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重慶共有可移動文物近150萬件 古籍最多錢幣第二

重慶共有可移動文物近150萬件 古籍最多錢幣第二

重慶共有可移動文物近150萬件 古籍最多錢幣第二



歷時4年多,涉及十多個行業和領域,6671名工作人員參與,昨天,在我市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成果新聞發布會上,我市國有單位的可移動文物「家底」基本摸清。市文化委副主任、市文物局局長幸軍說,全市165家國有收藏單位,共登錄可移動文物1482489件(470234件/套),其中155576件屬於新發現新認定文物。

古籍最多錢幣第二


我市38個區縣中,哪個區縣收藏的可移動文物最多?統計數據顯示,渝中、沙坪壩、北碚、萬州、巫山、豐都等6個區縣文物登錄數量都超過了5萬件。


而從文物類別上看,我市國有可移動文物在35個文物類別中均有分布,古籍圖書、錢幣、標本化石、陶器、瓷器5個類別數量最多,其中古籍圖書和錢幣的數量分別佔到了可移動文物總量的44.36%、22.33%。


在近150萬件可移動文物中,登錄的珍貴文物總數達到了42172件,其中一級文物2375件,二級文物5784件,三級文物34013件。近150萬件文物中54.85%來源於舊藏,考古發掘出土的可移動文物佔總量的23.17%。

幸軍說,全市約85%的文物集中收藏在主城區和三峽庫區,而5家市屬重點收藏單位的文物佔了全市總量的將近一半。幸軍說,近150萬件可移動文物也讓文化序列較完整。從距今約200萬年至現代,基本沒有大的缺環,文化內涵極為豐富。


未來市民可查詳細信息


幸軍說,下一步,市文物局將加強文物資源科學有序管理,充分利用文物普查成果,建立資源共享機制,適時公布符合公開條件的2萬件文物信息,向社會提供查詢服務,促進文物資源社會共享。


另外,幸軍表示,全市尚有1.6萬件珍貴文物需要修復,占珍貴文物數量的38.5%,我市將積極開展革命文物、三峽出土文物、書畫古籍等保護修復,達到年均修復文物1000件以上。加強文物預防性保護,力爭2020年前為所有的珍貴文物配備櫃架囊匣。


6月,市文物局將與故宮博物院合作,舉辦南岸安達森洋行(故宮南遷文物存放點)修繕開工儀式、故宮學院重慶分院授牌儀式和文化遺產保護專題講座。

重鋼集團檔案室發現張之洞手稿


一套出版於民國七年的珍貴刊本《張文襄公電稿》,多年來一直沉睡在位於大渡口區的重鋼集團檔案室。全套電稿共計32冊、66卷,曾一度被認為是廢紙,跟其他資料堆放在一起,直到本次重慶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展開,這套珍貴的電稿才重見天日。


這套《張文襄公電稿》出自晚清朝廷重臣張之洞之手,「文襄」乃其謚號。「張之洞是洋務運動的主要代表人物,亦是清廷漢陽鐵廠創始人。」大渡口區文管所工作人員說,1890年,張之洞奉光緒皇帝之命,在湖北創辦了漢陽鐵廠,是當時中國第一家也是最大的鋼鐵聯合企業。從此,中國鋼鐵工業蹣跚起步,被西方視為中國覺醒的標誌。


「抗戰時期,武漢淪陷,漢陽鐵廠大部分冶煉設備遷入重慶,以大渡口為廠址建設新廠,這便是今天重鋼集團的前身。」工作人員說,這套《張文襄公電稿》也隨之來到重慶,進入當時重鋼的藏書樓。歲月推移,這套張之洞親筆書寫的《張文襄公電稿》跟其他古籍善本一起堆放在重鋼檔案室內,漸漸被人遺忘。


在本次重慶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中,普查員發現《張文襄公電稿》、《張文襄公函稿》、《張文襄公奏稿》、《張文襄公牘稿》四套善本。遺憾的是,大多數古籍善本由於年代久遠,腐爛、蟲蛀的狀況嚴重,相比之下只有《張文襄公電稿》、《張文襄公函稿》較為完整。

目前,《張文襄公電稿》已被文物專家鑒定為珍貴文物。


白鶴梁最早傳拓者舊藏 藏身三峽博物館


在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裡,藏有大量白鶴梁的碑帖和拓片。在此次可移動文物普查中,普查人員們通過梳理、考證發現,三峽博物館現藏拓片,所屬年代主要集中在1963-1964年,此外還有部分拓片屬於民國初期著名收藏家徐乃昌的藏品。這部分拓片均鈐印「隨公收藏蜀中金石」,而從近代學者繆荃孫的《藝風老人日記》記載來看,它們很可能是白鶴梁最早傳拓者姚覲元之舊藏。


這些「寶貝」,是如何輾轉到三峽博物館的?據工作人員推測,動蕩年代,姚家後人為保生計,不得不將姚覲元的拓片售賣,「民國時期,拓片收藏很流行,因此姚家的拓片應該很快被當時識貨的行家收藏。抗日戰爭爆發後,這些寶貝流入戰時首都重慶。解放後,才被西南博物院(今三峽博物館)收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深圳微生活 的精彩文章:

賈二強:《古逸叢書》考
山西男子捐贈500餘冊中醫藥古籍 多件珍品首次面世
葛承雍:敦煌懸泉漢簡反映的絲綢之路再認識

TAG:深圳微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