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記述千古一人的聖哲傳記——玄奘法師傳(三):1

記述千古一人的聖哲傳記——玄奘法師傳(三):1

記述千古一人的聖哲傳記——玄奘法師傳(三):1 點擊播放 GIF/277K


記述千古一人的聖哲傳記——玄奘法師傳(三):1


記述千古一人的聖哲傳記——


玄 奘 法 師 傳


第三卷:1

(唐)慧立法師 著 / 趙曉鶯 譯


從這裡向北行三百多里,至婆羅吸摩補羅國(今加瓦爾)。再向東南行四百多里,至醯掣呾羅國(今藍納加)。又向南行二百多里,渡過恆河,向西南行至毗羅那拏國(今亞格拉東方處)。又東行二百多里至劫比那國(今僧伽耶)。


此國的城東二十多里處有一大寺,院內有三寶階,南北列,面東西下。是佛陀昔日上升忉利天為母摩耶夫人說法後,回降地面時,所降落的地方。


當時先從天上降下一條扶梯,中階是黃金,左階是水晶,右階為白銀。佛陀從善法堂起身,帶著諸天眾躡黃金階而下;大梵天王執著白拂,從白銀階而下;天帝釋持著寶蓋,從水晶階而下。這時,百千天人及諸大菩薩陪隨著佛陀,亦從天而降。在奘師抵達此前數百年,還留有三寶階,後來逐漸淪沒。


現在雖有三排階級,這是後來有國王憶念世尊,仿照從前格式疊石重砌的,階上飾以各色寶石,高有七十多尺。上面蓋著一所精舍,正中供石佛像,左供帝釋之像,右供梵王之像;三像後面,各有佛光,雕塑得極為生動。旁邊有一根大石柱,高達七丈,是無憂王所建。石柱旁邊有一石基,長五十多步,高有七尺左右,是釋迦世尊從前經行的地方。

從這裡起身,往西北行二百里,到了羯若鞠闍國(今卡瑙季)。這是中印度的一個大國,周圍四千里。都城西面臨著恆河,長二十多里,廣五六里。寺院一百多所,僧徒一萬多人,大小乘都學。這國國王是吠舍階級人,字曷利沙伐彈那(喜增),父字波羅羯邏伐彈那(作增),兄字遏邏闍伐彈那(王增)。喜增在位時,仁慈愛民,國人稱頌。


這時東印度有一個羯羅拿蘇伐剌那國(今孟加拉國恆河西岸附近),國王叫做賞伽(同上王),忌妒喜增王英明果斷,又怕他國勢強盛,設下一計,誘請他到國內,把他殺害。消息傳來,舉國悲悼,大臣等互相商議,共立其弟屍羅阿迭多(戒日)繼承王位。這時戒日王(《大唐西域記》中作屍羅阿迭多王)還很年輕,可是英明有為,他首先勉勵國人,厲兵秣馬,親自操練,舉兵東征,報了國讎家恨;接著躬親國政,勵精圖治,把國內治理得井井有條,並統一了五印度。戒日王信奉佛法,通令境內,不許殺生,並且大興土木,廣建佛寺,每年三七日遍供眾僧,每五年開一次無遮大會,廣事布施,凡是府軍所積財寶,都拿來施給眾生。


城西北有座寶塔,高二百多尺。東南六七里,恆河南面也有座寶塔,高二百多尺。都是無憂王所建,是佛陀昔日說法的地方。奘師在金耳國的跋達毗訶羅寺住了三個月,跟隨毗離耶犀那三藏,讀完《佛使毗婆沙》、《日胄毗婆沙》。


從這裡往東南行六百多里,渡過恆河,向南便到了阿逾陀國(中印度)。這裡有寺百餘所,僧徒數千人,大小乘兼學。


在城內有一所古寺,是世親菩薩在此制大小乘論以及為大眾說法的地方。城西北四五里,在恆河岸,有一所大寺院,院中有座塔,高二百多尺,無憂王所建,昔日世尊曾在此說法三個月,在它旁邊還有過去四佛經行的地方。城西南五六里,又有一所古寺,是無著菩薩說法的地方。無著菩薩在深夜上升兜率內院,向彌勒菩薩受學《瑜伽師地論》、《莊嚴大乘論》、《中邊分別論》,到了白天,則又下凡為大眾說法。無著菩薩,是健陀邏國人。佛涅槃後一千年,出現於世,從彌沙塞部出家,後來轉信大乘。弟弟世親菩薩,於說一切有部出家,後來經過兄長度化也轉信大乘。兄弟二人廣造諸論、解釋大乘,成為大乘佛法一代法匠。比如《攝大乘論》、《顯揚聖教論》、《對法論》、《唯識論》、《俱舍論》等,都是他們所造。

奘師在阿逾陀國禮聖跡後,順著恆河,與八十餘人同船東下,欲向阿耶穆佉國(今阿拉哈巴德西北方的地方)去。這恆河是印度第一大河,兩岸多是亞熱帶叢林,異常繁茂,尤其在這一段河的兩岸,都是阿輸迦林,鬱鬱蔥蔥,非常幽深。奘師坐的船順流而下,行了大約一百多里,忽然一聲鑼響,兩岸樹林裡面,各有十來條賊船,迎流鼓棹,飛駛而來。奘師所坐的船上,大家慌做一團,有幾個客商膽小,急得投河。眾賊把他們的坐船包圍,強行拖至岸邊,並逼全船客人上岸脫光衣服,交出財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象佛學圖書館 的精彩文章:

《居士的責任》界詮法師
記述千古一人的聖哲傳記——玄奘法師傳(二):11
中佛協關於僧人遺產處理問題
云何名為菩薩慚愧?

TAG:大象佛學圖書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