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兵家重地遼西走廊

兵家重地遼西走廊

遼西走廊

遼西走廊也稱榆(渝)關走廊,位於今遼寧省錦州市與河北省山海關之間,東臨遼東灣,西依松嶺山,西南—東北走向,長約185公里,寬8~15公里。三國時期曹操《觀滄海》:「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遼西大地上分布著大大小小數不清的河套。從高空俯視,河套如同樹葉上的葉脈,條理分明,粗細不等,彎彎曲曲,密密麻麻。

錦州、葫蘆島、興城、綏中、山海關等城鎮是扼守走廊的軍事要地。走廊背山面海,丘陵起伏,形勢險要,是溝通山海關內外的重要通道,歷來為兵家征戰必經之地。

明天啟六年(1626),後金努爾哈赤率兵圍攻寧遠(今遼寧興城),企圖打通走廊,奪佔山海關。明將袁崇煥借城防堅固,挫敗後金軍,史稱「寧遠大捷」(見寧遠之戰)。

袁崇煥

明崇禎十三至十五年(1640~1642),松(山)錦(州)一戰中,明軍關外主力喪失殆盡,走廊遂被清軍佔領,成為清太宗進圖中原的前進基地。

山海關

開拓遼西走廊通道始於遼而發展於金。遼西走廊通道完善於明清。明初,遼寧西部除遼西走廊外全為蒙古勢力範圍。洪武十四年(1381年),魏國公徐達在河北與遼寧交界處創建關城,設山海衛,始名山海關。

錦州

滿清入關後,清廷將東北視作「龍興發祥之地」,這裡還有陪都盛京和皇陵,有皇家田園參場,中原與東北的往來更加頻繁,遼西走廊通道也更加完善。它的拓展和完善,使得昔日的大凌河谷通道失去了當年風采,有些路段已然淹沒於荒草之中。

吳三桂

走廊自古為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明清寧(興城)錦之戰、松(山)錦之戰,也是英雄百戰之地,多少治國之能臣、能征慣戰之悍將在這裡生長戰鬥,創下驚天動地的業績。明代及明清之際,李成梁、熊廷弼、楊鎬、孫承宗、洪承疇、袁崇煥、王在晉、吳三桂等以及清代創業之君努爾哈赤、皇太極都在這兒施展出他們縱橫捭闔的才略。

註: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