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射出一支箭,定下了自己的陵寢,結果此地風水極好
宋太祖趙匡胤是行伍出身,在馬背上奪取了天下。但是人們可能不知道的是,宋太祖死後的陵寢也是用一支響箭決定的。試問,還有哪個帝王會用這樣一種瀟洒的方式來決定自己的歸宿?而通過這種方式建成的永昌陵裡面又隱藏著哪些不為人知的秘密呢?
河南鞏義市(今屬鄭州)的西村、芝田、市區、回郭鎮一帶是北宋皇陵的所在地,這裡也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地。北宋皇帝中,除了徽、欽二帝被金兵擄走死於五國城外,其餘的皇帝及趙弘殷(趙匡胤之父)都葬在鞏義,通稱「七帝八陵」。
宋陵從公元963年開始營建,前後達160餘年之久,形成了一個規模龐大、氣勢雄偉的皇家陵墓群,堪稱露天藝術博物館,是研究宋代典章制度和石刻藝術十分珍貴的實物資料。而宋太祖當初之所以會選定鞏義作為陵址,來源於一個很另類的選擇方式。
開寶九年(976年),宋太祖到洛陽去巡遊,來到他的誕生地夾馬營。他令人挖出自己幼年時埋藏在這裡的小石馬,然後到永安陵祭奠先父。祭祀完畢後,他換好衣拿著弓箭登上高台,張弓搭箭朝西北方向射了一箭,指定箭頭落地的位置即位他百年後的墓穴,命手下人將小石馬埋在這個地方作為標記。
趙匡胤還鄭重宣布自己的陵名為「永昌」。當年十月,太祖趙匡胤駕崩,次年(太平興國二年,即977年)四月葬於自己生前所選定的地方。
趙宋王朝把帝陵定在鞏義表面上看來很兒戲,其實是很有講究的。北宋陵址位於崗阜與平原的交界地帶,地形東南高西北低。陵區東接青龍山,西抵回郭鎮柏峪南嶺,頭枕黃河,足蹬嵩山。附近淺山區盛產上等石料,便於就近取材。建造陵墓和雕刻石像。
而北宋都城開封地處豫東大平原,這裡千里平川,地下水位偏高,不適宜建造大型陵墓,因此,歷史上凡定都與洛陽的王朝,陵區多遠離都城。
除此之外,北宋時風水學說在葬制上信奉「五音姓利」說。所謂「五音姓利」,就是把人的姓氏分成宮、商、角、徵、羽五音,再將五音分別與陰陽五行中的土、金、木、火、水對應,這樣可以在地理上找到與其姓氏相應的最佳埋葬方位與時日。
喪葬擇地選日時,若與之相合則陰陽相生,大吉大利,反之則陰陽相剋,主凶。宋人王洙《地理新書》記載,北宋皇室趙姓屬「角」音。而「東方木,其氣生,其音角,其蟲蒼龍」,「角」音對應木行,木主東方,陽氣在東,於陰陽地理上應是東高西下為最佳,南高北低亦好。
如果
同時具備這兩種地勢,則必是西北低垂,東南仰高,鞏義的地貌正好符合這種風水要求,而在民間一直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洛河是中華民族的歷史河,邙山是陰宅寶地。向有『生在蘇杭,死在北邙』的說法。」


※蔣介石被張學良扣押後,認為必死,馬上寫下了三份遺囑
※大清皇帝中的另類,偷偷取了一個漢人名字,用了整整兩年
※大清最要命的妃子,病死後皇帝悲痛欲絕,最終賠上性命
※此人是大清第一權臣,也是爭論極大的人,英雄和漢奸褒貶不一
※大清第一任皇后,前半生幸福美滿,後半生死不瞑目
TAG:千古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