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賈二強:《古逸叢書》考

賈二強:《古逸叢書》考

清光緒年間黎庶昌在日本輯刻《古逸叢書》,頗受重視,為學術研究及古籍校勘整理者廣泛利用。但協助黎庶昌主持此項工作的楊守敬,當時已在選書和校勘上提出若干異議。其後研治版本目錄者亦多有議論。本文擬在前人講論基礎上,作較為全面的研究考論。

賈二強:《古逸叢書》考



黎庶昌(1837—1897)字蒓齋,貴州遵義人,曾入曾國藩幕府,光緒三年隨郭嵩燾出使英法,旋轉任駐德國、西班牙使館參贊,光緒七年任出使日本國大臣,刊刻《古逸叢書》即在此時。協助者楊守敬(1839--1915)字惺吾,湖北宜都人,為一純粹學者,光緒六年應出使日本國大臣何如璋邀為隨員,光緒八年至十年間受黎庶昌委託主持《古逸叢書》刊刻工作。楊以歷史地理學知名,於碑刻、版本亦屬當行。黎則以經濟、古文著稱其時。黎事迹詳薛福成《拙尊園叢稿序》[1]、夏寅官《黎庶昌傳》[2]及葉昌熾《黎庶昌蒓齋事實》[3],楊則詳陳三立、《楊守敬墓志銘》[4],陳衍《楊守敬傳》[5]及自撰《鄰蘇老人年譜》[6],毋庸贅述。茲述其有關《古逸叢書》刊刻之始末得失。


《古逸叢書》之刊,實緣起於楊守敬之訪書日本。


中國逸書又自日本輸回,當興於清代。清初錢曾嘗得一影抄日本正平本《論語集解》,已詫為書庫中奇本,謂「不啻獲一珍珠船」[7]。乾隆時,佚於南宋的南朝梁皇侃《論語義疏》傳入,為《四庫全書》採錄。繼又有《宋史·藝文志》即不見著錄之《群書治要》及日本學者林述齋所輯刊《佚存叢書》先後流回中國。阮元奏進四庫未收書中采自《佚存叢書》者即有《五行大義》、《臣軌》、《樂書要錄》、《兩京新記》、《文館詞林》、《泰軒易傳》、《難經集注》、《玉堂類稿》、《西垣類稿》、《周易新講義》10種之多。凡此對日後楊守敬訪書東瀛,自有直接影響。


楊守敬甫至日本,即以搜訪夫書為要務。時值日本明治維新實行開國政策之際,傳統漢學受到西方新學嚴重衝擊,中國古籍之「故家舊藏,幾於論斤估值」[8]。惟其初楊守敬於此道尚欠深究,自謂「餘生僻陬,家尠藏書,目錄之學,素無淵源,……茫然無津涯,未知佚而存者為何本」。於是出入書肆,「凡板已毀者皆購之。不一年,遂有三萬餘卷。」[9]


楊守敬旋又結識日本藏書家森立之,並獲其詳載日本漢籍流傳收藏之《經籍訪古志》抄本,得知日本珍本秘笈之所在,遂按錄搜訪,而森立之亦成楊守敬購書之重要中介人。據日人長澤規矩也研究,楊守敬所結交日本藏書家,尚有向山黃村、島田重禮、柏木政矩、木村正辭、寺田弘、町田久成、杉木仲溫等。彼等競相向楊守敬兜售藏書[10],楊守敬所獲又倍於前。


日本國家藏書源遠流長,其秘閣中不乏罕見珍本,亦成為楊守敬搜訪之重要目標。楊氏「交其國文部省書記官岩谷修與博物館局長町田久成,得見其楓山官庫、淺草文庫之藏」[11],並得町田久成幫助,獲輯刻《古逸叢書》時未能收入之《文館詞林》傳錄淺草文庫藏本五卷,回國後付楊葆初梓行。又假岩谷修借出秘藏於楓山官庫的古卷子本《春秋經傳集解》和宋槧《尚書正義》,分別影抄和攝影留副。


楊守敬訪書可謂竭智殫精,不遺餘力。 《日本訪問記》中屢見「索價殊昂,忍痛得之」, 「以重價得之」等語。而其「所攜漢魏六朝碑版,亦多日本人未見,又古錢古印為日本人所羨,以有易無,遂盈筐篋」[12]。至於珍本秘笈,更是志在必得。如宋黃唐刊本《尚書註疏》, 《訪書記》謂「余至日本竭力搜訪之,乃聞在西京大阪收藏家,余囑書估信致求之,往返數四,議價不成。及差滿歸國,道出神戶,乃親乘輪車至大阪物色之,其人仍居奇不肯售,余以為日本古籍有所見志在必得,況此宋槧經書為海內孤本。交臂失之,留此遺憾。幸歸裝尚有餘金,乃破慳得之。……同行者方詫余獨自入大阪,及攜書歸舟,把玩不置,莫不竊笑癖而且痴,而余不顧也"[13]。又如古卷子本《春秋經傳集解》,《訪書記》謂「初森立之為余言,日本驚人秘笈,以古鈔《左傳》卷子為第一。……此書現藏楓山官庫,不許出,恐非外人所得見。余托書記官岩谷修訪之,則雲遍覓官庫中未見,余深致惋惜。……立之又為言,此書不容遺失,俱道是如何櫝藏之狀。復以白岩谷。忽一日來告,雲此書無恙。余欲借出一觀,岩谷雲非吾所敢任。余謂貴國有如此奇書韞櫝而藏,何如假吾傳錄於西土,使海內學者得睹隋唐之遺,不尤貴國之光乎。岩谷……即遍商之掌書者借出,限十日交還。……余乃倩書手十人至寓館,窮日夜之力改為折本影鈔之,刻期書成"[14]。


楊守敬此行實為我國學者對日本留存漢籍大規模之搜求,使為數眾多之珍本秘笈復見於中土。楊氏手批《經籍訪古志》題記謂:「大抵此書所載佳本,守敬約得其半。其不能得者亦多方影抄之。至於奇籍出於此錄之外者,守敬亦多有之。」[15]所獲「雖無秦火不焚之籍,實有奝然未獻之書」[16]。光緒十年楊守敬任滿回國,所獲書悉數舶載而歸,身後盡鬻諸政府。民國15年撥歸故宮博物院,建圖書分館貯之,並為編印《故宮所藏觀海堂書目》。時主館事者袁同禮云:其中最可貴者,「一曰古鈔本,二曰醫書。日本所藏古鈔本多存隋唐之舊,其價值當出宋元舊刊之上,今巋然獨存,而為一般收藏家所未見。至醫籍秘本,大抵皆小島學古舊藏,學古三世以醫學嗚於日本,藏書之富,罕有其匹。今觀其所收者,多為各書目所未載,寧非書城之巨封,文苑之寶藏耶。"「我國久佚之書,賴楊氏之力復見於中土,楊氏保存古籍之功殊不可沒也。」[17]


楊守敬訪書在日本產生巨大反響。數十年後,日本島田翰尚謂:「昔遵義黎蒓齋駐節我邦,與宜都楊君惺吾購求古本,一時為之都市一空。」[18]楊氏亦自云:「余之初來矣,書肆於舊板尚不珍重。及余購求不已,其國之好事者遂亦往往出重值而爭之,於是舊本日稀。書估得一嘉靖本亦視為秘笈。"「使彼國已棄之肉,復登於俎。自今以往,諒不至拉雜而摧燒之矣。」[19]此於日本之學術文化亦寧非幸事!

賈二強:《古逸叢書》考


楊守敬像



楊守敬搜訪逸書之時,即有刊刻公世之志。如得影寫南宋余仁仲萬卷堂本《春秋穀梁傳集解》,即曾慫恿黎庶昌前任何如璋翻刻。所獲既多,此念益堅,所謂「經部之《易》單疏,《書》單疏,萬卷堂本之《穀梁傳》,十卷本之《論語疏》,小學類之蜀本《爾雅》,顧野王原本《玉篇》,宋本《隸釋》;子部之台州本《荀子》,類書之杜台卿《玉燭寶典》,·邵思《姓解》,醫家之李英公《新修本革》,楊上善之《太素經》;集部之《文館詞林》十卷,……是皆我久佚之籍,亦藝林最要之書,使匯刻為叢書,恐不在《士禮居》、《平津館》下矣」[20]。此處所陳諸書,以後刻入《古逸叢書》者過半。逮黎庶昌繼任,刊刻之事遂付諸實施。其書之取捨抉擇多出黎氏,而校刻之事一委楊守敬主持。自光緒八年至十年,共刻成26種,合206卷。


此兩年中楊守敬「日與刻工磋磨善惡,又應接日本文學士,夜則校書,刻無寧晷」。且「每刻一書,先擇其藝之絕高者為準繩,餘人規模筆法既成而後使動工。故雖藝之次者,亦有虎賁中郎之形」[21]。


黎庶昌對此亦極為重視,且躬親其尊,如《老子注》、《莊子註疏》等書之刊刻,即系黎氏一手主持。


《叢書》刊刻尚得到其時日本政府協助。如《太平寰宇記》一書,國內久無舊刊流傳,傳世抄本皆缺失卷一百十三至一百十九,乾隆時收入《四庫全書》亦未能補全。楊守敬「於森立之《訪古志》見有此書宋槧殘本藏楓山官庫,意或有足以補中土所佚者。因托修史館監事岩谷修探之,並告知星使黎公行咨於其太政大臣借之以出」[22]。黎庶昌即致函日本太政大臣兼修史館總裁三條實美,三條復函謂:「我秘閣藏本例不許外出,而如本項,則屬同文盛事。乃稟啟朝家,破格以應請焉。」[23]以此得刊成《太平寰宇記補闕》六卷收入《古逸叢書》,使此書幾成完璧。


日本刻書夙有照翻中國宋元舊本之習尚,而其時日本仿刻宋元本之水平實亦在中國刻工之上。如楊守敬曾於日本摹刻《留真譜》,自謂「歸後擬續成之,而工人不習古刻格意」[24]。而日本刻工刊刻《古逸叢書》時態度亦極認真,「爭自琢磨,不肯草率。尤以木村嘉平為最精;每一字有修改補刻至數次者。」[25]《古逸叢書》內多種邊欄外有「目本東京木材嘉平刻」木記,誠能傳原本風格。、《古逸叢書》以刊刻精良得名,木村等之勞績實不可沒。


《古逸叢書》之能刊刻日本藏書家亦多助力。如《玉篇》卷十八放部至方部,原本為柏木探古藏,相傳為唐宋間物,柏木秘惜殊甚,承柏木提供照相本,始得刊入《古逸叢書》。又覆《文館詞林》卷尾所附日本各地藏零本三十卷目錄,亦系柏木氏贈與。


《古逸叢書》每種刻成後,必先刷印若干單行,全書刻成復匯印,故傳本有單行本與叢書本之別。傳世之單行本又分為兩種:一於扉葉左下鈐「單行本」硃色木記;一「單行本」三字刊於原版上,故作黑色,至以後匯印時方鏟去。黃永年師藏《春秋穀梁傳集解》兩部,均鈐「單行本」朱記,惟其一卷末尚未附楊守敬校札及黎氏印記,又單行本中之最初印者。


單行本及在日本所匯印叢書本皆用美濃紙,為數均不甚多。楊氏自云:「甲申(光緒十年)《古逸叢書》已成,督印百部,黎公以贈當時顯者。」[26]稍後莫棠亦謂:「當日日本摹印不足二百本。」[27]此美濃紙本,最為世所珍重,「幾於宋槧元刊等視。」[28]

光緒十年秋,經黎庶昌奏請,《古逸叢書》版片悉數運至上海。莫棠親見並詳記其事,謂:「板至啟視,則每板四周皆護以木條,長短與板齊,廣寸余,刻地甚淺。日本刷印以棕帚塗墨,拂紙既平,則以一圓物堅薄者平壓而宛轉磨之,故字外不漬墨而字字勻潔。官匠皆相顧斂手。於是去其護板之木,復剜深其刻地之淺者,在縣齋召匠試印,……行間已不能無濡墨。」[29]此種不同於中國之刊印方式,亦為研治印刷技術史提供一絕好資料。


其後《古逸叢書》版片置於蘇州江蘇書局。清季至民國時曾用連史紙及毛邊紙大量刷印,今所見之《古逸叢書》多為此一時期所印成者。然版片亦漸磨損,至抗日戰爭更多殘壞。建國後,止《楚辭集注》於1962年、1978年分別由江蘇人民出版社、揚州廣陵古籍刻印社兩次刷印共1000部,但版片修補已多,大非本來面目。今《叢書》全部版片仍存於廣陵古籍刻印社,漫漶不復能用。

賈二強:《古逸叢書》考



黎庶昌像



《古逸叢書》摹刻精審,歷來為人推重。如《春秋穀梁傳集解》刊成,印本傳至蘇州, 「潘尚書伯寅(祖蔭)、李廉訪梅生(鴻裔)見之,驚嘆欲絕,謂宋以來所未有。」[30]全書刊竣,黎庶昌以贈當時顯者,「皆驚為精絕。」[31]所謂「摹勒精審,毫髮不爽。初印皆用日本皮紙,潔白如玉,墨如點漆,醉心悅目」[32]。此後國內覆刊宋元舊本蔚然成風,當亦頗受《古逸叢書》影響。


《古逸叢書》之尤足稱道者,在其多古本逸編。《古逸叢書》26種計古抄9種,宋元舊刊12種,日本歷代刊本5種。其中久不見於中土者,經部有唐玄宗開元《孝經注》、南朝梁顧野王《玉篇》殘卷、南宋佚名《韻鏡》;史部有北宋樂史《太平寰宇記》佚卷、唐徐靈府《天台山記》、隋杜台卿《玉燭寶典》、宋高似孫《史略》,子部有陳丘明《碣石調幽蘭》、六朝佚名《琱玉集》殘卷、宋邵思《姓解》;集部有《文館詞林》殘卷,其可貴自不待言。其他如宋槧《春秋穀梁傳集解》、日本正平刊本《論語集解》、宋台州本《荀子注》、影宋刊《尚書釋音》、唐寫本《漢書食貨志》殘卷,對校勘通行傳本亦有價值,以此多為學者所利用。如王國維據其中《爾雅注》並參稽其他文獻,考證五代國子監刊版;王先謙撰《漢書補註》利用其中《漢書食貨志》古寫卷子,魯迅輯《古小說鉤沉》取材於《琱玉集》;羅常培治等韻學多引證《韻鏡》,此類實不一而足。而其後如傅雲龍之《纂喜廬叢書》、羅振玉之《吉石庵叢書》、商務印書館之《續古逸叢書))等頗取材於日本所存中國逸書舊本,則又繼踵《古逸叢書》。


然「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書亦何有盡善盡美者。《古逸叢書》之優點固多且顯,缺點亦不可掩。一是選材尚欠精嚴,如《杜工部草堂詩箋》,傳世宋刊有初刻十一行本及翻刻十二行本,《古逸叢書》本所據者為經坊賈嚴重竄亂之十二行本。《急就篇》本非佚書, 《古逸叢書》選用底本又是日本近世仿唐石經體刻本,未免不倫不類。二是覆刻時間有率意校改者,如覆宋本《廣韻》及覆元本《廣韻》等,不足取法。凡此於《古逸叢書》之文獻價值自不無損害。


此等疏失,其責任蓋多在黎庶昌。楊守敬即謂:「黎公本文學之士,於古書源流不甚瞭然。」[33]如刊入《古逸叢書》之《莊子註疏》,本缺卷三至卷六。而《莊子》一書為黎氏酷嗜,曾議以之立於學官[34],故「其所缺之卷,則參校坊刻本、《道藏》本而集宋本之字以成之。不惜煩費,必欲為完書」。時楊氏以為「刻此書工費浩繁,又集字費日力,而所得古書有奇於此者,勸黎公輟此議,以其費改刻他書。而黎公堅不許」[35]。黎庶昌所據補之坊本為日本萬冶間刊刻,訛誤滿紙。以一己之好補足之,實得不償失。《叢書》刊竣,楊守敬仍時表不滿,謂「所刻之書,不盡要典。……慧琳《一切經音義》、楊上善《太素經》等書皆未刊,頗為遺恨。然黎公作主,何能盡如我意」[36]。《廣韻》清初張士俊澤存堂仿宋刊本多有校改,頗為學者所憾。《古逸叢書》覆宋本與張氏本源出一刻,應可正張氏率意校改之失,然而竟重蹈覆轍。楊守敬謂:「余初議刻此書盡從原本,即明知其誤亦不改,以明張氏校刻之功過。而黎公使必欲從張氏校改。」[37]覆元本《廣韻》亦為黎庶昌執意依張氏本校改,楊守敬「屢爭之不得」[38]。惟楊氏所主持刊刻者亦間有校改,如《論語集解》、《玉篇》等均不盡為原本面貌。

前車之覆,後車之鑒。今日事古籍整理從《古逸叢書》得失中當有所借鑒。


本文原刊於黃永年《古代文獻研究集林》第一集。


[1]《拙尊園叢稿》卷首,光緒十九年上海醉六堂石印本。


[2]《碑傳集補》卷十九, 民國12年燕京大學國學研究所排印本。


[3]《碑傳集補》卷十九, 民國12年燕京大學國學研究所排印本。


[4]《散原精舍文集》卷十一,民國18年上海中華書局排印本。


[5]《石遺室文續集》,光緒宣統間刊本。


[6]按民國2年以後為其門人熊會貞續補。民國4年石印本。


[7]《讀書敏求記》卷一,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年版。


[8]《日本訪書記》卷首《緣起》,光緒二十三年鄰蘇園刊本。

[9]《日本訪書記》卷首《緣起》,光緒二十三年鄰蘇園刊本。


[10]《楊惺吾日本訪書考》(下),[日]《書志學》9卷1號。


[11]《留真譜初編序》,光緒二十七年刊本《留真譜初編》首。


[12]《鄰蘇老人年譜》光緒壬午條。


[13]《日本訪書記》卷一


[14]《日本訪書記》卷一


[15]按楊氏手批本今存日本,引自《楊惺吾日本訪書考》 (上),[日]《書志學》7卷4號。


[16]《日本訪書記》卷首《緣起》。


[17]《故宮所藏觀海堂書目序》, 民國21年故宮圖書館排印本《故宮所藏觀海堂書目》首。


[18]《皕宋樓藏書源流考》,古典文學出版社本1957年版。

[19]《日本訪書記》卷首《緣起》。


[20]《日本訪書記》首卷《緣起》。


[21]《鄰蘇老人年譜》光緒癸未條。


[22]《覆太平寰宇記跋》,《古逸叢書》本《太平寰宇記補闕》後。


[23]《太平寰宇記補闕》附黎庶昌、三條實美往來公函。


[24]《留真譜初編序》。


[25]《鄰蘇老人年譜》光緒癸宋條。


[26]《鄰蘇老人年譜》光緒甲申條。


[27]《文祿堂訪書記》卷三《覆宋台州本荀子跋》,民國31年排印本。


[28]《叢書集成初編目錄》,中華書局1983年版。

[29]《文祿堂訪書記》卷三《覆宋台州本荀子跋》。


[30]《鄰蘇老人年譜》光緒癸未條。


[31]《鄰蘇老人年譜》光緒甲申條。


[32]《碑傳集補》卷十九《黎庶昌蒓齋事實》。


[33]《鄰蘇老人年譜》光緒癸未條。


[34]《拙尊園叢稿》卷一《周以來十一書應立學官議》。


[35]《日本訪書記》卷七。


[36]《鄰蘇老人年譜》光緒甲申條。


[37]《日本訪書記》卷三。


[38]《文祿堂訪書記》卷一元刻本《廣韻》條錄楊守敬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深圳微生活 的精彩文章:

葛承雍:敦煌懸泉漢簡反映的絲綢之路再認識

TAG:深圳微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