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愛好 > 抖大桿、大槍功效與功法

抖大桿、大槍功效與功法


大杆子源於古代長槍術,長八尺以上為大桿。習武世家教習子弟時,先要學習中平槍和圈槍之法,有一定功力後才能用大槍。明代以前的沙家杆子和楊家大槍都很見功夫,往往槍功練成了,周身的整勁就練出來了,再練習徒手技擊就事半功倍。明代後,有武學名家根據六合大槍創立六合門,三皇炮捶門也是拳法、槍功各重一半,心意拳始祖姬龍峰更是「精於槍法,人皆以為神」。


一、抖大桿功效


抖大桿時,意念通過丹田之氣的運轉和抖炸,可以練成渾元內功。抖大桿時反覆摩擦雙手掌心勞宮穴,可以起到健身的作用,抖完大桿後,令人有身心舒泰之感。這正是抖大桿與其它功法的不同之處,因為人在心情不好時不宜修鍊,但抖大杆子可以消淤祛火,平心靜氣。

先人在練習大槍術時,發現了抖大桿的特殊功效,於是將這種整勁用於徒手搏鬥。戴家心意門將抖大桿功法和大槍術視為不傳之秘,是修鍊抖擻勁的基礎。太極門的楊班侯自幼習太極大槍;郝為真能將重八十多斤的鐵杆子連抖兩百多下;八卦門也有「一年杆子頂二年圈」的說法,認為抖大杆子比轉掌走圈增長功力更快;郭雲深的抖大桿功又不同凡響,門下弟子電多下功夫抖大桿,以上事例可說明抖大桿的功效。


王薌齋先生少年時學得的功夫不多,於是下功夫抖大桿,出道後以抖勁發人而成名。後來,他遊歷全國各地,拜訪名家高手,使自身修鍊達到上乘境界。土薌齋自立門戶後,以傳授站樁為主,將抖大桿功夫懷珍自秘,因此他的弟子中沒有一人能修鍊到他的層次。抖大桿練出的功夫不僅具有搭手飛人的整勁,還要有接手時的周身彈簧勁和一擊必殺的透勁。當年楊班侯和郝為真都能出手見血,絕非僅靠搭手聽勁和放人跌人成名。


二、抖大桿功法


筆者習練的抖大杆子方法有兩種:—種是祁縣戴文熊等傳於程天祥和程天祿後再傳陳雲鑰的戴家心意門練功法,另一種是閻志高先生傳給劉常春、張學善、曹守謙等人的太極門抖桿法。筆者認為,兩種方法各有特色,難分伯仲,如能將兩種方法兼而修之,則能事半功倍。

戴家心意門的練法可分高、中、低三盤。雙腳前後站好,先持大杆子貼於身旁,前把要松,提頂松肩,塌腰坐胯,小腹要有綳圓之意,先右後左,先逆後順,意念用丹田勁帶動腰胯圈槍(圈槍又稱攔拿、纏拿或掰扣)。程宗猷在《耕余剩技》中說「先有圈槍為母」,吳殳(音shh)在《手臂錄》中說:「余謂槍之元補只有一圈…—是以練槍者,惟下久苦之功於一閣,熟而更熟,精而益精。」由此可見圈槍的重要性。


抖大桿時練圈槍不僅是為技擊,更練丹田內轉和腰胯圓活,因此不可用肩臂之力。


借圈槍之勢束身、提腿成寒雞步,再展身上步,用抖擻勁將大杆子崩出為抖,抖大桿時,束身和展身成虎步要連貫一氣,不可斷續,意念以丹田抖炸勁震動周身六合,發力以後把為主。陳雲鑰先生傳下的戴家抖大桿功法,在周身發出抖擻勁的瞬間,後把還要旋腕抖把,應是獨門練法。大杆子抖出後,再撒步抽槍,重新左右圈桿。


閻志高先師傳下的太極門練法如下:雙腳前後站好,盡量下勢,體重壓在後腿上,兩腳距離要大,側身的角度稍大(超過45度)。此法共分前後二勢。前勢稱為「龍搜骨」,即雙把先將大杆子松垂於身前,然後抽身後坐,以鼻吸氣,雙把隨之將杆子後抽,彷彿是以鼻將大杆子吸回,雙把在頸前高度相同,意念周身骨節同時旋轉擰起,故名「龍搜骨」。抽杆子時,前把鬆開,後把輕握:後勢稱之為「龍抖鱗」,即順「龍搜骨」之勢,雙把旋轉下擰,劃弧線裹于丹田前,然後用鼻呼氣,意念將周身骨節崩開,後把帶前把,順勢將大杆子旋轉抖。


恩師劉常春等先生多次告誡過找「長力不長功」,因此練功的強度和時間如得當,則可事半功倍。無論練習何種桿法,都應以—小時為度,左右各抖二百下後,練習心意大槍或太極十三桿均可。

初練大桿容易出現錯誤及糾正


我國器械的起源和發展,原本是早於徒手的拳技的。現今的實用技術只體現於部隊中偵察兵的匕首,騎兵的馬刀和步兵的劈刺術,武林中雖然不乏小覷技術的人物,但任何器械冠軍的各門獨擅兵器的高手都不是連級刺殺標兵的對手,若是不信,一試便可證實。


如果只從戰場這個特殊環境而論,器械的威力大於拳腳,其原因正如道新先生所論:「兵器有更大的打擊空間範圍,有很高的硬度,並有極小的接觸點而使力量集中。另外,由於槓桿的原理使兵器的末端具有較高速度,從而增加了揮搠衝擊力。「我國頻繁的冷兵器戰爭史,促進了器械的性能和技術不斷發展,歷代亦湧現出了眾多的精器械的高手,這些戰將的武藝和他們所擅長的器械至今仍膾至人口,至明末清初,器械的技術在軍中更是得到了極大的發展,以俞大猷,石敬岩、戚繼光和吳殳為代表的將軍們不僅總結和升華了器械的精華,吳殳還留下了《手臂錄》這部大槍經典著作,他們以器械的殺法結合拳技的打法,為國術的質變開闢了新的紀元,從而使我國的拳技由於「拳兵過渡」的特殊歷史條件而走到了世界前面。尤其是峨眉、太極等名拳的原傳功法均是從器械的殺法和弓箭的射法受到了巨大的啟示而姬際可「以槍為拳」的創舉更是將冷兵器未期器械技法的高峰技術轉用於徒手的拳術技法的創舉,更是為古老的軍事技術尋求了再生和發展,並且使器械功法的效力反饋于格斗手搏之藝作出了巨大的歷史貢獻。


現今世界各國的實用器械,以體育項目中的擊劍和部隊中常用格鬥術為主,我國原傳劈劍和朴刀技法早已被日本學習,並形成銃劍道(日本國刀劍不分)和劈刺術,我國的劈刺術亦很簡捷實用,只是突擊一技,身與步雖合理配合,但雙臂持槍前刺,細考乃原蘇聯花刺技法,故需將此技法改進。憶昔當年,日俄為爭奪我國的旅大竟在我國領土開戰,沙俄士兵多被日本士兵所刺斃,世人皆謂日本劈刺術冠絕於世,卻不知其技法均源於中華,而日本國成名的高手亦在器械較量時,被張恩彤、李堯臣、馬驥良、趙道新等實作通家擊敗,尤其薌齋先生以器械輕取澤井健一等人的事迹更是振奮了中華武魄,並說明器械的精華雖已是鳳毛麟角,但仍然在中國當務之急是要繼承不使之失傳。


器械雖花樣繁多,但總不外乎長、短、軟和拋擲四種,而且何種器械都是由鋒利或尖銳的多金屬物配合長桿或手柄而成,其技法也只是刺、劈、挑、抹等幾下而已,所以只要精熟了一、兩種,其它則可觸類旁通。由於器械是靠雙手掌握的,所以貼身肉搏不能死搬硬套器械的用法,我們所練器械,是為了拳械互補,正如道新先生所說:「拳術水平的提高有助於兵器的運用,而兵器操習水平的進步又能促拳術技擊的飛躍。」

大桿是專指白臘木而言,一般的樹榦不宜做為訓練所用器械,現今的各種鋼、鐵管因彈性不及臘桿,亦不能用。抖練的大桿應比一般器械的桿身粗長,其桿頭直徑應在5公分以上;桿尖(即桿尾)直徑應在4公分以上;桿長應在四米以上。


執械的方法是以原傳三體式為原則,因廢棄了「單看手,雙手走」等謬說及「纏頭過腦」、「白蛇吐信」等嘩眾取籠的怪式,所以只注重兩個原則--上執重物,下必是樁和短不貼身長不離身。短則以身帶臂,掃劈斬抹;長則身械一體,挑刺崩搖。習練大桿從某種意義上說是拳械並練,所以更需嚴格遵守拳學的原則,練桿之法只是「以樁運械」而已。執桿之法曾由祁州張樹德先生改為大式,此法對於增長功力效果很大,實作也極具威力。我們習練大桿,開始可從大式執桿法入手。


清末民初,大多數習者仍沿用此法,只是多已失去整體勁力的內訣。薌齋先生存傳了此藝,並將其外形收緊,使之更利用整體力的訓練和應用,我們應以此式深入。


初練大桿會因生疏而出現錯誤,望大家注意糾正。

1、緩動法:緩動法即執械試力法,其方法是執械做勾挫、波浪等試力動作,如果拳術功夫深厚,此法一試即會,無需苦練,只體會執械是雙臂的延長而已,在此只以蛇纏手的試力為例:側式樁站妥,雙手執械,以身帶桿作蛇纏手試力,由於大桿的運動外形是由身體帶出來的,所以外形看不出內在的變化,為了方便大家理解,有意將外形放大一些。


2、米字法:此法為我國器械獨特訓練法,是馬驥良、趙道新二位先生親授於筆者的。實踐中的攻防動作,任憑對手所謂的千變萬化,總不會離開中線的上、中、下、和左右這幾個方面,所以把住中線就能自如地迎擊對手任何方向的進攻。我們都臨過字貼,為了方便初學者,大方格本都用線畫著米字格,執械練習,只要守中用中,能以這米字格的方法運使發力,基本上就掌握了全部的攻防時的運械軌跡,所以我們練大桿,就應先熟悉米字的方位,然後執械由慢而快,依次發力練習抖桿,但不可機械地以桿劃格,關鍵是內在勁力的爆發,而桿的外形需小,而且熟練後應注意變化桿的出擊方位更需以一點為主進行訓練。


3、搖旗法:開始訓練,有意固定雙手不動,只動身軀(注意不要以晃腿誤為轉身),使大桿的前端出現橫圈、豎圈和斜圈,初步體會軀幹主動的要領,然後以身帶手作搖旗法,此法主要有三種練法。


a、側式樁持桿站妥,意想桿身前部桿身綁著一面旗幟,以身搖旗,使旗面作平圓軌跡捲動,可連續朝一個方向卷,也可左一下,右一下的捲動


b、以身帶手而動,使意念中的大旗迎風晃動翻卷,可以順時針連續斜搖,也可以逆時針連續斜搖,亦可以順逆互搖。


c、上述兩式是身手反稱的雙臂同向運動,此式也是同向運動,只是有一手先動(左、右均可),另一手再動,形成了似乎是雙手相反運動的外形,此動如果徒手練習即是太極的原傳雲手身法,實作時以此動出擊,動作突然而極利於變化和防護。


搖旗訓練能使人體連通雙臂同大桿融為一體,體會出整體運動的動作和勁力,因意念中桿身所系大旗的作用,會使習者掌握觸械時的整體發力並順勢進擊,搖旗也可作為大刀的訓練法,所以正文先生說:「會搖旗就會耍大刀」。


4、搖鞭法:「此法練法同搖旗法相同,只是將意念中的大旗變為長鞭,山西、東北一帶的車把式多使用雙手執握的長鞭,筆者在東北插隊時,曾親見一車把式用長鞭將一條狼抽的滿地翻滾,其動可謂整、穩、准、透。車毅齋、宋世榮兩位前輩就精通此法。此法訓練的方法和軌跡雖與搖旗法無異,但因整體晃鞭和甩鞭(發力),就將搖旗杆身的力點前移至桿稍,實作中熟諳此力,出手即可將對手抽的連滾帶爬,宋世榮先生的傳人李旭州先生就曾以此技震懾過幾位擂台名手。


搖旗、晃旗和搖鞭、甩鞭的訓練,初練是為了以身帶械,熟練和形成渾元運械的習慣動作和運械軌跡,而速動訓練則要求動作的突發和變化,所以緩動應執桿進行各方向螺旋的順,逆時針的反覆訓練,而速動則為發力,要求冷、脆、沉、猛、狠其搖旋發力也多是驟然的半徑軌跡。


5、速動法:此法是上述各法熟練後的加快,是訓練快速操桿時仍符合要領的過渡功法,無需贅筆。


6、抖桿法:以上訓練都是為此訓練服務,如果能自如掌握,無需苦練,應很快進入此法苦修。


抖桿法是持桿進行發力訓練的功法,開始訓練,雙臂可有意地進行顫動,熟練後則無需手顫,只需執桿爆發勁力即可,由於勁力直達桿端,會形成評書中所謂的 「金雞亂點頭」的效果,其顫動的次數,速度皆取決於習者自身的拳術功夫,切勿為追求顫動而使雙手故意作局部的抖動,其動作要領是爆發力的突然減速,或驟停,這也是我國獨特的訓練方法,國外搏擊術的打砂帶訓練都是要求運動中的突然加速,薌齋先生和道新先生等前輩的實踐證明,這種極快的動作突然減速甚至急停的訓練程序是極為科學和頗具實效的。


練習抖桿需以發力的要領進行,並因持桿迫使雙臂不能盲目舞動而從中體認徒手格鬥時爆發勁力的正確運動軌跡和發力要領,需要重申的是必須是以軀幹主動,雙手不要死握桿身,雙臂用力不能過大,道新先生早已明示:「如果雙臂用力過大,那麼力量難以進入對手軀體,而是回到自己腿上」。希望大家通過抖大桿的嚴格訓練,達到爆發力動作的協調、準確而連貫。抖桿的動作,開始可發桿力於米字的各方向,熟練後,就應選擇其中的一、兩下進行反覆的單操訓練,在此僅介紹米字方向的幾種抖法,亦希望大家要少而精的練習。


a、劈桿法:軀幹由45度以側橫弧形軌跡變為15度大側面,脊柱彈射壓縮,小腹下沉,前足踩,後足蹬,肩胯互爭,帶動雙臂翻滾,帶動雙手同時前後分爭,快速將桿前劈至與腹齊驟然減速。然後回歸預備式,再反覆進行訓練,以此動作要領劈桿,如將勁力前刺,稱為滑桿,將劈和滑的動作合而為一為劈刺。


b、崩桿:身體以15度大斜面爭拉蓄勢,然後由15度突然合為45度,頭向前撞,脊柱壓縮向前彈射,軀幹同時劃立圓。下肢同樣前踩後蹬,形成整體發力帶動雙臂將大桿向前突刺,但手臂勿前移,重心前移之慣性主要由15度至45度的「合」而形成,軀幹合至45度時突然減速,此法最易練得合抱整勁。武林中稱道的所抖大桿即以此式為主,其練是將老傳三體式擴大,後手執桿置於身側後,較之常人的練法威力極大。薌齋先生、道新先生和正文先生所傳的抖桿是間架緊湊的渾元力。



抖大桿、大槍功效與功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阿賢 的精彩文章:

TAG:阿賢 |