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自殺遊戲「藍鯨」,是這麼一回事

自殺遊戲「藍鯨」,是這麼一回事


近日,在多個國家社交網路風靡的自殺遊戲「藍鯨」的始作俑者之一,21歲的菲利普·布德金(Philipp Budeikin)終於落網,他被指控與至少十六名學生的自殺有關聯。在審訊中,菲利普表示,自己的行為對整個社會是一種「清洗」。這個危險的遊戲到底是怎麼回事?這篇文章會為你梳理事情的全貌。



「藍鯨」遊戲是什麼?



「藍鯨」是一款來自俄羅斯的遊戲。2013年,菲利普用他網名(Filip Lis)的首字母F和號碼末兩位57,在網上創立了名為「F57」的自殺愛好者小組。此小組在2014年被封禁後,他就創造了「藍鯨」。



自殺遊戲「藍鯨」,是這麼一回事


圖片來源:novayagazeta.ru


「藍鯨」這一名稱被指源於Lumen樂隊的歌曲《Гореть》——這首歌中提到「巨大藍鯨無法衝破漁網」的意象。也有媒體猜測來源於鯨的擱淺行為。這一遊戲通過社交媒體進行傳播,遊戲角色分為「引導者」和「玩家」兩類。「引導者」與青少年通過網路溝通交流,誘導其加入遊戲,成為「玩家」。50天內「玩家」完必須執行各種各樣的自殘任務,將成果圖發送給「引導者」進入下一關卡,最終通過自殺來「贏得」遊戲。



自殺遊戲「藍鯨」,是這麼一回事



《Гореть》歌詞。圖片來源:Youtube.com



菲利普·布德金是什麼人?



「藍鯨遊戲」創始者之一菲利普·布德金與母親一起生活在莫斯科城郊。他小時候在學校留級,還修過懲教課程。離開學校至今,家中生計全靠母親每天奔波維持。而菲利普沉迷於網路,和身邊的人毫無交集。他在社交網路上化名Filip Lis(狐狸), 通過傳播、討論自殺的話題,吸引了無數尋求極端刺激的青少年眼球,並且成為了他們的「引領者」。即使落網,還有許多網路上的迷妹們給他郵寄情書。


但他並沒有對追隨者們抱以同樣的好意。他聲稱自己是蓄意唆使這些年輕人自殺,他們死的時候很快樂,自己給予了他們其它人都給不了的東西——「溫暖,理解和交流」。他也表示自己的所作所為是一種對社會的「凈化」,這些選擇自殺的人對於社會沒有任何價值,只會帶來害處。


俄羅斯的新聞網站Lenta.ru於2016年5月採訪了創立疑似自殺社群「鯨魚海洋」的莫爾·基托夫(More Kitov),此人曾為菲利普的線上活動提供幫助。在莫爾的眼中,菲利普當時創建F57這樣的網路群體和社區,其實只是為了賺取流量,達到吸引廣告商付費投放的目的。



「藍鯨」的影響力有多大?


「藍鯨遊戲」通過俄羅斯社交網站VK進行傳播,最初於2016年5月第一次被媒體報導。2015年11月卧軌自殺的17歲女孩琳娜·派倫科娃(Rina Palenkova)可能是在這個遊戲影響下的第一個自殺者。2017年2月26日,俄羅斯兩位少女尤利亞·科斯坦蒂諾娃(Yulia Konstantinova) 和貝羅尼卡·沃爾科娃(Veronika Volkova)從俄羅斯伊爾庫茨克區的一棟14層公寓跳下身亡。在社交網路VK頁面上,尤利亞留下了「結束」的字樣,並搭配了藍鯨的圖片。而貝羅尼卡在網上發布了她手臂用刀刻出鯨形象的照片。


巴西,英國,保加利亞,阿根廷、肯亞等國均有相關的青少年自殺報導。許多國家都已對全社會發出警告,讓家長們注意這一可能造成惡劣後果的遊戲。甚至在中國,一些模仿國外藍鯨遊戲成立的自殺QQ群也已被發現,其中一部分現已被騰訊查封。



「藍鯨」為什麼有效?



2015年11月到2016年4月中,俄羅斯全國共有130名青少年自殺。俄羅斯媒體《新報》(Novaya Gazeta)認為,其中至少80起自殺案件與社交網路VK上傳播的自殺遊戲有關。


那麼,為什麼偏偏是「藍鯨」被病毒式的傳播?菲利普這位21歲的心理學學生是怎麼操控玩家的行為的?



1. 篩選:



審訊中,菲利普承認,一開始遊戲組織者就在篩選網路上的各種「自殺群組」下手,向成員散布各種和自殺相關的言論,吸引他們成為「藍鯨遊戲」的玩家。


如果網路上傳播的遊戲方法屬實,那麼「藍鯨」遊戲是在讓玩家面對漸漸極端化的「挑戰」同時做第二步篩選:找出那些最孤單的孩子。即使這些孩子的行為越來越反常(在身上刻字,改變社交網路狀態,整天不和人說話,無休止地看恐怖電影),他們也沒有引起身邊任何人的警覺。這樣已經和身邊的社會脫節的青少年,即使沒有「藍鯨」,也可能是自殺這一行為的高發人群。



2. 模仿:



研究者大衛·菲利普斯(David Phillips)曾將人們對自殺者進行模仿的現象稱為「維特效應」(Werther effect,指歌德著作《少年維特之煩惱》面世後,導致當時歐洲近2000起模仿書中男主角進行的自殺現象)。20世紀80年代,他與同事發現當一起自殺事件被廣泛報道之後,與之類似的自殺案例也會增加。這種現象也被叫做「自殺模仿」。

「藍鯨」的玩家在VK上特定的群組中進行交流。由於同一群組內成員特徵和交流內容的同質化,模仿成為了他們日常的活動之一。另一方面,50項挑戰中的內容也包括看恐怖電影,思考關於死亡的問題等一系列必須完成的模仿行為。一旦有組員通通過實施自殺「完成」遊戲,得知消息的群組成員的自殺傾向可能因而增加。



3. 控制:



菲利普在審訊中說,他完全明白自己的行為將會導致怎樣的結果。這項「藍鯨遊戲」開始於2013年,當時他們用一些恐怖視頻吸引VK上的年輕人加入群組進行聊天,然後在從交流中選出最容易受到心理控制的青少年。社交媒體使得年輕人通過幾個「關鍵字」集合成群體,並且進行圍繞主題的交流。他們對群體內的成員抱有高度的信任,相對來說也更加容易進行心理控制。


由於遊戲任務包括睡眠剝奪與自殘等行為,這些行為與玩家的自我厭惡相結合,會使本來精神層面就相對比較脆弱的青少年更加抑鬱,進而產生無法挽回的後果。遊戲中的最後10天,玩家必須每天早晨4:20起床,看恐怖電影,聽指定的音樂,和幻想中的鯨魚對話,並在身上用刀割出傷口,其實就是在一步一步被拉入最後的地獄。



自殺遊戲「藍鯨」,是這麼一回事



圖片來源:bloomberg L.P.



「藍鯨」該為自殺負多少責任?



關於藍鯨的報導迄今為止最駭人聽聞的說法,是「導致130名青少年自殺」。但這一論斷在專職驗證新聞事實的網站snope.com上如今仍然是「未被證實」的狀態。


「藍鯨」最早是被《新報》於2016年5月報道,內容中包括:「我們統計了2015年11月至2016年4月在俄羅斯發生的130起青少年自殺案件,幾乎所有當事人在網上都加入了同一個群組。」報道說,其中至少80名當事人與藍鯨遊戲有關。

然而也有媒體並不同意《新報》的報道。例如,Meduza網站稱:《新報》的結論是,因為年輕人都參加了自殺群組,所以是這個自殺遊戲奪走了他們的生命。但是歸因的方式應該是:這些抑鬱的青少年只是被包含自殺內容的小組所吸引,而並非因為這些群組才進行自殺。自由歐洲電台所做的一項調查也指出,沒有任何一起自殺案件與這些網路群體有直接關聯。


彭博「觀點」專欄作者列昂尼德·貝肖茨基(Leonid Bershidsky)認為,將青少年自殺的責任全都推到「藍鯨遊戲」身上,忽略了造成遊戲者自殺根源的社會因素。在他眼中,俄羅斯及其它前蘇聯國家都一樣,自殺和蘇聯的解體,經濟低迷導致青年人的未來慘淡有更大的關聯。



自殺遊戲「藍鯨」,是這麼一回事



圖片來源:themoscowtimes.com


自殺是造成全球未成年人死亡的一個主要原因。全世界青少年自殺率的前三名國家均出自中東歐/獨聯體地區:白俄羅斯,哈薩克和俄羅斯聯邦。來自俄羅斯總檢察官辦公室的數據表明,俄羅斯62%的青少年自殺與家庭矛盾及困境、與師生友人不睦、恐懼被大人施暴以以及他人冷漠無情這幾項因素有關。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一篇報告指出,如果國家經濟震蕩,或經歷劇烈社會變革時,自殺人數往往上升,例如1987年至1994年間俄羅斯自殺人數就呈現上升態勢(期間發生了蘇聯解體),之後國家政局穩定,自殺率數字才逐漸平緩。



自殺遊戲「藍鯨」,是這麼一回事



2012年年齡標準化自殺率,大家可以感受一下俄羅斯的部分。圖片來源:世界衛生組織



各國有什麼應對措施?


「藍鯨」在全球造成了不小的恐慌,年輕孩子的家長們尤其不安。許多國家的家長都給當地的教育部門打電話,詢問如何應對這一遊戲帶來的影響。


俄羅斯的聯邦保守黨議員艾琳娜·米茲麗娜(Yelena Mizulina)要求國內檢察院調查這些網路群體和自殺案件之間的聯繫。她認為菲利普被捕後,自殺案件的數量並沒有顯著的降低。國家杜馬副主席伊琳娜·亞羅娃亞(Irina Yarovaya)則已經作出承諾,將會對誘惑唆使青年人自殺這一行為進行立法定罪。


同時,在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三個國家,都有關閉互聯網或關閉部分網站的民眾呼聲。有社會運動參與者擔心,大眾對藍鯨的焦慮將被政治家拿來當做關閉互聯網通訊的由頭。


南非的抑鬱和焦慮組織(South African Depression and Anxiety Group)正在監控國內「藍鯨」遊戲的情況,並告知家長注意監控孩子上網的狀態,如有問題可以撥打24小時熱線聯繫該組織。


新加坡媒體則推薦家長在和孩子談論焦慮、挫折與自殺話題是遵循「SPACE」原則:



自殺遊戲「藍鯨」,是這麼一回事



S=Support,支持;P=Problem Solve,解決問題;A=Affirm,肯定;C=Cheer,鼓舞,E=Empower, 給孩子權力去做,去表達。圖片來源:schoolbag.sg


法國國家教育部則在3月24日聯繫了各個區的教育總負責人,要求他們拿出實際解決方案。同時法國加萊警隊也發出警告,讓大家注意那些離群、自殘的現象和人,當這些人能夠接觸互聯網時則要尤其注意。警告中還標示,若唆使他人自殺者,將處最高五年徒刑,七萬五千歐元罰款。


網路上還出現了一些自發的應對措施,比如和藍鯨相反的「粉紅鯨挑戰」,是一項讓玩家完成五十項積極任務的遊戲,其內容包含:觀看喜歡的電影,交新的朋友或幫助其他人等。


自殺遊戲「藍鯨」,是這麼一回事



一些網友在勸告那些想要參加自殺群組的人。圖片來源:新浪微博


那首被認為為Phillip Budeikin帶來命名靈感的歌,開頭是這樣唱的:「如果我們說的話/沒有人能聽到/又為什麼要奮力呼喊」。


我不知道在黑乎乎的深海里甩尾巴的時候,藍鯨是不是會這麼想。


但我們沒有生活在深海里。


我們也不應該讓孩子們覺得自己在絕望深海中逃脫無門。


「藍鯨」給不了他們真正的「解脫」,但真切的關心和愛或許可以。


(編輯:姜Zn)



信息來源:


https://www.sott.net/article/346834-Online-suicide-game-Blue-Whale-Challenge-spreads-to-France


https://www.schoolbag.sg/story/suicide-games-and-online-media-what-should-parents-do


http://www.capetalk.co.za/articles/255733/caller-warns-against-bluewhale-suicide-game-targeting-app-music-targeting-teens


https://www.bloomberg.com/view/articles/2017-04-25/why-the-russian-suicide-game-went-global


https://saint-petersburg.ru/m/society/grachev/353694/


http://www.unilad.co.uk/crime/man-who-invented-blue-whale-suicide-game-makes-sick-claim-about-his-victims/


https://themoscowtimes.com/articles/suicide-watch-why-russian-teens-are-killing-themselves-53017


http://www.bbc.com/news/world-39729819


http://www.snopes.com/blue-whale-game-suicides-russia/


https://www.unicef.org/publications/files/Progress_for_Children_-_No._10_EN_04272012.pdf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果殼網 的精彩文章:

最古老的超級細菌,誕生在四億五千萬年前

TAG:果殼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