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歷經半個世紀的磨難,這個被歷史裹挾的台灣家庭終於落葉歸根

歷經半個世紀的磨難,這個被歷史裹挾的台灣家庭終於落葉歸根

「歸」字不僅是身體和靈魂的回歸,


更是對文化的尋根和體認

歷經半個世紀的磨難,這個被歷史裹挾的台灣家庭終於落葉歸根


歷史激流中的台灣家族史


《中國新聞周刊》文|任啟亮


本文首發於2017年5月18日總第804期《中國新聞周刊》

馬來西亞著名華文作家戴小華的《忽如歸》,用紀實手法書寫了其家族1949年南遷台灣後的真實故事。


經過半個世紀的種種磨難,世事變遷,滄海桑田,戴小華的父母落葉歸根,葬在故鄉滄州的土地上;大弟戴華光回到滄州定居,以開西餅店為生;小弟定居青島,在一家企業擔任高管。遠嫁馬來西亞的她,成為活躍於當地社會的著名華文作家和文化社團領袖,常年往返中馬之間,成為中華文化的書寫者、傳播者和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


書中濃墨重彩的是大弟戴華光。他出生在上世紀50年代兩岸尖銳對立時期,長大後赴美留學,接觸了一些客觀反映大陸面貌和台灣歷史的書籍報刊之後,深感兩岸分離之痛,發出了兩岸要統一、要和平的吶喊。在那種特殊的歷史背景下,戴華光以莫須有的罪名被定為「人民解放陣線」首犯,被判無期徒刑。他說理、反抗、絕食、踢破牢門,進行種種抗爭。他在重病纏身的情況下,靠自救起死回生。由於台灣當局的解嚴令,他提前出獄,卻拒絕領取補助金,最終毅然決然回到父母的家鄉滄州,守護那一片祖祖輩輩留下的故土和父母的安息之地。


作者還花較多筆墨寫到母親,她的樂善好施,她的相夫教子,她對子女特別是長子戴華光的疼愛,以及她身居孤島的寂寞和無奈。一句「回到大陸就沒有人敢欺負你們了」,讀來令人心碎。她最大的願望就是死後要葬在父母身邊,陪伴到永遠。


當時兩岸沒有通航,此事沒有任何先例,手續繁雜,時間緊迫,看似根本無法實現。但作者調動一切資源和人脈,克服各種困難,終於如願以償,實現了母親的願望。讀到她按照穆斯林的規程有條不紊地辦理母親後事,在為她感到欣慰的同時,敬意也油然而生。

《忽如歸》的副標題叫做「歷史激流中的一個台灣家庭」。作者雖然只寫了自己家庭的故事,但她一家正是台灣千千萬萬個家庭的縮影;戴家兩代人的經歷,正是台灣「外省人」人生和命運的真實寫照。這正是作者的良苦用心所在。


歷史把幾十萬個家庭、數百萬大陸兒女一下子推到台灣島,其中大多數人是不情願的。他們被歷史的大潮裹挾而去,無可奈何,對未來充滿恐懼和茫然,從此與親人骨肉分離,故鄉只在夢中。不難想像,幾十年來,無家人的任何音訊,長夜孤燈,是一種什麼樣的煎熬。因此,戴小華的母親死後一定要回到大陸,葬在父母的身旁,這既是落葉歸根,更是一直縈繞在老人心中的心結,那就是活著不能為父母盡孝,死後一定要長伴膝下。老人難道不知此事難辦?只因不如此心靈便無法安息。


戴小華這一代人雖然出生在台灣,但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在父母的言談中、迷茫的眼神中、嘆息聲中,聽到看到的都是離散之苦、家國之痛,所以一旦兩岸交流的大門打開,思鄉的閘門再也無法關閉,通向故鄉的路不可阻擋。因此,不僅戴小華的父母歸葬滄州,兩個弟弟回到大陸定居工作,健在的大姐在滄州買下了墓地,而且,她的女兒在加拿大畢業後,和在加拿大留學的中國籍同學戀愛結婚,一起回到了中國,在北京置產,在上海工作生活。我想,這個家庭的三代人,已經從身心和精神上都深深融入了他們深愛著的這片土地。


這個家族故事在戴小華心中醞釀近20年。她在後記中寫道:「每當夜深人靜,就會有一個聲音在我耳邊頻頻催促,似乎不寫出來,我的身心就無法得到安頓。」《忽如歸》的核心是一個「歸」字,不僅是身體和靈魂的回歸,更是對文化的尋根和體認。


戴小華從台灣去了馬來西亞,併入了籍。她擔任馬來西亞華人文化協會總會長、華文作家協會會長,完成了規模巨大的文化工程——《當代馬華文存》和《馬華文學大系》。她是中馬文化交流的破冰者,在中馬文化交流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這讓我想起她的一段話:「身在他鄉,語言和文字使他們與故土的根源藕斷仍絲連,我夢中的家園,也就是我的精神家園——中華文化。」


正因如此,《忽如歸》才能通過一個家族的歷史,寫出民族的苦難和民族的精神追求,使人「重新認識了一段歷史」(王蒙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新聞周刊 的精彩文章:

一支車隊的「一帶一路」足跡
為什麼說中國社會對孩子不友好
丈夫金字塔感染超級細菌,試遍所有抗生素無效。絕望中,她重拾起了人類對抗細菌的古老武器...
從驚艷的《心迷宮》到斬獲金馬的《八月》,這家中國最獨特的影展沒有官方氣息,也絕不自降身價
微信更新後,你想知道的朋友圈秘密都在這裡了……

TAG:中國新聞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