以小有名氣,只因在這個村子裡,曾演繹了許多荒唐蹊蹺的事(當然,這些事在其它地方也可能發生過,但沒有聽人說有耳聞,唯獨在王家窯村裡發生的這些事,以及當時在關中發生的許多故事,被兩個閑散文化人記錄了下來,初成此書。於此之後,又有兩位通文墨的美女筆下助力,參與修改寫作,十年功夫,終得脫稿,並於今年付梓,只為博得讀者一笑,僅此而已。)論說起來,既不驚世駭俗,又沒啥值得稱道,就僅僅是些雞毛蒜皮的瑣碎事。


很早以前,綿綿八百里的秦嶺橫空出世,像一條騰雲駕霧的巨龍,卧在關中道南側。再往後,秦嶺山脈在漫長的變化過程中,向北形成了七十二峪口,還有如今關中北側的黃土高原,和北山上的風化物與砂土,隨著向東南流去的眾多水系,倚勢向秦嶺以北堆積,與秦嶺的沖積扇連接。


早在大禹治水之前,秦嶺北坡的雨水,把風化了的石頭、泥土和砂礫,通過這些峪口帶到了關中平原。那時,西北風夾帶著塵土,在秦嶺山脈的阻攔下,與眾多峪口出來的泥沙和卵石形成了沖積扇、共同作用堆積在秦嶺北側。

大禹治水後,圍繞著如今西京城形成的八條較大河流,還有這關中道的幾百條水系,聯手再淤積、切割拼湊著關中平原。


也不知道它們用了多少萬年,耗費了多大氣力,才共同營造了這東西長達八百里,中部寬闊平坦的一方沃土。在大地洪荒的那個年代,大禹改堵為疏。自此,黃河九曲十八彎、匯入東海,渭河則經過八百里關中,從東端匯入黃河。黃河從很早之前,就開始在入海口,為華夏民族淤積了大片疆土,在河套處平整改良了大面積耕地,渭河不甘落後,自從大禹治水後,滋潤養育著關中道的先民。黃炎二帝曾從這兒走來,大秦帝國也從這西邊走來。


正是這關中平原,托起了一個沉澱著周、秦、漢唐等十三朝歷史的華夏文化都城--西京城。


歷朝歷代,都有不少權貴富賈和有膽有識的人,認準了這方風水寶地:他們攜家帶口、爭先恐後從遙遠的異地他鄉遷徙於此,安居樂業,繁衍生息。


西京城北三十里、距渭河很近的村子就是王家窯,往西再走幾里路,就是大名鼎鼎的李家堡。

王家窯村早先是個回民村,當時毀了的村名叫啥,如今早已被人們淡忘了。而今,這個村之所以叫「王家」窯,一是由於村裡姓王的人家佔大多數。二是當初王家的先輩最早來這兒定居,才有了如今這個村子。追溯「窯」字的來源,則是因為初來這兒落戶的人,見這兒土層厚,又是黃墡土,適合築窯。於是,有人率先在土崖上挖了個窯洞,再在窯洞內的盡頭,從崖頂挖個一尺粗細的洞,通向崖頂作為通風孔。然後給土窯口安上木門,窯裡面再用土坯壘個大火炕,再在窯的最裡邊壘個鍋灶,直接通到火炕里,這樣就能一年四季過著溫暖舒坦的日子。


在這種土窯里住著,冬暖夏涼,便宜又實惠。再後來,講究一點的人家,在地上挖一個三丈見方、兩丈五尺深的坑,四周掏幾口窯,再在中間挖一口深滲井,填進些石子兒和沙子,雨季也就不怕雨水泡了窯洞。


此外,在這省去磚木的四合院里,再栽上幾棵棗樹、柿子樹,種些花、草、竹子,住著也挺有幾分雅趣。有的人家運氣好,在挖窯時還挖出金銀財寶,搖身一變就成了有錢人家,惹得人們好一陣眼饞。


就這樣,窯洞越挖越多,村裡村外的人,都把這個村叫「王家窯」。


再往後,這些外來的人們不但衣食無憂,在生兒育女的同時,眼界也開闊了,為了追逐時尚,他們逐漸在地面上蓋起了土坯房或青磚瓦房,把窯洞用作堆放雜物或者養豬、養牲口。總而言之,只要窯洞沒有垮塌,多少都派上了用場。

這王家窯村,是個只有六十多戶人家的小村子,小康人家卻佔了多數,十分貧窮的人家也並不多,相對富裕的只有王善宗一家。村子緊北邊是一大片樹林,一直延伸到渭河岸邊,足夠村裡人燒柴、蓋房和做傢具用。環村的另外三面,是廣闊平坦、肥得能流出油來的土地,它以豐厚的收成回報農人的辛勞。


王善宗家在村子裡住了近百年,經過了好幾代人的努力,是村裡絕對的首富。


前多年,王善宗他爹操持家業,拉「叛產」竟白得了五百畝地,就這樣,他成了擁有近千畝田地的大財主。


可惜的是,他家人丁不太興旺,前幾代人一直是單傳,到了王善宗這一代,才終於生了兩個兒子,分別由大太太和三姨太所生。王善宗本想把大兒子栽培成能幹大事的人才,可是兒子不好好念書,無奈之下,也只好放任不管。

大兒子名叫王思賢,從小就愛看戲,最愛耍的是皮影,一天到黑在牆上照影兒。王思賢十二歲那年,親生母親去世,他嫌他爹把自己管得太嚴,就跟隨一個戲班子到處去唱戲。才幾年時間,居然成了個小有名氣的旦角。他後來就落腳在西京城裡唱戲,很少回家。


王善宗為了攏住大兒子的心,給他早早娶了媳婦,但兒子還是很少回來,他便隔三差五的去城裡叫兒子回家。這樣一來二去,兒子迫於無奈,便說出自己得了一種不宜娶妻的病,要父親把自己的媳婦送回娘家,免得耽誤了人家姑娘。也就是從這時候起,王善宗對如花似玉的兒媳婦,有了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朦朧念頭。


王善宗的小兒子,名叫王靈寶,兩歲多了還不會說話,想吃了用手指吃的,想上街道玩便指門外。


到了三歲那年,正當家裡人對他幾乎要徹底失望時,他卻奇蹟般的說起話來,而且吐字清楚。已經年過半百的王善宗,高興得合不攏嘴,頓時覺著兒子的眼神也比其他孩子多了幾分靈氣,這才給兒子取名靈寶。


王善宗和三姨太把小靈寶當作掌上明珠,捧在手裡怕摔了,含到嘴裡怕化了,整日抱著哄著,不讓其他人親近。二姨太見丈夫自從有了小靈寶,便把自己置之腦後很少理睬,心裡雖然怨氣衝天,但一見到丈夫和三姨太,也不得不露出巴結的笑臉。


每到天麻麻亮,棲息在枝頭的鳥兒還在閉著眼睛酣睡,外出覓食的野獸回窩的時候,有個十六歲的少年,隻身走進靜悄悄的樹林練起了功夫,有時騰挪跳躍練拳腳功夫,有時把一根樹枝使得虎虎生風,練刀劍功夫,有時貓腰揚手練著使暗器。天大亮時,鳥兒們抖擻精神,撲棱著翅膀飛向村莊田野,這少年才擦一把汗水,快步走出樹林。晨曦中,少年英俊的臉龐紅撲撲的,眼睛格外有神,渾身煥發著勃勃的生機,這個少年就是王家的長工鄭振邦。


鄭振邦十五歲那年,飢腸轆轆討飯來到王家窯,是王善宗把他領到家裡讓他飽餐了一頓,並口頭約定他在王家扛兩年長工。從此後,他就成了頭幾個月不要工錢的長工。他平時寡言少語,但幹活勤快有巧道。因此,王善宗倒有點兒偏愛他。振邦每天黎明去練功,進出村子碰見有人問,他只說是在村外轉了一圈。人們見他是個踏踏實實幹活、言語謹慎的莊稼娃,他的異常之處也就不大引人注意了。人的好惡各有不同嘛,這就是所謂豆腐青菜,各有所愛。他喜歡每天早起出村轉一圈,只有吃飽了撐得慌的人才去探究他去幹啥,而王家窯卻沒有這樣的人。


在王家住的日子久了,振邦經常看見王思賢的媳婦翠玉在看各種雜書,他心裡暗自思忖:想必是王思賢長年在西京城裡唱戲不回家,硬生生讓這個俊俏的女子苦守著活寡,她乾脆就讓書中人物悲歡離合的故事,來填充自己的心扉。翠玉白天大部分時間都在看書,而她的書似乎是看之不盡取之不竭,這令振邦十分羨慕。


有一天,振邦鼓足了勇氣,走進翠玉的新房,紅著臉說:「少夫人,把你的書給我借幾本行嗎?」翠玉用疑惑地眼神打量了他一眼問:「你識字?」他點了點頭。翠玉又說:「小小年紀是該讀點書,你挑揀幾本愛看的書拿去就是了。」隨即打開裝滿書的箱子,他挑了《隋唐演義》、《水滸傳》、《三國演義》幾本書說:「謝過少夫人。只不過,請少夫人不要把我看書的事告訴別人。」翠玉點頭答應了。


「支支的雲巔小屋」首發並保留所有權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支支的雲顛小屋 的精彩文章:

特朗普被打臉!美司法部啟用前前FBI局長進行「通俄」調查!
文在寅教師節致電老師卻被訓:「打來做什麼!」
半島14日再試射導彈 聯合國安理會發聲明譴責!

TAG:支支的雲顛小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