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的軍隊主要有哪三個部分?元朝軍隊的編製
元朝兵制
蒙古軍(包括色目人部隊)主要是騎兵。漢軍、新附軍大多為步軍,也配有部分騎兵。水軍編有水軍萬戶府、水軍千戶所等。炮軍由炮手和制炮工匠組成,編有炮手萬戶府、炮手千戶所,設有炮手總管等。一部分侍衛親軍中,還專置弩軍千戶所,管領禁衛軍中的弓箭手。
軍隊依承擔任務的不同,區分為宿衛和鎮戍兩大系統。宿衛又分為皇帝直轄的「怯薛」軍和由樞密院統領的侍衛親軍,平時主要護衛宮廷,守衛京畿,戰時也出京征伐;鎮戍諸軍,屯戍於全國衝要地區。北方是蒙古軍、探馬赤軍的重點戍防地區;淮河以南主要由漢軍、新附軍屯戍,並配置部分蒙古軍和探馬赤軍。邊境地區由分封或出鎮其地的蒙古宗王所部和土著部族軍配合鎮守。各級軍官一般實行世襲制,但朝廷能調動和另行任命。
被劃為出軍當役的人戶稱軍戶,父子相繼,世代相襲,不準脫籍。蒙古軍、探馬赤軍和漢軍軍戶,占田地4頃以內的可免交地稅,一般可免除科差雜役。對上述3種軍戶,分別設立專門的管領機構,稱為「奧魯」,負責監督軍戶出丁當役,保證戰時有充足的兵源,並要向軍戶徵發其當役親屬所需的錢物。蒙古軍、探馬赤軍的家屬多隨軍遷徙,與屯駐地點相隔不遠,其「奧魯」隸屬於當役軍人所在的萬戶府、千戶所之下。漢軍出征,家在鄉里,其「奧魯」由所在州縣管民官兼領。新附軍多未設置「奧魯」,軍戶由所在地區管民官與本軍協同治理。
元朝極其重視對馬匹的管理。中央設太僕寺專掌馬政,在水草豐盛地區設養馬千戶所監牧。民戶養馬30~100匹,須抽取1匹入官。此外還經常強征民馬。
元朝的軍隊主要有宿衛諸軍、鎮戍諸軍和屯田諸軍這三大部分。
1.宿衛軍也叫侍衛軍,成吉思汗時把自己的親從編為怯薛軍,怯薛是番直宿衛的意思。全軍分為四怯薛,以四位元勛為怯薛長,世領其職,四位怯薛長按規定時間輪番帶兵更直宿衛。這些宿衛軍在蒙古建國前後是一支英勇善戰的軍隊。忽必烈建立元朝後,雖保留四怯薛軍,但因它們長期養尊處優,戰鬥力已嚴重下降。因此,忽必烈抽調各地精銳,建立前、後、左、右、中五衛親軍,作為中央禁軍,直接隸屬於樞密院,設親軍都指揮使統領,編組為皇帝的護衛軍和京城防守軍。又簽發各族丁壯組成21衛親軍,駐守京城附近的「腹里」地區,這21軍還分出一些專職軍隊,諸如專供大朝會用的圍宿軍,大祭祀用的儀仗軍,巡幸護駕的扈從軍,守衛皇帝財富的看守軍,夜間巡邏的巡邏軍,保護漕運的鎮遏軍、修治城隍的工役軍,以及負責征討的由西夏降軍組成的河西唐兀軍和欽察部組成的欽察軍,此外,還有一些負責催差、押運、屯田的軍。21衛親軍各設都指揮使司或大都督府主管日常事務。21衛親軍統歸樞密院直接管轄。
2.鎮戍諸軍是駐守全國各地的軍隊,主要由蒙古軍、探馬赤軍、漢軍、新附軍等組成。蒙古軍是本族兵組成的軍隊;探馬赤初期由蒙古人和歸附諸族組成,專門擔任先鋒,元朝建立後則專以女真、契丹和其他諸族兵組成;漢軍是由北方漢族軍閥和乣(即雜部族)軍組成的;新附軍是南宋投降的軍隊改編的。元朝「以蒙古軍駐河、洛、山東,據天下腹心,漢軍、探馬赤據漢江之南,以盡南海,而新附軍亦間廁焉」,充分體現了統治者對各軍的親疏倚重關係。此外,還有女真軍、契丹軍、高麗軍、遼東的乣軍、福建的舍軍、雲南的寸白軍等都不出戍調征,稱為鄉軍。鎮戍軍的管理分別由中央的樞密院或設於行省的行樞密院負責,邊遠地區由宣慰使司都元帥府負責管理。
3.屯田諸軍是由宿衛諸軍和鎮戍諸軍調撥出來的軍隊。屯田有軍屯、民屯和軍民合屯等形式,軍屯最主要,民屯雖歸司農寺統領,但亦具有濃厚的軍事性質。軍屯由樞密院統管,各屯田區設有屯田司,由諸都指揮使統領。屯田軍主要是供給軍糧,有時也出戰戍守。
上述諸軍的編製是以十人為牌,沒有牌頭,牌以上有百戶所,亦稱百戶翼,設有百戶;百戶以上有千戶所,設有千戶,千戶以上有萬戶府,設有萬戶;萬戶府為基本的最高編製,再往上就是都指揮使司。萬戶和千戶均設有達魯花赤為監臨官,千戶還設有彈壓官。
除以上的正規軍外,還有專管驛站的站赤兵,全國設有驛站1500處左右,擁有馬近5萬匹、車4000多輛、轎400餘乘、牛近萬頭、船6000餘只、驢羊狗萬餘頭,可見站赤兵數目之多。有專管遞送緊急文書的急遞鋪兵,每鋪有鋪卒5人,以10里、15里或25里設一鋪,可見,急遞鋪兵的規模是很大的。有職管巡邏緝盜的弓手,京城的弓手由兵馬司統領,南北城共有弓手2195名,各府、州、縣、巡檢司、捕盜所也都設有一定數額的弓手,這樣弓手的數額也很可觀。
軍隊調動權掌握在皇帝手中,樞密院僅作為參謀和執行部門。元代規定,「以兵籍系軍機重務,漢人不閱其數。雖樞密近臣職專軍旅者,惟長官一二人知之。故有國百年,而內外兵數之多寡,人莫有知之者」,這反映了元朝統治者對武裝力量的一貫重視。
適應著戰爭的需要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在這個時期出現了許多新的專門兵種,如西夏的鐵鷂軍、金代的拐子馬軍、元代的炮軍,都曾在戰爭中起過重要的作用。夏、遼、金、元都是以騎兵為主力,而且馬匹都帶有鐵甲,故號稱「鐵騎」。其他諸如弩、水、步等兵種也很發達。
依靠軍事征服,有許多降軍歸附,其數量甚至多於本族兵馬。如何處置這些軍隊,令統治者頗費思考。除了採取安撫改編之外,還有意貶低這些降軍的地位和作用,在戰爭當中,又讓這些降軍充當前驅,用以攻城摧堅,以謀削弱這些部隊的有生力量,最後借敵方之手消滅這些降附部隊。例如南宋政權在襄陽和崖山潰降的軍隊被元朝整編為新附軍,這是一支擁有十幾萬兵員的、訓練有素的軍隊。元朝既不敢殺降,又不敢輕率遣散,怕操之過急。引起兵變。這隻軍隊名為收編的降附,實際上卻是元朝的心腹之患。於是元朝命令其出征日本和爪哇。宋降將范文虎所率的10萬將士在出征日本時,遇風覆沒,倖存者只有十之一二。在如此損兵折將的情況下,忽必烈卻對范文虎及殘部將士大加賞賜,其用心乃在於不殺降人而使降人自滅。軍事從屬於政治,軍制與政制密不可分,在這裡得到了有力的證明。


※史上最大瘟疫,若無他們,可能就面臨滅族,甚至危及全世界
※一位帝王,死後葬於爛泥灘下,兩千年無一人敢來盜
※曹騰:死忠漢朝的太監為何被尊為皇帝
※岳飛被冤殺後為何他一手組建十萬岳家軍不替他復仇
TAG:生活不易且行且珍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