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遍歐洲芭蕾圈的「繆斯女神」,亞洲首秀就在這裡!
她那生氣勃勃的美麗的臉是迷人的,
但在她的迷人之中卻包含著
一種極其殘酷的東西……
點擊播放 GIF/208K
安娜穿著樸素的黑衣裳是迷人的,她那雙戴著手鐲的豐滿胳膊是迷人的,她那掛著一串珍珠的脖子是迷人的,她那蓬鬆的鬈髮是迷人的,她那小巧的手腳的輕盈優美的動作是迷人的,她那生氣勃勃的美麗的臉是迷人的,但在她的迷人之中卻包含著一種極其殘酷的東西。
——列夫·托爾斯泰《安娜·卡列寧娜》
在這部小說中,托爾斯泰第一次探討了女性擺脫作為滿足男性虛榮的附庸身份,追求自身幸福的權利。
循規蹈矩的生活能抹殺鮮活的人性,如同「風中之燭在風中搖曳,微弱的亮光照亮四周,最終在黑暗之中黯然消逝。」
小說的深刻內涵激發了歐洲芭蕾圈的「繆斯女神」——安吉利卡·喬麗娜的創作靈感,對作品的深入理解造就了這一版忠實於原作風骨的《安娜·卡列尼娜》。
5月26-27日,這部被譽為立陶宛芭蕾巔峰之作的《安娜·卡列尼娜》,就將在喬麗娜舞團的演繹下在上海演出,此番也是部舞之瑰寶的亞洲首秀。
足尖上重生的安娜
對傳統的珍視,對前蘇聯文化烙印與西歐現當代藝術抱著同樣開放包容的民族心態,這些都在安吉利卡·喬麗娜舞團的創始人、《安娜·卡列尼娜》的編舞安吉利卡·喬麗娜的經歷和作品中有著鮮明的體現。
借用小說那句著名的開篇:每一部改編自《安娜·卡列尼娜》的舞劇都是「不忠」的,「不忠」的方式各有不同……
這部由喬麗娜創作於2010年的舞劇《安娜·卡列尼娜》改編自文學泰斗托爾斯泰的同名文學巨著。原著講述了19世紀俄羅斯上流社會的貴婦安娜·卡列尼娜曲折而充滿悲劇色彩的人生。
喬麗娜1989年畢業於立陶宛首府的維爾紐斯芭蕾學校。這座學校是立陶宛國立奇奧里翁尼斯藝術學院芭蕾舞系的前身。
在全年齡段學制的芭蕾系中,不僅教授古典、浪漫芭蕾的傳統譜系,還開設了性格芭蕾、現代芭蕾的專業方向。
作為俄羅斯文學名著,這個故事首次被完整改編為芭蕾作品搬上舞台同樣是在蘇俄:1972年,莫斯科大劇院首演了俄羅斯芭蕾女神普利謝茨卡婭親自編排並主演的《安娜·卡列尼娜》,她的丈夫謝德林為該版創作了音樂。
這個作品成為繼《卡門組曲》之後,她迎著現代芭蕾潮流,向莫大所代表的「冷漠、理性的古典風格」說「不!」的又一次吶喊。
可惜在這隻「永遠的天鵝」出走德國之後,這部舞劇就被剔出了大劇院的保留劇目。
然而,安娜·卡列尼娜的故事從此成了現代芭蕾編舞大師們鍾愛的主題,小說的複雜性和人物情感的巨大起伏,為現代芭蕾的肢體語彙提供了充分的表達空間。
2013年,安吉利卡·喬麗娜編導的這版《安娜·卡列尼娜》被授予俄羅斯戲劇最高獎項「金面具獎」的最佳編舞、最佳舞美獎,安娜的扮演者奧嘉·勒曼也因此獲得最佳女舞者獎。
在「安娜」的誕生地獲得這項認可,也使得喬麗娜的這個版本成為了當之無愧的經典。
地緣政治背景下的芭蕾傳統
說到波羅的海三國的舞蹈,人們印象中大多是穿著襯衫馬甲和多彩長裙手挽手繞著圓圈載歌載舞的斯拉夫少女,這的確是立陶宛民間節慶活動中最典型的民族舞風格,來源於19世紀的鄉村歌舞。
不過在專業舞蹈領域,立陶宛則形成了俄羅斯戲劇芭蕾學派傳統與西歐現代芭蕾潮流交匯融合的局面,這與這個古老民族長年被周邊強敵傾軋蠶食的地緣政治有關。
原本龐大的立陶宛-波蘭聯合王國被普奧俄三國瓜分,一戰之後大量俄國移民湧入立陶宛,帶來了俄羅斯的音樂與芭蕾,到1938年立陶宛再度被蘇聯并吞,直至1990年才宣布獨立。
原本的傳統習俗、文化心態與民族性,隨著生存空間的破碎而發生了微妙的變化。處在歐洲岔路口上的立陶宛,成為了前蘇與俄羅斯同西方世界交流和溝通的橋樑。
安吉利卡·喬麗娜和她的舞團
喬麗娜編導的這版《安娜·卡列尼娜》2013年被授予俄羅斯戲劇最高獎項「金面具獎」的最佳編舞、最佳舞美獎和最佳女舞者獎三項大獎,在「安娜」的誕生地獲得這項認可,也使得喬麗娜的這個版本成為了當之無愧的經典。
來自芭蕾繆斯那最獨到的安娜
那麼喬麗娜身為歐洲芭蕾圈的「繆斯女神」,她對《安娜·卡列尼娜》這部作品的改編、設計又有那些獨到之處呢?
安吉利卡·喬麗娜舞團《安娜·卡列尼娜》劇照
從舞蹈的形體技巧和藝術表現上來看,我們很難界定安吉利卡·喬麗娜編創的這一版《安娜·卡列尼娜》屬於哪個流派。
事實上,編舞者更希望人們把它看作一場由複雜的動靜交迭組成的肢體劇,舞者在這個作品中不是在舞蹈,而是作為戲劇演員,他們的任務是通過身體的舞動來營造出一種特殊的氛圍,體現出逼真的現實感來。
我本來就不想用特定的流派來限制和禁錮我的作品。相反,我努力想要在舞台上創造的是生命本身。在托爾斯泰的筆下,安娜·卡列尼娜的生命是複雜而鮮活的。
這部小說就像一座迷宮,其中有那麼多故事,人們很容易就迷失在縱橫交錯的線索裡面。而我們在面對複雜的現實生活時也會出現同樣的情況。
而我只是想從這千頭萬緒里抽離出對我個人而言非常重要的,能與當下的現實產生共鳴的那些內容。
——喬麗娜
這一版舞劇的舞台裝置極其簡約,沒有宏大布景和炫目燈光,僅憑几把椅子、一塊長木板,便把19世紀初俄羅斯貴族的形象和心境刻畫得入木三分。
當有記者問到為什麼演出中沒有出現大家期望的火車時,喬麗娜回答說:
「傷害一個人,往往只需要一個詞甚至一個動作就夠了,人們的語言、排斥與道德審判才是殺人的兇器。過去如此,現在更是如此,這才是我想要的表現。」
通常來說,芭蕾的不同版本主要是針對舞蹈編排,相同題材相同劇名通常會採用相同音樂。
而《安娜·卡列尼娜》則是個例外,首版中謝德林的音樂雖然是專為該劇而創作,運用範圍也比較廣,但各國的編導們仍傾向於到其他蘇俄音樂家的名曲中尋找更多素材。
音樂選擇的差異正是源於對原著人物和情節的取捨不同。柴科夫斯基的音樂由於富於浪漫主義色彩,易於表現原著時代特徵常被用作各個版本的主體音樂。
整個舞劇集浪漫主義、俄羅斯風情以及現代音樂劇音樂精髓於一身,音樂隨劇情跌宕起伏,美感中不乏張力,具有動人心魄的感染力。
阿爾弗雷德·施尼特凱
Alfred Schnittke 1934- 1998
而安吉麗卡·喬麗娜則大膽採用了德裔俄羅斯當代作曲家,被喻為「當代肖斯塔科維奇」的施尼特凱(Alfred Schnittke)的作品作為音樂主幹。
「施尼特凱的音樂深沉、多變,表達出十分廣闊的情感維度,從這一點來看,與托爾斯泰的小說是非常接近的。」
此外,喬麗娜還選編了柴科夫斯基、馬勒和法國音樂家加布里埃爾·福雷的作品,甚至以安德魯·勞埃德·韋伯(Andrew Lloyd Webber)的音樂劇片段來豐富全劇的音樂氛圍。
立陶宛著名時尚設計師斯塔特科維奇奧斯作品
受初版《安娜·卡列尼娜》邀請皮爾·卡丹設計服裝的啟發,喬麗娜為此劇邀請到了立陶宛最傑出的時尚設計師斯塔特科維奇奧斯(Juozas Statkevi?ius)。
斯塔特科維奇奧斯是波羅的海國家中首位在法國巴黎時裝周及美國紐約時裝周展出高級時裝系列的設計師。
他採用了嚴肅而高雅、緊貼曲線的立體剪裁,與這版《安娜·卡列尼娜》舍繁就簡的總體風格相得益彰,他設計中的象徵元素結合了禁慾與性感的矛盾色彩。
儘管完全拋棄了原著時代與階層的著裝風格,卻使得劇中的人物形象更加生動豐滿。
讀者福利
安吉利卡·喬麗娜舞團
芭蕾舞劇《安娜·卡列尼娜》
An?elika Cholina Dance Theatre
編舞:安吉利卡·喬麗娜
舞台設計:馬里烏斯·雅科夫斯基
服裝設計:約薩斯·斯塔特科維休斯
音樂:施尼特凱、柴科夫斯基、馬勒、福雷
Choreographer: An?elika Cholina
Stage designer: Marijus Jacovskis
Costume designer: Juozas Statkevi?ius
Music: Schnittke, Tchaikovsky, Mahler, Fauré
2017.05.26, 27 19:15
上海 東方藝術中心歌劇廳
VIP 880/680/480/380/280/180/80元
丁香路425號 訂票熱線 021-68541234
歡迎留言分享你作為芭蕾舞劇迷
最有說服力的一句話,
截至5月22日 12:00,
我們將從留言中選出3位讀者,
每人送出26日880元演出門票1張。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直達東藝官網購票頁面
_ 瑪吉·丁 譜妹 | 圖片來自網路
以上內容來自外灘新媒體旗下分類媒體「靠譜」


※哈佛大學搞出了一套「大不一樣的中國史」
※這些改變音樂史的交響曲,到底有什麼偉大的地方?
※一份國際博物館日的靠譜指南,看盡40周年難以言說的秘密
※人生路上,步履不停,總有那麼一點來不及
※都說見字如晤,難道字丑就要此生不見!
TAG:外灘靠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